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手册TOC\o"1-2"\h\u7126第一章总则 224471.1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 2323601.1.1背景 27671.1.2目的 3133881.1.3适用对象 3271021.1.4适用范围 363121.1.5修订 3230311.1.6管理 314455第二章组织体系 3213471.1.7指挥部组成 4179921.1.8指挥部职责 4117251.1.9应急组织机构设立 4217771.1.10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4108811.1.11应急队伍组建 4231481.1.12应急队伍培训 517444第三章预警与预防 5153611.1.13预警系统概述 543671.1.14预警系统构成 522751.1.15预警系统建立步骤 5301141.1.16预警信息发布 6182131.1.17预警信息传递 635931.1.18预防措施制定 6161341.1.19预防措施实施 613126第四章应急响应 7144151.1.20等级划分原则 7239411.1.21等级划分标准 79941.1.22应急响应启动 7302041.1.23应急响应指挥 7149891.1.24应急处置 8319771.1.25救援行动 89113第五章灾害救援 8195671.1.26灾害类型 822221.1.27灾害特点 8182681.1.28组织体系 9107571.1.29协调机制 9315191.1.30物资保障 9238091.1.31装备保障 913946第六章卫生防疫 10288311.1.32防控策略 10252671.1.33监测措施 1036801.1.34疫情处置 1069881.1.35隔离措施 10173111.1.36疫苗接种 1183361.1.37健康教育 1132365第七章信息与通讯 11254631.1.38信息收集 11251891.1.39信息处理 1275941.1.40通讯保障 12156441.1.41应急调度 12160511.1.42信息发布 12243441.1.43舆论引导 1332666第八章社会动员与参与 1313941.1.44社会动员概述 13144631.1.45社会动员的组织 1385891.1.46社会动员的协调 13122741.1.47志愿者队伍的组建 14306041.1.48志愿者队伍的管理 1466761.1.49应急教育的重要性 1444581.1.50应急教育的内容 14281091.1.51应急教育的实施 1413282第九章后期恢复与重建 15103911.1.52灾后评估 15111471.1.53恢复规划 15153091.1.54组织架构 1550101.1.55实施步骤 1617001.1.56灾后心理援助 16193221.1.57社区重建 1615175第十章应急预案的演练与评估 17101491.1.58演练计划的制定 1728561.1.59演练实施 1748551.1.60评估内容 1781781.1.61评估方法 1865211.1.62改进措施 18251941.1.63更新内容 18251441.1.64更新方法 1885411.1.65优化措施 18第一章总则1.1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1.1.1背景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保证农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要求,特制定本应急预案。1.1.2目的本应急预案旨在明确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程序,提高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第二节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1.1.3适用对象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工作。1.1.4适用范围(1)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地震、台风、地质灾害等。(2)灾难:包括火灾、交通、建筑安全、环境污染等。(3)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4)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第三节应急预案的修订与管理1.1.5修订(1)本应急预案应根据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趋势、实践经验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变化,定期进行修订。(2)修订工作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负责,涉及重大调整时,应征求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意见。1.1.6管理(1)本应急预案由编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应急准备工作。(2)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预案的知晓率和执行力。(3)各级部门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第二章组织体系第一节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1.1.7指挥部组成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由下列成员组成:(1)县级人民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2)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3)乡镇人民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1.1.8指挥部职责(1)领导、协调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工作;(2)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指导、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施;(3)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4)确定应急资源调配方案,保障应急物资和设备;(5)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调查评估和善后处理工作;(6)及时向上级报告应急工作情况,协调跨区域应急工作。第二节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立与职责1.1.9应急组织机构设立(1)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设立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办公室;(2)乡镇人民街道办事处设立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服务站;(3)村委会设立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小组。1.1.10应急组织机构职责(1)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工作,承担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2)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服务站:负责本区域内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工作,协助应急指挥部开展应急救援、调查评估和善后处理工作。(3)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小组:负责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协助上级应急组织机构开展相关应急工作。第三节应急队伍的组建与培训1.1.11应急队伍组建(1)建立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体的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队伍;(2)吸纳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应急队伍;(3)按照区域、专业特点,合理划分应急队伍,保证队伍结构合理。1.1.12应急队伍培训(1)定期组织应急队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2)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3)加强应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应急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4)建立应急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应急队伍的积极性。第三章预警与预防第一节预警系统的建立1.1.13预警系统概述预警系统是指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通过收集、分析、评估相关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测、预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和损失。农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1.14预警系统构成(1)信息收集与监测:建立农村公共安全信息收集与监测网络,涵盖气象、地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2)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包括预警阈值、预警等级等。(3)预警技术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为预警系统提供技术支持。(4)预警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预警组织体系,明确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责任与义务,保证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5)预警响应机制:制定预警响应流程,明确预警启动、预警升级、预警解除等环节的具体措施。1.1.15预警系统建立步骤(1)制定预警系统规划:根据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实际情况,制定预警系统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进度等。(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预警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预警系统的法律地位、责任主体、运行机制等。(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证预警信息传输的畅通。(4)培训预警人才:加强预警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分析、预报和应对能力。第二节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递1.1.16预警信息发布(1)发布内容: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类型、预警等级、预警区域、预警时间、应对措施等。(2)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保证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广泛传播。(3)发布频率:根据预警级别和事件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预警信息发布频率。1.1.17预警信息传递(1)传递对象:预警信息传递对象包括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2)传递方式: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保证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到各级责任主体。(3)传递要求:预警信息传递应遵循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保证预警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第三节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1.1.18预防措施制定(1)预防措施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2)预防措施体系:构建包括预防预警、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等环节的预防措施体系。(3)预防措施制定原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保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1.1.19预防措施实施(1)宣传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落实责任:明确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责任,保证预防措施得到有效落实。(3)监督检查:加强对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演练评估:定期开展农村公共安全应急演练,评估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和优化预防体系。第四章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响应等级划分1.1.20等级划分原则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划分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等因素,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2)保证响应等级与事件实际相符,避免响应不足或过度响应。1.1.21等级划分标准(1)Ⅰ级(特别重大)响应:事件涉及多个乡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Ⅱ级(重大)响应:事件涉及单个乡镇,造成较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农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较大影响。(3)Ⅲ级(较大)响应:事件涉及单个乡镇,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农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一定影响。(4)Ⅳ级(一般)响应:事件涉及单个村(居)民小组,造成少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农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较小影响。第二节应急响应的启动与指挥1.1.22应急响应启动(1)事发地乡镇应当在事件发生后30分钟内,向县级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同时启动应急响应。(2)县级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上级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并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1.1.23应急响应指挥(1)县级应当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响应工作。(2)应急指挥部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3)应急指挥部应当设立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信息收集与报告、应急处置、救援行动、物资保障、舆论引导等工作。第三节应急处置与救援行动1.1.24应急处置(1)事发地乡镇应当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损失。(2)县级应当根据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事发地乡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各级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1.1.25救援行动(1)县级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开展救援行动,保证救援物资、设备、人员及时到位。(2)救援队伍应当严格遵守救援纪律,保证救援行动安全、有序、高效。(3)各级应当密切关注救援进展,及时调整救援方案,保证救援工作取得实效。(4)在救援行动中,各级应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保证信息发布准确、及时、权威。第五章灾害救援第一节灾害类型与特点1.1.26灾害类型农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灾害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灾难两大类。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地震、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难主要包括火灾、交通、化学品泄漏、坍塌等。1.1.27灾害特点(1)突发性: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对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2)广泛性:灾害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多个村庄、乡镇,甚至跨区域。(3)复杂性:灾害发生时,多种灾害类型可能同时出现,增加了救援难度。(4)破坏性:灾害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破坏。(5)长期性:灾害发生后,农村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第二节灾害救援的组织与协调1.1.28组织体系灾害救援工作应在领导下,建立健全灾害救援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层级:(1)村级:成立灾害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本村灾害救援工作。(2)乡镇级:成立灾害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本乡镇灾害救援工作。(3)县级:成立灾害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本县灾害救援工作。(4)市级:成立灾害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本市灾害救援工作。1.1.29协调机制(1)部门协调:各级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灾害救援工作有序进行。(2)区域协调:跨区域灾害救援时,各级应加强区域间协调,共享救援资源。(3)社会力量协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加强与志愿者、企业等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第三节灾害救援的物资与装备保障1.1.30物资保障(1)食品、饮水:保证灾害发生时,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2)医疗救护:提供足够的医疗救护设备、药品和医疗人员,保证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治。(3)生活用品:提供衣物、帐篷、毛毯等生活用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4)建筑材料: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建筑材料。1.1.31装备保障(1)救援队伍:加强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救援能力。(2)救援设备: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救生艇等。(3)通信设备:保证灾害救援过程中的通信畅通,提高指挥调度效率。(4)监测设备:加强灾害监测,为救援工作提供准确数据。第六章卫生防疫第一节疫情防控与监测1.1.32防控策略(1)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覆盖农村地区的疫情监测网络,保证信息畅通。(2)加强疫情信息报告: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保证疫情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3)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对农村地区进行分类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1.1.33监测措施(1)病例监测: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等。(2)环境监测:对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消除疫情传播的风险。(3)健康监测: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觉异常情况,做到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第二节疫情处置与隔离1.1.34疫情处置(1)启动应急响应:一旦发觉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疫情处置。(2)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保证病源得到有效控制。(3)流行病学调查:对确诊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1.1.35隔离措施(1)集中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进行集中隔离,保证隔离期间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支持。(2)居家隔离:对不具备集中隔离条件的居民,实施居家隔离,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支持。(3)隔离场所管理:对隔离场所进行严格管理,保证隔离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第三节疫苗接种与健康教育1.1.36疫苗接种(1)制定接种计划:根据国家疫苗接种政策,制定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疫苗接种计划。(2)疫苗配送与储存:保证疫苗的配送和储存符合规定要求,避免疫苗失效。(3)接种实施: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疫苗接种,保证接种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1.1.37健康教育(1)普及防疫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防疫意识。(2)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3)健康监测与指导:开展健康监测,对农村居民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第七章信息与通讯第一节信息收集与处理1.1.38信息收集(1)建立信息收集网络在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中,应建立覆盖全村的信息收集网络,包括村委、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等在内的信息收集人员,保证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2)明确信息收集内容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范围、影响等基本情况;(2)事件发展趋势、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等预测信息;(3)救援力量部署、物资调配、人员疏散等应急措施;(4)上级指示、政策法规、相关规定等指令性信息;(5)其他与事件处理相关的信息。1.1.39信息处理(1)信息筛选与核实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重要信息进行核实,保证信息的准确性。(2)信息整理与分析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应急处理所需的各种资料。对信息进行分析,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3)信息报告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向上级报告事件信息,保证信息畅通。第二节通讯保障与应急调度1.1.40通讯保障(1)建立通讯网络在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中,应建立覆盖全村的通讯网络,保证应急期间通讯畅通。(2)保障通讯设备对通讯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在应急期间,优先保障应急指挥部的通讯设备。1.1.41应急调度(1)建立应急调度制度制定应急调度制度,明确调度程序、调度内容、调度责任人等。(2)实施应急调度根据事件发展和救援需要,及时调整救援力量、物资、人员等,保证应急调度的高效、有序。第三节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1.1.42信息发布(1)制定信息发布制度明确信息发布的内容、形式、渠道、责任人等,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权威。(2)实施信息发布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村民发布事件信息、救援进展、安全提示等。1.1.43舆论引导(1)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正面宣传、舆论引导,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增强村民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信心。(2)遏制负面舆论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散布恐慌情绪等负面舆论,及时进行澄清、辟谣,维护社会稳定。第八章社会动员与参与第一节社会动员的组织与协调1.1.44社会动员概述社会动员是指在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动员的组织与协调是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45社会动员的组织(1)建立社会动员指挥体系:以部门为主导,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社会动员指挥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社会动员工作的有序进行。(2)制定社会动员计划:根据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类型、特点和可能涉及的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动员计划,明确社会动员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3)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与各类社会组织建立联系,了解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资源和能力,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1.1.46社会动员的协调(1)资源整合: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协调各方资源,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2)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提高应对效率。(3)联动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形成联动响应机制,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二节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管理1.1.47志愿者队伍的组建(1)制定志愿者招募计划:根据农村公共安全事件的需求,制定志愿者招募计划,明确招募对象、条件和程序。(2)开展志愿者招募: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志愿者招募信息,吸引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参与。(3)选拔与培训:对报名的志愿者进行选拔,选拔合格的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48志愿者队伍的管理(1)建立志愿者档案:对志愿者进行登记,建立志愿者档案,包括基本信息、特长、培训情况等。(2)制定志愿者工作制度:明确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和激励措施,保证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管理。(3)定期培训与考核:对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对志愿者进行考核,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第三节社区居民的应急教育与培训1.1.49应急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应急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助于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1.1.50应急教育的内容(1)应急知识普及:向社区居民普及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危害和应对措施等。(2)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学习自救互救技能,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提高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1.1.51应急教育的实施(1)制定应急教育计划: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教育计划。(2)开展应急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培训、演练等形式,向社区居民传授应急知识,提高其应急能力。(3)加强应急教育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如宣传栏、网络、电视等,广泛宣传应急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应急工作的氛围。第九章后期恢复与重建第一节灾后评估与恢复规划1.1.52灾后评估灾后评估是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了解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为后期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灾后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灾害损失评估: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等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2)灾害影响评估:分析灾害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3)灾害风险评估:评估灾害对农村地区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为防范和应对灾害提供参考。1.1.53恢复规划根据灾后评估结果,制定农村公共安全事件恢复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短期恢复计划:针对灾后紧急需求,制定临时性生活救助、基础设施修复等具体措施。(2)中长期恢复计划:根据灾害损失和影响,制定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建、生态环境恢复等长远规划。(3)恢复策略:结合农村实际,制定恢复工作的总体策略,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第二节重建工作的组织与实施1.1.54组织架构重建工作需要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和部门的职责,保证重建工作的有序推进。以下为重建工作的组织架构:(1)重建指挥部:负责重建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指挥,统筹各方资源。(2)专业组:根据重建任务,设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专业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3)监督小组:对重建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1.1.55实施步骤重建工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灾后救援与安置: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开展临时性生活救助。(2)评估与规划:进行灾后评估,制定恢复规划。(3)重建启动:根据恢复规划,启动重建工作。(4)重建实施:按照重建计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重建工作。(5)督导与验收:对重建工程进行督导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第三节灾后心理援助与社区重建1.1.56灾后心理援助灾后心理援助是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创伤、重建信心的重要手段。以下为灾后心理援助的主要内容:(1)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2)心理辅导:组织专业心理辅导员深入受灾地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辅导。(3)社会支持:通过社区、家庭、亲友等渠道,为受灾群众提供社会支持。1.1.57社区重建社区重建是灾后恢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社区抗灾能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以下为社区重建的主要内容:(1)社区基础设施重建:修复和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抗灾能力。(2)社区组织建设: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3)社区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社区产业,提高社区经济实力。(4)社区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社区传统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5)社区环境保护: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提高社区生态环境质量。第十章应急预案的演练与评估第一节应急预案的演练计划与实施1.1.58演练计划的制定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计划应当根据预案的具体内容、涉及的范围、可能发生的风险等因素进行制定。演练计划应明确以下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思维在商业分析中的运用试题及答案
- 2025技术专利许可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 2025深圳市办公室租赁合同模板(合同范本)
- 2025雇佣外籍人员合同英文版
- 2025年铝材料采购合同
- 2025办公租赁合同商业样本
- 2025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协议范本(合同样式)
- 202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测试卷及答案
- 2025企业采购合同解除案例分析及总结
- 2025中外合作投资合同范本
- 《公路工程碳排放核算导则》
- 中国非遗文化傩戏文化
- 养老机构护理服务及管理
-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课 件
- pmp-项目管理-培训班课件
- 2×1000MW机组扩建工程E标段施工组织总设计
- DB11∕T 365-2016 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检测技术规程
- (新版)精益化管理知识应知应会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低空航空器起降点基础设施配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