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评价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840第一章绪论 252281.1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220351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3327031.2.1国内研究现状 3242651.2.2国际研究现状 330139第二章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4190412.1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479192.2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 433192.2.1前期调研 456862.2.2方案设计 4320352.2.3设计深化 526382.2.4施工监理 5325502.3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258632.3.1节能环保 5229992.3.2生态和谐 5278992.3.3社会责任 528678第三章建筑形态与结构设计 6158543.1建筑形态与结构的关系 6270893.2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654443.3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的关联 630144第四章建筑材料与可持续发展 769744.1建筑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7183404.2材料的可持续性评价标准 7222154.3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827530第五章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 9105365.1建筑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9300295.2建筑能源利用的技术方法 9224875.3建筑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性评价 96522第六章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技术 1077396.1绿色建筑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10252616.1.1定义 10200026.1.2分类 1037356.2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案例 10320446.2.1节能技术应用案例 10143976.2.2节材技术应用案例 10283046.2.3节水技术应用案例 10248866.2.4室内环境优化技术应用案例 1191716.2.5生态景观技术应用案例 11148456.3绿色建筑技术的评价与优化 1152306.3.1评价方法 11188206.3.2评价内容 11193196.3.3优化策略 1122189第七章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 11255477.1生态景观的概念与意义 11190397.2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的融合 12241397.3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 1214144第八章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技术 13274268.1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13236588.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3179768.3智能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1425230第九章建筑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421069.1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4203209.1.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463659.1.2建筑设计在城市人文环境中的价值 14187619.1.3建筑设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451959.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策略 14219289.2.1生态建筑设计 15176219.2.2低能耗建筑设计 15200189.2.3可持续交通建筑设计 1570109.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15282029.3.1生态足迹法 1592729.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578209.3.3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 158966第十章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评价实例分析 15829010.1典型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15624410.1.1设计理念 162836910.1.2设计特点 161743610.2实例中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161605010.2.1节能评价 16486110.2.2生态评价 162858110.2.3人居环境评价 16717610.3实例分析的启示与建议 17第一章绪论1.1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形象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可持续性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已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可持续性原则,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有助于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2)保障生态环境:建筑设计关注可持续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提升建筑品质: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注重人性化、舒适性、健康性等方面,有助于提升建筑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4)推动产业升级: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促进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智能方向转型。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政策层面,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在实践层面,各地纷纷开展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积极摸索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和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评价体系等,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2)建筑节能技术:探讨建筑节能技术原理、应用案例以及节能效果,为建筑节能提供技术支持。(3)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建筑项目决策提供依据。1.2.2国际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以下是一些国际研究现状:(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多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等,为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提供了评价标准。(2)低碳建筑设计:研究低碳建筑设计方法、低碳建筑材料以及低碳建筑技术,以降低建筑碳排放。(3)生态建筑设计:关注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方法和技术。(4)智能化建筑设计:探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等,提高建筑设计效率和质量。国内外在建筑设计及可持续性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章建筑设计基本原理2.1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建筑设计是指通过对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外观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以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等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建筑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建筑学、结构工程、环境科学、美学等。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建筑物在功能、美观、安全、经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2.2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2.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场地分析:了解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2)功能需求分析:了解建筑物使用者的需求,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3)经济预算:根据投资预算,合理规划建筑物的规模、材料和设备等。2.2.2方案设计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提出建筑物的初步设想。(2)方案比较:对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3)方案深化:对选定方案进行细化,包括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外观形象等。2.2.3设计深化设计深化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图设计:绘制建筑物的详细施工图纸,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图纸。(2)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方案、施工进度、施工预算等。(3)设计变更: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调整。2.2.4施工监理施工监理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监督:保证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工程质量。(2)进度控制:按照施工计划,保证工程按时完成。(3)投资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投资,避免浪费。2.3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的目标。以下为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2.3.1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策略,降低建筑物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措施包括:(1)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2)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3)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2.3.2生态和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措施包括:(1)保护场地自然景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合理规划绿化空间,提高生态效益。(3)采用生态技术,如雨水收集、生物降解等。2.3.3社会责任在建筑设计中,关注社会需求,提高建筑物对社会的贡献。具体措施包括:(1)充分考虑建筑物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使用舒适度。(2)提供公共空间,促进社会交往。(3)采用无障碍设计,关爱弱势群体。第三章建筑形态与结构设计3.1建筑形态与结构的关系建筑形态与结构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物的外部轮廓、空间布局以及细部处理,而结构则是建筑物的骨架,承担着支撑、承载和稳定的功能。建筑形态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形态对结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形态的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和选型。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形态更加美观、实用,并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结构设计对建筑形态的限制与制约。在满足建筑功能、安全、经济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构设计需要遵循力学原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这可能会对建筑形态的设计产生一定的限制,但同时也为建筑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建筑形态与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多样,而独特的建筑形态又为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3.2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建筑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方法:(1)力学分析:通过对建筑物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形状和材料。力学分析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2)结构优化:在满足建筑功能和力学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方法,降低结构自重、提高材料利用率和降低成本。(3)结构造型:根据建筑形态和功能需求,运用现代设计软件进行结构造型,实现建筑形态与结构的一体化。(4)结构实验: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模型实验或现场实验,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3.3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的关联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的关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形态对可持续性的影响。合理的建筑形态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例如,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可以提高自然通风效果,减少空调的使用;采用绿色屋顶、绿化墙体等设计手法,可以降低建筑物的热岛效应。可持续性对建筑形态的限制与引导。在追求可持续性的过程中,建筑形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效等。这些原则为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了方向,促进了建筑创新。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的互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的关系,通过创新设计手法,实现建筑形态与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例如,运用被动式设计策略,使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筑形态与结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布局:合理规划建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2)建筑材料: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3)结构体系:创新结构体系,提高结构功能,降低结构自重。(4)能源利用:优化建筑形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5)室内环境:注重室内环境设计,提高室内舒适度,保障使用者健康。第四章建筑材料与可持续发展4.1建筑材料的分类与选择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物的物质基础,其选择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分类可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进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等。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材料的物理功能、化学功能、力学功能、耐久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等。在此基础上,还需结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功能需求、美观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4.2材料的可持续性评价标准材料的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建筑材料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几个常见的评价标准:(1)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加工、生产、运输、安装、使用、维护到废弃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评估,以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2)绿色建材评价: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三个阶段。评价指标包括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废弃物处理等。(3)环境标志产品评价:环境标志产品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其评价标准包括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有害物质排放、废弃物处理等。(4)生态足迹评价: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为维持生活所需消费资源和产生废弃物,所需占用的生态空间。生态足迹评价可反映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3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建筑材料领域,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下为几个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绿色建材的研发与应用:绿色建材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具有较低环境负荷的建筑材料。研发新型绿色建材,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再生材料的利用:再生材料是指将废弃物经过处理和加工,重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利用再生材料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3)高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高功能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和力学功能,可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研究高功能材料,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助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4)智能化材料的发展:智能化材料具有自适应、自修复、自感知等特性,可提高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智能化材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节能性和环保性,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分类与选择、可持续性评价标准以及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可知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建筑材料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5.1建筑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环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2)整体性原则:建筑环境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形成和谐的整体。(3)可持续性原则: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4)创新性原则: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环境设计的科技含量和艺术价值。5.2建筑能源利用的技术方法建筑能源利用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设计:通过优化建筑形式、布局和构造,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3)建筑智能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能源的监测、控制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绿色建筑:采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施工技术,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5.3建筑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性评价建筑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耗评价:对建筑能耗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能耗构成,提出节能措施。(2)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建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程度,提出环境保护措施。(3)资源利用评价:评估建筑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出资源节约措施。(4)生态效益评价:评估建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生态保护措施。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性评价,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技术6.1绿色建筑技术的定义与分类6.1.1定义绿色建筑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降低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物能效、舒适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建筑技术。6.1.2分类绿色建筑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节能技术: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控制系统等。(2)节材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绿色建材的应用、建筑废弃物处理等。(3)节水技术: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景观设计等。(4)室内环境优化技术: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照明设计、室内温度湿度调节等。(5)生态景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绿色墙体、生态停车场等。6.2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案例6.2.1节能技术应用案例(1)上海中心大厦:采用高功能玻璃幕墙、绿色屋顶、智能控制系统等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2)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运用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高效空调系统等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2.2节材技术应用案例(1)上海世博园区:采用绿色建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2)武汉绿地中心: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6.2.3节水技术应用案例(1)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采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绿色景观设计等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杭州西湖景区:运用中水回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2.4室内环境优化技术应用案例(1)上海虹桥枢纽:采用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自然通风设计等技术,提高室内环境质量。(2)深圳湾体育中心:运用室内照明设计、绿色建材等技术,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6.2.5生态景观技术应用案例(1)北京植物园: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墙体等技术,构建生态景观。(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运用生态停车场、绿色景观设计等技术,提高园区生态环境质量。6.3绿色建筑技术的评价与优化6.3.1评价方法绿色建筑技术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定性评价主要依据专家评分、现场考察等方法;定量评价主要采用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综合评价则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全面评估。6.3.2评价内容绿色建筑技术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节能功能、节材功能、节水功能、室内环境质量、生态景观效果等。6.3.3优化策略(1)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2)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绿色建筑技术。(4)强化绿色建筑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5)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宣传与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第七章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7.1生态景观的概念与意义生态景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干预和生态修复,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社会价值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设计与构建,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的概念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景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2)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可以净化空气、水质,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善人类生活环境。(3)提升景观效果:生态景观注重审美与功能的结合,提高景观视觉效果,增强人们的审美体验。(4)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7.2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的融合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的融合,旨在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阶段,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将生态理念融入建筑形态、布局、材料等方面。(2)绿色建筑技术运用: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如绿色屋顶、绿色墙体、雨水收集利用等,提高建筑物的生态功能。(3)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将景观元素与建筑相结合,实现景观与建筑的相互渗透,提高整体环境效果。(4)生态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生态景观的需求,将生态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7.3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生态景观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效益评价:评价生态景观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功能等方面。(2)社会效益评价:评价生态景观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提高审美体验、改善居住环境、增强社区凝聚力等。(3)经济效益评价:评价生态景观建设的投入与产出,分析其经济可行性。(4)环境效益评价:评价生态景观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降低污染、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5)可持续性评价:综合评价生态景观在时间、空间、规模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景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第八章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技术8.1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建筑智能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建筑内的设备、设施、能源等进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舒适性和安全性。建筑智能化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照明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建筑内部照明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照明效果,节约能源。(2)智能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门禁控制、入侵报警等功能,保障建筑的安全。(3)智能空调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室内温度、湿度的智能化调节,提高室内舒适度。(4)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建筑内各种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提高建筑的管理效率。8.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前期: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场地分析、规划布局,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2)设计阶段: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同时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建筑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协同化。(3)施工阶段:通过智能化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4)运营阶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测、管理和维护,提高建筑的运行效率。8.3智能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2)节能环保:通过智能化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3)经济效益: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注重投资回报,提高经济效益。(4)社会效益: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建筑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5)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6)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第九章建筑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9.1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城市的发展规划、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紧密相连。,城市的发展需求促使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变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观念;另,建筑设计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1.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城市空间的布局、功能区域的划分、交通组织的优化等方面。合理的建筑设计有助于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9.1.2建筑设计在城市人文环境中的价值建筑设计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的营造,还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的人文氛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9.1.3建筑设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建筑设计在提升建筑品质、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建筑设计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9.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策略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设计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策略:9.2.1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建筑形态等措施,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9.2.2低能耗建筑设计低能耗建筑设计旨在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采用保温隔热技术、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9.2.3可持续交通建筑设计可持续交通建筑设计关注城市交通组织的优化,提倡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流线、设置公共交通设施、优化停车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9.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是对建筑设计及城市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衡量。以下为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9.3.1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和建筑能耗所需的生态面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9.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节能、环保、舒适度等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以衡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9.3.3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常规管理实施运用措施
- 提升防诈能力加强安全教育
- 大学物理学 第一卷 经典物理基础 第6版 课件 10 光的衍射
- 商场品牌推广合同(2篇)
- 旅游周边商品买卖合同
- 小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 快递业务货车租赁协议
- 农田流转与生态环境保护合同
- 企业餐饮管理协议
- 喜播教育课程故事
- 数字化赋能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进展与价值共创视角
-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MOOC】中央银行学-江西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手册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
- CTC循环肿瘤细胞
- 比例的基本性质例1学习任务单
- 考研分子生物学常见试题
- 西南联大附中大事记
- QTZ1000塔机总体方案和平头式平衡臂结构设计及起升机构校核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