2022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_第1页
2022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_第2页
2022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_第3页
2022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_第4页
2022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目次目次 I前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监测要求 1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求 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运行要求 4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产出要求 4I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地震台网建设、运行、数据产出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页岩气开发区域地震监测,也可供其他油气开发区域地震监测借鉴。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207.2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GB/T19531.1-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GB/T21075-2007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GB/T31077-2014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DB/T2-2003地震波形数据交换格式DB/T16-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术语和定义GB/T18207.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shalegasdevelopmentseismicmonitoringnetwork在页岩气开发区域建立的地震台网。[来源:GB/T18207.2-2005,5.2.3,有修改]3.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shalegasdevelopmentseismicmonitoringarea页岩气开发区域及其外延范围。3.3页岩气开发重点监测区keymonitoringareaforshalegasdevelopment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域内历史上发生过3级及以上地震的区域或存在潜在发震构造的区域。监测要求基本要求11年前建成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并投入使用。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应由地震监测台站、实时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汇集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等构成。数据处理中心承担观测数据分析处理及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维护任务。3年,终止前应获得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通过的终止监测评估报告。观测要求地震台站的布设数量和分布应满足监测能力和地震定位误差的要求。410km。5km。1.0(3km。ML0.51km。GB/T21075-2007的要求。0.1Hz~40Hz。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要求采用实时连续观测方式,数据应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48h数据的自储能力。GB/T21075-2007的要求。GB/T21075-2007的要求。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求台网布设原则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布设应充分考虑页岩气开发井位部署的时间及区域。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监测范围应覆盖页岩气开发区域及外延范围。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应结合实际地表形态布设,宜采用均匀网状布设的方式。页岩气开发重点监测区应适当增加台站密度,满足重点监测区的监测能力要求。地震台站布设应避开高环境噪声、电磁干扰、地质灾害隐患等影响台网监测能力的区域。观测场地勘选观测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应选址在坚硬、完整、未风化的基岩上;应避开洪涝、地质、雷电灾害隐患点及等区域;应具备供电和数据实时传输的条件。GB/T19531.1-20041的要求GB/T19531.1-20044.3的要求。地震台网监测能力估算依据地震台站分布和场地背景噪声测试结果,按照GB/T31077-2014要求中附录A的方法评估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2台站建设台站包括地震计墩、观测室、观测设备及辅助设备。DB/T16的要求执行。DB/T16的要求执行。一体化观测机柜的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 GB50057-2010设防;GB50343-2012C等级的雷电防护有关要求;应采取防潮和防尘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GB/T21075-20071的要求。表1观测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主要功能或用途主要技术指标地震计三分向一体结构;应具有标定信号输人功能;应具有摆锤锁止与开锁功能。频带宽度:0.1Hz~40Hz灵敏度:2000Vs/m动态范围:≥120dB非线性失真:≤1%最大输出电压范围:±20V数据采集器应具远程校时的功能;应具有标定信号输出功能;TCP/IP协议的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满量程输入信号:±20V动态范围:≥135dB频带范围:0Hz~60Hz采样率:≥100Hz2的要求。表2辅助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主要功能或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电源设备UPS不间断电源流供电与电源管理功能输出功率:500VA最大供电时间:≥72h电源控制器护措施功能根据地震计及数据采集器额定工作电流、电压配备。供电线缆用于给设备供电,具有屏蔽防雷功能/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网络用于数据传输和网络监控有效数据传输速率:≥1Mbps最大数据传输延时:≤2s网络传输设备支持不同网络运营商有效数据传输速率:≥1Mbps最大数据传输延时:≤2s监控设备监控摄像头支持夜视、日夜自动转化功能;支持定时抓图与事件抓图功能;防雷、防浪涌、防突波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的功能。360°水平旋转防水、防尘级别:达到IP66分辨率:≥720P数据处理中心3数据处理中心应设在固定的场所,通信畅通、供电有保障、便于运行管理的场所,建筑物防雷GB50057中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要求。数据处理中心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等软硬件。GB/T31077-20143相关要求执行。数据处理中心应具有以下功能:台站观测数据实时汇集、交换与共享;事件自动处理分析;人机交互事件处理分析;数据整理及归档、地震编目;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功能;远程监控台站的功能;3个月。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运行要求试运行地震台站及数据处理中心设备联调完成后,应对设备及软件参数进行测试和检查。3个月。24h,应视为试运行中断,在故障排除或技术更新后,需重新开始试运行。试运行满足运行率≥95%,且试运行报告经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转入正式运行。正式运行24h95%。GB/T21075-2007的要求执行。应及时处理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及地震事件,汇集和整理流动测量数据及资料,定期编制观测报告。加密观测页岩气开发地震重点监测区域内出现地震活动增强的趋势,应在地震集中活动区周围增设临时地震台站,开展加密观测。ML3.0及以上或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震时,应启动加密观测。加密观测宜将地震监测设备部署在靠近震中的地方,以提高余震的定位精度。数据交换与共享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监测数据应与市级地震主管部门共享。应共享的监测数据包括:连续波形数据、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地震目录及震相报告等。连续观测数据共享采用实时传输方式。DB/T2的要求。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产出要求原始观测数据4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原始观测数据的产出按照GB/T31077-2014中7.1.1要求执行。地震目录应包括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内的所有地震事件。应提供以下要素: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参考地名、与震中位置最近的开发平台距离信息。应每月编制地震目录。观测报告分为年报、月报和日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台网运行维护情况和产出情况;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内的所有地震事件;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震级;7.3.2地震事件分析报告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域内发生最大震级ML3.02天内发生多次有感地震事件,应编写地震事件分析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活动性分析、震情趋势分析、震中监测范围内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