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测试(三)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测试(三)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测试(三)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测试(三)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测试(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测试(三)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了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A.派文臣任知州

B.设置参知政事

C.派三司使出任地方

D.设置刺史巡视地方A[解析]

由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可见,唐朝是由于地方节度使权力太大导致分裂割据,宋初为了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任知州,故选A;设置参知政事是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排除B;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不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排除C;西汉时期设置刺史巡视地方,排除D。

A[解析]

由材料“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出现冗官冗员的现象,降低了行政效率,故选A;冗官冗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材料强调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并未提及腐败现象,排除C;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冗官冗员局面的出现,重文轻武是原因而非结果,排除D。3.宋代,一切诏书均以君主的名义颁发;但诏令不可出自君主独断。皇帝旨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诏令“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果政令“有未当者”,则由“台谏劾举之”。这一体制(

)A.避免了当政者决策失误

B.构建了权力制衡的民主模式C.体现了文官政治的成熟

D.表明宋代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政治体制的规则性,即从决策到审议、封驳均有严格的规范,这是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故选C;这一体制能够减少失误,但是无法完全避免,排除A;权力虽然存在制衡但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并非民主,排除B;成熟的政治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的,且材料中并未体现相权的扩大,无法得知君主专制受到削弱,排除D。4.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吸收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

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解析]

宋代军队实行三级编制,“上一级队伍经常吸收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体现强干弱枝,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最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排除A;整顿全国军队编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排除B;宋代三级军队编制削弱了地方军队战斗力,排除D。5.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这反映了新法(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

B.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C.力图保障农民利益

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B[解析]

根据题干中老妪话语中“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选B;题干中的老妪属于农民阶级,不是贵族官僚集团,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一些变法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不是变法保障农民利益,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变法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排除D。6.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C[解析]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伐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故C正确;A、B、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7.1141年,绍兴和议,实现了南宋与金的和平。《宋史》据此把赵构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称:“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之气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宋与金和议存在着屈辱的一面

B.《宋史》缺少历史真实性的一面C.宋高宗议和暴露出昏君的一面

D.王夫之反映出史家客观的一面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纳贡,确定了宋金政治上的不平等,也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金和议存在屈辱一面,故选A;《宋史》从和议的积极作用来评价,有其真实性的一面,排除B;绍兴和议结束了宋金长期战争的局面,有其客观进步性,不能体现宋高宗昏庸的一面,排除C;王夫之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出史家主观性的一面,排除D。8.女真初起时,自称为“夷”,称宋为“中国”。在攻辽中京时,曾诏令称“欲中外一统”。金熙宗(1135—1190年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逐渐发展

B.女真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C.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

D.各民族间的矛盾趋于缓和A[解析]

从材料中女真自称为“夷”到称自己为“中国”的变化,可知女真不再因是少数民族而把自己排除在华夏中国之外,体现出华夏观念对于蛮夷歧视减弱,不同民族之间认同感增强,故选A;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B与史实不符,排除B;“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是指汉民族为中心,贬低周边民族为蛮夷的思想更加明显,与材料“金熙宗(1135—1190年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金国对自身身份定位的变化,没有体现出金国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关系的缓和,排除D。9.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B[解析]

由材料“‘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故选B;材料只反映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不影响行省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排除A;材料中仅反映了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排除C;材料中的变化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D。

C

1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A.门下省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时期,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和全国佛教事务,故选C;门下省是隋唐时期负责审核诏令的机构,排除A;御史台是唐宋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B;在元朝时期,中书省负责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排除D。12.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从穿戴的服饰,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阶层相对固化

B.社会分工明显C.礼仪文化制度世俗化

D.专制色彩浓厚C[解析]

官民的服装颜色属于服饰礼仪文化,从材料中宋代官民穿戴的服饰能体现出士、农、工、商的行业特点,可知礼仪文化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世俗化特点,故选C;材料仅体现了根据宋代官民的服饰颜色能辨认出从事行业,并不代表着人们从事的行业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官民的服饰体现出从事的行业,并不是强调社会分工明显,排除B;从材料中宋代官民穿戴的服饰可以辨认出从事行业,可知服饰体现出社会行业的等级差别,与专制色彩浓厚无关,排除D。13.下表是根据《宋史》按籍贯统计的北宋入传(正传和循吏传)官员地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时间官员总数/人北方地区官员/人南方地区官员/人北宋前期32927851北宋中期429274155北宋后期300121179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渐进性

B.北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C.北宋时期北方总人口数量日渐减少

D.北宋后期官吏减少缓解了财政负担A[解析]

材料可见从北宋前期到北宋后期南方地区官员逐渐增多,北方地区官员逐渐减少,可知受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文化中心南移是渐进的,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渐进的,故选A;大规模北民南迁发生于两宋之际而非北宋时期,排除B;官员人数的变化可以体现地区文化教育水平,但官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固定,故官员人口减少无法判断人口总数也在减少,排除C;材料中仅可知官吏总数的减少,无法得知每个官员的俸禄是否有变化,故无法判断是否能够在俸禄总数上缓解财政负担,排除D。14.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南北经贸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B[解析]

根据“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座船、战船、马船”“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可知,从北宋初期到北宋后期,宋代造船场从南方内陆转向东南沿海,船的主要目的变为适应海上航行,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海外贸易兴盛,故选B;北宋时期南北经贸主要是在陆上开展,不能充分反映题干中的这一变化,排除A;北宋的造船场都在南方,不能反映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北宋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陆上的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加强海防建设不符合史实,排除D。15.宋代时期,温州农村“不宜漆而器用备”,所用漆原料大多来自浙西山区;平江府洞庭湖山区农户以种桑和柑橘为生,所需树苗皆由外地输入,而“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等地养鱼之风日隆,所需鱼苗由江州远贩而来。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对外贸易已十分发达

B.区域间经济分工较明确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村消费以市场为主导B[解析]

据材料“宋代时期,温州农村‘不宜漆而器用备’,所用漆原料大多来自浙西山区;平江府洞庭湖山区农户以种桑和柑橘为生,所需树苗皆由外地输入,而‘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等地养鱼之风日隆,所需鱼苗由江州远贩而来”,可知宋代江浙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故选B;材料说的是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只提到不同地方专业化产品不同,并没有提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材料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并没有提到市场,排除D。16.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A.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了影响

D.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C[解析]

从材料中宋代算术题的内容可知,宋代时期商业非常繁荣,以至于在数学题中都用商业的题材举例,体现出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的影响,故选C;算术题列举四个商人合资做生意,但是并不是这四人建立了公司,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排除A;材料现象只能体现出用金、银、盐等贵重物品作为经商的成本,而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时期,排除B;从材料中的算术题只能体现出宋代出现大商人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的现象,并没有体现出有人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排除D。17.北宋初年,市舶司的长官多由知州兼任。1080年,改设提举市舶司,其职责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南宋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并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保护措施。这可以说明(

)A.海外贸易对两宋政权的重要性

B.两宋政府大力奖励海外贸易C.两宋统治者外交观念的变化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对外贸易发展A[解析]

由材料“改设提举市舶司,其职责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南宋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并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保护措施”可知,两宋时期政府对外商贸易的重视和保护,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自身政权,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保护,并未提及奖励措施,排除B;对外贸易不同于外交观念,排除C;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没有关系,排除D。18.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内容,“抑利”的结果将使“义”本身成为空洞的概念,“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永嘉学派的主张(

)A.强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

B.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宣扬了理学家“存天理”的观念

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D[解析]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永嘉学派认为“利”是“义”的基础,利义统一,故选D;材料强调“利”是“义”的物质内容,批判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排除A;永嘉学派的主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论述了“利”与“义”的关系,没有宣扬理学家“存天理”(儒家三纲五常)的观念,排除C。19.蹴鞠在汉代是军中用以练身习武的方式,唐朝时经常出现“华庭观货,万人瞻仰”的情景,宋代有了专门靠蹴鞠作为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这些史实说明蹴鞠运动(

)A.源于国家统一集权的政治体制

B.适用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C.得益于历代政府的开明政策

D.满足了平民大众的文化需求B[解析]

根据题目内容,蹴鞠从汉代适用于军人,到唐朝“万人瞻仰”,再到宋代出现专门的蹴鞠艺人,可知蹴鞠的受众面和社会影响力扩大,故选B;题目反映了蹴鞠从汉至宋的发展状况,并未涉及起源,且宋代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根据材料反映的蹴鞠运动发展状况,可知其盛行与政府的开明政策无关,且不能推断历代政府都实行开明政策,排除C;蹴鞠属于运动,不是文化需求,排除D。20.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农书成书时间主要内容陈敷《农书》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王祯《农书》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C[解析]

根据材料“专论江南地区”“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等关键信息可知元代王祯《农书》能从局部到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客观反映了统一局面渐趋形成,故选C;材料仅涉及农业科技著作,未将农业科技与其他科技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元仁宗皇庆二年”不符,排除B;民族交融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与材料主旨“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符,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答案]

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6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2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答案]

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2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2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朱熹曾经托名“空同道士邹诉”为《参同契》作注,常自谓“清夜眠斋宇,终朝读道书”,足见他对道教的重视。正是在“集诸儒之大成”并充分吸收释道哲理的基础上,朱熹对理学展开了一次系统地、创造性地总结,从而成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思想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少年遵循三纲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