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素养提升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时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时空定位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大会决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名;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__为主席。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毛泽东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________________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________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官僚资本主义人民(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______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社会主义新纪元【判断正误】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1954年宪法制定出来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了当时中国的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土地改革(农村):1950年夏到1952年底,使农民从________________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___扫除了障碍。2.稳定物价(城市):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____________,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3.抗美援朝(外部)(1)背景:美国第七舰队借朝鲜内战之机侵入中国____________,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2)时间:1950年10月,中国派出以__________为司令员的__________________开赴朝鲜。(3)结果:1953年7月,美国签署《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胜利。封建土地制度工业化1950年春台湾海峡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协定(4)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__,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______________,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国际地位民族凝聚力【判断正误】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度。(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1)按照“__________”外交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________再建交,同印度等国家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________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_____。一边倒谈判1953
和平共处3.日内瓦会议(1)概况:1954年,第一次以______________的身份参加,促成____________问题得以政治解决。(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4.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4月,印尼万隆。(2)概况:战后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____”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五大国之一印度支那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西方殖民国家
求同存异5.50年代中期外交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______________关系。代办级外交【判断正误】1.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____。(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________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一五”计划完成: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____________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1956
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落后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原则。(2)三大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判断正误】1.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课堂篇
素养提升【唯物史观】1.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政权的措施(1)对内:①政治:a.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武装残余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b.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巩固新生政权。②经济:a.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b.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c.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市场秩序。(2)对外:在成功完成繁重的土地改革、经济恢复任务的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为国内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造(1)形式:①农业: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实行合作化。②手工业: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实行合作化。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以赎买的方式,走公私合营道路。(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针对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
)A.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B.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C.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D[解析]
“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故选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B;“三大改造”只是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排除C。【时空观念】下图所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外国的建交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1956—1965年,万隆会议后,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交。1992年,外交高潮的出现,与两极格局结束密切相关。针对练新中国的第一次外交活动是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时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方式通知尚留驻中国的使领馆,将毛泽东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声明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解析]
材料中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意味着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一切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选C;“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史料实证】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开展材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解读:史料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材料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解读:材料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包括: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针对练通过下表,对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正确的解读是(
)
行业项目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例(%)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例(%)43.529.227.3A.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绝对优势
B.优先发展重工业指导方针的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D.重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B[解析]
据表格不难看出1953—1957年重工业增速最快,且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B;1957年,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排除A;仅通过农轻重的比重无法推知当时的经济体制如何,排除C;“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重工业非常薄弱,无法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排除D。【历史解释】1.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原因(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原因: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③巩固国防的需要;④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⑤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针对练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C[解析]
材料信息“尊重每一个国家”“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表明为了维护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互不干涉内政,故选C;材料信息未涉及解放运动,排除A;材料信息强调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地位,未提及不结盟运动,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家国情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新纪元。(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3)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针对练“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B[解析]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可知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符合民主程序,这一宪法颁布后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B;1954年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体现多党合作特点的是政协制度,排除D。随堂练
学以致用1.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召开了中共八大C[解析]
根据材料“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并结合所学,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C;根据所学,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A;根据所学,“三大改造”是为配合工业化而进行的,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山东开展了群众性的宣传活动。6月15日到9月上旬,有1336.5万余人听取宣传报告并参加讨论,共提出修改、补充意见达134332条。这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C.民众参政意识的高涨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解析]
题干中反映群众广泛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体现民众参政意识高涨,故选C;1954年全国人大还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D。3.下图是新中国某时期企业利润分配图,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进入21世纪后A[解析]
根据材料“资本家股息红利”并结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得出是过渡时期,故选A;“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计划经济,不存在股息分红和奖金,排除B;改革开放初期,资本家已经被消灭,排除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资本家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与21世纪时间不符,排除D。4.“一五”期间的建设项目,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中西部地区35个。由此可见,该布局(
)A.突出了东北工业中心地位
B.兼顾了资源分布与国防要求C.照搬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D.强调了国防建设的核心作用B[解析]
根据材料“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中西部地区35个”并结合“东北矿产资源丰富”可知工业布局兼顾了资源分布与国防要求,故选B;材料中“44个国防企业,中西部地区35个”不能说明突出了东北工业中心地位,排除A;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工业布局没有反映轻重工业情况,排除C;材料“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东北50个、中部32个”未涉及国防建设,排除D。5.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剧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为此,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该措施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C.抗美援朝
D.合理调整工商业B
课堂小结1.
必会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2)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新中国初期外交三大方针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以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国的外交活动,
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2.
方法归纳:材料分析,
构建时空体系,
历史解释。3.
常见误区:以偏概全,
材料理解偏失。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明显的民主性质A[解析]
图片信息表明,参加1949年新政协的代表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这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A正确;材料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故B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C与题干时间、事件不符,排除C;新政协会议召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故D错误。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是周恩来,小组成员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及著名专家学者二十几人。起草工作从1949年6月起,经过各民主党派和各方人士广泛讨论,反复修改,最后由毛泽东审阅定稿。这体现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具有的特点是(
)A.集聚民智,民主决策
B.科学编制,汇集民意C.集思广益,代行宪法
D.深入调研,兼容并蓄A[解析]
依据材料“小组成员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及著名专家学者二十几人”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起草体现了集聚民智的特点;依据材料“起草工作从1949年6月起,经过各民主党派和各方人士广泛讨论,反复修改,最后由毛泽东审阅定稿”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起草具有民主决策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不体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起草具有科学编制和深入调研的特点,故B、D错误;材料考查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过程中体现的的特点,代行宪法是其作用,故C错误。
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故D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产生于1949年的新政治协商会议,故B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即已取得领导地位,故C错误。4.这一制度不是“飞来峰”,而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这一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解析]
依据材料“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可知,该制度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政党之间关系的政党制度,与民族关系问题无关,故A错误;基层民主制度是基层群众参与政权管理的民主形式,与民族关系问题无关,故C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问题无关,故D错误。5.从1949年11月15日至30日,中央人民政府每日从东北调运1
000万至1
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先后从东北调运粮食6
000万斤,准备足够抛售的布匹35万匹、棉纱5
000件;上海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
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此次大规模行动旨在打赢(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米棉之战”
D.“银元之战”C[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从东北调集大批米棉到各地大城市,是为了打赢与投机分子的“米棉之战”,故C正确;A、B发生于1949年1月结束的三大战役期间,与题干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B;材料未涉及银元问题,故D错误。6.下表是“一五”计划实施中,各部门按计划规定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行业工业农林水利邮电运输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贸易其他投资比例备注A.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B.各行业均衡发展C.旨在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优先发展重工业D
7.下列是在某战争中牺牲的江西省赣州市陇南县部分烈士的生卒年份。该战争(
)陈观松(1924—1952)
赖监桥(1933—1953)李佛林(1929—1953)
刘宴群(1927—1950)徐承钦(1928—1951)
邱慈荣(1923—1952)廖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彰显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C.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基础
D.检验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江西省这批烈士牺牲的时间集中于1950年至1953年,与抗美援朝战争时间高度吻合;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正确;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故B错误;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C错误;我国“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于1953年,无法检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故D错误。8.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的地点是(
)A.中国北京
B.埃及开罗
C.印度新德里
D.印度尼西亚万隆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位于印度尼西亚,故D正确;A、B、C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B
10.“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C.“一边倒”
D.“和平共处”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概括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就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A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等级考提分练】11.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城乡物资交流,由工商局设立工业器材、油粮、牲畜柴炭3个交易所,把分散在全市各主要工商行业和来自各地的批发商人、零售商人、农民等组织起来进行交易。这一做法(
)A.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热潮
B.减少了对经济的计划与指导C.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D.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析]
材料表明,1951年广州的城乡物资交流由工商局领导,把分散在全市各主要工商行业和来自各地的批发商人、零售商人、农民等组织起来进行交易,这就缩短了商品流转过程,减少了商业纠纷,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故C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限制型液力耦合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002
- 2025至2030年中国箱壳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后备牛的饲养管理
- 拆除棚子施工方案
- pvd镀膜气泡检漏法
-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英语 Unit 3 A Healthy Life warming up and reading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6
- 2025供应商付款工程委托保证合同范本
- 全国江西科学技术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系统结构表达方式》教学设计
- 健康穴位经络知识
- 航空货运国际法规研究
-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5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研讨发言稿
- 江西省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牌设置及制作规范图册(2021版)
- 绿化养护劳务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诗歌创作课(2023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GB 44504-2024民用爆炸物品专用生产设备危险类别及使用年限
- 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临摹字贴(带笔顺)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冲刺必会试题库300题(含详解)
- CJJT 164-2011 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
- 2024-2030年中国艾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