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

国家的出路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义儒家思想拜上帝教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落第后极端失望,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1)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2)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4)主观原因: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1.背景太平天国(1851-1864)永安建制1851.9定都天京1853.3军事鼎盛1856重建领导核心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事变1856年洪仁玕《资政新篇》金田起义1851.1.11《天朝田亩制度》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北伐—失败西征—胜利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步呈衰落态势(二)过程3、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文件(1)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①按人口平分配土地:实质是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评价:①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反封);

②落后性:仍然追求小农经济,未能超越封建主义的范畴(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③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3、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文件(2)1859年,衰落期,颁布改革方案:《资政新篇》①核心: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②内容: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舆论监督。

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文化:开设新式学堂,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互利。③评价:

进步性: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局限性:(空想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难以真正推行。洪仁玕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和教训:

还没推翻大清,就躲进深宫,嫔妃千名以上。……天王轿用轿夫64人,臣下见天王要三呼万岁,……穿靴子也有规定,天王靴,每支绣9条龙,东王靴,每支8条龙,北王每支5条……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华尔洋枪队(1)内因:领导集团的内部争权夺利与腐败(2)客观原因(直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3)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③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制度和思想)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二、上升: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材料一: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列强的侵略背景:内忧外患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封建制度、儒家思想)为体,西学(科技器物)为用。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

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目的:2.洋务运动的实践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央)(地方)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官办创办民用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河北开平,李鸿章)湖北织布局(湖北武昌,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汉阳,张之洞)自强求富意义: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二、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实践:2、兴办近代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①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②派遣留学生詹天佑等30名赴美留学儿童3、筹划近代海防创办三支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北洋海军主力战舰“定远”舰4、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为外交机构总揽对外事务,标志传统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答案】D【解析】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说明结合所学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目的可知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以对抗外国经济入侵,故选D项;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可知面对外国入侵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外交往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李鸿章认为”说明不是清政府,且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说明是坚持求富自强的方针,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哪些地区遭遇边疆危机?(1)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2)中法战争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3)1885年,在台湾设省1、边疆危机:1.西北边疆2.西南边疆3.东南边疆(1)1883—1885,中法战争(不败而败)(2)1885年,冯子才取得镇南关大捷,

法军战败(3)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1)1864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2)沙俄出兵占领伊犁(3)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4)1884年,在新疆正式建省三、边疆危机与甲午海战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9世纪末的一张滑稽世界地图(一)背景(1)世界形势: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材料1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材料2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日本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2)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出台“大陆政策”,实行对外扩张(根本原因)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一)背景材料4: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材料3: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为纲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清朝政治十分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烈……材料5:甲午战争为朝鲜而战,就是因为朝鲜离北京太近,这就是地缘政治,朝鲜在中国手里面,就是中国国防的外围。

(3)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4)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5)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二)过程1894.8丰岛海战1894.9平壤战役1894.9黄海海战1894.10辽东战役1895.2威海卫战役邓世昌、林永升牺牲李鸿章“避战保船”,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旅顺大屠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清军大败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三)结果:1895年中日代表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影响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免内地税领土和主权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剧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资本输出: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和贷款、修铁路、开矿、办厂、设银行(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承认朝鲜独立国际地位降低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五)、战争余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甲午惨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2)概况:1895年5月至10月;驻台清军:刘永福“黑旗军”;台湾义军:姜绍祖、徐骧;(3)斗争意义:

①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5、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重点,笔记整理)(1)对中国: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空前;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清末新政)。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⑤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2)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日本排挤了清朝势力,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3)对列强:①加剧了列强在东亚的激烈争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改变了远东英俄争霸格局,形成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