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九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1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九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2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九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3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九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4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九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

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

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

成就。

2.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人民艰

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核心概念: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中美关系正常化。

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

内容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双百”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①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2.探索失误

(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

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目的: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

(2)过程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1961年1月

八字方针

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

平。

思维点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

(1)“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

的国情。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

历史发展阶段。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

提示建设成就巨大,促进现代化进步;借鉴苏联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结合;自身经验不

足,导致产生“左”倾错误思想,造成经济困难;探索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进步是主

流。

图解历史1956—1966年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

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3.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

乱。

误区警示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历史时

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家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在军事、外交、科技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不能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

知识点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背景

(1)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人民奋斗: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成就

(1)工业领域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基础工业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对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中西部落后

三线建设

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军、农、文教领域

(3)社会风貌

①模范人物:涌现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

放军好战士雷锋,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

②劳模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

(4)外交领域

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的

热潮又一次高潮

①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外交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成就

③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意义

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中国实行“三线建设”的原因。

提示国际形势紧张;美、苏战争威胁;巩固国防;进一步改善工业布局;推进现代化建设。

误区警示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的标志,而不是中美正式建

交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

国的政策。

问题思考

结合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栏目,思考: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开创者?

提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探索一条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共八大

1956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邮

票主图为天安门,下端以齿轮为中心,左右对称环绕着麦穗、稻

束、向日葵等

解读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该邮票设计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祖国繁荣富强,也象征着牢不可破的工农联盟必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材料“二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

解读根据材料中增长率变化结合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探索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

因。

提示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或经济发展水平起伏很大)。1959-1960年增长率

下跌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自然灾害;

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1961-1963年增长率上升的原因:从1961年1月开始,

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历史解释——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也标志着美国孤立中

国的外交政策破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美关系的改善

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

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

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解读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改善中美关系”“世界形势的发展”“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共同利益诉求,并阐释“这是中

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提示(1)利益诉求:对抗苏联。

(2)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或两国关系开始改善);

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1.唯物史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原因

2.历史解释——中美关系正常化

知识体系学科术语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

2.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左”倾错误。

3.“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

会进步,其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

4.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取得突破的关键。

情境阅读调查研究之风

1960年底,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越来越感到必须了解真实情况的重要性和迫

切性。在1960年底至1961年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

恢复实事求是传统,“希望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在会后亲自组

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等省农村蹲点调查。

——摘编自王频《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国民经济调整》

解读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左”倾错误严重,三年经济困难

局面出现;党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教材补遗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

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2月4日,周恩来总理首次对非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

深入访问。1964年1月,在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会谈时,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中国政府“对

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订《关于修建坦

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正式启动对坦赞铁路援建工作。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

通车并进行试运营。这一时期,中国还在非洲援建了涉及农业、工业、基础交通、体育、教

育和卫生等众多领域的200多个项目,可谓举全国之力而为之。

——《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解读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鼓舞了非洲人民

改变落后、发展经济的信心;推动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感悟与思考记录点滴心得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4·北京平谷区高一上期末)下列标语属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时期的是

()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B.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引进来、走出去

答案A

解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1958年提出的,当时正好处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时期,故选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于1992年,排除B项;“以阶

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排除C项;“引进来、走出去”是21世纪初

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排除D项。

2.一个人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代号,但有的人的名字往往反映了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如“新

中国成立”时期出生的叫“李建国”等。按照这一逻辑去推断,“林红卫”应该出生于()

A.1949年B.1952年

C.1958年D.1967年

答案D

解析红卫兵是指“文化大革命”中,大、中学生成立的群众组织,“林红卫”应该出生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故选D项。

3.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庆祝新中国成立

B.庆祝粉碎“四人帮”胜利

C.庆祝“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D.庆祝新中国外交的成就

答案B

4.下表中的成就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分)

时间事件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总结性作用B.纲领性作用

C.普及性意义D.开创性意义

答案D

解析从原子弹到人造地球卫星等科技成就具有开创性意义,故选D项,排除A、B、C项。

5.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比如,“铁人”王

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里的时

代精神是指()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D.改革创新、引领潮流

答案B

课时精练[分值:57分]

1.(2024·衢州高一上期末)“这是中国共产党在11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大

会是以洋溢的自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1949年的胜利和对1955—1956年社会主

义改造的成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两者相隔11年,故选B

项,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排除C项;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

年,排除D项。

2.(2024·大连高一上期末)20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界围绕《红与黑》的翻译展开了一场大

辩论,众多翻译家、批评家、理论家甚至一些读者和兴趣爱好者都加入其中。这场大辩论是

我党针对艺术和学术领域提出的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这一方针是指()

A.过渡时期总路线B.1958年总路线

C.“双百”方针D.八字方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翻译界围绕《红与黑》展开的大辩论,体现了我党指

导艺术和学术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即“双百”方针,故选C项,排除A、

B、D项。

3.(2024·泰安高一上期末)右面的宣传画中,有“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等

文字。读图判断,该宣传画可能创作于()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故选B项,排除A、

C、D项。

4.(2023·湖州高一下期末)20世纪50年代,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办工厂,调

原料,调车马带绳套;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畜牧场,调土地,银行扣款当储

蓄;交通设厂调机器。”该顺口溜所反映的史实是()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全民大炼钢铁

C.大办人民公社D.实施包干到户

答案C

5.1960年春,铁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在茫茫大草原上露营,

就着盐水吃野菜,以顽强的意志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被誉为“铁

人精神”,其内涵是()

A.助人为乐B.艰苦奋斗

C.执政为民D.廉洁奉公

答案B

解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故选B项,排除A、C、D项。

6.(2023·洛阳高一下联考)有学者在评价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时指出:此时的中国把精力

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

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

争的“政策治国”。由此可知,该历史时期为()

A.三大改造B.人民公社化

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国家将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与

之相适应,在治国方略和方式上采用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最终给国家带来了严重

的内乱和损害,故选C项;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均与材料中“政策治国”

不符,排除A、B、D项。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为中国粮

食安全作出贡献的科技成就是()

A.探月工程B.两弹一星

C.高铁技术D.杂交水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故选D项,排除A、

B、C项。

8.(2024·太原高一上期末)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

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答案D

解析1962年中共中央的决定是在经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做出的,最终促进了国民

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D项;上述决定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体现,排除A项;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逆城市化进程,排

除C项。

9.(2023·佛山高一下期末)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该事件()

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加剧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抗

答案B

解析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最终打

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还处于两极格局中,美苏争霸中美国

处于守势,排除A项;祖国统一大业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排除C项;1972年中

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项。

10.(2023·滁州高一下期末)2023年4月23日,旅美20年的大熊猫“丫丫”回到祖国怀抱。

1972年4月我国也赠送美国两只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从此翻开了全

新的一页。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

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因此

材料中“熊猫外交”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

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B项;

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

11.(2023·江苏卷,10)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

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

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答案C

解析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日本、

欧洲的关系,引进技术专家、翻译西方著作,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故选C项;三线建设是

从20世纪60年代前期到8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摆脱”说法绝对化,排

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

12.(2021·天津卷,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

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

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

解析1961年初,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

道,出现材料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故选B项;

“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

革,排除C项;此时我国仍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才逐步发展,排除D项。

13.(2024·平顶山高一上期末)1980年年初,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林彪、‘四人帮’对我

们党损害极大”,他们“横行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党被打乱了,‘四人帮’实行的

是帮领导、帮统治。”邓小平意在()

A.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指导思想

C.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强调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80年初邓小平强调林彪、“四人帮”这种“帮领导”“帮统治”

对我党造成极大损害,即强调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性,故选D项;1976年“文化大革

命”结束,排除A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指导思想,排

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项。

14.(2021·湖南卷,11)下表所列活动()

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第一届全国《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

1956年8月

音乐周合唱》等

第一次群众

1957年1月《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性电影评奖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

第一届全国

1957年12月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

摄影艺术展

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作品名称“《祖国颂》《长征大合唱》”“《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

《祝福》”以及“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

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出新

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赞美与歌颂,

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A正确;“双百”方针于1956

年提出,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