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5年3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电子计算机诞生的第二年,即194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自然科学部主任韦弗和英国工程师布斯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自动翻译人类语言的设想。从机器翻译设想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处于主导。其基本思想是由语言专家总结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规律并撰写翻译规则,计算机工程师将这些规则转换为机器语言,实现自动翻译。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打开了机器翻译从设想走向实践的大门,在机器翻译发展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此方法存在撰写规则成本高、系统开发周期长、难以快速进行多语言扩展等问题,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到统计方法在语音识别任务上取得的进展的鼓舞,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人员提出了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统计机器翻译利用噪声信道模型对翻译过程进行建模,基于大规模语料自动训练模型参数,突破了基于规则的方法依靠人工构建翻译规则的限制,大幅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提升了翻译质量。这一时期,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获得大规模训练数据成为可能,统计机器翻译逐渐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谷歌推出了基于统计方法的互联网机器翻译系统。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统计机器翻译是机器翻译舞台的主角。但由于统计机器翻译较难处理译文全局调序等问题,致使译文流畅度受限,逐渐遇到发展瓶颈。近年来,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机器翻译的技术变革,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成为现阶段主流的机器翻译方法。神经网络机器翻译通过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类的翻译过程,将源语言映射(编码)到高维向量空间,并通过神经网络转换(解码)为目标语言。相比统计机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在语言表示、语义理解、译文生成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翻译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百度发布了全球首个互联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标志着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开始登上大规模产业应用的舞台。2016年谷歌也将其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升级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随后国内外行业巨头公司纷纷研发并推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摘编自百度翻译、中国外文局翻译院《2023机器翻译技术及产业应用蓝皮书》)材料二:机器翻译源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是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翻译的实践。当前,以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通过海量数据深度学习,获得了强大的语义分析能力,能够生成有意义的文本,对翻译行业带来了强烈冲击。机器翻译的优势在于,其数据学习能力能够大幅提高翻译效率。传统人工翻译需要译者耗费大量时间去查阅了解相关知识,以保证文本内容的准确性。人工译者想要尝试不同语言和领域的翻译,则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和时间,而且也会受到个人学习能力的限制。如今的大语言模型通过训练大量平行语料库,在海量知识中掌握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映射规则,实现了文本的大批量自动化即时翻译,大幅缩短了翻译周期。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翻译的质量已显著提升。目前,机器翻译常见句式、术语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一些制式文本(如专利文本)的翻译准确率甚至达到95%以上。尽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机器翻译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特定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缺乏问题。机器翻译模型往往缺乏对特定文化的深层次理解,难以充分把握某些语境下的文化意涵。同时,在某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中,机器翻译缺乏特定背景知识和准确术语的积累。二是一词多义和常识判断问题。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需要依赖常识进行准确判断,机器翻译在此方面仍存在不足。三是逻辑衔接和连贯性问题。机器翻译生成的文本有时在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推导上存在不足,尤其在处理复杂的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时,机器翻译可能无法保持清晰的逻辑结构,从而导致内容脱节。目前,机器翻译正逐步向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更高层次迈进。未来的技术研发将更加注重模型的优化和算法的改进,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自然度。比如,通过引入更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注意力机制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机器翻译在捕捉语言中隐形逻辑关系和上下文信息的能力。构建和整合专业领域知识库,以提高机器翻译模型在专业术语和行业特定表达上的翻译能力。算法设计应考虑公平性和中立性,避免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引入歧视性偏见。数据处理应确保多样性和代表性,以覆盖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减少由于数据集偏差导致的翻译不准确。同时,跨模态翻译、个性化翻译等新型翻译模式也将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译者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他们将从繁琐的翻译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更多参与到翻译质量的把控、文化背景的传递、行文逻辑的梳理等高级翻译工作中。此外,译者还可以将机器翻译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比如,通过机器翻译进行初步翻译,再由人工进行润色和校对,这样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摘编自石春让《多维考察机器翻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将机器自动翻译变成现实,但存在撰写规则成本高、系统开发周期长、翻译速度慢等问题。B.与统计机器翻译相比,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依托深度学习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能更好地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翻译质量。C.面对某些专业化较强的领域,机器翻译仍存在不足。因而要构建和整合专业领域知识库以强化对专业术语的精准翻译。

D.未来机器翻译技术研发以优化模型、改进算法、创新翻译模式为首要任务,旨在提高翻译质量,满足用户需求。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表明、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机器翻译技术也在不断寻求突破。B.材料二认为,机器翻译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辩证全面。C.材料一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内容,材料二则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内容。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机器翻译的现状和未来,但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2023年,多家图书翻译工作室准备成立AI工作室,计划用ChutGPT、文心一言等AI做图书的预翻译,再由人工编辑修订并出版。B.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新增出海AI翻译网络文学作品超2100部;在网络文学畅销榜排名TOP100作品中,AI翻译作品占比42%.C.某AI难以根据语境准确理解“一米线”的含义,把“请在一米线外等候”这句话翻译成了”Pleasewaitoutsidea(一根)ricenoodle(米线)”。D.语言学家担忧,机器翻译生成的译文文本会出现词汇、语法、篇章同质化的问题,长此以往,将损害人类的语言多样性和思维敏感度。4.有人认为机器翻译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人工翻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原因。(4分)

5.文献综述是对若干论文核心内容的简要梳理概括。你打算完成一篇关于机器翻译的学术论文,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撰写一则文献综述。(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化作水相逢沈念岛在洞庭湖的什么位置,少年没有一点儿概念。不知过了多久,汽车“吱呀”一声停下,有人喊:“到了!各自换船,走吧!”黑蓝色覆盖的夜空下,少年感觉风像野孩子似的东奔西跑,冷不丁露出尖尖的牙齿,重重地咬他脸蛋儿一口,或大摇大摆地撞个满怀。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儿了。15岁的少年第一次出门远行,他掮起装着锅碗瓢盆的行李,循着父亲的声音,继续往前走。父亲来过好些次了,父亲割芦苇赚的钱,就是要供姐姐把书读完。对读书的事,少年从不上心,也无所谓,父亲几顿棍棒教育也不见起色。山里人读个书不容易,父亲摸准了他的心思,默认了儿子的失败。少年读到初中毕业就歇火了,准备跟几个亲戚家的长兄外出打工挣钱见识世界,父亲不允,“跟我去砍一茬芦苇再说吧”。出门前,姐姐回来了一趟,听说弟弟要去洞庭湖砍芦苇了,翻来覆去看他的手掌,眼角倏然间就红了。睡觉前,姐姐躺在床上念了一句他仿佛熟悉的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姐姐说,这是《诗经》里的,三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里面的蒹葭就是芦苇。另一张床上的少年心头一惊,父亲多次描述过的,那些茎秆高直挺拔、叶穗长袖飘舞般的芦苇,原来是从那么遥远的时间深处走出来的。少年心中,芦苇从头到脚生长出侠客隐士的飘逸和硬朗。湖面一片深邃,没有尽头,船摇摇晃晃,仿佛是行进在一条狭长黑暗的甬道。船有时会经过一片光亮,巨型船舶像一座城堡。铁脚架矗立在船上,探照灯光如瀑布般垂落。“那是拕沙船在作业,湖底的沙子能卖钱,运到城市里益高楼大厦、铺桥梁马路。”父亲说。“湖底会挖空吗?”少年想起山里的采石场,一个炮眼炸响,火迸石溅,地动山摇,满车满车灰白色的石料运走了,一年半载下来,大半座山挖没了。“这湖底,恐怕早已经千疮百孔了。”父亲回答。

少年心头一颤,“千疮百孔”的湖床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岛是荒岛,但岛上的芦苇不能不砍。芦苇这种多年生禾本植物,生长在靠近水的潮湿地方,过去在湖区主要是当柴烧,或是编芦席。等到人们发现它是造纸的原料后,它就一步登天,身价倍增。动身前夜,父亲在家里边整理行李边跟少年说话。他说:“到了初冬时节,芦苇花絮随风飘扬,种子落地来年春发,算是靠天种、靠天收。”“天种天收?”“嗯,都不用人打理的,自生自灭,就像山上的草。”父亲说,“后来有了造纸机器,芦苇的纤维含量高,就成了造纸的原料。于是有人承包苇场。”时间在寒风之夜过得很慢,船尾马达声时而轰隆,时而歇停,催人昏睡。父亲的喊声,敲醒恍恍惚惚的少年。汽油灯照亮一片模糊的陆地,少年跳下船,踩在一片松软的苇梗上,苇梗下是更松软的淤泥。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一间什么样的房子呢?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工夫割倒一片。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的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整齐的旧尼龙帆布,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少年醒来的时候,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父亲砍得快,他砍得慢,收割过的芦苇地,空了一大块,风狂命地刮过来,被芦苇的铜墙铁壁挡住,发出一声呜咽又卷土重来。刀割破苇秆的声音窸窸窣窣,像孩子的抽泣。秋冬季节的湖区,下雨是常事。父亲很烦雨,但少年喜欢这样的日子,不用出工砍芦苇,就四处转转。有一回,少年看到几个汉子挑回来满筐满筐的鱼,很小的鱼,像是鱼种,他也不明白他们要把这么小的鱼送到哪里去。那个整天嘴里嚼着槟榔的青皮后生白了他一眼,说了四个字:“送去喂鱼。”第一次听说鱼吃鱼,少年不解。青皮后生突然向少年吹嘘见过的一种庞大机器,那是厂家正在试用的芦苇收割机,一天能割八百亩,一个壮劳力呢,一天顶破天割不到一亩半。青皮后生突然忧伤地说:“明年那些包工头联合起来买了机器就不要雇这么多劳动力了,也许明年就再见不到你了。”芦苇收割接近尾声时,少年比以前更加卖力,每天的成果不断增加。少年一直惦记青皮后生的一个承诺,要驾驶那种蒲滚船带他去湖上捕一次鱼。那天晚上,后生又喝多了。少年很恼火,一个人偷偷取出挂在墙上的鱼夹,去了几里地外的捕鱼水域。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打开翅膀,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茎秆挻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少年几次试图跳起来,但苇浪又高又大,在风中左摇右摆。他的头有些晕眩。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像个侦探一样,察看了脚印,还判断了一下东南西北。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清晰的脚印,模糊的脚印,斜斜浅浅的。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像钻进一个空荡荡的房间。父亲叫唤的声音仿佛又飞来了,近在耳畔。第二年冬天,洞庭湖的水位更低,湖洲上的芦苇长得更茂盛,渔民捡到一件缠着水蓑衣和菹草的皮夹克,青皮后生认出了是来砍芦苇的少年穿过的。他在那个夜晚消失。所有人都帮着父亲,找了整整三天,雨把脚印冲洗,没有行船离岛的记录,大家最后断定少年陷进了黑色的沼泽地。岛上渔民那天跟我讲述少年的故事时,还提到了那个远在大山的姐姐。第二年春天,一个女孩来到了岛上,也许是少年的姐姐。少年走过的地方,足迹被冬雪和春雨覆盖抹去,他化作了湖里的水,见到水都是他们的再次相逢。(节选自沈念《大湖消息》)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阻止少年外出打工见识世界,却带他去荒岛砍芦苇,是为了磨炼儿子的心智,锻炼儿子的生存能力。B.姐姐“翻来覆去看手掌”“眼角倏然间就红了”,可见她对弟弟不能继续求学而心生愧疚,侧面反映出生存困境。C.茎秆高挺如“侠客隐士”的芦苇,从“自生自灭”到“造纸原料”,暗示了自然物被异化为经济资源的社会现实。D.文章结尾“化作了湖里的水”呼应标题,用凄美的语言表达生命的消逝,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风像“野孩子”“露出尖尖的牙齿”,以新奇的比喻表达少年对水域环境的感受。B.作者叙述少年离家入岛的过程时,不时插入回忆片段,既丰富了内容,也强化了叙事逻辑。C.一系列动词将父亲搭建芦苇棚屋的过程写得真实可感,展现了父亲的技能以及对自然的征服。D.作者以小说笔法创作散文,通过有序的情节推进与细腻的场景描写增强文本的感染力。8.文中写姐姐吟诵《诗经》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文学评论家认为,少年的悲剧结局“既是个人命运的偶然,也是时代病症的必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說詭至今,坐此得罪几死。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填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节选自苏轼《答李端叔书》)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选自秦观《精骑集·序》)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无乃闻其声不A考其情B取其华C而遗其实乎D抑将又有取E于此也F此事非G相见不能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文中为考察之意。与《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不同。B.扁舟,名词作动词,乘坐扁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C.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初一叫“朔”,《赤壁赋》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D.“因取经、传⋯⋯”中的“因”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为应举而读书,进士及第,因科号为“直言极谏”,所以将其作为自己的职责,但却因此获罪。B.苏轼认为自己“论利害”“说得失”,这是制科造成的习气,并用候虫时鸟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事理。C.秦观年少时,把本应读书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饮酒交游上,荒废了学业,后来追悔不已。D.秦观因在读书方面心存遗憾,后从《齐史》中受到启发,摘录历代典籍中“可为文用者”编辑为《精骑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2)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4.材料一中苏轼“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材料二中秦观“从滑稽饮酒者游”,同为“游”,二者这样做的原因有什么不同?(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出浣花溪宋祁侧盖天长荡晓霏,暖风才满使君旗。

水通江渚容鱼乐,草遍山梁报雉时。场雨灭尘盘马疾,楼云碍曲进觞迟。少陵宅畔吟声歇,柳碧梅青欲向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晨薄雾飘散,旗帜随风招展,“满”字暗含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B.“鱼乐”写出溪中鱼儿自在优游的状态,下句从视听角度表现生命活力。C.文人溪边雅集,但大雨突来,马车疾驰而过,流觞曲水的活动也因此迟滞。D.诗人的笔触从自然景物到宴饮场面,皆描摹生动,语言通俗却又不失雅致。16.本诗尾联有何含意?如何理解它与前三联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语曰:“赏罚若明,四方可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言“__,__”,以此劝谏太宗理性赏罚、公平执政。(2)陆游《书愤》中“__,__”两句用意象组合法,展开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气韵雄浑。(3)中国古典诗词中“空”字的使用频率很高,或营造空灵幽静的氛围,如“__”;或有徒劳之意,流露无奈感伤的情绪,如“__”。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初秋,暑假热潮已经散去,国家博物馆门前依旧排着长队,学生、记者、教师……众多身份的人于此,想走进这个历史与艺术并重,积收藏、展览、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和性博物馆一探究竟。对于普通参观者而言,很难一下消化吸收众多展品背后的文史知识,而身处一线的国博讲解员,则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的袁硕是国博讲解员之一,和其他成员不一样的是,他还被称为“知识型网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已不只是袁硕,还是河森堡。河森堡是袁硕给自己起的网名,为了向偶像———物理学家海森堡致敬。几年前,由于一段演讲视频,使袁硕一夜间成了“10万+网红”,他并不太接受“知识型网红”的称谓,但关于“文化传播者”的定位表示认同。他热爱传统文化,认为传播传统文化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讲解员的基本功是背讲解词,袁硕常带着数万字的讲词本到展厅,边看文物边背。在不断的摸索中,他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讲解风格,在他看来,“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和细节”。“比如一个青铜杯,标准解说词会说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气质端庄,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这种说法没错,但缺乏信息含量,如果只按模板记诵,讲解员就成了人肉背词机。”袁硕认为自己不是机器,是有思想的载体。他举起青铜杯说:“青铜是何、锡、铅的合金,殷商贵族会用它喝米酒。但米酒和含铅的青铜接触后会产生甜味的醋酸铅,可能导致中毒。在甲骨文中,记载了不少贵族出现头疼、体弱、视力下降等现象。专家据此推测,这是严重的铅中毒。”袁硕把讲解员比作博物学者,他们打开人类与自然间的大门,细致观察、描述万物,挖掘知识的有趣性和丰富性,从而留住参观者。这要求讲解员博览群书,有巨大的阅读量。也正是在不断的知识获取中,袁硕变成了河森堡。18.文中第一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__改为__

__改为__19.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类型有别于其它的一项是(3分)A.消化

B.载体

C.博物

D.挖掘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如何理解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袁硕变成了河森堡”?请简要分析。(4分)22.袁硕认为“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和细节”。下面是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周晋侯鸟尊。假如袁硕是山西省博物院的一名特聘讲解员,面对参观来访的中学生,他会怎样解说呢?请你代袁硕写一段解说词。100字左右。(5分)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快餐连锁店麦当劳风靡全球,其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是“标准化”“科技化”“效率化”。有人。说,我们周围的世界,甚至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在逐渐变得“麦当劳化”。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1.(3分)C(A项,“翻译速度慢”错,原文是“难以快速进行多语言扩展”;B项,“能更好地降低开发成本”,于文无据;D项,优化模型、改进算法、创新翻译模式是未来机器翻译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而非“首要任务”)2.(3分)D(材料一没有分析机器翻译的未来)3.(3分)D(材料二没有提到“同质化”问题,没有介绍机器翻译对人类语言多样性和思维敏感度造成的负面影响)4.(4分)①与人工翻译相比,机器翻译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特定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缺乏、根据常识准确判断一词多义困难、逻辑衔接和连贯性不足等。②机器翻译是人工翻译的辅助工具,翻译质量的把控、文化背景的传递、行文逻辑的梳理、译文的润色和校对等工作,还是要靠人工译者来完成。(每点2分)5.(6分)【示例】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翻译的实践。(1分)从机器翻译设想提出至今,先后出现了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等三种主要的机器翻译方法。(1分)机器翻译虽然在翻译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在翻译质量方面显著提升,但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2分)面对这些问题,未来机器翻译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人工译者的协同合作。(2分)(机器翻译的含义、三种主要方法各1分,优势与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各2分)6.(3分)B(“可见她对弟弟不能继续求学而心生愧疚”错。实则是对弟弟的心疼)7.(3分)C(“对自然的征服”错)8.(4分)①既体现了自然原始之美,又赋予芦苇三千年诗意基因,增强了文化意味。②引发少年对岛上芦苇的好奇与向往,而这种向往与最终的结局形成反差,增强了悲剧色彩。(每点2分)9.(6分)(1)个人命运的偶然:因好奇而独自外出捕鱼、暴雨冲刷脚印等突发事件导致了少年的悲剧。(2)时代病症的必然:“千疮百孔的湖床”、以鱼种喂鱼、过度砍伐芦苇等对自然的掠夺,导致生态失衡,人类最终被反噬。(每点3分)10.(3分)BDF11.(3分)C(“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12.(3分)A(进士及第后,还参加了制策科的考试,制策科号称“直言极谏”)13.(8分)(1)我常常惊讶于当世之人过于重视我,而您又再这样称赞我,更加不符合我的实际情况。(关键词:“怪”“重”“称说”“其实”需准确翻译。4分)(2)近几年来,我开始发愤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了许多,几乎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关键词:“比”“惩艾”“衰耗”“曩”需准确翻译。4分)

14.(3分)①苏轼因言获罪,便寄情山水,排遣郁闷;②秦观依仗自己有“强记之力”,放纵自己。(一点1分,两点3分)15.(3分)C(“但大雨突来,马车疾驰而过,流觞曲水的活动也因此迟滞”错,诗句的意思是:春雨洗净尘埃,马儿在雨中疾驰;高楼被云雾遮蔽,音乐声被阻隔,饮酒的节奏变慢)16.(6分)第一问:①尾联意为杜甫草堂中诗圣昔日的吟诵声已经停止,唯有院中柳色青青、梅子初成,却不知为谁而生。②尾联以问作结,问中有思,表达了杜甫已逝、后人徒留思念的无限感慨与追怀。第二问:前三联描写浣花溪畔充满生机的景色和游赏的盛况;尾联以“吟声歇”“欲向谁”形成诗意转折,表达对杜甫的缅怀之情。(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17.(6分)(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3)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怀旧空吟闻笛赋(隔叶黄鹂空好音)(每空1分,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4分)“积”改为“集”;

“和”改为“合”(每处修改2分)19.(3分)C(C项是本义,其它选项的词语在文中的词义都非本义,是由本义比喻、引申而形成的义项)20.(4分)几年前,由于一段演讲视频,袁硕一夜间成了“10万+网红”,他并不太接受“知识型网红”的称谓,但对于“文化传播者”的定位表示认同。(两处错误,每处修改2分)21.(4分)①“河森堡”这一网名,是袁硕向偶像海森堡的致敬,用以代称袁硕,表现观众对袁硕讲解风格的认可。②“变成河森堡”,表现袁硕不断获取知识,其知识型讲解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每点2分)22.(5分)示例:同学们好,这尊“晋侯鸟尊”是晋国早期祭祀的礼器。它的主体造型是一只回眸的凤鸟,你看它体形丰满,尾部化作象首,象鼻与鸟腿形成三足鼎立之姿;鸟背上依形设盖,盖钮是一只精美的小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