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方案TOC\o"1-2"\h\u4230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318255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20075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8480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329079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3256951.2.1国际发展现状 3260351.2.2国内发展现状 35431.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48461.3.1节能原则 454691.3.2节地原则 450041.3.3节水原则 4236391.3.4节材原则 4221761.3.5环保原则 4198991.3.6宜居原则 419125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与布局 4123752.1绿色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 480462.2绿色建筑布局与生态环境 543922.3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525131第三章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548593.1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 545323.2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6112613.3建筑材料的节能减排功能 631737第四章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7186704.1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779394.1.1节能优先原则 7191604.1.2结构功能协调原则 7200484.1.3材料利用优化原则 7152144.1.4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7102894.2结构体系与节能减排 7137024.2.1优化结构体系 77304.2.2采用绿色结构体系 7108314.2.3结构体系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7305434.3结构安全与绿色建筑 8125834.3.1结构安全性与绿色建筑的关联 882684.3.2结构安全设计原则 8161954.3.3结构安全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 85595第五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8198525.1墙体节能设计 8128595.2门窗节能设计 9262005.3屋顶与地面节能设计 921303第六章建筑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1086766.1冷热源系统节能设计 1090086.1.1概述 1040346.1.2冷热源设备选择 1039306.1.3冷热源系统优化 10155126.1.4冷热源系统监控与维护 10319986.2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0160916.2.1概述 1076226.2.2通风系统设计 10190596.2.3空调系统设计 108516.2.4通风与空调系统监控与维护 1126646.3照明与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11216896.3.1概述 11145986.3.2照明系统设计 11236946.3.3电气系统设计 11292146.3.4照明与电气系统监控与维护 117336第七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 11226037.1建筑绿化设计原则 11155687.2建筑绿化与生态环境 12116217.3建筑景观与绿色建筑 125097第八章建筑智能化与信息管理 12162648.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13182628.2建筑信息管理平台 13223638.3智能建筑与节能减排 146832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4310949.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466629.1.1评价指标 1471969.1.2评价方法 15233569.1.3评价等级 15152679.2绿色建筑认证流程 15141519.2.1项目申报 15192659.2.2初步审查 1587869.2.3现场评估 15115419.2.4评价报告编制 15169189.2.5认证决定 15296069.2.6认证证书发放 1571479.3绿色建筑评价与节能减排 15489.3.1节能减排目标 15164719.3.2评价方法与节能减排 16277619.3.3评价等级与节能减排 16184749.3.4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 1625562第十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62237610.1绿色建筑政策背景 162849510.2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161550410.3绿色建筑政策与节能减排 16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从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到拆除,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居住质量为目标,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建筑技术等学科成果的建筑。1.1.2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能源消耗: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材料功能和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2)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提高居住质量:绿色建筑关注居住者身心健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4)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建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1.2.1国际发展现状在国际上,绿色建筑发展较早,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如美国LEED、英国BREEAM、德国DGNB等,这些评价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1.2.2国内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政策层面,国家已发布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践层面,我国绿色建筑项目逐年增加,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逐步完善。1.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1.3.1节能原则节能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能耗,优化建筑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1.3.2节地原则节地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建筑对土地的占用。1.3.3节水原则节水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保护水资源。1.3.4节材原则节材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产生。1.3.5环保原则环保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建筑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6宜居原则宜居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关注居住者身心健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与布局2.1绿色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规划是指在建筑的全过程中,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形态、结构、环境等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活动。绿色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以人为本原则。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整体优化原则。从建筑整体出发,优化建筑形态、结构、功能,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4)科技创新原则。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技术含量。2.2绿色建筑布局与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布局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布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构建生态景观。通过植物配置、水体设计等手段,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提高建筑的环境质量。(3)优化建筑间距。合理设置建筑间距,保证充足的日照、通风和采光,提高居住舒适度。(4)绿色交通规划。提倡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辆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3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绿色建筑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绿色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能、节材、节水等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绿色建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4)提高城市竞争力。绿色建筑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3.1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材料来源:优先选择来源可追溯、可再生、易于降解的建筑材料。例如,木材、竹材、植物纤维等。(2)生产过程:选择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少的建筑材料。例如,利用废弃物生产的绿色建材、低能耗的建筑材料等。(3)使用寿命:选择使用寿命长、功能稳定的建筑材料,以减少更换次数和废弃物产生。(4)环境影响:选择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如低毒、低排放、无污染的建筑材料。3.2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率:(1)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率:通过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产生。(2)推广废弃物回收利用:将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再生利用。例如,将废弃混凝土、砖瓦等作为骨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3)促进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3.3建筑材料的节能减排功能建筑材料的节能减排功能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指标。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建筑材料的节能减排功能:(1)选用低能耗建筑材料:优先选择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少的建筑材料,如低碳混凝土、节能玻璃等。(2)提高建筑材料的热工功能:选用保温隔热功能好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能耗。(3)推广绿色建材:鼓励使用绿色建材,如无毒、低排放、高功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品质。(4)加强建筑材料检测与评价:建立健全建筑材料检测与评价体系,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功能。(5)推广绿色施工技术:采用绿色施工技术,降低施工现场污染,提高施工质量。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材料的节能减排功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建筑结构设计优化4.1结构优化设计原则4.1.1节能优先原则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节能要求,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的结构体系和材料,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4.1.2结构功能协调原则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提高结构整体功能,降低能耗。4.1.3材料利用优化原则合理选择和利用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利用效率,降低材料消耗,从而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4.1.4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结构设计中,应积极摸索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结构创新,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保证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功能。4.2结构体系与节能减排4.2.1优化结构体系通过优化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降低结构自重,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4.2.2采用绿色结构体系绿色结构体系是指在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采用环保、节能、高效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例如,采用钢结构、木结构等绿色结构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建筑能耗。4.2.3结构体系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将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结构体系相结合,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实现建筑物的绿色能源利用,降低建筑能耗。4.3结构安全与绿色建筑4.3.1结构安全性与绿色建筑的关联结构安全性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结构安全性与绿色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安全是绿色建筑的基本保障,结构安全才能保证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构安全性与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效;结构安全性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绿色建筑的功能时,结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指标。4.3.2结构安全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安全设计原则:保证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考虑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抗灾能力;加强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提高结构整体性;注重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4.3.3结构安全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方面,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结构安全性:开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耐久性;采用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软件,提高结构设计精度;摸索新型结构体系,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加强结构监测与维护,及时发觉并解决结构安全问题。第五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5.1墙体节能设计墙体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对于整个建筑的能耗控制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墙体节能设计中,首先需考虑的是墙体的保温隔热功能。以下是墙体节能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1)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应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防火功能和较低的导热系数。(2)优化墙体结构。通过合理设计墙体结构,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功能,如采用夹心保温墙、复合保温墙等。(3)提高墙体的气密性。通过加强墙体缝隙的处理,降低墙体气密性,减少热量损失。(4)采用绿色建材。在墙体节能设计中,应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如环保砖、混凝土多孔砖等。5.2门窗节能设计门窗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另一重要部分,其节能设计同样。以下是门窗节能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1)选用高功能的门窗材料。高功能门窗材料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抗风压功能、气密功能和水密功能。(2)优化门窗比例。合理设计门窗比例,既要满足采光和通风需求,又要降低热损失。(3)采用节能玻璃。如双层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4)设置遮阳设施。如百叶窗、遮阳篷等,以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5.3屋顶与地面节能设计屋顶和地面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屋顶与地面节能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1)屋顶保温隔热设计。采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屋顶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等,以降低屋顶的热传导。(2)设置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可以降低屋顶温度,减少热量传递,同时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益。(3)地面保温隔热设计。地面保温隔热设计主要包括选用导热系数低的地面材料,如木地板、地毯等,以及设置地面保温层。(4)采用地热技术。利用地热技术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六章建筑设备系统节能设计6.1冷热源系统节能设计6.1.1概述冷热源系统是建筑设备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对冷热源系统进行节能设计,是提高建筑能效、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6.1.2冷热源设备选择(1)选择高效、可靠的冷热源设备,如螺杆式、离心式冷水机组和热泵等。(2)根据建筑规模、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冷热源设备的容量和类型。6.1.3冷热源系统优化(1)采用多级泵系统,实现不同工况下的能耗优化。(2)优化管道布局,降低管道阻力损失。(3)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水泵、风机等设备的运行效率优化。6.1.4冷热源系统监控与维护(1)建立完善的冷热源系统监测体系,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和能耗。(2)定期对冷热源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高效运行。6.2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6.2.1概述通风与空调系统是建筑内部环境舒适性的关键保障,同时也是建筑能耗的重要部分。通过节能设计,降低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能耗,有助于实现建筑节能减排。6.2.2通风系统设计(1)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面积,提高通风效率。(2)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条件。(3)优化通风管道布局,降低管道阻力损失。6.2.3空调系统设计(1)选择高效、可靠的空调设备,如变频空调、多联机等。(2)合理确定空调系统容量,避免过度设计。(3)采用低温送风、大温差送风等技术,提高空调系统效率。6.2.4通风与空调系统监控与维护(1)建立完善的通风与空调系统监测体系,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和能耗。(2)定期对通风与空调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高效运行。6.3照明与电气系统节能设计6.3.1概述照明与电气系统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能设计,降低照明与电气系统的能耗,有助于实现建筑节能减排。6.3.2照明系统设计(1)选择高效、低能耗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2)合理布局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率。(3)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需求的实时调节。6.3.3电气系统设计(1)优化电气设备选型,选择高效、可靠的设备。(2)合理设计电气系统,降低线路损耗。(3)采用分布式供电、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提高电气系统效率。6.3.4照明与电气系统监控与维护(1)建立完善的照明与电气系统监测体系,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和能耗。(2)定期对照明与电气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高效运行。第七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7.1建筑绿化设计原则建筑绿化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优先原则。在建筑绿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目标。(2)美观实用原则。绿化设计应兼顾美观与实用性,将绿化与建筑功能、空间布局相结合,提升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绿化方式,实现绿化效果的最大化。(4)节能环保原则。在绿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要求,采用节水、节能的绿化技术和措施。(5)可持续性原则。建筑绿化设计应注重长远发展,保持绿化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7.2建筑绿化与生态环境建筑绿化对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积极作用:(1)净化空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2)调节气温。绿化可以降低建筑周围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居住舒适度。(3)保持水土。绿化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提高土地抗侵蚀能力。(4)保护生物多样性。绿化为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筑绿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7.3建筑景观与绿色建筑建筑景观与绿色建筑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1)建筑景观设计应遵循绿色建筑的理念,实现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2)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如水体、植被、地形等,提高景观的生态价值。(3)景观设计应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材、节能设施,降低景观的能耗。(4)建筑景观与绿色建筑应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风格,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品质。(5)在景观设计中,应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第八章建筑智能化与信息管理8.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备与系统的集成,提高建筑物的自动化程度,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2)集成创新,融合多种技术,实现系统协同;(3)节能降耗,提高能效,降低运营成本;(4)安全可靠,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风险。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照明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实现灯光亮度的自动调节,降低能耗,提高照明舒适度;(2)智能安防系统:包括入侵报警、视频监控、门禁管理等,保障建筑物安全;(3)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4)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物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分析和优化,提高能效;(5)智能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实时信息发布,方便用户获取所需信息。8.2建筑信息管理平台建筑信息管理平台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及用户信息的集成、处理、存储和共享。建筑信息管理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实现与各类建筑设备的无缝连接;(2)兼容性:支持多种数据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3)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扩展系统功能;(4)安全性: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安全;(5)易用性: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建筑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建筑设备、系统的实时数据;(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处理;(3)数据存储模块:存储处理后的数据,供后续查询和分析使用;(4)数据展示模块:以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数据,方便用户查看;(5)数据共享模块:实现与其他系统或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8.3智能建筑与节能减排智能建筑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集成和优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下为智能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具体应用:(1)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变化自动调节灯光亮度,降低能耗;(2)智能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和用户需求,实现空调设备的自动控制,降低能耗;(3)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4)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物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分析和优化,提高能效;(5)智能建筑设备维护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发觉故障隐患,降低维修成本。通过以上措施,智能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智能建筑将继续发挥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9.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1.1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包括:场地与生态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室外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创新与科技进步等。9.1.2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打分法、权重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过程中,需根据项目特点、地区差异、建筑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9.1.3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等级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分别代表绿色建筑的不同水平。评价等级的划分有助于推动建筑项目向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发展。9.2绿色建筑认证流程绿色建筑认证是保证建筑项目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过程。认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9.2.1项目申报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即可申报绿色建筑认证。申报时需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建筑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报告等。9.2.2初步审查认证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确认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9.2.3现场评估认证机构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评估,包括:实地查看、查阅资料、询问相关人员等。9.2.4评价报告编制认证机构根据现场评估结果,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报告。9.2.5认证决定认证机构根据评价报告,对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出认证决定。9.2.6认证证书发放对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项目,认证机构发放认证证书。9.3绿色建筑评价与节能减排绿色建筑评价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以下从几个方面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铺面租房合同标准文本
- 安装安全阀规范
- 九寨沟旅游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工程合同管理与数字化创新
- 《凡卡》读后感5篇
- 2025建筑幕墙施工承包合同样本
- 个人分期付款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贴牌销售合同标准文本
- 公转私借款合同标准文本
- 开汉堡店的创业计划书
- 2024年内蒙古气象部门招聘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考试真题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3月月考试卷(七)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年法治素养考试试题及答案
- 居室空间设计 课件 项目一居室空间设计概述
- 《经济形势分析》课件
- T-CPI 11037-2024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水力振荡器技术与应用规范
-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综合练习卷-(附答案)
- 产科医院感染的标准预防
- 2025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