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学期3月份调研八年级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36分)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写作。B.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C.《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D.《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小说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做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盟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到处呈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翩然()风雪载途()(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_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3)结合语境从下面选择词语填在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A.蛛丝马迹 B.销声匿迹 C.蠢蠢欲动 D.朝生暮死4.古诗文默写。(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理想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3)岁月如歌,别情依依,无论你我身处何方,心都是相通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桃花源记》中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默写《桃花源记》默写。(1)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桃花源记(理解性)(4)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桃花源记》一文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许多地方都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一样土地平旷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淳朴美丽的乡村风景。(7)《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6.学校组织“发扬雷锋精神,做21世纪优秀青年”活动,主题班会上,出现了“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雷锋是三月来了四月走”等不和谐的声音,作为新世纪青年人的代表,你怎样应对呢?二、综合性学习(10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16日在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2021金山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大约需要45年的时间,而中国要力争30年左右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中国将言必行、行必果,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1)请概括上面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寒假快到了,爸爸妈妈想带你到附近的景点游玩,他们要开汽车前往,你想让他们乘公共汽车出行,请用第一人称,说说你将如何劝说他们?三、现代文阅读(19分)8.阅读文章,完成各题安塞腰鼓(节选)①看!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④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⑤使人想起:千里的雪声万里的闪!⑥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⑧好一个安塞腰鼓!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岸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⑩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⑪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⑫好一个安塞腰鼓!(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大彻大悟:________________蓦然:__________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子加上标点。(3)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热烈奔放的安塞腰鼓给人的无穷想象。你还能想到什么?使人想起:(4)“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5)下列哪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_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_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_了。”下面哪一个选项最恰当_______A.燥热飞溅亢奋B.飞溅燥热亢奋C亢奋飞溅燥热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第③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的热烈氛围,使赞美之情更加强烈。B.选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C.“隆隆”这样的拟声词的多次使用,有些重复多余。四、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9.下面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凄清)余怜而售之(喜欢)B.可百许头(可能)皆大喜(全、都)C.悄怆幽邃(深)日光下澈(清澈)D.水尤清冽(仍然)止四百(只要)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11.请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限断三处。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为了衬托自己内心的愉悦。B.乙文结尾处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C.甲文第②段通过写游鱼的数量及状态,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13.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结合乙文,谈一谈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哪些复杂感情?五、诗歌鉴赏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本诗以“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诗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______的变化;而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则点明了______的变化。15.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六、名著阅读(7分)16.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粮食,阅读经典不可或缺,对经典作品我们要常谈长谈。请按要求完成以下活动。【活动一:读经典,荐经典】(1)你要在班会上作《经典常谈》的荐读演讲,以下是演讲稿的片段,请将内容补充完整。亲爱的同学们,《经典常谈》是我国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十三篇文章对中华文化典籍和文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包括考究字形演变,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①《___》;还有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②《___》;还有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③《___》。《经典常谈》语言通俗晓畅,包含的知识广博,是我们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上佳启蒙读本。【活动二:读经典,辨真伪】(2)你收集了关于对《经典常谈》相关内容解说的语段,下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D.《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子、史、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活动三:读经典,探天宇】(3)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七、作文(60分)17.请任选下面一篇课文,写读后感《灯笼》《大雁归来》《桃花源记》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025年春学期3月份调研八年级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36分)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写作。B.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C.《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D.《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小说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D.《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能看作小说集;故选D。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B.古义:繁多的样子/今义:繁多的样子;C.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D.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故选B。3.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做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盟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到处呈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翩然()风雪载途()(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_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3)结合语境从下面选择词语填在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A.蛛丝马迹 B.销声匿迹 C.蠢蠢欲动 D.朝生暮死【答案】(1)①.piān②.zài(2)①.“盟”②.“萌”;③.“哀”④.“衰”(3)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注音。翩然(piānrán):意思是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风雪载途(fēngxuězàitú):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萌发:意思是指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故“盟”改为“萌”。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故“哀”改为“衰”。【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蛛丝马迹:意思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B.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C.蠢蠢欲动:形容敌人或坏人准备进攻或捣乱。D.朝生暮死:意思是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结合“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到处呈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可知,横线处的词语表达的是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隐藏起来消失不见的意思。故选B。4.古诗文默写。(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理想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3)岁月如歌,别情依依,无论你我身处何方,心都是相通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桃花源记》中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2)所谓伊人④.在水一方⑤.(3)海内存知己⑥.天涯若比邻⑦.(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详解】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易错字有“窈”“窕”“涯”,注意和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点睛:传统的记忆类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类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5.默写《桃花源记》默写。(1)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桃花源记(理解性)(4)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桃花源记》一文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许多地方都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一样土地平旷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淳朴美丽的乡村风景。(7)《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答案】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②.屋舍俨然③.豁然开朗④.芳草鲜美⑤.落英缤纷⑥.复行数十步⑦.豁然开朗⑧.屋舍俨然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⑩.阡陌交通⑪.鸡犬相闻⑫.黄发垂髫⑬.并怡然自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避、秦、俨、豁、缤、俨、髫。6.学校组织“发扬雷锋精神,做21世纪优秀青年”活动,主题班会上,出现了“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雷锋是三月来了四月走”等不和谐声音,作为新世纪青年人的代表,你怎样应对呢?【答案】示例: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雷锋身上,集中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干一行爱一行、时时助人为乐、为了集体和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永远都不会过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针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雷锋精神没有过时”,然后用简洁的语言阐述雷锋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观点。二、综合性学习(10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16日在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2021金山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大约需要45年的时间,而中国要力争30年左右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中国将言必行、行必果,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1)请概括上面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寒假快到了,爸爸妈妈想带你到附近的景点游玩,他们要开汽车前往,你想让他们乘公共汽车出行,请用第一人称,说说你将如何劝说他们?【答案】(1)示例:中国将言必行、行必果实现绿色低碳转型。(2)示例:爸爸妈妈,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碳中和,向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学校也在开展“践行低碳生活”的活动。开汽车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增加碳排放污染环境,景点离市区不远,我们还是乘坐公共汽车,绿色出行吧!这样能更好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好吗?【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材料概括概括材料时要读懂材料,弄明白何人(包括单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么样,筛选、概括出事件主旨或主要内容,即“何人+何事”,同时注意字数要求,在规定字数内使信息尽可能的详细。通读材料,可判断“中国将言必行、行必果,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本则材料中心句,起到概括作用,根据“不超过25个字”的字数要求,可提炼主体“中国将言必行、行必果”,事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故本材料可概括为“中国将言必行、行必果,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说语。进行劝说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身份关系,采用劝说的一般格式:称呼+观点(委婉)+解决办法(或指出其危害性/积极性)+鼓励性的征询意见。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阐明绿色低碳的意义,做到有理有据。示例:爸爸妈妈,我想乘坐公共汽车前往景点。因为我们学校最近刚开展了“践行绿色低碳”的主题讲座,我才了解到如果每个人出行都开私家车,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同时消耗地球的石油资源,如果换成公共汽车,不但践行了绿色低碳的理念,而且能够降低我们出行的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能为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你们愿意陪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践行绿色低碳么?三、现代文阅读(19分)8.阅读文章,完成各题。安塞腰鼓(节选)①看!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④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⑤使人想起:千里的雪声万里的闪!⑥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⑧好一个安塞腰鼓!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岸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⑩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⑪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⑫好一个安塞腰鼓!(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大彻大悟:________________蓦然:__________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子加上标点。(3)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热烈奔放的安塞腰鼓给人的无穷想象。你还能想到什么?使人想起:(4)“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5)下列哪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_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_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_了。”下面哪一个选项最恰当_______A.燥热飞溅亢奋B.飞溅燥热亢奋C.亢奋飞溅燥热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第③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的热烈氛围,使赞美之情更加强烈。B.选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C.“隆隆”这样的拟声词的多次使用,有些重复多余。【答案】(1)①.指彻底觉悟或醒悟。②.不经心地;猛然一下。(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3)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1)从结构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为贯穿全文的线索;(2)从内容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表达了作者热爱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情怀;(3)从用词方式上看:强调作用,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喧泄,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5)①.A②.C【解析】【导语】这篇选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的生动描述,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豪放与热烈。文章采用排比、比喻和拟声等修辞手法,短句的运用使语言飞扬跳脱,增强了节奏感和感染力。多个“使人想起”的段落扩展了对腰鼓给人启发的无穷想象,呈现出腰鼓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精神震撼。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生命的象征,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连接。【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大彻大悟:dàchèdàwù,彻底觉悟或醒悟。文中指对这一热烈奔放的表演过程有了透彻、清晰的领悟与理解,是一种思想上的豁然开朗和顿悟。蓦然:mòrán,不经心地;猛然一下。文中指观众的心猛然一下被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所震动。【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结合第②段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可知,这是一组构成并列关系的排比句,故其间应使用分号“;”;最后一句“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排比句式结束,其结尾用句号“。”。【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补充。结合三个“使人想起”的具体内容可知,我们要抓住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来展开想象。安塞腰鼓的表演充满力量和激情,气势恢宏。从它的风格联想,可以是古代的战争场面,如“使人想起:金戈铁马的战场,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豪迈身姿”;也可以从自然力量的角度联想,“使人想起: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奔腾呼啸、一泻千里的壮阔”。答案不唯一,能体现出豪迈、壮阔等感觉即可。示例:沙场秋点兵的壮阔场景。【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一方面,从结构上来说,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的内容是围绕安塞腰鼓展开的,从腰鼓表演时的场景、力量,到它带给人的感受、联想等诸多方面。每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像是一个标志,把这些不同的描写部分连接起来,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条理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这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作者通过反复使用这个句子,不断强化自己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第一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是在描述了腰鼓表演的壮阔场景之后,是对这种豪放舞蹈的由衷赞叹。第二次出现则是在进一步描绘腰鼓声音的震撼效果之后,加深了赞美程度。这种反复强调就像一声声激昂的呐喊,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与赞美,也让读者更容易被安塞腰鼓的魅力所感染。从用词方式上看,文章一咏三叹,起到了强化情感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咏”即赞美,作者每次发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都是对安塞腰鼓不同侧面的赞美。通过这种重复赞叹,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记住安塞腰鼓的魅力,就像一首有反复咏唱部分的歌曲,每一次咏唱都能让听众对主题印象更加深刻,文中的反复赞叹也使安塞腰鼓的形象以及它所蕴含的力量和激情在读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小问5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燥热:(天气)炎热不湿润;飞溅:向四处喷溅;亢奋:极度兴奋。第一空,结合“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可知,句中用来形容空气,因为安塞腰鼓的表演充满力量和激情,能让原本冰冷的空气好像被这股热情点燃,变得“燥热”起来;与“冰冷”相对,故选“燥热”;第二空,结合“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可知,句中用来形容阳光,表现出阳光在腰鼓的强烈节奏带动下,仿佛有了动态感,不再是恬静的,而是像被震得四处飞溅;与“恬静”相对,故选“飞溅”;第三空,结合“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可知,句中用来形容世界,是说整个世界被腰鼓的活力唤醒,摆脱了困倦的状态,变得兴奋起来;与“困倦”相对,故选“亢奋”;故选A。(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隆隆”这样的拟声词多次使用不是重复多余。它通过不断地重复,生动形象地模拟出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腰鼓的力量和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故选C。四、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9.下面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凄清)余怜而售之(喜欢)B.可百许头(可能)皆大喜(全、都)C.悄怆幽邃(深)日光下澈(清澈)D.水尤清冽(仍然)止四百(只要)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11.请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限断三处。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为了衬托自己内心的愉悦。B.乙文结尾处的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C.甲文第②段通过写游鱼的数量及状态,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13.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结合乙文,谈一谈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哪些复杂感情?【答案】9.A10.(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11.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2.A13.①从自己能够购买到小丘可以看出作者的惊喜之情;②从描写小丘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③从小丘被唐氏废弃,且“货而不售”可以看出作者的惋惜之情;④从小丘的遭遇,暗含作者对自己的被贬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B.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句意:(大家)都非常高兴。皆:全、都;C.句意:凄凉幽深。邃:深;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D.句意: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2)嘉木:美好的树木;立:挺立;露:显露;显:显现。【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于是又挑选了工具,铲除那些荒草杂树,砍去那些乱木恶枝,然后点起大火把它们烧掉。“即更取器用”,表示接下来的动作是“重新选取工具”。“即更取器用”之后应该断开。“铲刈秽草”,这里的“铲刈”是动词,表示“铲除”的动作,“秽草”是名词,表示“荒草杂树”,作为“铲刈”的宾语。“铲刈秽草”之后应该断开。“伐去恶木”,“伐去”是动词,“恶木”是名词,表示“乱木恶枝”。“伐去恶木”之后也应该断开。“烈火而焚之”,这是最后一部分,表示“点起大火把它们烧掉”。断句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甲文第一段描绘“珮环”相击发出的声音,是为了通过声音表现出对小潭的好奇,从而引出下文对小潭的探寻,而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内心的愉悦;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这里作者能够以低价购得小丘,表现出惊喜之情。“怜而售之”体现了对小丘的怜惜,同时也因能拥有它而感到惊喜。“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这段对小丘经过整治后的美丽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小丘被唐氏废弃且无人购买,作者流露出惋惜之情。小丘的遭遇如同作者自身被贬且怀才不遇,借小丘的命运,暗含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愤慨之情。【点睛】【甲】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乙】参考译文: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五、诗歌鉴赏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本诗以“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诗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______的变化;而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则点明了______的变化。15.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4.①.蒹葭②.时间③.地点(空间)15.这首诗通过描写河畔茂盛的芦苇、秋天的露水,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寂寞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解析】【14题详解】空一: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起兴”是指先言它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是借物言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用于诗的开头。《蒹葭》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开头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先写“蒹葭”以引出“伊人”,所以本诗以“蒹葭”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空二: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白露为霜”的意思是:清晨的露水凝成霜花;“白露未晞”是说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尚未晒干;“白露未已”指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露珠尚未完全消散。这些暗示了时间的变化,象征主人公凝望时间之长,表现了主人公焦急的心情。空三:此题考查诗歌的地点转换。“溯洄从之”是逆流而上,“溯游从之”是顺流而下,即从上游到下游。“水一方”“水中央”“水之湄”“水中坻”“水之涘”“水中沚”分别是“对岸河边上”“河水中央”“河水对岸”“水中小洲”“河岸一边”“水中的沙滩”。这些都表示地点或空间的变化,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15题详解】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以河畔茂盛的芦苇、秋天的露水、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从霜到露水未晒干,再到露水未消散暗示了时间的变化,象征主人公凝望时间之长,表现了主人公等待伊人焦急的心情。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营造出一种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寂寞气氛,以抒写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引出主人公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凄婉惆怅之感,反衬出主人公浓浓的思念之情。六、名著阅读(7分)16.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粮食,阅读经典不可或缺,对经典作品我们要常谈长谈。请按要求完成以下活动。【活动一:读经典,荐经典】(1)你要在班会上作《经典常谈》的荐读演讲,以下是演讲稿的片段,请将内容补充完整。亲爱的同学们,《经典常谈》是我国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十三篇文章对中华文化典籍和文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包括考究字形演变,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①《___》;还有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②《___》;还有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③《___》。《经典常谈》语言通俗晓畅,包含的知识广博,是我们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上佳启蒙读本。【活动二:读经典,辨真伪】(2)你收集了关于对《经典常谈》相关内容解说的语段,下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D.《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子、史、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活动三:读经典,探天宇】(3)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答案】(1)①.说文解字②.诗经③.战国策(2)D(3)示例: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从《经典常谈》中可知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现象发问,表现出他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又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名著内容。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是《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是《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是《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小问2详解】考查名著内容。D.“经、子、史、集”有误,应为:经、史、子、集。故选D。【小问3详解】考查拓展应用。《经典常谈》介绍,《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一篇长诗。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运用了双关,既借“天问”表达了我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探索,也寓意着国人对科学,对真理,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七、作文(60分)17.请任选下面一篇课文,写读后感。《灯笼》《大雁归来》《桃花源记》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点亮心间的明灯——读《灯笼》有感今天我看了吴伯箫先生的《灯笼》,内心感触良多。《灯笼》一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作者早年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结尾处作者结合了当时的国运时事,表现他要为国家,甘为“马前卒”的愿望。文章最让我感触的是“母子情深”的画面。作者深情的回忆起:“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在此,作者用深情的语言描述了慈母夜晚等候晚归的“我”,还为“我”准备宵夜食品。每每读到这里,我深深被这深厚的母爱感到,心中也不由得想起我那伟大的妈妈。每天早上,妈妈都会起得很早为我准备可口的早餐,虽然她的厨艺水平有限,但她依旧不厌其烦跟着视频学习,笨手笨脚地为我煮出一顿又一顿让我惊喜的早餐,有时是豆浆和包子,有时是饺子拌面,有时是各种各样的肉粥。我曾经问她:“妈妈,你每天都为我做这么多丰富的早餐,你不累吗?”她只是微微一笑,说:“只要你吃得开心就好。”现在,回想起来,妈妈也是凡人,她也想休息,但是为了我那口早餐,她每天都要舍弃珍贵的休息时间,只为让我吃一口丰富而营养的早餐。这个就是妈妈,为了孩子,她们默默地不断付出,不说苦,也不言累。还记得有一次,我考砸了,是妈妈安慰我,我问她:“妈妈,我考砸了,你不在意吗?”只见妈妈笑着说:“我虽然很在意你的成绩,但更在意你的快乐,你努力了就好,什么样的结果妈妈都能接受。”听了她的话,我不再伤心了,而是重新振作起精神,继续学习。母亲用爱点燃我们心间的明灯,她们不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经典文献导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义乌地区2024-2025学年初三预测金卷(化学试题理)含解析
- 冀中职业学院《生物材料学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医学发育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桥梁检测与加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密码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六中学初三下期末学习能力诊断英语试题及答含答案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重点中学全国中考大联考信息卷:化学试题试卷(2)含解析
-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公开课课件
- 提高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施工合格率
- 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试卷(C类)与答案
-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
- 富士施乐cp105深度拆解
- 双基地FMCW MIMO雷达时频同步技术研究
- 陕北白绒山羊疫病防控综合技术2016420课件
- JJG 814-2015自动电位滴定仪
- 中班社会《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课件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