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税收政策手册_第1页
农业税收政策手册_第2页
农业税收政策手册_第3页
农业税收政策手册_第4页
农业税收政策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税收政策手册TOC\o"1-2"\h\u20277第一章农业税收概述 3224981.1农业税收的定义与作用 347141.1.1农业税收的定义 3248571.1.2农业税收的作用 3180271.1.3古代农业税收 3321961.1.4近现代农业税收 420347第二章农业税收政策基本框架 4107551.1.5引言 4180681.1.6农业税收政策的基本目标 4232541.1.7引言 5217291.1.8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构成要素 592811.1.9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66094第三章农业税收优惠政策 624441.1.10税收优惠对象 6150531.1.11税收优惠政策 642361.1.12税收优惠对象 771651.1.13税收优惠政策 7143521.1.14税收优惠对象 7151921.1.15税收优惠政策 813036第四章农业税收征收管理 8286981.1.16纳税申报 851831.1.17税收核算 8323721.1.18征收税款 8160891.1.19税收减免 8142861.1.20税收退还 9145801.1.21法律法规 9251221.1.22财务会计制度 9201281.1.23政策文件 9182391.1.24加强税收宣传教育 91381.1.25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948381.1.26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9271451.1.27强化税收征管协作 979781.1.28严肃税收纪律 924732第五章农业税收减免政策 921681.1.29农业生产者从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业特产的生产经营活动。 10246311.1.30农业土地使用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未改变农业用途。 10284661.1.31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未造成环境污染。 10130711.1.32农业生产经营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农民权益。 10150371.1.33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10309271.1.34农业生产经营者信用良好,无违法违纪行为。 1047271.1.35农业生产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1041791.1.36税务机关收到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 1089491.1.37税务机关对受理的减免税申请进行实地核查,确认减免税条件是否具备。 10164771.1.38税务机关根据核查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减免税申请进行审批,批准后予以减免。 10149551.1.39税务机关对减免税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1079091.1.40减免税批准后,税务机关将减免税款退回给农业生产者。 10238621.1.41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流程。 10296831.1.42建立健全减免税档案管理制度,对减免税申请、审批、核查等环节进行详细记录。 10153291.1.43加强减免税政策宣传,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税收减免政策的知晓度。 10317691.1.44加大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弄虚作假、骗取减免税款的农业生产者依法予以处罚。 11322811.1.4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收监管效能。 11204991.1.46定期对减免税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1112903第六章农业税收争议处理 1187261.1.47农业税收争议的定义 11288511.1.48农业税收争议类型的详细说明 11181261.1.49农业税收争议处理的程序 12281181.1.50农业税收争议处理的时间限制 12284501.1.51合法性原则 12288711.1.52公正性原则 12248781.1.53及时性原则 12241031.1.54协调性原则 1212832第七章农业税收政策评估与调整 13300091.1.55概述 13204341.1.56定量评估方法 13290641.1.57定性评估方法 13246621.1.58政策目标偏离 1378781.1.59农业经济发展变化 13283761.1.60税收负担调整 1463191.1.61国家宏观调控需求 14226441.1.62优化税收结构 14324991.1.63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14166401.1.64加强税收征管 14259671.1.65建立税收政策评估机制 14222261.1.66加强部门协同 1419267第八章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 149741第九章农业税收政策与环境保护 15306011.1.67引言 15325061.1.68农业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 15206531.1.69农业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间接作用 15205911.1.70引言 16112041.1.71农业税收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1677821.1.72农业税收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16151811.1.73引言 16159041.1.74农业税收政策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关系 16167041.1.75农业税收政策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73211第十章农业税收政策国际合作与借鉴 1716261.1.76国际合作框架 17145401.1.77主要合作领域 17268871.1.78发达国家农业税收政策特点 17194781.1.79发展中国家农业税收政策借鉴 18103281.1.80改革目标 1885001.1.81改革方向 18第一章农业税收概述1.1农业税收的定义与作用1.1.1农业税收的定义农业税收是指国家依据法定税率和程序,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国家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国家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1.1.2农业税收的作用(1)调节收入分配:农业税收通过对农业收益的调节,有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收入差距。(2)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税收政策可以引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利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税收政策对粮食生产给予一定的扶持,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4)增加财政收入:农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引导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税收政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第二节我国农业税收的历史沿革1.1.3古代农业税收(1)奴隶社会:我国古代税收制度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以劳役地租为主,实行“计丁授田,以丁纳税”的制度。(2)封建社会:封建时期的农业税收制度逐渐完善,以田赋为主,实行“以田纳税,以丁为役”的制度。同时出现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税收政策。1.1.4近现代农业税收(1)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农业税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行了以田赋、丁赋为主的税收制度。还开征了盐税、关税等。(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税收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195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实行以田赋为主的农业税收制度。1983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收制度也随之调整,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税收政策。(3)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税收制度逐步完善,实行了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为主的多税种体系。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等,农业税收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4)当前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税收政策将继续调整,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税收政策主要侧重于扶持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第二章农业税收政策基本框架第一节农业税收政策目标1.1.5引言农业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本节将从农业税收政策的基本目标出发,探讨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1.6农业税收政策的基本目标(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税收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税收政策,引导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供应稳定。(2)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税收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3)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农业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负担,实现收入再分配,缓解社会贫富差距。在税收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的负担能力,保证税收政策公平合理。(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农业税收政策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促使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第二节农业税收政策体系1.1.7引言农业税收政策体系是农业税收政策实施的基础,包括税收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收管理等方面。本节将从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构成要素出发,详细分析各部分内容。1.1.8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构成要素(1)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核心。我国农业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农业税、牧业税、渔业税等,以及相关的附加税费。税收制度的完善与调整,对于农业税收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2)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农业生产者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生产者实施税收减免,降低其税收负担,鼓励农业生产。(2)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支持农业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农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给予税收支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3)税收征收管理税收征收管理是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政策的顺利实施。(4)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农业税收政策体系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相协调,共同发挥政策效应。如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1.9农业税收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政策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收结构。(2)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支持农业发展。(3)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税收政策实施效果。(4)加强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第三章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第一节农业生产税收优惠1.1.10税收优惠对象农业生产税收优惠主要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业企业以及相关农业生产服务单位。具体包括:(1)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等农业生产活动;(2)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3)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1.1.11税收优惠政策(1)免税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业企业及农业生产服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免征相关税收。主要包括:(1)免征农业税;(2)免征农业特产税;(3)免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2)减税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业企业及农业生产服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减征部分税收。主要包括:(1)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减半征收增值税;(3)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3)税收抵免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业企业及农业生产服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其将部分农业生产投入品所含税款抵免应纳税款。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税收优惠1.1.12税收优惠对象农业产业化税收优惠主要针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具体包括:(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农民专业合作社;(3)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农业产业园区。1.1.13税收优惠政策(1)免税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免征相关税收。主要包括:(1)免征企业所得税;(2)免征增值税;(3)免征个人所得税。(2)减税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减征部分税收。主要包括:(1)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减半征收增值税;(3)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3)税收抵免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其将部分农业生产投入品所含税款抵免应纳税款。第三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1.1.14税收优惠对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主要针对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具体包括:(1)农村道路建设;(2)农村供水供电;(3)农村卫生设施;(4)农村生态环境建设。1.1.15税收优惠政策(1)免税政策:对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免征相关税收。主要包括:(1)免征企业所得税;(2)免征增值税;(3)免征个人所得税。(2)减税政策:对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减征部分税收。主要包括:(1)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减半征收增值税;(3)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3)税收抵免政策:对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其将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品所含税款抵免应纳税款。第四章农业税收征收管理第一节农业税收征收程序1.1.16纳税申报纳税申报是农业税收征收的基础环节。纳税人需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向税务机关提交真实的纳税申报材料,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成本、利润等信息。纳税申报表的填写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1.17税收核算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核算应纳税额。税收核算需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1.1.18征收税款税务机关根据核算结果,向纳税人开具税收缴款书,纳税人应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相应税款。征收税款的方式包括现金、转账、电子支付等。1.1.19税收减免对于符合税收减免条件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办理税收减免手续。税收减免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税收减免政策的落实。1.1.20税收退还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如发生误征、多征等情况,税务机关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办理税收退还手续。第二节农业税收征收依据1.1.21法律法规农业税收征收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业税收的征收范围、税率、征收程序等内容。1.1.22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是农业税收征收的重要依据。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表、账簿等资料,是税务机关核算应纳税额的重要依据。1.1.23政策文件政策文件是农业税收征收的辅助依据。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有关农业税收的政策文件,对税收征收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第三节农业税收征收管理措施1.1.24加强税收宣传教育税务机关应加大税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税收意识,使其了解税收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1.1.25完善税收征管制度税务机关应不断完善税收征管制度,规范税收征收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1.1.26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1.1.27强化税收征管协作税务机关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税收征管合力。1.1.28严肃税收纪律税务机关应严肃税收纪律,对税收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保障税收征收管理的正常运行。第五章农业税收减免政策第一节农业税收减免条件农业税收减免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农业税收减免政策:1.1.29农业生产者从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业特产的生产经营活动。1.1.30农业土地使用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未改变农业用途。1.1.31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未造成环境污染。1.1.32农业生产经营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农民权益。1.1.33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增收。1.1.34农业生产经营者信用良好,无违法违纪行为。第二节农业税收减免程序农业税收减免程序如下:1.1.35农业生产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1.1.36税务机关收到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1.1.37税务机关对受理的减免税申请进行实地核查,确认减免税条件是否具备。1.1.38税务机关根据核查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减免税申请进行审批,批准后予以减免。1.1.39税务机关对减免税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1.1.40减免税批准后,税务机关将减免税款退回给农业生产者。第三节农业税收减免监管为保证农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有效实施,防止税收流失,以下监管措施应予以落实:1.1.41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流程。1.1.42建立健全减免税档案管理制度,对减免税申请、审批、核查等环节进行详细记录。1.1.43加强减免税政策宣传,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税收减免政策的知晓度。1.1.44加大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弄虚作假、骗取减免税款的农业生产者依法予以处罚。1.1.4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收监管效能。1.1.46定期对减免税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第六章农业税收争议处理第一节农业税收争议类型1.1.47农业税收争议的定义农业税收争议,是指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在农业税收征收、管理、退还等方面产生的意见分歧和争议。根据争议的性质和内容,农业税收争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税收政策争议: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执行的税收政策有异议,认为政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实际情况。(2)税收征管争议: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有异议,如征收标准、征收程序等。(3)税收退还争议: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税收退还决定有异议,认为退还金额不准确或未按照规定退还。(4)税收处罚争议: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给予的税收处罚有异议,如处罚依据、处罚金额等。1.1.48农业税收争议类型的详细说明(1)税收政策争议:此类争议通常涉及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优惠政策、税率等问题。纳税人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税务机关的税收政策执行提出质疑。(2)税收征管争议:此类争议主要包括征收标准的合理性、征收程序的合法性、征管手段的合规性等。纳税人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提出异议。(3)税收退还争议:此类争议主要涉及退还金额的准确性、退还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问题。纳税人可以要求税务机关提供退还依据,并对退还金额进行核实。(4)税收处罚争议:此类争议涉及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处罚决定。纳税人可以就处罚依据、处罚金额等提出异议,并要求税务机关重新审视处罚决定。第二节农业税收争议处理程序1.1.49农业税收争议处理的程序(1)纳税人提出异议:纳税人应当在收到税务机关的征收、退还、处罚等决定后,及时向税务机关提出异议。(2)税务机关审查: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纳税人的异议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3)复议:纳税人如对税务机关的答复不满意,可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4)复议决定:上一级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对案件进行审查,并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5)诉讼:纳税人如对复议决定仍不满意,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1.50农业税收争议处理的时间限制(1)纳税人提出异议的期限:自收到税务机关的决定之日起30日内。(2)税务机关答复的期限:自收到纳税人的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3)上一级税务机关复议决定的期限: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4)人民法院诉讼的期限:自收到税务机关的答复或复议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第三节农业税收争议处理原则1.1.51合法性原则农业税收争议处理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即税务机关在处理争议时,必须依法行政,保证处理结果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1.1.52公正性原则农业税收争议处理应遵循公正性原则,保证处理过程和结果公平、公正,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1.1.53及时性原则农业税收争议处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税务机关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查、答复、复议等程序,保证争议得到及时解决。1.1.54协调性原则农业税收争议处理应遵循协调性原则,税务机关在处理争议时,应与纳税人进行充分沟通,争取达成共识,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和谐发展。第七章农业税收政策评估与调整第一节农业税收政策评估方法1.1.55概述农业税收政策评估是对农业税收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评估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税收政策评估的几种常用方法。1.1.56定量评估方法(1)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农业税收政策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揭示政策实施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经济计量模型:构建农业税收政策的经济计量模型,模拟政策实施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从而评估政策效果。(3)成本效益分析:计算农业税收政策实施的总成本和总收益,评估政策的成本效益。1.1.57定性评估方法(1)专家访谈:邀请农业经济、税收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对农业税收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2)实地调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政策实施对农户、农业企业等主体的影响。(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税收政策案例,分析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第二节农业税收政策调整依据1.1.58政策目标偏离当农业税收政策实施效果与预设目标存在较大偏差时,需要对政策进行调整,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1.1.59农业经济发展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原有的农业税收政策可能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此时需要调整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1.60税收负担调整根据税收负担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原则,对农业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以减轻农户负担,促进农业发展。1.1.61国家宏观调控需求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适时调整农业税收政策,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第三节农业税收政策调整措施1.1.62优化税收结构通过调整税收结构,降低农业税负,促进农业产业发展。1.1.63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1.1.64加强税收征管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保证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1.1.65建立税收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农业税收政策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1.66加强部门协同加强与财政、农业、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第八章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节农业税收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深远。税收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农民的税收负担,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税收负担的减轻,可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税收政策对农产品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有效调节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利益。农业税收政策还会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投资、农村消费等方面产生影响。第二节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引导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税收政策可以鼓励农民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业产值。另,税收政策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降低农业风险。税收政策还可以引导农村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第三节农业税收政策与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税收政策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减免贫困地区农民的税收负担,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助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税收政策可以鼓励企业投资贫困地区,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就业。税收政策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农业税收政策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助力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应继续完善农业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九章农业税收政策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农业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1.1.67引言农业税收政策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不仅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调控作用,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探讨农业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1.1.68农业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1)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2)鼓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实施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民给予税收减免,激发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1.1.69农业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间接作用(1)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农民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自觉保护意识。(2)促进农业产业链绿色化。对从事绿色农业产业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引导农业产业链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第二节农业税收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1.1.70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农业税收政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节将从农业税收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1.71农业税收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1)农业税收政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税收政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业税收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1.1.72农业税收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1)完善农业税收政策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调整和完善农业税收政策,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2)加强农业税收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协同。将农业税收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3)创新农业税收政策实施机制。通过引导、市场驱动、农民参与等多种方式,保证农业税收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实施。第三节农业税收政策与绿色农业发展1.1.73引言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税收政策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节将从农业税收政策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关系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1.74农业税收政策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关系(1)农业税收政策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农民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