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素养提升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时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概况。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3.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4.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5.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时空定位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隋朝兴亡(1)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2)_______年,隋文帝之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__________。(3)_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___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杨坚长安589隋炀帝618江都【判断正误】1.隋朝既在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在乡间修建众多用于水旱赈灾的义仓。(

)√2.隋朝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负担,应予彻底否定。(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繁荣(1)618年,________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__________。(2)在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____________”。唐玄宗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____________”。李渊唐高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突厥是兴起于____________地区的游牧民族,6世纪中期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_________”。后来,唐高宗联合________灭西突厥。阿尔泰山天可汗回纥(2)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3)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____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____________和多种技术、____________等。(4)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__________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__________为渤海郡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松赞干布手工艺品医药书籍粟末部大祚荣【判断正误】1.唐高宗死后不久,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武”。(

)×2.“开元盛世”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3.唐朝时期的西域主要指今天西藏地区。(

)×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一幕发生于唐高宗在位期间。(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唐玄宗时期在边境重地增置________,加强边防,其长官__________兵力随之扩大。(2)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__________在________起兵,和他的部将_________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_____”。军镇节度使安禄山范阳史思明安史之乱2.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唐朝后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_______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907年,_______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________,称为“十国”。宦官专权朋党之争875朱温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汉(2)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________顺应当时形势,清除五代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柴荣北宋【判断正误】1.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2.907年,唐末农民军将领朱温废掉唐帝,建立后梁。(

)√×课堂篇

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关于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1)对封建盛世的认识,既要看到其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其封建的阶级本质;既要看到它们对当时的影响,也要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客观评价。(2)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唐朝前期几代皇帝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3)我们肯定在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也要看到,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生活依然艰辛,因此,对封建社会的所谓“盛世”要客观认识,既要看到其进步性,也不能人为拔高,过于夸大。(4)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为唐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治国经验,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某些借鉴。针对练《贞观政要》卷一《君道》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知人善任,广招贤才C.虚怀纳谏,从谏如流

D.改革吏治,大兴文治A[解析]

依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结合所学,唐太宗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故A正确;B、C、D均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B、C、D。【时空观念】1.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解读:通过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我们能够掌握:隋运河自北而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的中心是隋朝陪都洛阳;大运河成为联系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解读:(1)历史上的“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该图只出现后梁一个王朝,是因为五个王朝是前后相继的,不是同时存在的,该图是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故只出现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2)“十国”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南方,个别分布在北方。针对练所谓“时间尺度”,指的是研究者在观察、分析其研究对象时所采取的一种时间上的度量工具或方法。读右图,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审视,造成这一历史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B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A.朋党之争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解析]

依据“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与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随着唐朝的分崩离析,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建立政权,形成国家的分裂局面,故B正确;朋党之争是唐政府内部的官僚派系斗争,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无关,故A错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均被镇压,与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无直接关系,故C、D错误。【史料实证】材料一

下图为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吐蕃传》解读:材料一的“唐蕃会盟碑”作为实物史料,成为唐朝与吐蕃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材料二选自《旧唐书·吐蕃传》,属于文献史料,记载了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当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史实,与“唐蕃会盟碑”相互印证了唐朝与吐蕃关系的友好。针对练阅读下面表格信息,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在与薛举泾州作战中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C[解析]

四则材料为不同的文献,均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唐军在与薛举泾州作战中失败,故C正确;第一则材料中的李世民还是秦王,不是皇帝,故A错误;B只在第三则材料中出现,不足以认定为事实,故B错误;D只在第四则材料中出现,不足以认定为事实,故D错误。【历史解释】1.关于“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期间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2)“开元盛世”的出现具有一定必然性: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从唐太宗、唐高宗到武则天,几代皇帝励精图治,图谋社会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全国实现了大统一,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和平有利的环境;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3)“开元盛世”的出现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国力的提升为唐朝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国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密切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国力的提升和政治的相对清明,也进一步促进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开元盛世”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依然艰辛,因此,要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2.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1)唐朝时期,在边境重地设立许多军镇,亦称藩镇。军镇长官称为节度使,享有一定实权和独立性。(2)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军镇,形成了长达百余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907年,藩镇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帝,建立后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针对练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写道,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所谓“藩镇割据”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地方财政收入

B.共同抗衡了中央政权C.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

D.实现了对中央的控制C

【家国情怀】1.隋朝大运河(1)隋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连接黄河、长江、海河、淮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2)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3)大运河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它和我国古代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一直饮誉世界。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唐朝前期,政府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呈现友好发展局面。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文成公主成为发展唐蕃友好关系的使者与桥梁,唐蕃会盟碑更成为藏汉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唐太宗还注重发展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被草原各族尊为“天可汗”。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2)唐朝注重对边疆的治理和管辖,曾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天山南北,这一史实有力证明新疆在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中华民族珍惜独立、珍惜统一,将同一切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分裂行为和侵略行为作最坚决的斗争。针对练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对大运河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C[解析]

依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故C正确;材料未论及大运河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主要是对大运河的肯定,B不符合考查的主旨,排除B;作者未论及大运河对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随堂练

学以致用1.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B[解析]

秦隋时期对长城和运河的评价与今日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正确;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错误;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错误;历史叙述相对于历史评价更客观,故D错误。2.强盛的大唐王朝,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造成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朱温建梁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造成唐朝边防空虚,中央集权开始削弱,成为由盛转衰的标志,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所学,排除B、C、D。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B[解析]

依据材料①处的时间“618—907”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是唐朝,故B正确;A、C、D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C、D。4.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这些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

)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C[解析]

唐朝皇帝两次把公主嫁给吐蕃首领,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C正确;唐与吐蕃和亲是为了缓解民族间的矛盾,但不能表明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故A错误;材料与史实不能反映两位公主是被迫嫁给吐蕃首领的,故B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吐蕃与唐朝是并立的两个政权,两个政权间的和亲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故D错误。5.努力清除五代弊政,锐意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的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周世宗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锐意改革,努力清除五代积弊,实力不断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故D正确;隋文帝、唐太宗和唐玄宗均生活于五代之前,不可能清除五代弊政,故A、B、C错误。课堂小结1.

必会知识:

(1)隋唐(前期)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㭉时期,该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全面发展,民族关系出现前所末有的和睦局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向纵深发展。

(2)唐朝中后期,

政治日益腐败,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削弱了中央集权制的权威,

黄巢起义导致了唐王朝的分崩离析,

随着907年朱温废唐帝,

唐朝统治结束,

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

2.

注意细节:

(1)唐朝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要在充分肯定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几位皇帝功绩的前提下,认识封建社会所谓“盛世”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评价要力求客观,

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人为拔高。

(2)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征服与怀柔并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要确立五代十国的时空观念,

“五代”

王朝前后相继,并非并立政权,均在黄河流域;“十国”基本上处于并立状态,九个政权分布在南方,北方有在山西建立的北汉。3.方法掌握:

(1)绘制该时期朝代更替简图,

建立时空观念。

(2)该时期出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是该时期把握的一个重点,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政绩、历史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坚持唯物史观和史论结合的评价原则。

(3)要注意搜集该时期最新考古成果,利用原始史料和最新学术资料论证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1.将“589年”与“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隋朝的建立

B.迁都洛阳

C.开通大运河

D.统一全国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与其子杨广攻灭陈国,统一全国,故D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故A错误;隋朝未迁都洛阳,故B错误;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杨广,故C错误。2.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D[解析]

依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故D正确;A、B、C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B.新罗使者来唐朝朝见C.唐太宗大破东突厥

D.唐朝在西域设都护府[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太宗”“后有赞普使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的史实,故A正确;“赞普”为唐朝吐蕃首领,与新罗、东突厥和西域均无关,故B、C、D错误。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210》中载:“至是,以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祚荣兼都督。”材料所载时间发生于(

)A.隋文帝在位期间

B.唐太宗在位期间

C.武则天在位期间

D.唐玄宗在位期间D[解析]

依据材料“以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故D正确;A、B、C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5.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A.打败东突厥,威震北方

B.派兵北征,各族臣服C.帮助西北各族建立政权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唐太宗统治时期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尊重,被尊为“天可汗”,故D正确;武力征伐不会赢得少数民族的尊重,故A、B错误;唐太宗并未帮助西北各族建立政权,故C错误。6.刻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的王府君墓志铭记载:“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墓志铭中记载的事件(

)A.标志唐朝由盛转衰

B.引发了朋党之争C.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D.结束了唐朝统治C[解析]

依据材料“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可知,该事件是指唐末黄巢起义,依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导致唐朝统治摇摇欲坠,故C正确;A是指安史之乱,故A错误;朋党之争不是黄巢起义引发的,故B错误;结束唐朝统治的是907年朱温废唐帝,故D错误。7.《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据此可知,唐朝设置藩镇造成了(

)A.宦官专权

B.分裂割据

C.朋党之争

D.土地兼并B[解析]

依据材料“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唐朝藩镇具有很大独立性,结果造成了唐朝后期的分裂割据,故B正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指中央内部的矛盾斗争,与地方藩镇无关,故A、C错误;设置藩镇与土地兼并无关,故D错误。8.《大唐新语·卷十》记载:“武德、贞观之代,宫人(宫女)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幂罗,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而到玄宗时期,则要求妇人“帽子皆大漏面,不得有掩蔽”。这反映出唐代(

)A.民族关系日益融洽

B.中外交流得到加强C.封建经济日益繁荣

D.社会风气走向开放D[解析]

从唐朝初期依《周礼》旧仪,要求宫女包裹全身,到唐玄宗时期要求妇女“帽子皆大漏面,不得有掩蔽”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日益走向开放,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中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状况,故A、B、C错误。9.公元600年,突厥启民可汗上表称隋文帝为“大隋圣人莫缘可汗”;公元630年,西北诸蕃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反映出,隋唐时期(

)A.民族向心力的增强

B.国家疆域向外扩展C.边疆政局持续稳定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A[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由于隋唐时期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隋唐皇帝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反映隋唐时期民族向心力增强,故A正确;材料不体现国家疆域向外扩展,故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与所学,排除;少数民族对汉族皇帝的拥戴不体现其自身的封建化,故D错误。10.唐代,边将中胡人后裔比比皆是,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胡人;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这些现象可以佐证唐代(

)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B.中央集权潜伏着危机C.汉族官员日益减少

D.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D[解析]

材料表明,唐朝政府任用部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担任官职,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故D正确;重用外国人不属于民族融合的内涵,故A错误;重用少数民族及外国人为官与中央集权危机无内在必然性,故B错误;材料所列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官员属于个别现象,不能得出唐朝汉族官员日益减少的结论,故C错误。【等级考提分练】11.2004年我国发掘了隋朝国家粮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为710座。专家认为,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说明(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

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C[解析]

依据材料“专家认为,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知,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正确;年代久远的历史事实可以通过不断考古求证来确定,故A错误;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考古发现而非专家推论,故B错误;历史文献记载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故D错误。12.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D[解析]

材料表明,唐玄宗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节度使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D正确,B错误;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故A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13.《旧唐书》记载:“龙朔元年,西域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唐政府的这一政策(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