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手册_第1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手册_第2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手册_第3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手册_第4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手册TOC\o"1-2"\h\u12602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概述 251251.1执法依据与原则 278551.1.1执法依据 2175361.1.2执法原则 394251.1.3执法任务 3258601.1.4执法目标 315780第二章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 4291911.1.5法律法规的层次结构 4154321.1.6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 41891.1.7宪法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定 5320981.1.8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5200551.1.9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5225271.1.10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545741.1.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614957第三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程序 6282061.1.12执法程序的定义 6314401.1.13执法程序的原则 632431.1.14立案 6249671.1.15调查取证 6283141.1.16处理决定 7255031.1.17执行处罚 7128701.1.18案件归档 730174第四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手段 7128941.1.19概述 7259061.1.20行政处罚程序 7228291.1.21行政处罚的执行与监督 8183091.1.22概述 837351.1.23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 8287391.1.24行政强制措施的解除 879401.1.25概述 8281931.1.26行政许可与审批程序 9109111.1.27行政许可与审批的监督 9980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检查 9265171.1.28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9235251.1.29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检查 959381.1.30现场检查 10306591.1.31资料审查 10197331.1.32技术手段 107360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 10247831.1.33概述 11219181.1.34违法行为分类 11260241.1.35违法行为发觉 1155881.1.36违法行为调查 1185451.1.37违法行为处理 12132401.1.38违法行为处罚执行 125521.1.39违法行为查处后续工作 1222827第七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监督 12217911.1.40概述 12180451.1.41执法监督机制构成 12189781.1.42执法监督机制运行 13249971.1.43加强执法制度建设 13303851.1.44强化执法责任 1371701.1.45加大执法力度 13228181.1.46完善执法监督体系 1319253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协作 1498761.1.47概述 14137931.1.48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14166891.1.49概述 14233731.1.50各部门职责 1425023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案例分析 15300191.1.51案例一: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案 1557871.1.52案例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案 15280551.1.53案例三:非法采砂案 1629511.1.54提高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1633901.1.55完善执法机制 16268701.1.56加强部门协作 1663741.1.57注重源头治理 16201601.1.58强化责任追究 1728514第十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 17198071.1.59总体目标 1783001.1.60具体目标 1766931.1.61加强组织领导 17262541.1.62优化队伍结构 17240711.1.63完善制度保障 1713251.1.64提高执法装备水平 18153541.1.6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18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概述1.1执法依据与原则1.1.1执法依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依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规范。(3)地方性法规:各省级、市级地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地方性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了具体执行依据。(4)部门规章: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如《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了操作指南。1.1.2执法原则(1)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执法过程中应保证程序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保证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依法执法原则:执法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滥用职权、违法执法。(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应注重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恢复。(4)综合执法原则:执法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包括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合执法。第二节执法任务与目标1.1.3执法任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主要任务包括:(1)监督检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保证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2)对违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3)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4)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1.4执法目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目标主要包括:(1)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4)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能。第二章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第一节法律法规体系1.1.5法律法规的层次结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等层次。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框架,为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最高法律效力。(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具有较高法律效力。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法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环境保护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5)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具有部门内部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的部门规章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制定的规章。(6)地方规章:地方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文件。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地方规章主要包括各地制定的环境保护办法、农村环境保护办法等。1.1.6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各个层次法律法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1)法律对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定进行具体化,对基本原则进行细化。(2)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根据法律的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3)各层次法律法规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节法律法规主要内容1.1.7宪法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定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这些规定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1.1.8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1)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赔偿、公众参与等。(2)规定了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3)设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4)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1.1.9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目标、原则和制度。(2)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水质监测、水污染应急等制度。(3)对各类水污染源规定了污染防治措施。(4)对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1.1.10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原则和制度。(2)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空气质量监测、大气污染应急等制度。(3)对各类大气污染源规定了污染防治措施。(4)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1.1.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法律责任。(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3)《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进行了规定。(4)《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程序和责任。第三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程序第一节执法程序概述1.1.12执法程序的定义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程序,是指在农村生态环境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应遵循的法定步骤、方式、时限和顺序。执法程序是保证执法公正、合法、高效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1.1.13执法程序的原则(1)合法原则:执法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执法行为合法有效。(2)公正原则:执法程序应保证执法过程公平、公正,维护各方合法权益。(3)公开原则:执法程序应保持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4)效率原则:执法程序应简洁明了,提高执法效率。第二节执法程序具体步骤1.1.14立案(1)接到举报或发觉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立即进行初步调查。(2)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立案。(3)立案后,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办理立案手续。1.1.15调查取证(1)执法人员应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2)调查取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证取证合法有效。(3)调查取证完毕,应及时整理证据,形成调查报告。1.1.16处理决定(1)根据调查报告,主管领导应组织召开案件审理会议,对案件进行审理。(2)审理会议应充分讨论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形成处理意见。(3)根据处理意见,主管领导作出处理决定。1.1.17执行处罚(1)处理决定作出后,执法人员应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处罚决定书。(2)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3)执法人员应按照处罚决定书的内容,采取相应措施执行处罚。1.1.18案件归档(1)案件处理结束后,执法人员应将案件材料整理归档。(2)归档材料应包括案件调查报告、处理决定书、执行情况报告等。(3)归档材料的整理应遵循档案管理相关规定,保证材料完整、规范。第四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手段第一节行政处罚1.1.19概述行政处罚是指农村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依法对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主体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措施。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吊销许可证等。1.1.20行政处罚程序(1)立案:执法部门对涉嫌违法行为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2)调查取证:执法部门应当依法收集证据,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3)听证会: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会。(4)处罚决定:执法部门根据调查取证情况,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执行处罚:执法部门应当依法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督促当事人履行处罚义务。1.1.21行政处罚的执行与监督(1)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执法部门应当对当事人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保证处罚决定的执行。(2)处罚决定的监督:上级执法部门应当对下级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监督,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第二节行政强制措施1.1.22概述行政强制措施是指农村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等情形,依法对违法行为主体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包括查封、扣押、强制拘留等。1.1.23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1)查封:执法部门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设施、财物等进行查封,防止违法行为继续进行。(2)扣押:执法部门对涉嫌违法行为的财物进行扣押,作为证据使用。(3)强制拘留:执法部门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进行强制拘留,限制其人身自由。1.1.24行政强制措施的解除执法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解除行政强制措施,恢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解除强制措施的条件包括:违法行为已改正,不再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措施期限届满;其他法定解除条件。第三节行政许可与审批1.1.25概述行政许可与审批是指农村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依法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类项目、活动进行审查、批准的行为。行政许可与审批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1.1.26行政许可与审批程序(1)申请:申请人向执法部门提交行政许可或审批申请,提供相关材料。(2)受理:执法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3)审查:执法部门对申请项目或活动进行审查,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决定:执法部门根据审查结果,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审批决定。(5)公示:执法部门对作出的行政许可或审批决定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1.1.27行政许可与审批的监督(1)执法部门应当对行政许可或审批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项目或活动的合规性。(2)上级执法部门应当对下级执法部门的行政许可与审批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3)社会公众有权对行政许可与审批行为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检查第一节执法检查内容1.1.28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执法检查人员应全面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质量、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调查内容应包括:(1)空气质量:主要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以及空气质量指数(AQI)。(2)水质状况: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3)土壤质量:主要包括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等指标。(4)生态景观: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植被类型、湿地面积等。(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1.1.29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检查执法检查人员应针对以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检查:(1)非法排放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2)非法占用、破坏生态环境:包括非法采砂、采矿、破坏湿地等。(3)非法捕捞、狩猎、采伐:包括非法捕捞水产品、猎杀野生动物、砍伐林木等。(4)非法建设、堆放固体废物:包括非法建设垃圾填埋场、堆放危险废物等。(5)其他违法行为:如非法倾倒废弃物、非法焚烧秸秆等。第二节执法检查方法1.1.30现场检查执法检查人员应采取现场检查的方法,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检查。具体方法包括:(1)实地观察:对现场情况进行详细观察,拍摄照片、视频等证据。(2)采样监测:对空气、水质、土壤等样本进行采样,送检机构进行检测。(3)走访调查:与当地村民、企业等进行交流,了解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1.31资料审查执法检查人员应收集、审查以下资料:(1)企业环评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等。(2)企业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表等。(3)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4)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1.1.32技术手段执法检查人员可运用以下技术手段进行检查:(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变化。(2)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GIS技术,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空间分析。(3)无人机巡查: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发觉违法行为。(4)环境监测设备:利用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通过以上方法,执法检查人员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发觉违法行为,为执法决策提供依据。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第一节违法行为分类1.1.33概述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是指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损害生态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为。违法行为分类是为了明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便于查处和管理。1.1.34违法行为分类(1)污染环境行为(1)非法排放、倾倒、堆放、填埋危险废物、污染物;(2)非法排放、倾倒、堆放、填埋一般固体废物;(3)非法排放废水、废气、废液;(4)非法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2)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非法占用、破坏、改变基本农田、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2)非法砍伐、移植、买卖、运输、加工珍贵树木和古树名木;(3)非法捕捞、猎杀、贩卖、运输野生动物;(4)非法挖掘、买卖、运输、加工矿产资源。(3)其他违法行为(1)违反农村生态环境规划,擅自进行建设活动;(2)违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求,擅自变更治理方案;(3)违反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规定,拒绝、阻碍执法检查;(4)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农村生态环境相关补助、补偿。第二节违法行为查处程序1.1.35违法行为发觉(1)通过群众举报、投诉发觉违法行为;(2)通过日常执法检查、巡查发觉违法行为;(3)通过相关部门移交、移送发觉违法行为;(4)通过其他途径发觉违法行为。1.1.36违法行为调查(1)受理案件后,及时组织执法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案件基本情况;(2)调查取证,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包括现场勘查笔录、照片、视频等;(3)询问当事人、证人,了解案件事实;(4)查阅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违法行为性质。1.1.37违法行为处理(1)根据调查情况,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确定处罚种类和幅度;(2)对符合行政处罚条件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3)对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对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责任人,依法提出处理意见。1.1.38违法行为处罚执行(1)依法送达处罚决定书,告知当事人处罚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2)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3)对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当事人,依法强制执行;(4)对已履行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及时解除强制措施。1.1.39违法行为查处后续工作(1)对查处情况进行总结,完善执法档案;(2)对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执法合力;(4)持续关注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防止反弹。第七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监督第一节执法监督机制1.1.40概述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是指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执法行为合法、合规、公正、有效,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实施。执法监督机制对于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执法效能具有重要意义。1.1.41执法监督机制构成(1)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监督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2)法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法规体系,制定执法操作规程,保证执法行为有法可依。(3)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的职责,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执法责任。(4)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执法监督网络,实现执法监督的全覆盖。(5)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1.1.42执法监督机制运行(1)执法检查:对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2)执法评估:对执法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3)执法培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4)执法公开:及时公开执法信息,提高执法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第二节执法监督措施1.1.43加强执法制度建设(1)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法规,保证执法依据的合法性。(2)制定执法操作规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3)建立执法监督机制,保证执法工作依法进行。1.1.44强化执法责任(1)落实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的职责。(2)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1.1.45加大执法力度(1)依法严厉打击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2)加强执法协作,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果。(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效能。1.1.46完善执法监督体系(1)建立健全执法监督网络,实现执法监督的全覆盖。(2)加强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效率。(3)鼓励公众参与执法监督,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协作第一节协作机制1.1.47概述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协作是指在各级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为共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执法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的一种协同作战机制。协作机制旨在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效能,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1.1.48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执法信息的实时交流与共享,提高执法工作效率。(2)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各级相关部门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执法工作有序推进。(3)联合执法: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各级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果。(4)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对举报人给予适当奖励。(5)加强业务培训:各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第二节协作部门与职责1.1.49概述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协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1.1.50各部门职责(1)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2)农业部门: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3)林业部门:负责林业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对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4)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对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5)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作,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6)公安机关:负责对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犯罪的案件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7)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涉及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经营行为进行查处。(8)财政部门:负责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经费保障。(9)审计部门:负责对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财务进行审计监督。(10)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组织实施,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通过上述各部门的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力量。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案例分析第一节典型案例分析1.1.51案例一: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案【案情简介】某地区一企业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100余亩,用于建设厂房。执法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执法过程】(1)调查取证:执法部门通过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收集了企业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证据。(2)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处罚。(3)处罚措施:对企业处以罚款,并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基本农田。1.1.52案例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案【案情简介】某农村地区,由于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大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严重污染环境。执法部门在接到村民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执法过程】(1)调查取证:执法部门通过现场勘查、询问村民等方式,收集了垃圾处理不当的证据。(2)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3)处罚措施:对责任人处以罚款,并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1.53案例三:非法采砂案【案情简介】某河流附近,一些不法分子非法采砂,导致河床破坏,水质恶化。执法部门在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执法过程】(1)调查取证:执法部门通过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收集了非法采砂的证据。(2)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处罚。(3)处罚措施:对非法采砂者处以罚款,并责令其恢复河床原貌。第二节案例启示1.1.54提高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执法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应加大对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