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苏州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20分)1.(8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题目。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艺术的总称,位列四大名绣之首。它发源于江南水乡,具有浓(yù)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承载了江南的温宛柔美。如果说中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苏绣就是布帛上的艺术。它以针为牵引,有着“平、顺、和、柔、匀、光”的特点。苏绣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表现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精湛的苏绣技艺都能使之达到诩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如此,苏绣才被世界各国人民赞(yù)为“东方的明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①浓(yù)____
②深邃____
③精湛____
④赞(yù)____(2)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4分)①____改为____
②____改为____2.(8分)小麒、小翼在研读古诗文的时候,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了别样的美,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小麒:山水可造意境。曹操的《①________》中“②____________,山岛竦峙。”两句描写大海波澜壮阔、山岛耸立的样子,苍茫浑然,境界壮阔。小翼:山水可纵豪情。③__________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登上北固楼俯视江水,不禁思接千载,写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④__________。”的句子,全词表现了作者沉郁悲怆、雄壮豪迈之情。小麒:山水可蕴哲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时序的交替,气势宏大,将山水景象赋予哲理意味。小翼:山水可显品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点明作者意不在酒,在山水,把自己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一一从垃圾分类开始”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材料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拉圾桶也不统一,“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导致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垃圾终端处理多为就近填埋,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严重污染土地及水源。【材料二】下图是班级同学绘制的“生活拉圾分类处理流程图”。(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给材料二中的流程图附上一段文字说明,说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做法。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50分)(一)名著阅读(8分)4.(4分)武松打虎,李逵杀虎,初看情节上相似,仔细分析实则大不相同,你能说一说两者有哪些不同吗?5.(4分)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你认同金圣叹评价林冲“熬得住”吗?请结合《水浒传》中相关情节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17分)百日誓师,问鼎穹窿。老师带领同学们研读了几篇与姑苏相关的诗文,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完成下面小题。【甲】
苏台①览古
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②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乙】
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①苏台:姑苏台,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用来和西施嬉戏作乐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游览已被烧毁的姑苏台时所作。②菱歌:采菱人唱的歌。【丙】游姑苏台记
宋荦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②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③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④,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⑤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⑥掀天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⑦,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⑧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选自清·宋荦(luò)《西陂类稿》)【注释】①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曾任江苏布政使,后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云“再莅吴”。下文中的胥江、横塘、木渎、虎丘等,皆为苏州地名。②阜:土山。③薝(zhān)葡:栀子花。④炎歊(xiāo):热气。⑤胥台:即姑苏台。⑥震泽:即太湖世法:⑦世法: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⑧子至:儿子宋至。6.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加点字方法解释缘山麓而东〖课内迁移法〗缘溪行(《桃花源记》)①________未至木渎二里许〖课内迁移法〗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②________时已薄暮〖查阅字典法〗A.少,小
B.减轻,减少C.迫近,接近
D.淡,不浓③________颇讶不逮所闻〖语境分析法〗结合语境(上下文)推断④________7.《苏台览古》开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分)8.【甲】【乙】两首诗中“只今惟有西江月”和“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两句诗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耳。②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10.作者宋荦当时是苏州的地方官,他慕名前往姑苏台游览,但文中却说“颇讶不逮所闻”,“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有人认为作者会失望而归,也有人认为作者此游不会失望而归。你同意谁的看法呢?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的理解。(3分)(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②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自202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①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②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③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材料三:①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映得瓦片一片金黄,不时从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田间回响。村中曾经的废弃老屋如今蝶变为种类丰富的“非遗研学基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②“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③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选自2024年5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四:①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②甪直古镇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园林、非遗等载体搭建演绎场景,将古街、廊桥等设施进行了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利用激光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园体验。③随着旅游的生活化、体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交通和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叠加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县域旅游加速崛起,许多“小城”不知不觉中成了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五一期间,昆山举办第九届昆剧艺术节,6大类17场配套活动同期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除了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以“来小城、漫漫游”为主题,举办了140余场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61.26万人次。高铁张家港站假期发送旅客超10万人次,客流增长率为65.9%。(选自2024年5月17日《中国旅游报》,有删改)11.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广袤乡土中,不但有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B.低级别文物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且散落于民间村落,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C.在苏州,县域旅游加速崛起与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有一定关系。D.今年五一期间,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12.有人认为,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散落在村落里,破旧不堪,维修成本较大,没有修缮利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4分)13.在文旅部门开展的“我为乡村文旅献计策”活动中,同学们提了以下建议,不合适的一项是(
)(3分)A.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唤醒沉睡的文物。B.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C.利用当地古村闲置古建筑,建设文化研学基地。D.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游“潮”起来。小中在《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一书中读到《晚翠园曲会》,他拟将文中西南联大轶事绘制成画作,你与他一起讨论设计。(16分)晚翠园曲会汪曾祺①云南大学西北角有一所晚翠园,园内栽种了很多枇杷树,很幽静。云大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搞了一个曲社,活动(拍曲子、开曲会)多半在这里借用一个小教室,摆两张乒乓球桌,二三十张椅子,曲友毕集,就拍起曲子来。②曲社的策划人实为陶光,陶光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员,教“大一国文”的作文。“大一国文”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我的作文课是陶先生教的。③陶光面白皙,风神朗朗。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同时穿两件长衫。里面是一件咖啡色的夹袍,外面是一件罩衫,银灰色。都是细毛料的。于此可见他的生活一直很不拮据——当时教员、助教大都穿布长衫,有家室的更是衣履敝旧。他走进教室,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就把作文分发给学生,摘其佳处,很“投入”地评讲起来。④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他是唱冠生的,在清华大学时曾受红豆馆主傅侗亲授。他嗓子好,宽、圆、亮、足,有力度。他常唱的是“三醉”“迎像”“哭像”,唱得苍苍莽莽,淋漓尽致。⑤有一个女同学交了一篇作文,写的是下雨天,一个人在弹三弦。陶先生在一段末尾给她加了一句:“那湿冷的声音,湿冷了我的心。”当时我就记住了。由此觉得他有点感伤主义。⑥说陶光是寂寞的,常有孤独感,当非误识。他的朋友不多,很少像某些教员、助教常到有权势的教授家走动问候,也没有哪个教授特别赏识他,只有一个刘文典和他关系不错。他的《<淮南子>校注》是陶光编辑的,扉页的“淮南子校注”也是陶光题署的。从扉页题署,我才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⑦他是写二王的,临《圣教序》功力甚深。我曾看到他为一个女同学写的小条幅,字较寸楷稍大,写在冷金笺上,气韵流转,无一败笔。写的是唐人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⑧这条字反映了陶光的心情。“炮仗响了”(日本投降那天,昆明到处放鞭炮,云南把这天叫做“炮仗响”的那天)后,联大三校准备北返,三校人事也基本定了,清华、北大都没有聘陶光,他只好滞留昆明。后不久,受聘云大,对“洛阳亲友”,只能“凭君传语”了。⑨我们回北平,听到一点陶光的消息。听说他之后郁悒潦倒,竟至客死街头。⑩每次做“同期”(唱昆爱好者约期集会唱曲,叫做同期)必到的是崔芝兰先生。她是联大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多年来研究蝌蚪的尾巴。崔先生几乎每次都唱《西楼记》。女教授,举止自然很端重,但是唱起曲子来却很“嗲”。⑪除了联大、云大师生,还有一些外来的客人来参加同期。⑫有一位先生,大概是襄理①一级的职员,我们叫他“聋山门”。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真也亏给他撅笛②的张宗和先生,能随着他高低上下来回跑。聋子不知道他跑调,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树木叉桠,峰峦如画,堪潇洒,喂呀,闷煞洒家,烦恼天来大!”⑬给大家吹笛子的是历史系教员张宗和,几乎所有人唱的时候笛子都由他包了。他笛风圆满,唱起来很舒服。⑭许宝騄先生是数论专家,但是曲子唱得很好。许家是昆曲大家,会唱曲子的人很多。许先生听过我唱的一支曲子,跟我们的系主任罗常培说,他想教我一出《刺虎》。罗先生告诉了我,我自然是愿意的,但稍感意外。我不知道许先生会唱曲子,更没想到他为什么主动提出要救我一出戏。我按时候去了,没有说多少话,就拍起曲子来:⑮“银台上晃晃的风烛炫,金猊内袅袅的香烟喷……”⑯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⑰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旋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扶植、发扬。⑱如此,则晚翠园是可怀念的。【注释】①襄理:旧时职位名称,相当于企业副经理。②撅竹:按笛奏曲的一个动作。【画前准备】14.小爱根据上文,梳理了曲会中的人物群像,你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4分)人物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身份曲会表现纯正高雅的爱好,(4)________的品性。演员陶光中文系教员唱冠生,有力度崔芝兰生物系教授举止端庄,唱腔妩媚“聋山门”职员(2)________许宝騄(1)________(3)________伴奏张宗和历史系教员笛风圆满【画中研讨】15.在绘制曲会人物群像时,小中想把陶光置于画面中心,你同意吗?并说明理由。(3分)16.小中想在画“聋山门”唱曲的场景时,从人物映衬的角度表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请你给出人物动作、神态的设计建议。(4分)【画后深思】17.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时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请你结合本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从做人和作文两个方面推断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作家。(4分)第三部分(60分)18.(60分)作文。在苏式生活中,有许多传承很久的家常物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少陆续退出苏州百姓的生活。有些物件的旧名称,年轻一代已经不熟悉。譬如火夹(将草把或煤球送入灶膛的工具)、广勺(一种舀水的钢勺)、汤罐(灶上利用余火烧水的铁罐),还有提盘篮、饭莦箕、黄篮头、汤婆子……逐渐在消失的老物件用斑驳的印记刻录着逝去的岁月,叙说着苏式慢生活。请以“苏式老物件”为话题写一写你体验到的苏式生活。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参考答案1.(1)郁suìzhàn誉(2)宛婉诩栩【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浓(yù):浓郁,意思是浓重、浓厚。②深邃:拼音是shēnsuì,意思是从外到内或者从上到下的距离大;幽深、深奥。③精湛:拼音是jīngzhàn,意识是熟练、精通,指某样技艺十分娴熟。④赞(yù):赞誉,意思是赞美、称扬。(2)本题考查字形。①宛——婉。温婉:意为温和、柔顺、婉约有度。②诩——栩。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2.观沧海水何澹澹辛弃疾不尽长江滚滚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沧、澹、滚、残、醉翁”等字词容易写错。3.(2分)①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②占用大量土地。③严重污染上地及水(答出2点给1分,答出3点给2分,答出1点不给分)(2分)对于生活中垃圾的餐厨垃圾,可资源化处理;对于大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后再利用其他垃圾便运往转运站集中处理。(答出2点给1分,答出3点给2分,答出1点不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材料信息并能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该题,应抓住关键词“目前”“而且”“不仅”“还会”,给文段分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和信息的概括能力。图表明显吧生活垃圾的处理分为三种情况,所以考生概括也应该从三方面进行概括,而且概括时应尽量用图表中的文字表述,如“对于生活中垃圾的餐厨垃圾,可资源化处理”。4.原因不同:武松是被迫,李逵是为母亲报仇;武器不同:武松是赤手空拳,李逵是用了朴刀;数量不同:武松一只,李逵四只;心情不同:武松害怕,李逵愤怒。【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原因不同:武松饮酒后上景阳冈,在大石上休息,一猛虎跳出,欲吃武松,武松被迫自救。李逵迎母山上,路过沂山,他离开母亲找水,老虎吃其母,李逵为母报仇,才杀四虎。武器不同:武松与老虎的打斗,打折了哨棒,只得赤手空拳头与老虎厮杀。李逵用随身携带的朴刀杀死了四只老虎。数量不同:武松打死了一只老虎,李逵杀了一窝四只老虎。心情不同:老虎下山,惊醒了武松,因为害怕,酒醒了大半。老虎吃掉了李逵的母亲,李逵出于愤怒,一气杀死四只老虎。5.示例一:认同。林冲“熬得住”的表现:如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林冲忍辱放过;被高俅父子设计陷害,林冲忍辱接受刺配;二解差途中百般折磨谋害其性命,幸得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搭救,林冲还为解差讲情,指望刺配结束后回家团圆。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颇高,功夫过人,但面对各种屈辱、困境、矛盾依然能忍上加忍,尽可能不激化矛盾,可见是个“熬得住”的人。示例二:不认同。林冲知道高俅父子派陆谦等赶尽杀绝、不肯放过自己,自己看守的草料场被烧,无法继续熬下去,索性杀了陷害自己的陆谦等人,风雪之夜,投奔梁山。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但在万般无奈下也忍无可忍,被迫造反,被逼上梁山,终究没“熬得住”。【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认同”“不认同”均可。如答“认同”,则重点结合林冲受到迫害前期,面对高俅父子的步步紧逼,处处忍让的事例分析。如答“不认同”,可结合其后期,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奔向梁山的事例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认同。林冲“熬得住”的表现:从一开始,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林冲没有动手打他,他忍住了;高衙内二次调戏,陆谦也欺骗林冲,林冲还是忍住了;即便明知被高俅陷害,林冲还是没有反抗,他还是忍住了;后来认罪,接受刺配,董超和薛霸要杀他,他还是忍住了,若不是陆谦等人放火要烧死林冲,林冲还会继续忍下去。6.顺着,沿着表约数,大约C及,达到,比得上7.吴苑残破,苏台荒凉,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8.今昔对比。“只今惟有西江月”;今日荒凉与昔曰整华对比,以今古常新的自然号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回国后,荒淫逸乐,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美女。过去的繁盛、热闹与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形成对比,表现人事变化,盛衰无常。9.①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②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10.示例一:不失望。作者游览途中所见景色清幽秀丽,“从者皆喘汗”,作者反而“兴愈豪”,一个“愈”字,将作者的兴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作者“如猿猱腾踏而上”,像猿一样轻松而上,表现作者兴味盎然。下山途中在留云庵里酌泉烹茗吃杨梅,“乘风容与而归”,可见是乘兴而归。因一个儿子缺席此次游历而惋惜,也能侧面反映此次出游值得。示例二:失望的。“颇讶不逮所闻”,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作者本来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游览姑苏台,期盼已久,但却看到此处变得荒芜,四周衰败之景,与下文友人所写的姑苏台形成对比;“不禁三叹”意为“不禁再三感叹”,也能突出作者的失望感叹。【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李白和宋荦两位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姑苏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李白的诗以对比手法呈现昔日繁华与现今荒凉的景象,强调时间流逝和人事更替。宋荦的游记则描述了实地游览姑苏台的感受,从自然景物到人文遗迹,抒发对历史遗迹不复存在的感慨。整体展示了对沧海桑田的感叹,体现了历史与现实间的对话,引发读者对人生与时间的哲思。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根据课内迁移法,“缘溪行”意为:沿着溪水前行。缘:顺着、沿着。“缘山麓而东”意为:沿着山脚向东走。缘:顺着、沿着。②根据课内迁移法,“一百许里”意为:一百多里。许:表约数,大约。“未至木渎二里许”意为:距离木渎不到二里左右。许:表约数,大约。③根据查字典法可知,“薄”字有“A.少,小;B.减轻,减少;C.迫近,接近;D.淡,不浓”四种意象解释,“时已薄暮”意为:这时已经傍晚了。薄:迫近,接近,故选C。④根据语境分析法,结合“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可知,作者登上山顶,看到一片平坦的黄沙地,南北十多丈,宽几丈,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的旧址,作者很惊讶它不如自己所听说的那样。逮:及,达到,比得上。7.本题考查意象画面。“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意为: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可据此拟写画面。示例:昔日繁华的吴苑如今已残破不堪,曾经热闹的苏台也变得荒凉冷落。然而,在这一片荒芜之中,杨柳却在春天里吐出了新绿。那青青的柳色,仿佛无视时光的流逝,年年都展现出崭新的姿态,岁岁都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此同时,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传来了女子们清唱菱歌的声音。那悠扬的旋律在无限的春光中回荡,为这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首先明确: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只今惟有西江月”这句描写昔日的姑苏台是吴王和西施嬉戏作乐之地,无比繁华,而如今只剩下荒凉的旧苑荒台,唯有西江月依旧照临,通过这种对比,以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西江月来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今昔盛衰之感。“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昔日越王破吴归时的荣耀与繁盛,义士锦衣还乡,宫女如花满春殿,与现在的王城故址上只有几只鹧鸪飞来飞去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人事的变化和盛衰的无常,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感慨,进一步强化了两首诗所传达的历史沧桑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悟。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①尚:还;敌:比得上;阜:土丘。②森蔚:繁茂;畦:田间分隔的小块土地;相错:相互交错;绣:比喻稻田交错如锦绣般美丽。10.本题考查主观表达。作答此题,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找出支持“不失望而归”和“失望而归”的具体语句;对于“不失望而归”,从作者游览过程中的积极情绪、行为表现以及虽有遗憾但仍有收获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失望而归”,重点围绕作者对姑苏台现状与听闻不符的惊讶以及“三叹”等表现来分析。示例一:作者此游不会失望而归。从作者游览的过程来看,途中景色清幽秀丽,即使随从们都气喘流汗,作者却“兴愈豪”,“愈”字凸显出作者兴致越发高昂,没有因炎热疲惫而减少兴致。接着作者“如猿踏而上”,动作敏捷,表现出积极的游览状态。下山后在留云庵酌泉烹茗,还品尝杨梅,最后“乘风容与而归”,可见作者心情愉悦,是乘兴而归。而且作者因儿子缺席此次游历而惋惜,从侧面反映出此次出游有值得留恋之处,并非失望而归。
示例二:作者此游会失望而归。文中提到“颇讶不逮所闻”,作者对姑苏台的现状感到惊讶,认为它远不如平时所听闻的那样宏伟。作者本来怀着期待的心情前来游览,结果看到的是荒芜衰败之景。此外,“不禁三叹”也明确表现出作者的失望和感慨。与友人所描述的姑苏台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失望情绪。【点睛】参考译文:【丙】我第二次到苏州任职将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访姑苏台却未能成行。丙子年五月二十四日,雨后,我从胥江乘船出发经过日晖桥,看到农夫在插秧,妇女和孩子布满田间地头,他们身上沾满了泥土,汲水灌溉的工具和歌声相互应和,他们非常辛苦。我沿着河流曲折前行经过横塘,群峰的翠色好像要滴下来一样。在距离木渎不到二里的地方,从另一条河流经过两座小桥,就到达了姑苏台下。
山的高度比不上虎丘山,远远望去又是一座荒土山罢了。我下船乘坐竹轿,沿着山麓向东走,渐渐看到村落,竹树繁茂,稻田交错如锦绣。山腰有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虎丘的剑池。道路两旁是幼小的松树和荆棘丛,栀子花点缀其间如同残雪,香气扑鼻。当时正值正午,烈日炎炎,随从的人都气喘流汗。我的兴致却更加高昂,提起衣服鼓足勇气像猿猴一样攀登而上。登上山顶,看到一片平坦的黄沙地,南北有十多丈长,宽几丈,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的旧址,我很惊讶它比不上我所听说的那样。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说:“有方正的石头从中穿过,传说是吴王用来插旗杆的地方。”又说“矮小的松树和古老的藤萝,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现在都没有了。只看到太湖波涛汹涌,太阳好像陷落在水中,七十二座山峰在晴朗的云雾和浩渺的湖水中时隐时现。环顾四周,穹窿山、灵岩山、高峰、尧峰等山一座一座在姑苏台的左右呈现出奇特的景色。而霸业已经消失,美人也已成为黄土,想要询问夫差的遗迹,可是山中没有人能说出来,不禁叹息了三次。
从山的北面下来,到达留云庵。庵很小,有泉水和石头,僧人贫困而不懂得世俗的礼法,舀取泉水煮茶献给我们。山中正在采摘杨梅,我买了一筐,大家都饱吃了一顿,还带着剩下的杨梅返回船中。这时已经傍晚了,吃完饭,趁着风安然自得地回去。
一同前往的人,有小儿子宋筠、孙子宋韦金、外孙侯晸。六天前,儿子宋至刚刚应该北上,不能和我们一同游玩。我写诗记录这件事,惆怅了很久。11.C12.有修缮利用价值。乡村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修缮古建筑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乡村古建筑蕴含着建筑美学,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修缮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13.B【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理解不正确。根据材料一②段“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知,民间艺术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等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非物质文化遗产”。B.理解不正确。根据材料二②段“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可知,低级别文物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而非“都分布在偏远地区”。D.理解不正确。根据材料四③段“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客流增长率为65.9%”可知,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分别是53.17%、30.1%、65.9%,而非“均超过50%”。故选C。12.本题考查看法。根据材料二②段“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可知,乡村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结合材料一①段“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和材料三③段“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可谈,修缮古建筑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根据材料二③段“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可知,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结合材料三②段“‘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和材料四①段“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可知,乡村古建筑蕴含着建筑美学,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修缮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示例:我认为散落在村落里古建筑有维修的价值。首先这些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且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属于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加以保护。其次,这些古建筑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能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第三,修复后的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建议。B.建议不合适。根据材料二②段“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和③段“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结合材料一①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可知,该建议既破坏了文物,也违背了中央精神,因此不合理。故选B。14.安贫乐道,恬淡冲和。耳音不准,总是跑调数论专家唱得大方,摇曳生姿,清清楚楚15.示例:将陶光置于中间。从内容上看,陶光是曲社的策划人,其地位重要;从情感上看,陶光是作者的老师,作者佩服其才华,惋惜其遭遇;从主题上看,陶光身上体现了西南联大学者们的优良传统,即在战乱中仍能平平静静做学问,保持安贫乐道、恬淡冲和的高尚品质;从详略上看,作者在陶光身上用笔最多。16.示例:“聋山门”表情严肃,表演投入,张充和端坐在一旁认真地伴奏,周围有人掩面,有人别过脸去,眼神中都流露笑意。17.示例:做人方面:汪曾祺从西南联大的老师身上体会到面对困境,也要热爱生活、潜心做事,始终保持镇定乐观,处事安贫乐道,为人恬淡冲和。作文方面:汪曾祺作品语言淡而有味,有传统文学的隽永优雅,能够通过寻常小事表达丰富意蕴。【解析】14.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第一空,结合第⑰段“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扶植、发扬”,可知:他们都是安贫乐道,恬淡冲和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第二空,结合第⑫段“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真也亏给他擫笛的张宗和先生,能随着他高低上下来回跑。聋子不知道他跑调,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可知:“聋山门”在曲会表现耳音不准,总是跑调,但总是气势磅礴地高唱;第三空,第四空,结合第⑭段“许宝騄先生是数论专家,但是曲子唱得很好”,第⑯段“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可知:许宝騄是数论专家,他在曲会表现唱得很大方,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1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首先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同意把陶光置于画面中心。结合第②段“曲社的策划人实为陶光,陶光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员”“我的作文课是陶先生教的”,可知:陶光是曲社的策划人,他是曲社的重要人物。也是“我”的老师,“我”对他最熟悉了,情感也很深厚;结合第③段“陶光面白皙,风神朗朗。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同时穿两件长衫。里面是一件咖啡色的夹袍,外面是一件罩衫,银灰色。都是细毛料的”,第④段“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他是唱冠生的,在清华大学时曾受红豆馆主傅侗亲授。他嗓子好,宽、圆、亮、足,有力度”,第⑥段“陶光是寂寞的,常有孤独感,当非误识”“他的《<淮南子>校注》是陶光编辑的,扉页的‘淮南子校注’也是陶光题署的。从扉页题署,我才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第⑦段“他是写二王的,临《圣教序》功力甚深。我曾看到他为一个女同学写的小条幅,字较寸楷稍大,写在冷金笺上,气韵流转,无一败笔”,第⑧段“这条字反映了陶光的心情”“联大三校准备北返,三校人事也基本定了,清华、北大都没有聘陶光,他只好滞留昆明”,第⑨段“我们回北平,听到一点陶光的消息。听说他之后郁悒潦倒,竟至客死街头”,可知:陶光的内容最多,文章详细叙写了他的样貌,曲艺表演的情况,平时的生活状态,以及后来不幸的遭遇,表现“我”对他非凡的才华钦佩,为他的不幸遭遇而深表同情;结合第⑰段“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扶植、发扬”,可知:陶光身上体现了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一主题,即在战乱中仍能平平静静做学问,保持安贫乐道、恬淡冲和的高尚品质;16.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结合第⑫段“有一位先生,大概是襄理一级的职员,我们叫他‘聋山门’。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真也亏给他擫笛的张宗和先生,能随着他高低上下来回跑。聋子不知道他跑调,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可知:“聋山门”曲会表现时耳音不准,总是跑调,但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气势磅礴地高唱”表示他沉浸于角色的表演中去,他的表情神态是认真、很专注,正气浩然高声演唱,全然不知他自己唱跑调了;张宗和能随着聋山门的唱腔高低上下来回跑,写出了张宗和笛风圆满,认真对待每一个表演者,认真地伴奏。而周围的观众看到“聋山门”的表演时,一方面为他的跑调而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又为他认真投入的表演和张宗和专注的伴奏而感到钦佩,观众面面相觑,但又对此充满宽容,在他们表演结束后,众人为他俩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鼓掌。17.本题考查内容拓展。结合第①段“云大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搞了一个曲社,活动(拍曲子、开曲会)多半在这里借用一个小教室,摆两张乒乓球桌,二三十张椅子,曲友毕集,就拍起曲子来”,第④段“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第⑩段“每次做‘同期’(唱昆爱好者约期集会唱曲,叫做同期)必到的是崔芝兰先生。她是联大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女教授,举止自然很端重,但是唱起曲子来却很‘嗲’”,第⑫段“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第⑭段“许家是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血脂异常护理查房
- 出纳银行业务办理
- 美容美发行业分析报告
- 化学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 办公用品管理
- 船舶货物包装与运输保护
- 新发展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 课件 Unit 4 Making Offers and Giving Responses
- a-lively-city知识教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应用题
- 北京市丰台区2025年高三下学期正月开学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 220V直流容量计算书
-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PT)
- 铁路客运段QC小组运用PDCA循环减少旅客列车乘降问题发生次数现场型成果汇报
- 红外测温培训课件
- 四百字作文格子稿纸(可打印编辑)
- 医院培训课件:《基于医院感染防控的安全注射》
- 私募股权投资PE
- 【抖音直播带货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 混凝土回弹标准表格
- 征兵工作课件
- 农产品自产自销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