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浙江省四校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5年3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桂公塘郑振铎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不,丞相,我也睡不着。”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C.“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浒这句话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大任。D.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扣留。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B.“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这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C.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8.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庄暴见孟子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齐国的大臣。②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百姓闻王A车马之音见B羽旄之美C举欣欣然有喜色D而相告曰E吾王庶几无疾病F与何以能田猎也G此无他与民同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乐,和世俗之乐相对。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C.“与少乐乐”中加点“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加点“老”用法相同。D.“兄弟妻子离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养妻子”中的“妻子”意思相同。1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B.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额”“欣欣然有喜色”等。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14.孟子在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说服大王的?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柳宗元临蒸①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②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注:①临蒸:衡阳旧名。②林邑:古地名,在今越南境内。③牂牁(zāngkē):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④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点出卢衡州在来信中表示衡阳气候过于炎热,他对这个地方难以忍受。B.颔联使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C.淅沥芦苇含着秋雾,玲珑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所在地的美好景色。D.全诗用一“报”一“问”绾合起来,体现了作者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技巧。16.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朱老师引用《劝学》中“
,
”两句,举蟹寄穴的例子,从反面强调了专心的重要。(2)《论语·先进》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
,
”,唱着歌回去。(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随着新媒体的流行,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收获了流量。①对此,有人颇有微辞,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过度曝光和商业化,有失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如果还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实在是因小失大。②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去。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精彩亮相,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窃以为,这____A____,更是对戏曲生态的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的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③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缅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____B____,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18.文中的标注①②③的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19.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不久前发布了《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②截止2024年6月,③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④占整体网民的52.4%,⑤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的用户数量,⑥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白皮书》显示:今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作为新生事物,微短剧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在流量追求下,格调不高、千篇一律,过度强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这样的作品屡见不鲜。这也说明微短剧实现艺术张力的手段还很有限,在题材和主题上仍然缺少开拓。微短剧走好精品化之路,首先应保持特色。开门见山的“6秒原则”,几组镜头、几个场景、几句台词的紧凑叙事,让观众津津乐道,这类微短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应当保持下去。其次要增加营养。微短剧需要抓住用户心理,要用艺术的方式解答问题、升华情感,而不能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近年来,《我的归途有风》《你的岛屿已抵达》《恋恋茶园》《东坡先生赶考记》等各种素材的微短剧作品,从厚植内涵、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方面作出探索,赢得大量关注和点赞。由此可见,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丰富微短剧的素材库才是繁荣创作的必然要求,更是观众群体的切实需求。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文艺形式,微短剧塑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文化新业态,激发着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显示着蓬勃朝气。现在,编剧人才扶持、人工智能赋能、IP培育运营等产业新貌令人欣喜,相关支持措施落地生根,都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能量。微短剧如同一位翩翩少年,还有不够成熟的一面,在观众的陪伴和反馈中成长,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多处划线处运用引号,其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B.开门见山的“6秒原则”。C.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D.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把微短剧比作“翩翩少年”,请分析其作用。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作家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作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C2.C3.B4.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仁人君子。②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③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误。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进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A.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B.强调了凡事都要尽到最大努力。与观点一致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与观点不一致。D.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所以要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B7.C
(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2)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文天祥与大臣们的对比,和杜浒与文天祥患难与共、毁家纾难,衬托出文天祥敢于担当、刚正勇毅、舍小为大。(3)次要人物评价性语言。通过杜浒“你,是奋发有为的”等评价表达出文天祥奋发有为、堪当大任。(4)环境描写,西斜的太阳光照在文天祥身上,硕大无朋,体现出文天祥的伟岸。(5)在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
9.(1)相比《指南录后序》,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在朝臣商议过程中,使情节波澜起伏。(2)文天祥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官员的退缩让他有主动前往的冲动,从被迫同意到豁然开朗,使得为国为民、思路周全、刚正勇毅、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3)小说选取历史故事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古今交融,突出了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的主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由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叙事更加自由灵活,全方位展现了文天祥的经历和思想状态。【导语】《桂公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精神。文章以文天祥与杜浒的患难之交为线索,穿插朝臣们的推诿与怯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文天祥的忠贞与担当。作者运用比喻、细节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文天祥这一光辉形象,同时揭示了南宋末年的腐败与危机。改写自《指南录后序》,既保留了历史真实,又增添了文学感染力,使读者在历史与文学的交织中感受到文天祥的伟大与悲壮。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错误。由原文“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可知,门客是逃散了,并非投敌。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错误。朝臣们推卸责任,不愿去敌营,纷纷委祸于文天祥,并非视他为救国的希望,而是逃避自己的责任,有私心。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1)“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运用心理描写;“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运用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文天祥的言行,直接表现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2)“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众官们的互相推诿,……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文中通过杜架阁的话,以及其他大臣的言行、神态描写,刻画了大臣推诿事情的怯懦形象。此时,文天祥的表现是“锋棱的眼光”“锐利如刀的眼光”,还有他的话“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最后文天祥“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作者把文天祥与大臣们的对比,突出了文天祥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国事为重,刚正勇毅的品质。“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文中还运用衬托手法,用杜浒衬托文天祥,杜浒与文天祥患难与共、毁家纾难,衬托出文天祥敢于担当、刚正勇毅、舍小为大。(3)从次要人物杜架阁对文天祥“你,是奋发有为的”“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等评价,从侧面表达出文天祥奋发有为、堪当大任。(4)“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文中描写西斜的太阳光照在文天祥身上,硕大无朋。通过环境描写,体现出文天祥的伟岸。(5)在议事初,官僚们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但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在议事进入僵局,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但他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可见,小说在情节的叙述中塑造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情节内容、人物、主题、手法等的鉴赏能力。(1)情节更加丰富,波澜起伏:《指南录后序》中对于前往元营讲和这件事的叙述相对简洁,主要强调了众人认为此行可纾祸以及作者自己的想法。而在本文中,详细描写了朝臣们商议的过程,如吴坚的推诿、家铉翁的衰老无用之态、贾余庆的别有用心(觊觎左丞相之位而极力怂恿文天祥前往)等。这些描写使得情节不再单一,朝臣们各自的表现和心思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紧张、难堪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事情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充满波澜。(2)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指南录后序》中,作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描述较为直接,而本文通过对文天祥在商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当看到官员们的退缩和怯懦时,他“不禁有些冒火”,“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他的义愤填膺和刚正不阿;但又因想到自己更大的救国使命而“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体现了他的理智和顾全大局。这些心理描写和情节发展,展现了他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思路周全的思考方式、刚正勇毅的性格以及不畏牺牲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3)影射现实,突出主旨:文章创作于193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选取文天祥的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以古喻今,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文中那些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朝臣们,就如同现实中那些民族败类和怯懦之人;而文天祥的英勇无畏、坚定救国,则象征着那些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仁人志士。(4)叙事视角转变,更加自由灵活:《指南录后序》是第一人称叙述,以“予”的视角来讲述经历和感受,虽然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但在叙述范围和全面性上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本文改写为第三人称叙述,叙事更加自由灵活。作者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文天祥的经历,包括他与杜浒的交流、朝臣们的表现以及文天祥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等。10.CEG11.C12.C13.(1)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2)(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14.对比和重复。①对比。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指出国君是否与民同乐,将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②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导语】本文通过描写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强调治国应与民同乐的主旨。孟子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齐王得出结论:独享乐趣不如与民共乐,少数人享乐不如多数人享乐,从而揭示齐王治国的弊病,并劝诫齐王产生共鸣。文章通过对话方式,语言生动,描写细腻,运用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对话,把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劝谏方法巧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华丽的仪仗,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能与百姓同乐啊。“百姓闻王车马之音”主谓宾齐全,“音”后应断开,但没有设置字母;“见羽旄之美”是动宾结构,C处断开;“举欣欣然有喜色”是“告”的状语,用“而”连接,不断开,“曰”是对话标志,其后E处断开;“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主谓宾齐全,“与”通“欤”,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但没有设置字母;“何以能田猎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此”是下句主语,中间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用法相同”错误。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老,形容词作动,敬爱。句意: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尊敬别人的老人。D.正确。“妻子”,妻子儿女。句意:兄弟妻儿离散。/向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错,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并非开门见山地摆出论点,而是通过与齐王的对话,逐步引导,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观点在结尾。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田猎”,打猎;“至于”,到;“极”,极端痛苦的地步。(2)“明”,视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舆薪”,整车柴草。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对比和重复。①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②“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和“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在语言上是相对之句,“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是重复之语。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参考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很好了)吧!”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很好了)吧!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的雅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15.C16.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刘恽来宽慰劝勉友人。【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作者所在地”错,应该是衡阳。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松香胶项目可行性建设方案
- 2025年输注延长管项目发展计划
- 中年期心理护理
- 陕西西工大附中2025届高三化学试题二模试题含解析
-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雄县2025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集宁师范学院《日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老年口腔》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网络创业与创业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题库及答案
- 微创手术与介入治疗管理制度
- 《软件工程导论》期末复习考试题库(带答案)
- 小学英语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语法规则及练习题含答案
- JGJ31-2003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站点建设指南
- DL-T5366-2014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
- 张伟《精彩纷呈的太空科学实验》课件
- DZ∕T 0382-2021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正式版)
- 国开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4答案
- 某局副局长日常廉政谈话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