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本
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部分。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官
制、荐举和功劳制,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
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监察和考核制度;
从本质上讲,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都是服务于皇权的。2.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
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都是在
参考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
理制度的根本。3.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英国最先建
立,西方各国纷纷效仿。西方文官制度具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
常任等特点,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击添加副标题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汇报日期:2019.01.01202X教材帮读透教材融会贯通史料帮突破重难提升素养高考帮研透高考明确方向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Contents目录01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02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中国古代官员
选拔方式的更迭过
程和不同阶段的特
征,知道中央集权
体制下古代中国的
官员考核和监察制
度;
中国古代
官员的选
拔制度2023湖北T5、T16;2023海南T142022江苏T21.立足时空观念,梳理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
度、考核制度、监察制
度的发展演变,认识其
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2021海南T2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
制度对近现代中国
公务员制度的影
响。中国古代官
员的监察制度2023湖南T4;2022山东T4;2022江苏T4;2021全国卷甲T252.立足时空观念,梳理中
国近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
度的变革,认识其发展趋
势及特点。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
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特色,
培养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中
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湖南T20;2022天津T5命题分析
预测1.分析:本讲内容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
度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是基本考查点。2.预测: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古代不同时期
监察制度的特点,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特点及影响等可能成为
高考考查的热点。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制度内容及影响西周至春秋[1]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
期荐举、功劳制按照才能和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世官制时期制度内容及影响西
汉察举制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
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魏
晋
南
北
朝九品中
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2]
、道德
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
士人,由吏部授官。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家世时期制度内容及影响隋朝
至明
清科举制内容:①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明经和进
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经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②明清科举考试分为[3]
、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
五经中命题。影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乡试
全面认识科举制2.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秦
汉主要是[4]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以[5]
为首的中央监察
体系,汉武帝时设置[6]
。魏晋南北
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巡视监察制度。上计制御史大夫刺史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隋唐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
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
区。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
为监察区,实行[7]
。01台谏合一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元朝基本承袭前代并有所创新,中书省吏部与御史台共掌百官考核。中央设有[8]
,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①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9]
监察御史负责纠察
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
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
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
事。御史台都察院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
京官和外省文官。将[10]
并入都察院,停止
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
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六科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以[11]
命题。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12]
,各府、州、县学
改为中小学堂,设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
校一途,废除科举制。时务策大学堂①改革传统选官制度: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
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②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13]
》,统一全国学
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③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
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②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2)选官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1)根本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2)经济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3)政治上:清朝末期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已失去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
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统治。(4)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14]
”的
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影响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五权宪法(2)北洋政府时期方式概况考试①确立:1913年初,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的标志。②内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
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甄别①含义: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
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②评价: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意义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
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
文官制度的雏形,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当代公务员考
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
《[15]
》。②内容: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③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无法禁绝任用亲
信、拉帮结派现象。公务员任用法
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局限性(1)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官员选拔制度难免受到各政治派系、军阀等势力的掣肘
而漏洞百出,任人唯亲现象无法禁绝,存在严重的录而不用的弊病。(2)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国时期最终未能成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
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又建立[16]
的
干部制度。②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
制度。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分类管理干部管理(2)国家公务员制度①建立初步建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正式形成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发展完善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②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③意义: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分类管理。(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3)有利于增强政府机关的生机和活力。(4)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情境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
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
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摘编自《阎步克自选集》根据材料指出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出现的新变化。[答案]开始起用庶族;标准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图解历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境2对科举制的评价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
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答案]科举制以公平选拔人才为取向;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存在腐败现象。概念
上计制度上计制度起源于战国,完善于秦汉,地方需要上报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出
入、盗贼多少等情况。该制度对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会出现地
方官员以虚假材料欺骗中央的情况。台谏合一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谏官并不单任谏
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的御史大夫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
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情境3封建社会的反腐败斗争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
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摘编自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古代反腐文化给当
今的启示》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的原因。[答案]中国封建社会反腐具有随意性,最终“败”在君主专制制度(或人治)上。情境4
晚清科举制的废除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
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袁世凯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答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的传播和影响;近代工业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新
式人才;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教育改革(新政)笼络民心;八股取士的僵化等。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图解历史
情境5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
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材料中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答案]考选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情境6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
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
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通过法律手段确立公务员制度。易错
中国干部与国家公务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被纳入国
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干部的范围更广一些。公务员都是干部,干部不一定都是公务员,还包括事业单位的干部、企业干部等。
探究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
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此
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
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
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
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摘编自《汉官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尚书陈群,于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评其本
地的人物……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戚朋友?一个人在社会
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重,谁
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这种制度,于两
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
主旨材料一介绍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及积极影响。材料二主要评述了九品
中正制的弊端。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与先秦的世官制相比有何进步,并
概括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试答:
进步:察举制的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打破血缘世袭关系,选官注重品行才
学,选官标准相对客观公平。积极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
益,维护中央集权;朝廷用人趋向科学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试答:
主观目的:克服察举制弊端,把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客
观效果:随时间推移,与主观目的发生严重背离。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
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
官。世家大族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西周的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官职,汉代的察举制按照德才荐举官
吏,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才
学,从主观转变为相对客观。(2)选官方式: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到察举制的主观荐举,再到科举制的考试选
拔,选拔方式趋于公正、客观,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3)选官主体:科举制出现之前,官吏的选拔权基本集中在地方豪绅手中,造成世家
大族世代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将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4)选官基础:担任官吏是西周各级贵族的特权,两汉魏晋的官吏被世家大族垄断,
科举制实施以后,普通平民获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
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脉络及特点(1)脉络:每个时代有其主体选官途径,同时也存在多种其他入仕途径。随着国家机
器日益复杂,官僚机构日益完善,统治者总是采取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以达到政
治上的平衡。①先秦:世官制时代。官位世袭的世官制从西周延续至春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各国变法改革的开展,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②两汉:察举制时代。以德行、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察举是入仕正途,为两汉政权选
拔了大批人才,此外还存在征辟、任子等途径。③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时代。以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将先
前由豪强大族控制的选官权收归中央,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④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时代。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的科举是最重要的选官途径,
“学校—科举”的培养选拔人才模式是主流,此外还存在封荫、荐擢等入仕途径。(2)特点:不断完善发展,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
求,具有完整性、严密性、连续性。探究2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
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
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
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
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了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
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
性质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要求。——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材料二赵匡胤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
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
将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
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
吏,具有很大权威性。——摘编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
主旨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及其特点。材料二主要阐释了
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试答:
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
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
察制度的积极作用。试答:
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机
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
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等。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
评判。(2)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
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如宋代的考核制度“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
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5)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考核优秀者给予升迁、赐爵、赏金等奖励;考核不合格、
贪赃枉法者要接受问责、降级、免官甚至处以刑罚。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监察服务于
君主专制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御史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监察机构独
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
监察机关。监察官员秩
轻权重为了便于皇帝控制,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级别一般较低。但是,监察
官员“代天子巡按”,权力很重,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监察方式多
样化中国古代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的机构,明朝
甚至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严格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
规定。(2)评价积
极
性在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消
极
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当
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机构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
败。探究3中国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
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
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
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
例》《公务员任用法》。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
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
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
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
160万人。——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
材料
主旨材料一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概况。材料二阐述了公务员
考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作用。试答:
特点:以法律手段确立及完善;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
式多样化。作用: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推动了法制化进程;有利于人才选拔;
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但社会动荡使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试答:
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
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历史解释——中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法定范围:中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的政府官员,还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官
员,其范围比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范围要更广。(2)选用标准:中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
用、管理等各个环节。(3)政治立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
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4)官员分类:中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不搞“两官分
途”,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5)服务对象: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
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唯物史观——近代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1)冲击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
科举使儒学地位日益降低,人们的思想挣脱了约束,获得极大的解放。(2)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大批有志之士
开始学习现代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新的学
科体系开始构建,推动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发展。(3)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近代新式教育开始推广实
行,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数量直线上涨,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4)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
教育体系改革,近代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团体,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合,推进了中国的社会
变革。(5)促进了仕学分途,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科举制的废除使中国知识分
子开始关注学术,认识到治学与做官并非一途,主张“为学问而学问”。
命题点1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234567891.[2022湖北]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
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
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
的现象是(
A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A[解析]明代科举考试不少士子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而凭借考前记诵时文范文投
机取巧应试,因此官员上奏禁止书坊刊刻时文范文以改变这种现象,故A项符合题
意。“书商刊刻时文牟利”说法正确,但书商此举缘于“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
试”,B项错误。儒学思想在当时仍居正统地位,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八股文,D
项错误。123456789命题变式2.[2024江苏连云港模拟]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
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
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D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D123456789[解析]据材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和“这些高官
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士族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增
强,这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D项正确;据材料“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
的在职高官”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妥协,选官权也并未旁落,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
中正制下中正官将乡里清议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并非政府实现了对民间舆论
的控制,排除C项。123456789命题点2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3.[2021海南]《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蓄)。衣食足而知荣
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A
)A.德政教化的成效B.断狱决疑的能力C.博闻辩智的才情D.慎独律己的修养[解析]根据材料“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可知,人民的生活水平、
道德观念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体现出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A项
正确。A123456789命题变式4.[2024江西联考]唐代《通典》中记载,户口增减成为评定州县官员的一项重要指
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
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C
)A.地方考核的标准化B.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C.注重维护财税基础D.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C123456789[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以户口的增加与减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体
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户口数量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户口是中国古代的财税基
础,重视户口的增加本质是重视财政收入,C项正确。标准化应强调条条细化的考
核标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户籍管理,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来官员行政能力
得到强化,排除D项。123456789命题点3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5.[2023湖南]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
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
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C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C123456789[解析]宋仁宗废郭皇后引发了御史和谏官“跪求奏对”,说明在宋代,御史
得兼言事,谏官也任监察;由“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
知,朝廷对御史和谏官的“相率请对”予以叫停,这反映出御史与谏官职能有
混通趋势,C项正确。“不容外朝官员置疑”与材料中的“御史中丞……跪求
奏对”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
的工具”说法错误,D项排除。123456789命题变式6.[2023重庆模拟]史载,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谓诸御史曰:“弹劾大臣不先向
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
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承嘉惭。这表明唐代
(
A
)A.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B.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C.御史的监察范围不断拓宽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A123456789[解析]根据材料“(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可知,
唐代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须向御史大夫请示,A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中央权力分割,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
权的运行,并不是御史的监察范围,排除C项;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
得出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123456789命题点4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7.[2022湖南,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
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
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
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
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
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
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123456789(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6分)[解析]根据下表即可作答: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相同
点“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合
校三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
场”“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
务”“以策论取代八股文”“文科举取消
八股”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
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
与实学内容123456789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不
同
点“清廷停止武科举”“每场发榜一次,
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合校三
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不
同
点“清廷停止武科举”“每场发榜一次,
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合校三
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答案]
相同点: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与
实学内容。不同点: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6分)12345678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4分)[解析]可根据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主要从民族危机的加深、科举制的
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等角度分析。[答案]
原因:挽救统治;科举考试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4分,答出2点即可)123456789命题变式8.[2023湖北新高考协作体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
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
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
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A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B.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A123456789[解析]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借鉴吸收了西
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公务员考试具有
中西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党派性,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已经
确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选拔,排除D项。1234567899.[2023海南模拟]下表是1978—2011年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
A
)1978—1986年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明确提出“干部四化”的方针;解决干部
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的问题等。1987—1999年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分类管理体制;颁布实施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2000—2011年制定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务员法》等。AA.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B.促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C.变革了党管干部的组织原则D.逐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设12345678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1年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干部队伍
良性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A项正确。123456789
命题点1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2022江苏]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
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C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C123456789101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
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强调官员任职的专
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排除A项;汉武帝时
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皇族与士族相
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12345678910112.[2020全国卷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
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
后,宋代科举(
C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12345678910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
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殿试,这完善
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
容,A、D两项错误;主考官徇私舞弊会影响省试考试权威,B项错误。12345678910113.[2023湖北]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
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
)
A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
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1234567891011[解析]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
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
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
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交通条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黄州府、武
昌府、承天府与襄阳府、郧阳府均为同等行政区,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人口升
降状况,D项结论无从得出,排除。12345678910114.[2023海南]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B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B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1234567891011[解析]
A(1分);B(3分);C(0分);D(1分)A
项根据唯物史观可知,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即创作于清
朝的《升平乐事图》具有时代印记。1
分B
项从清代《升平乐事图》中可以看到,两女子手持的物品分别为“魁星”和
“鳌”,且“魁星”立于“鳌”之上,结合所学及常识可得出其寓意是
“独占鳌头”,体现了中国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项最符合题意。3
分1234567891011C
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看不出商品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关系。0
分D
项《升平乐事图》创作于清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代文人对意境情趣的
追求。1
分C
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看不出商品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关系。0
分D
项《升平乐事图》创作于清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代文人对意境情趣的
追求。1
分12345678910115.[2023湖北,14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
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
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
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
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
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
充形式。1234567891011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
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
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
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1234567891011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
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
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
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
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
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234567891011(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共同特点“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
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六岁一
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考试内容以理论
为主,以武艺为
辅。1234567891011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共同特点“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
武举”“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武举相对不受国家
重视。“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武学……作为
主要教材”。设武学为武举培养
人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共同特点“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
武举”“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武举相对不受国家
重视。“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武学……作为
主要教材”。设武学为武举培养
人才。[答案]
共同特点: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以武艺为辅;武举相对不受国家重
视;设武学为武举培养人才。(4分)12345678910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10分)[解析]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六岁一
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材料二
“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武举由重视理论到重视武
艺。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材料二“武官选
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
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
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
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
身。1234567891011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
武学……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就军事教育而言,
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
员”“清政府先后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
官学设立武学教习再到设
立新式学堂。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增加了《论语》
《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课程主要教
授……工程技术”。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
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
知识、工程技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
武学……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就军事教育而言,
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
员”“清政府先后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
官学设立武学教习再到设
立新式学堂。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增加了《论语》
《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课程主要教
授……工程技术”。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
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
知识、工程技术。第二小问可从清朝善骑射、重骑射的传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洋务运
动等角度作答。1234567891011[答案]
变化:武举由重视理论到重视武艺;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官学设立武学教习再到设立新式学堂;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6分)原因:清朝善骑射、重骑射的传统;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开展。(4分)1234567891011命题点3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6.[2021全国卷甲]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
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
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B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1234567891011[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可以
自行辟召属官,但朝廷通过中央的御史台和地方的刺史制度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
防止官员徇私舞弊,以保持官员队伍的廉洁性与高效性,故B项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是指隋唐时期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度,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权力较大,不利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主要功能是选拔人才,这与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2345678910117.[2021河北]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
“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
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C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C1234567891011[解析]从杜恕的建言中可以得出,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这与刺史最初主
管监察不同,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C项正确。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
事,掌握地方行政大权,这背离了刺史制度监察的初衷,A项排除;刺史既领兵,
又管民事,权力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B项排除;刺史制度无法保障
吏治清明,D项排除。12345678910118.[2022江苏]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
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
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B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B1234567891011[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
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创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建议行
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样行
御史台能够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
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
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D项由材料得不出来。12345678910119.[2022山东]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
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A1234567891011[解析]明朝对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有两种监督方式,一是常规的考核,二是通过
地方按察使司来加强对御史的监督。朝廷严格监督监察御史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御史
对地方的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项;这些规定并没有限制地方监察御史的权力,排
除B项;题干强调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
察渠道,排除D项。123456789101110.[2022.6浙江]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
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B1234567891011[解析]
序
号分析判断①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机构,军机大臣是雍正帝时设置的官职清朝B
项
正
确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都是秦朝设置的官职秦朝③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设置的,锦衣卫指挥使、殿阁大学士也出现在
明朝明朝④宣政院出现于元朝元朝1234567891011命题点4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1.[2022天津]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
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
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C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解析]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但
“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由此可知,当时的科举尚未发生实质变化,C项
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
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三项。C1234567891011
12345678910111213141.[2023青岛模拟]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仅作为贵族子
弟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
命则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A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A[解析]根据材料“世袭权仅作为贵族子弟进入政府的资格”“要想获得天子的册
命则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可知,西周时期,天子册命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这有利于
减少依靠血缘继承职务却不能胜任的情况,即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血缘政治的优化,而不是官僚政治的形成,且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政
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官职的世袭规则以及天子册命更看重个人能力,
未涉及统治基础的扩大,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对血缘政治的优化,不会导致
宗法观念的弱化,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2.[2024河南信阳一模]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内容是当
年岁末该县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记录。该集簿内容反映
了当时(
A
)A.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B.推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C.中央选拔地方官员的程序和内容D.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和监察A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据材料“该县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记录”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即每年岁末,地方将一年
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
簿,上报中央,该集簿内容说明当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3.[2023河北张家口模拟]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
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者,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
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D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D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时期为了确保在中央任职的中正官们能够及时获取对乡
党人士的考察意见,特别规定让他们在洛阳东门外进行定期集会,这一措施旨在增
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D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是要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排除A
项;材料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
- 挑战杯比赛流程
- 2025年高二政治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模版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教师工作计划总结模版
- 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舞蹈编导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生物医药进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硬笔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表演(音乐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公共管理第三讲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特基拉烈酒(Tequila)课件
- Sigma-Delta-ADC讲稿教学讲解课件
-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磨砺中提升自我”导写及范文
-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教学反思(三篇)
- 卵巢癌根治术手术配合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小学四年级 德育模拟试卷附答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前预习课件
- PPT模板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各阶段的BIM技术应用71页
- 仓库绩效考核制度规定办法
- 重返狼群李微漪和格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