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的祭祀礼仪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但是在战国初期的鲁国国君曾侯乙的墓中则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还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表明战国初期A.分封制促进了青铜业发展 B.分封制度已被废除C.诸侯开始威胁到王室权威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2.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B.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 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3.表1为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知识之后发现的现象。据此可知,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表1 现象1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2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3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4立新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完善了皇权专断机制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4.关于唐律与礼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律条无文时,可以据礼处断;律条有文时,可以用礼解释律条与礼冲突、难以附会时,可以弃律从礼。”该学者意在强调,唐朝时期A.法理以儒家伦理为准绳 B.法律编撰以伦常为依据C.引经决狱巩固专制统治 D.礼法合一强化中央集权5.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至六十一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80罢斥、降调官员5137名。据此可知,康熙朝的考课制度A.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B.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C.促进了国家吏治的改善 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6.康熙时期,将明朝藩王的土地“改入民名”;雍正时期,命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负责督课农业生产;乾隆时期,允许百姓垦种一些海岛、滩涂、山区。由此可推知,清朝前期A.加快边疆区域的开发建设 B.实践社会均富的儒家理想C.确立均田免赋的土地制度 D.推行藏富于民的经济政策7.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到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 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8.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9.表2为中国不同时节的传统稻米食俗。据此可知,中国的稻米食俗表2不同时节的稻米食俗时间节日米食活动传说寓意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年糕祭祖、吃年糕纪念伍子胥年年高,幸福安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看灯展、吃元宵楚昭王喜之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赛龙舟、挂蒿草、吃粽子纪念屈原弘扬刚正气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糕登高、赏菊、饮酒恒景除瘟疫孝敬老人,长寿健康阳历十二月二冬至节赤豆粥祭祖、喝赤豆粥驱鬼逐疫养生保健,嫉恶扬善农历十二月初腊八节腊八粥祭祖、喝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养生保健,返璞归真A.改善了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 B.伴随着多样的宗教娱乐活动C.体现了尊老孝亲的中华美德 D.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10.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旧制C.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D.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11.在民国初年第一届国会455名身份可考的议员中,民族资本家仅有12人,占统计总数的2.6%;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活动家有45人,占统计总数的99%。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弱小C.北洋军阀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D.资产阶级政党缺乏群众基础12.孙中山说,“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官员选拔思想A.兼采中西,传承创彩 B.立足国情,成效显著C.平等开放,规范严密 D.政治高远,选才为民13.建国初期,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争取国际支持以加快经济建设,人民政府采取了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的举措。这一举措A.突破了“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束缚 B.是对“一边倒”方针的灵活变通C.试图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 D.重视发展独立自主多边外交关系14.表3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表3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干部数量798610326118681569316261干部逐年增长率120.3%148.6%196.5%203.6%少数民族干部数量6271091229423542407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7.9%10.6%19.3%15%15.8%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15.1953年4月3日,政务院发布《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亿零193万8035人。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A.为选举人大代表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B.为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人口增长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逐步发展16.图1、图2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与1954年宪法目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目录的调整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B.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7.中国正步入“微时代”,出现“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据此可推知,当代中国A.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B.科技进步促使社会节奏加快C.传统科技观念遭到了颠覆 D.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地结合18.(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之后演变为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愈益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据此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主要源于A.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的民主文化传统 B.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元化C.独特的地中海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 D.城邦体制下贵族与平民的长期斗争19.有学者认为,万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它包含着各民族根据实际需要和生活必需而制定的一些法则。……几乎全部契约,如买卖、租赁、合伙、寄存、可以实物偿还的借贷以及其他等等,都起源于万民法。该学者意在说明万民法A.将自然法具体化和实践化 B.推动了契约制度的产生C.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D.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利益20.1549年,法国人文主义团体一“七星诗社”形成,入社的诗人们抵制拉丁语以及用拉丁语创造的各种作品,断言法语也可以像拉丁语一样,表达任何学术知识和人类的思想。“七星诗社”的形成对法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削弱了国内的封建教俗势力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C.促进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21.1694年,英国出现第一个限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成为议员的法律。1700年,议会的《吏治澄清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内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人员均不能是议会下院议员英国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在于A.限制国王对议会的渗透干预 B.缓解政党分肥制带来的弊端C.维护政府日常工作的稳定性 D.确保议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22.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A.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B.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C.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D.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23.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24.1750—1850年间,英国乡村地区普通劳工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生产资料丧失,就业不稳粮价高涨。为此,政府结合乡村自身特点,通过济贫法、慈善、互助等多种方式进行贫困救济。英国的做法A.致力于福利国家的建立 B.解决了圈地运动的遗留问题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防止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8分,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诗经》里面收录了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中的“布”,有人认为指的是“布币”,即先秦时期铸造的一种铲形铜币。表4为一些学者主张“抱布贸丝”的“布”应为“布币”的论据。表4论据出处《氓》是《卫风》中的诗。卫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淇县,出土空首布(布币的一种)的河南伊川,离淇县不远。何丹、钱玉趾:《<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载《文史杂诗》2008年第3期。《诗经》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没有发现“布”字。朱熹在《诗集传》中为“抱布贸丝”的“布”注解为“布,币。”“抱”在上古的意思不同于今天“用手臂环绕、双手合抱”。从出土文物及历史记载看,上古人们穿袍裙,有怀中藏钱物之习。胡海琼:《<诗经>“抱布贸丝”之“布”考辨》载《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表4中的学者是从哪些方面收集史料论证自己观点的?这些论证过程具有哪些特点?(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1)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材料二在汉朝国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都是“编户齐民”,编入户籍,地位样。在汉代中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和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这个华夷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就称为汉人,也就成为汉族的开端。汉族不仅在人口上是国家的主体,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中坚。汉族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相比,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色?并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0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4分)27.民以食为天,食物物种交流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迎来了高潮;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物物种日益丰富的同时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可可、花生、红薯、南瓜、瓜笋、菠萝和其他一些物种。例如,马铃薯很好地适应了从爱尔兰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的引入对18—19世纪这一地区的人口激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增的人口为海外帝国提供了大量人力,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马铃薯营养丰富,容易保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尤其如此。在马铃薯的原产地安第斯山区,人们已经开发出了极高的生产及储存马铃薯的技术。15世纪,马铃薯为安第斯印加帝国的扩张提供了能量。马铃薯在欧洲,特别是在爱尔兰的经历也揭示了过于依赖单一主食的危险性。1845—1852年,由于一种马铃薯疾病而导致的歉收使爱尔兰陷入了马铃薯饥荒之中:100万人死亡,另外还有100万人移出国境,爱尔兰因此丧失了1/4的人口。——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著),夏天(译)《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材料二疫情背景下国际食物市场失灵问題更加凸显,使得低收入国家、地区和脆弱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食物和营养安全形势,加强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同时国际合作也面临着受疫情冲击导致的治理目标和手段变革、预算削减等挑战。——摘编自陈志钢等《疫情下的全球食物安全及国际合作:中国的角色和应对策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迅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疫情背景下较为严峻的食物和营养安全形势?(3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许多跨越时空的文明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厚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具体表现如表5。表5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内容1中央集权政治凝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2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3德主刑辅法治体系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尚贤用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5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严格吏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7天下一家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8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天人合一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摘编自卜宪群《彝伦攸叙与守正创新——谈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表5所列中国古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从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123456789101112答案DABACDCBDCBA题目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ACBBACABD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8分,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2分)25.方面:空间位置、文献资料、出土材料、语言文字演变、民间习俗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特点: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相结合;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辨析史料。(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6.(1)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重视法律的作用;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且帝国行省权力较大;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对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2)特色:各民族融合成民族共同体——汉族;通过编户齐民同等对待各地民众;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汉族文化是国家中坚(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强调伦理教化的作用,维护国家统一。(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发展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3)认知:国家治理模式应与现实国情、历史背景、民族愿望相吻合;国家治理须坚持德法并治,加强多元化的政治管理体制;国家治理要尊重地区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