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实战应用解析训练题库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实战应用解析训练题库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实战应用解析训练题库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实战应用解析训练题库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实战应用解析训练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实战应用解析训练题库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一)文章阅读1.下列关于成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具有固定结构的词组。B.成语多数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C.成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D.成语在表达上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2.下列关于成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B.成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C.成语不能拆分使用。D.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下列关于成语的来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B.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C.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D.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4.下列关于成语的演变,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B.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5.下列关于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B.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特征。C.成语可以用于表达情感。D.成语可以用于表达观点。6.下列关于成语的积累,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积累成语。B.通过背诵积累成语。C.通过实践积累成语。D.通过学习积累成语。7.下列关于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C.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特征。D.成语可以用于表达观点。8.下列关于成语的来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B.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C.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D.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9.下列关于成语的演变,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B.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10.下列关于成语的积累,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积累成语。B.通过背诵积累成语。C.通过实践积累成语。D.通过学习积累成语。二、现代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一)文章阅读1.下列关于成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具有固定结构的词组。B.成语多数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C.成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D.成语在表达上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2.下列关于成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B.成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C.成语不能拆分使用。D.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下列关于成语的来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B.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C.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D.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4.下列关于成语的演变,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B.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5.下列关于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B.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特征。C.成语可以用于表达情感。D.成语可以用于表达观点。6.下列关于成语的积累,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积累成语。B.通过背诵积累成语。C.通过实践积累成语。D.通过学习积累成语。7.下列关于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C.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特征。D.成语可以用于表达观点。8.下列关于成语的来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B.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C.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D.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9.下列关于成语的演变,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B.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10.下列关于成语的积累,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积累成语。B.通过背诵积累成语。C.通过实践积累成语。D.通过学习积累成语。三、现代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一)文章阅读1.下列关于成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具有固定结构的词组。B.成语多数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C.成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D.成语在表达上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2.下列关于成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B.成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C.成语不能拆分使用。D.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下列关于成语的来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B.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C.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D.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4.下列关于成语的演变,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B.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5.下列关于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B.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特征。C.成语可以用于表达情感。D.成语可以用于表达观点。6.下列关于成语的积累,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积累成语。B.通过背诵积累成语。C.通过实践积累成语。D.通过学习积累成语。7.下列关于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C.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特征。D.成语可以用于表达观点。8.下列关于成语的来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B.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C.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D.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9.下列关于成语的演变,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B.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10.下列关于成语的积累,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积累成语。B.通过背诵积累成语。C.通过实践积累成语。D.通过学习积累成语。四、现代文写作要求: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材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就业压力等。请以“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挑战”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五、文言文翻译要求: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5.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六、文学常识要求:根据下列文学常识,回答问题。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2.《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指的是哪三位人物?3.《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共有多少人?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哪些神奇的本领?5.《儒林外史》中的主人公是哪位?6.《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谁?7.《围城》的作者是谁?8.《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谁?9.《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10.《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B解析:成语的来源包括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但并非“多数来源于”。2.C解析:成语可以拆分使用,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3.D解析: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说法不准确,民间故事只是成语来源的一部分。4.D解析:成语在演变过程中,其用法的变化是最常见的,如“三顾茅庐”最初是指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刘备。5.D解析:成语通常用于表达观点或情感,而不是直接描述观点。6.D解析:成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阅读、背诵、实践和学习。7.A解析: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不是唯一用法。8.D解析: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说法不准确,民间故事只是成语来源的一部分。9.D解析: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骑虎难下”最初是指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10.D解析:成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阅读、背诵、实践和学习。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B解析:成语的来源包括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但并非“多数来源于”。2.C解析:成语可以拆分使用,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3.D解析: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说法不准确,民间故事只是成语来源的一部分。4.D解析: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骑虎难下”最初是指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5.D解析:成语通常用于表达观点或情感,而不是直接描述观点。6.D解析:成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阅读、背诵、实践和学习。7.A解析: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不是唯一用法。8.D解析: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说法不准确,民间故事只是成语来源的一部分。9.D解析: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骑虎难下”最初是指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10.D解析:成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阅读、背诵、实践和学习。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B解析:成语的来源包括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但并非“多数来源于”。2.C解析:成语可以拆分使用,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3.D解析: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说法不准确,民间故事只是成语来源的一部分。4.D解析: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骑虎难下”最初是指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5.D解析:成语通常用于表达观点或情感,而不是直接描述观点。6.D解析:成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阅读、背诵、实践和学习。7.A解析:成语可以用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不是唯一用法。8.D解析: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说法不准确,民间故事只是成语来源的一部分。9.D解析: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骑虎难下”最初是指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10.D解析:成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阅读、背诵、实践和学习。四、现代文写作(答案略)五、文言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的人。”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