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测试(一)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测试(一)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测试(一)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测试(一)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测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测试(一)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工具,并且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这个时候的古中国人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工具,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故B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错误;奴隶社会除了打磨工具,还有青铜器,会农耕生活,C错误;封建社会已经形成小农经济,以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D错误。2.右图(石斧)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A.原始农业

B.聚族而居

C.贫富分化

D.文明起源[解析]

石斧是石器时代的农具,反映的是原始农业,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已经有很多典型的农耕聚落,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已经是方国崛起时代了。材料反映出(

)A.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我国是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C.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

D.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是真实的B[解析]

材料“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已经是方国崛起时代了”体现的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较早,距2020年到前3500年有5000多年的历史,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A错误;世袭制的确立是在夏朝,C错误;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有待考古证实,D错误。4.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D[解析]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说明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D正确;A、B、C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明显,排除。5.商代在祖先祭祀里,没有出现“孝”字。西周时期,“孝”开始出现,并由生前的孝养发展为死后的祭祀,从物质的供养演变为精神的遵循。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国家统治依赖宗教

B.宗法秩序的强化C.小农家庭普遍出现

D.儒学影响力扩大B[解析]

相比于商代,西周的祖先祭祀中出现了“孝”,而且更注重死后祭祀和精神遵循,意味着西周宗法伦理观念的强化,故B正确;A不符合史实,与宗教无关,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小农家庭,C错误;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D错误。6.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西周强化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C[解析]

由材料“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分封的诸侯国对周文化的认同,故C正确;分封制是对地方的间接控制,A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因素,不能说明完全相同,B错误;D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文化认同不等同于统治权威,D错误。7.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个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A.传说中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C.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D.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C[解析]

材料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说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明传说是否有史料价值,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我国何时有文字记载,B错误;最早奠定国家的基本形态是在夏朝,D错误。8.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直接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竞技B[解析]

根据材料“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可知,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是导致尚武观念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百家争鸣是指这一时期在社会上有不同思想主张和学派流行,与这一时期体育发达无直接关系,A错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这一时期体育发达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C错误;D与史实不符,D错误。9.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

)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封建土地兼并极其严重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宗法分封制已严重破坏

D.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显现C[解析]

据材料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次数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不断增多,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A错误;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由统一到分裂的趋势,D错误。10.下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明尊卑爵秩等级”

B.“集小乡邑聚为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平斗桶权衡丈尺”D[解析]

商鞅铜方升属于度量衡工具,可以佐证当时在变法中“平斗桶权衡丈尺”,故D正确;A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铜方升与其无关,A错误;B是对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铜方升不能佐证,B错误;C是土地制度的变化,通过铜方升无法佐证,C错误。11.“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以来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可见,这一“社会政治大转型”指的是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因此B符合题意;据此分析,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2.秦朝倾国家之力,征发70余万人建造了一座宏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精良

C.中央集权的力量

D.基层组织的健全C[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保证建设一些大型的工程,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故C正确;农业经济发展不属于主要原因,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倾全国之力,不是技术,B错误;秦朝的地方基层组织与材料关系不大,D错误。13.“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其臣属亦多出自亡命无赖之徒,此乃秦、汉间一大变局。”下列主张造成这一“大变局”的是(

)A.偃武修文,废除苛政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解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意思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以此来反抗秦的暴政与阶级压迫,D与材料主旨相符,故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据此,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制度落后

B.宫廷斗争

C.农民起义

D.施政暴虐D[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总结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是不实行仁政,而推行暴政所导致的,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并不落后,A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宫廷斗争的相关信息,B错误;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中作者认为的原因,C错误。15.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一现象(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解析]

材料信息“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体现了汉初吴国实力的强大。这一现象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体现了吴国财政收入的增加,A错误;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达,C错误;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开始于三国时期,D错误。16.西汉时期儒家经学大盛于时,风气所及,就连武帝时著名酷吏张汤、杜周等人之子亦皆以通经知名于世,形象文质彬彬,与父辈大异。该现象(

)A.反映独尊儒术影响重大

B.说明儒法思想日趋合流C.推动思想文化多元发展

D.体现西汉注重官员形象A[解析]

儒家经学大盛的背景下,出现了酷吏子弟亦因通经而名扬天下,在形象上更接近儒家评判标准,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独尊儒术,故A正确;题干未提及儒法合流,B错误;酷吏之子也成为通经儒生,说明儒学影响大,而且当时独尊儒术,并非多元文化,C错误;题干现象是文化现象,不是政府行为,D与题干主旨无关,D错误。17.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

)A.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B.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C.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

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A[解析]

西汉中期之后,汉武帝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很多商人转而从事农业,变为地主,故国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现象,故A正确;B与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恰好相反,B错误;商人购买土地会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的存在,C错误;商人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无法看出,D错误。18.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等诏令。这些诏令的连续推行意在(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百姓赋税负担C.扩大商品交换范围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等诏令使得朝廷加强了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故D正确;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制约了经济发展,有利有弊,A错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看,B不可能是诏令意图,B错误;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不可能是意图,C错误。19.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他所说的光武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A.尚书台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三公已成为虚职

D.君主专制的加强D[解析]

材料信息“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说明了光武帝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权力的做法。这一做法实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正确;尚书台权力扩大是光武帝的做法,不是实质,A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三公已成为虚职,C错误。20.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吸取了各族优秀文化C.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D.先秦文化的基础雄厚A[解析]

秦汉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促进秦汉文化发展繁荣,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A正确;B、C、D都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1.(16分)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摘自《竹书纪年》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二里头遗址(1)

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理由。(8分)[答案]

观点一:存在。理由: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8分)观点二:根本不存在。理由: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的史实史料。(8分)(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8分)[答案]

认识: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带有感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8分)

(1)

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分)[答案]

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分)(2)

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答案]

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2分)(3)

还有哪些史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