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富春山居图》局部图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B.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C.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D."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B.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据此可知,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C.“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瘤”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频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D.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B.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C.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D.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的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4.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答案】1.C2.C3.A4.①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②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③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5.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介绍这幅传世名画。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王昌龄“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于文无据,文中提到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王昌龄是从文学领域提出意境概念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文人画即山水画”错,文人画和山水画是两个概念,有的文人画是山水画。B.“《筼筜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错,元代之前也有文人画,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属于文人画。D.“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错,“诗中有画”是评价诗歌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有诗”是评价画有诗意,有意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说法有误,第二个特点没有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对比论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第三段“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可概括出: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可概括出: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可概括出: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可概括出: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写作推介词,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介绍《富春山居图》。表达时注意体现《富春山居图》的特点,体现身份意识,表达要有条理性。结合题干“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价值连城的名画”可知,首先介绍《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和地位;《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山水画,结合材料二“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可知,这幅画情景交融,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富春山居图》也是文人画,作者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合材料一“‘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可知,这幅画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富春山居图》还是一幅水墨画,结合材料一“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材料二“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可知,这幅画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富春山居图》是一幅题画之作,结合材料一“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可知,这幅画在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事下乡[法]阿尔丰斯·都德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文章以补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D.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7.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6.A7.B8.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②虚化人物形象。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③语言优美生动。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④营造诗化意境。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9.①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环境能使人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身心解放。③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对老黄莺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生物亲近他、与他融洽相处。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过分解读,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说明知事受自然熏陶,暂时摆脱繁琐礼仪的束缚,获得身心解放。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B.“恼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嘘嘘地涨红了脸,只是“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生气而已,并非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没有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恬静和谐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文章情节平和舒缓。小说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而是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作者借助拟人手法,着意氛围渲染,体现环境对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小说注重意境的塑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小说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恬静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同本文中的槠树林,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可见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当知事先生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时,他终于获得了愉悦和灵感,所以这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敬畏自然。纵观整篇文章,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称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糜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曰:“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初,隐费窘,因谒邺王罗绍威,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B.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C.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D.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翁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谏,是罗隐的字,“昭”和“隐”意义相反,这是古人常用的取字方式。B.荆州,是汉代十三州之一,刘表曾任该州刺史,所以用“荆州”称呼他。C.家世,指家族的世系,罗隐排列罗姓世系,意在拉近他与罗绍威的关系。D.拥旆,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文中用来对人表示归顺或依附时的诚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想要投靠钱镠,把自己之前写的一首诗给钱镠,试探他是否能够容纳自己。B.罗隐恃才傲物得罪人,所以科举不顺遂;他的相貌非常丑陋,所以与尊师交谈,常被堵住口。C.罗尊师和卖饭老太都劝罗隐回故乡。相比之下,卖饭老太说得更直接,诚恳劝他早求取富贵。D.罗绍威一向重视读书人,他容忍了罗隐的做慢,礼遇罗隐,得到了世人的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2)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14.两则材料同是记述罗隐事迹,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D12.B13.(1)现在浙西刚经历战火劫乱,朝臣正急切想着索取财物,上奏这样一份表章,他们会把我们当作(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的。(2)罗隐只是一个平民罢了,却把大王您当侄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14.第一则材料重在体现罗隐的文才;第二则重在叙述《五代史》中未载的罗隐的生平际遇。【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弃科举,回到(投靠)东部有实力的诸侯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了。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首冠群英”,句意:技压群芳,名列第一。此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现代汉语语序为“首冠(于)群英”。“群英”作后置状语,修饰“冠”,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则必富且贵矣”,句意:。那么一定富贵了。“矣”,一般作为句子结尾的标志,故应在“矣”后断开,据此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拥旆……”说法错误。“郊迎”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所以与尊师交谈,常被堵住口”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可见,原文是说罗隐每次与尊师交谈,常妄自尊大来堵住对方的口,而不是被堵住口。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焚荡之余”,此处指刚经历战火劫乱;“切”,急切;“鹰犬”,名词作动词,当作(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第(2)题得分点:“布衣”,平民;“侄”,名词作状语,像侄子那样;“其”,语气副词,怎么,难道。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第一则材料中,通过“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等内容可知,这则材料多处提到罗隐非常有文才,所以该材料重在体现罗隐的文才。而材料二中则是写到罗隐的性格特点,“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以及他的一些轶事,如找罗尊师相面,被卖饭的老婆婆建议回到东南,以及他与邺王罗绍威交往的事情,所以这则材料重在叙述《五代史》中未载的罗隐的生平际遇。参考译文:罗隐,字昭谏,是钱塘人,少年时就非常出色机敏,擅长写文章,尤其是诗写得很好,诗中充满浩然正气。乾符初年,开始参加进士考试,多年没有考中。广明年间,因为避乱而回到家乡,当时钱镠镇守东南,身份非常尊贵。罗隐想要去投靠钱镠,献上了自己平时写的《过夏口》,其中写道:“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钱鏐看后非常高兴,用公文来征召他:“王璨原来投靠刘表,是因为乱世的缘故;孔子乐于担任鲁国的司寇,是因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罗隐就说:“这样我就不能离开(钱镠)了”,于是就担任掌书记一职。钱镠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之初,命令沈崧起草奏章以谢恩,奏章上极力描述浙西的富饶。罗隐说:“如今浙西正当兵火战乱之后,朝中大臣们正急迫地想索求贿赂,这个奏章递上去,他们看了就要把我们当成(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的。”钱镠就请罗隐来起草,罗隐写道:“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文人们称赞不已。(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罗隐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倚仗自己的才能轻视他人,很被达官贵人忌恨,所以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当时有一个罗尊师,精通看相的方术。罗隐因为自己相貌丑陋,担心被相术唾弃,每次与尊师交谈,常妄自尊大来堵住对方的口。到他多次遭受落第的命运,才迫不得已前去请教罗尊师。尊师笑着说:“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弃科举,回到(投靠)东部有实力的诸候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罗隐还是没有明白,几天不知所措。有个卖饭的邻居老太,见到罗隐说:“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声,何必一定要考取功名才认为有得呢!不如马上求得富贵,这也是我这老婆子的希望啊。”听了老太的话,罗隐内心的疑虑顿时消失,于是就回到了钱塘。开始,罗隐缺少路费,于是就去拜谒邺王罗绍威,向邺王献上叙述自己家世的文章,结果邺王(按辈分)成为(罗隐的)侄子。邺王府中的僚属都感到愤怒,说:“罗隐只是一个平民罢了,却把大王您当侄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罗绍威向来尊重文人,说:“罗隐天下闻名,王公大臣有很多都被他轻视,今天他肯高兴地来到我这里,实在是一件盛事。我能够被他当成侄辈,感到非常荣幸,怎么敢不向他表达恭敬,各位不用多说了。”于是用隆重的礼节到城外去迎接罗隐,见到罗隐就行了跪拜大礼,罗隐也没有推辞。到罗隐要离开时,罗绍威赠给罗隐一百万钱,其他的礼物也差不多价值一百万。(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刘禹锡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注]此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上看,此诗为唱和之作,白居易赠鹤给裴相公,并写了一首诗与鹤作别,刘禹锡唱和而写此诗。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生活场景,别具风情。C.尾联借鹤言志。三山碧海再美好,鹤也不归去,而要留在人间,展示仪态之美,以此来表现作者的心志。D.这首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描绘了美好的意境,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也是自我诫勉。16.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答案】15.B16.①颔联用借代的手法,以“朱门”和“玉树”指代权贵富豪之家,这里指裴度(相公)的府邸,鹤进入富贵之家,不再挑拣栖身之所,而是选择安身立命。②托物言志,作者借鹤表达自己久经贬谪,年岁已高,重入庙堂实属不易,欲实现用世之志,就不再计较于职位高低贵贱的无奈。【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错误,颈联是诗人想象鹤在裴度家中的惬意生活,是虚写。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颔联的意思。“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意思是“初到富贵之家应会迷失方向,容许栖身玉树不要再挑选枝头”。然后结合所用技巧品味效果。这里是“朱门”和“玉树”使用借代修辞,代指豪富权贵之家,结合诗歌标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可知,具体是指裴度的府邸;这两句诗是想象鹤在裴度府邸的生活,刚入豪门鹤“应”会迷路,劝鹤不要计较栖身之地,无需“拣枝”,因“玉树容栖”,结合注释作者的情况来看,“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作者长久身处贬谪之地,此时回到长安,终于有了施展之地,显然是借“鹤”入裴府来说自己重回长安,劝鹤不要计较栖身之所实则是说自己不要计较职位高低,因为此次重回实属不易,流露无奈之情。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______,______”,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2)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______,______”。(4)《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答案】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终岁不闻丝竹声
无丝竹之乱耳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盘飧市远无兼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摧”“钩”“姱”“鞿”“謇”“谇”“飧”。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法________中国特有的艺术,不但能配合建筑与雕刻,而且能呼应文学与绘画;不但能美化生活的环境,而且能加强艺术的欣赏。无论是登高临水,或是俯仰古迹,只要有宏美的书法跃然于匾额、楹联或石碑之上,现场的情景便得以聚焦,怀古的气氛立刻就点醒了。所以面对名胜古迹,我常低回于历代的题咏之前,幻觉祖先的魂魄(①),(②),在顿挫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幻觉历史就躲在那后面隐隐地向我题词,有时是楷书的端庄,有时是行书的从容,而有时是草书的________。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我对于题什么词,倒不难。只是实在是难以下笔,因为拙腕管不住顽笔,轻毫控不了重墨,只要一落笔就满纸云烟,不,就乌烟瘴气了。看到书法家的朋友健笔淋漓,________,墨渖上纸,或驻或行,或舞或飞,或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盘马弯弓、________,或轻舟出峡、顺流而下,看他们一管在握如挥魔杖,我总是艳羨之余,以指书空,摹拟那夭矫笔势。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失为
放纵
挥洒自如
一触即发B.不愧为
狂放
挥洒自如
蓄势待发C.不愧为
放纵
洋洋洒洒
一触即发D.不失为
狂放
洋洋洒洒
蓄势待发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我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我倒难不了。B.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对于题什么词,我倒不难。C.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对于我来说倒不难。D.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在登临之余,我常邀请题词,对我来说题什么词,倒难不了我。20.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用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括号①②处补写两句话,要求符合语境,前后衔接,句式整齐,逻辑严谨,语言通顺。材料:呐喊
低语
泄密
述说浓淡之中
行楷之中
俯仰之间
篆隶之间流畅雅正
飞扬灵动
神秘难认
繁复艰深【答案】18.B19.C20.①在那神秘难认的篆隶之间向我泄密。②在那流畅雅正的行楷之中向我低语。【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不愧为”,当之无愧,当得起。“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当之无愧,所以应选“不愧为”。第二空:“狂放”,指任性放荡。该词广泛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尤其是在对一些人物性格及其作品的形容。“放纵”,指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语境修饰“草书”,是艺术领域,用“狂放”更合适。第三空:“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语境为“看到书法家的朋友健笔淋漓”,对象是书法,用“挥洒自如”更符合。第四空:“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一触即发”,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语境为“盘马弯弓”,意思是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用“蓄势待发”更合适。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语序不当,“近年来”应该修饰后文“常在登临之余……”,不是修饰“自己不擅书法”,所以“近年来”应放在“常在登临之余……”的前面,即“自己不擅书法”的后面。又“自己不擅书法”的前面加上主语“我”语意更清晰,所以改为“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二是“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主客颠倒,偷换主语,整句的主语是“我”,应该是“我”被邀请题词,所以改为应在“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三是“我对于题什么词,倒不难”主客颠倒,应该是“题什么词,对于我来说倒不难”。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结合“在顿挫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可知“顿挫转折”修饰“点捺之中”,那么第三组的词语需要修饰第二组的词语,篆书具有神秘难认的特点,“神秘难认”可以修饰“篆隶”,“流畅雅正”可以修饰“行楷”。再看第一组,既然是“神秘难认”,那么第一组的词语可以选“泄密”与之搭配。“流畅雅正”与“呐喊”“泄密”搭配都不太恰当,用“述说”“低语”均可。所以“泄密”“篆隶之间”“神秘难认”可为一组,“低语”(或“述说”)“行楷之中”“流畅雅正”可为一组,最后结合“在顿拙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可以写成:①在那神秘难认的篆隶之间向我泄密;②在那流畅雅正的行楷之中向我低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①,最后降为零——交通瘫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②。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③,以改善交通状况,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把群体生存当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B.群体生存已经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C.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群体生存 D.群体生存已经被它们当作共同的目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
②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速度
③要人类向蚂蚁学习【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前文“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可见,陈述对象是“小蚂蚁”,本句主语也应该是“小蚂蚁”,其中BD把主语变成“群体生存”,不能衔接上句,排除BD。要与后句“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相衔接,可见“群体生存”必须放在句尾,排除A。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句“最后降为零”可见,这句要写的是“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交通流量的变化,后文用蚂蚁进行类比,说“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可见,人类在“40%”时“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了。②从后文蚂蚁所做的事“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可见,它们是在根据道路状况,自觉地调整速度。故可填写“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速度”。③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蚂蚁“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一只只都这么努力”,而人类“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而导致被堵,就此得出的道理就是人类应该向蚂蚁学习,只是可能达不到蚂蚁那么高效,故此处可填写“要人类向蚂蚁学习”。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中国航天人)航天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扇窗口。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三跑”之论,让人欢欣鼓舞,也让人唏嘘感叹,更带给人冷静的思索。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跟跑”“并跑”与“领跑”一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视剧,许多人看得热泪盈眶,激情飞扬!一位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老科学家感慨地说:“‘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们在这个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与发达国家‘齐跑’的跨越。我们还要不懈努力,争取在更多的领域进入‘领跑’的行列,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番由“跟跑”到“领跑”的见解,表达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曾以四大发明遥遥领跑于当时的世界。然而,近代中国却落伍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迈开追赶世界的步伐。特别是改革开放,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如今,我们在不少领域已达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产品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不少领域仍处于“跟跑”的地位。我们有理由自豪,享受着在一些领域作为“领跑者”的荣耀;也不讳言在诸多方面仍落后于人,有太多“跟跑”的尴尬。《左传》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看到忧患,正视差距,就不会自喜于已经取得的成功,不敢有丝毫自满懈怠,而是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旺盛的斗志,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只有常怀这样的心态,才能永葆进击者的姿态,在更多的领域实现由“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邓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陇东学院《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国戏剧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基于C#的WinForm应用程序开发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理工大学《传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兴平市秦岭中学2025年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试题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省尚德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月考5(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延安市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化学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试卷含解析
- 陕西省汉中南郑区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 高血压护理查房ppt
- 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测量方案
- 山西安全资料地标表格
- 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完整)
-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7版)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 淡化海砂项目规划实施方案(76页)
- 声屏障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
- 蜡疗技术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