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广东省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统一检测试题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本试卷共6页,二大题26小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14年12月4日上午,肇庆市在牌坊广场隆重举行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庆祝首个国家宪法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我市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B.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接受、主动学习的过程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3.“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交通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近年来,涌现出土豪、中国大妈、"APEC蓝"等大量新词、热词,这些凝练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表达出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这表明A.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5.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广东各地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优秀家风对文化传承、子女成长、道德修养乃至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对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B.“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必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C.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6.“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gǔ):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③通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④续写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7-8题。7.我国之所以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对于上述材料中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②能够促进中哈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哈吉文化之间的差异③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④有利于加强中哈吉文化交流,增进中哈吉文化之间的了解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9.“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这意味着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网络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③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④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11.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在国内外受到热捧。一位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不只能让人看饿了,更能让人看哭了。”饿是因为美食,哭是因为勾起乡情。这说明传统文化A.展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C.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12.目前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文化贸易约占1%,并且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进口出口的比例是10:1。为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我们可以向政府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①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营造对外文化贸易的良好环境③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④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鼓励、扶持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3.有一首歌唱道:“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它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4.针对一些地方在语文教材中删减旧体诗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之所以要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古典诗词A.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C.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D.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源泉15.最近一段时间,汉语中夹杂外语词的现象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表示,汉语中大量使用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假如你不赞同该专家观点,理由是①以包容的心态吸纳一些外语词,可以增强汉语的表现力

②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走向趋同④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6.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意义在于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

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中华文化18.“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体现了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C.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D.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19.右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A.对落后文化必须予以改造或剔除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D.要提高文化辨别能力,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20.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A.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B.先进文化必须是通俗的大众文化C.先进文化总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D.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2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种自信源于①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长久的生命力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中国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2.当前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作为公民,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应该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竞争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3.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是这样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C.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D.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24.某公交公司欲精选《论语》名句贴在公交车厢内,打造车厢文化,陶冶市民情操、提升城市文明层次。若就此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A.文化熏陶道德修养文化建设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发展C.继承传统尊重差异文化创新D.和睦相处文化融合文化竞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25.(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第二,文明是平等的,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实现文明和谐。材料二: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材料三:

纵观近年来的国产电视剧,无论是武侠剧、穿越剧,还是宫斗剧、抗战剧,已经陷入了一个“叫好--叫骂--叫停”的循环怪圈。几部优质电视剧热播后,就会引来一窝蜂的跟风,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的劣质电视剧烦透了广大观众。更严重的是,剧集创作团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存在对历史胡编乱造、价值观混乱扭曲的问题,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1)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8分)(2)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专家警示的合理性。(9分)(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创新”和“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使国产电视剧走出“怪圈”(11分)26.(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材料二:近几年来,不少反科学的谬误信息借助网络平台肆意扩散,食品领域上的谬误信息更是甚嚣尘上。由于科学素养的缺失,不少人以讹传讹,不仅让身处谣言漩涡中的企业和农户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也沉重打击消费信心,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依据。(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12分)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统一检测高二《文化生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DBCDACDBCCB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ACBCDDCAD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25.(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分)②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3分)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发展。(3分)(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只有保护好本地本民族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分)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3分)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3分)(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优秀剧作。(2分)②弘扬主旋律,提供人民群众真正需要、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作品。(2分)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3分)④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促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2分)=5\*GB3⑤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2分)26.(1)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