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讲义_第1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讲义_第2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讲义_第3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讲义_第4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国民收入与生活费用衡量

第一节一国(或地区)收入的衡量

一、GDP概念用途及定义

(一)用途

GDP(grossdomesticproduct)衡量的是经济社会(国家或地区)用于购置新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

的总支出,或者生产这些最终物品与劳务所赚到的总收入。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二)定义

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注意:GDP用于国家层面,翻译为“国内生产总值":用于地区层面,翻译为“地区生产总值"。

二、对GDP定义的理解

(1)GDP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国民概念,区别于GNP。

GDP计算范围:一国或地区永久居民在本国或地区+他国或地区永久居民来该国或地区

GNP计算范围:一国或地区永久居民在本国或地区+该国或地区永久居民去他国或地区

GNP=GDP+NFI(国夕卜净要素收入)

如:日本人在中国提供要素生产的最终产品,计入中国GDP而不计入中国GNP;但计入日本GNP

而不计入日本GDPo

(2)按生产期而不是按交易期核算。

旧货交易中旧货本身的市场总价不计入GDP(因已经计入生产期GDP),但其中产生的劳务费和税

费要计入GDPo

(3)最终物品的市场价值计入GDP,而中间物品的市场价有不计入GDP〔原因在于防止重复计算)。

最终物品:消费者使用的消费品和生产者使用的资本品

中间物品:用来生产最终产品的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

(4)租赁房的租金要计入GDP,使用自有房的估算租金I由政府统计部门估算)也要计入GDP。

(5)土地转让和普通股票交易中土地、普通股票本身的市场总价不计入GDP〔因这只是一种产权转

移,而本身并未生产新的价值),但其中产生的劳务费和税费要计入GDP。

(6)包括政府支付的社会保障补助、失业保障补助等在内的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一是它们

并不用于政府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二是它们尽管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社会的生

产,

(7)不以交易为目的的自产自用的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不计入GDP。

(8)GDP是一个流量,不是一个存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产生的新量:存量是指存在于某一时

点上的量。流量是期末存量与期初存量之差。

三、GDP核算方法

1注意:GDP核算与GDP的定义始终是•致的)

(一)支出法

从部门支出的角度,GDP(可用Y表示)由四个局部组成:家庭消费(C)、厂商投资(I)、政府购

瞿(G)和净出口(NX)。可用恒等式表示为:GDP=C+I+G+NXoC、I、G构成内需,NX又称为外需。

(1)家庭消费(consumpiion),是家庭购置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含国产和进口)的支出。

用于理发、医疗、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包含在劳务消费之中。

(2)厂商投资(investment),是对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含国产和进口)的购置,

是资本设备和建筑物购置以及存货价值的总和。建筑物购置包括新住房支出。

(3)政府购置(governmenlpurchase),包括各级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含国产和进口)的支出。

其中,各级政府用于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近年来美国国民收入账户将其

更名为“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

(4)净出口NX(netexport),等于外国[或地区外)对国内(或地区内)生产的物品的购置(出

口)减国内(或地区内)对外国(或地区外)生产的物品的购置(进口)。之所以要减去进口的物品和

劳务的总价,是因为这一局部已经包含在家庭消费、厂商投资和政府购置之中,根据GDP定义在核算

中必须要在此对其进行剔除。

注意:我国政府统计部门从购置支出的角度将GDP划分为三个局部:消费支出(家庭消费与政府

公共消费之和)、投资支出(厂商投资与政府公共投资之和)、净出口。即把政府购置分解为公共消费与

公共投资后,分别同家庭消费与厂商投资进行了合并。有人因此把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净出口[或出

口)看成是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二)收入法

从要素收入的角度,GDP(可用Y表示)由三个局部组成:家庭可支配收入(Yd)、政府净税收(T-Tr)、

要素收入国外净转移(Kr)。

GDP=Yd+(T-Tr)+Kr

(1)家庭可支配收入(Yd)是指家庭提供劳动、资金、土地、管理者才能、技术等要素参与国内

外(或区内外)生产获得的税后收入。

按照用途,家庭可支配收入可分解成消费和储蓄两个局部:Yd=C+S

(2)政府净税收(T-Tr)是政府提供公共效劳这一要素参与生产获得的收入。

(3)要素收入国外净转移(Kr)是一国(或地区)的要素收入流出与要素收入流进之间的差额。之

所以要减要素收入流进,是因为家庭可支配收入已包含这一局部,根据GDP定义在核算中必须要在此

对其进行剔除。

(三)生产法(或部门法)

从附加值或新增值(addition)的角度核算GDP(可用Y表示即把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全部产品和

劳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在具体核算运用中,一般是先对各生产或经营单位的附加值或新增值进行核算,再按从行业到产业

(或部门)的顺序进行附加值或新增值的层层汇总,最后将三次产业(或三大部门)的附加值或新增值

正行加总。

注意:按照产业出现的先后次序,将产业划分为:

第一产业,即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以农作物、花草、林木种植及以畜禽、水产养殖为内

涵。

第二产业。包括建筑业、采矿业、电力及供水业、加工制造业。

第三产业,即效劳业。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效劳的各类效劳业。

四、名义GDP、实际GDP及GDP平减指数

(一)名义GDP与实际GDP

1、定义

(1)名义GDP:是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

其中,,为最终产品(消费品、资本品)种类,/为核算期(或当期),。为价格,。为产量。

(2)实际GDP:是按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

其中,°为基期[通常以上一期为基期,也可以用任何一期为基期)。

2、计算

如以1999年为基期计算2023年的GDP:

名义GDP:用2023年的产量乘以2023年的市场价格

实际GDP:用2023年的产最乘以1999年的市场价格

3、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实际GDP优于名义GDP

原因在于:计算GDP的目的是衡量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实际GDP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它只

衡量经济中物品和劳务的生产,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

{二)GDP平减指数

1、概念用途

GDP平减指数只反映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衡量相对于基期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是经济学家用来监

测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衡量指标。

2、定义

GDP平减指数(GDP)又称为GDP折算指数或GDP削减指数,是一种物价指数,是名义GDP与

实际GDP之间的比值。

3、计算

4、GDP平减指数与通货膨张率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rate)是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后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可用GDP平减指数来计算通货膨帐率:

第二期GDP平减指数-第一期GDP平减指数

第二期的通货膨胀率乃=第一期GDP平减指数,

注意:第一

期和第二期GDP平减指数计算中涉及到的真实GDP使用的是同一基期价格。

如果以月或者季度为时期长度,物价增长有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之分。同比增长是指与上一年同一

月份或季度相比拟,本年本月或季度的增长;环比增长是指与二一月或季度相比拟,本月或季度的增长。

王、对GDP指标的评价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原因在于:GDP确实衡曷了人们获得过上有意义牛活的许多投入的能力。

[二)但GDP并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

原因在于:对人们美好生活做出奉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计入GDP之中。这些东西包括闲暇、家庭

自产自用品与自我效劳、义务工作、环境质量、收入分配(或收入差距)等。

(三)GDP忽略了发生在地下经济中的交易

地下经济、灰色经济、非正式经济或影子经济包括合法但没有报告或记录的交易。

1、临时雇佣的非官方劳务交易

2、非法物品交易与非法劳务,如毒品交易、卖淫、赌博等

3、国家官僚作风和腐败产生的影子经济

六、国民收入根本公式

I=S+(T-Tr-G)+(Kr-NX)

其中,S为家庭储蓄,T-Tr为净税收(即不含政府转移支付Tr的税收),T-Tr-G为政府储蓄,Kr-NX

为国外储蓄,Kr为要素国外净然移:Kr=-NFL

经济含义:就经济社会而言,由于在核算期内支出法核算的GDP应该等于收入法核算的GDP,因

此在核算期内厂商投资也应该等于社会总储蓄。这是一种事后怛等。

(是根据支出法核算GDP的结果和收入法核算GDP的结果应该衡等而推导得到的根本公式)

七、其它收入衡最指标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或地区)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NF1)

国外净要索收入NFI=要素收入流入一要索收入流出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

一国〔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折旧总额之间的差额。

NNP=GNP—折旧

折旧是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耗损,乂被称为“固定资本的消费〃。

(注意:国内生产净值NDP=GDP一折旧)

(三)国民收入NI

一国[或地区)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I二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资金

I:注意:有的也用NDP替换NNP来计算NI)

(四)个人收入PI

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PI二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1或留存收益)•企、也所得税及社会保障税(费)+政府给家

庭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公债利息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在完成对政府的义务之后剩卜的收入。

口巴=个人收入(PI)一个人税收一个人非税收支付1如交通罚单)=消费(C)+储蓄(S)

注意:(1)这里提到的国民收入NI是一个狭义概念,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国民收入。通常所说的国

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常用GDP来衡量。

(2)目前,除世界银行用GNP指标体系之外,其它世界经济组织和各国、各地区均使用GDP指

标体系。

作业:1、[美]曼昆著.梁小艮、梁砾译.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23.4:39-41.

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局部)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1:379-380.

第二节生活费用的衡量

一、CPI

(一)定义

CPI(consumptionpriceindex),即消费物价指数,是普通消费者所购置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的衡量指标。

(二)计算

1、固定篮子。根据对购置量大小的调查,确定哪些物品和劳务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并

以此固定要评价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越重要的物品和劳务在篮子中的权数(数量)越大。

2、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期上篮子中每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3、计算这一篮子物品和劳务在不同时期的费用。

4、选择其中一个时期为基期并计算各个时期的CPI:

(三)CPI与通货膨胀率

常用CPI来计算通货膨胀率:

注意:第一期和第二期CPI计算使用的是同一基期。

(四)CPI的目的与局限性

I、目的:CPI是要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换句话说,是要确定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变,收入应该

增加多少。

2、局限性:CPI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包括忽略了替代偏向、新产品的引进和无法衡

量的质量变动等问题。

(五)CPI与PPI、GDP

1、CPI与PPI

(1)PPI(producerpriceindex)即生产物价指数,是企业所购置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

量指标。PPI的计算与CPI相类似。

(2)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PPI的变

动对预测CPI的变动是有用的。

2、CPiGDP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为了判断物价上升的速率,既要关注GDP,又要关注CPL通常,这两个统计

数据说明了相似的情况。但存在两个重要的差异使这两个统计数据不一致。

(1)CPI反映的是消费者购置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GDP反映的是国内(或地区内)生产

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因此,进口物品影响CPL但不影响GDP。

(2)CPI比拟的是对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进行现期价格与基期价格比拟,而GDP是对现期生

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期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进行比拟,也就是说GDP的变化会伴

随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组合(包括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二、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展

[一)不同时期的货币数据

把T期的货币量换算成现期的货币量:

(二)指数化

指数化(indexation)是指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地按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数量所作的校正。如生活费

补贴、社会保障补助等。

[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nominalinterestrate)是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2、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realinterestrate)是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王过的利率。

3、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凯恩斯定律与均衡产出

(-)凯恩斯定律

总需求的变动,只会改变总供应,而不会改变物价。

(二)均衡产出的含义

又称为均衡收入,是和经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者收入。

二、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总供应等于总需求:Y=C+I+G+NXo或者,厂商投资等于社会总储蓄:l=S+(T-Tr-G)+(Kr-NX)。

经济含义:只有当总供应等丁总需求,或者厂商投资等了社会总储蓄时,经济社会的产品市场才会

处于均衡状态。这是一种事前恒等或方案恒等。

投资储蓄恒等式的推导:•・•Y二C+1+G+NX,而Y=Yd+(T-Tr)+Kr,其中Yd=C+S,・••有:1=S+(T-Tr

-G)+(Kr-NX)。

注意:投资储蓄恒等式在含义上与国民收入根本公式不同,投资储蓄恒等式是根据产品市场均衡假

设和国民收入构成推导出的•种衡等假设。

三、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理论

1、根本思根

(1)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函数。

(2)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

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消费对可支配收入的敏感程度(或反响程度),是指当期可支配收入增加•单位

时当期消费所增加的量,或者说,当期增加的可支配收入用r追加消费局部所占的份额。

2、函数表达

其中,C为当期消费支出;力为当期可支配收入(注意:在两部门经济中,Yd=Y尸为边际消

费倾向,(富人家庭)°,?=华1(穷人家庭)【局部与总体的比值一定在。与1之间,C/匕为平

均储蓄倾向(APC),匕。

。为自主消费或自发消费,是指和当期可支配收入?无关的当期消费支出局部,或者说是由过去或

者耒来可支配收入支撑的当期消费支出局部。

夕?为引致性消费,是指由当期可支配收入、支撑的当期消费支出局部。

3、图示r

讨论: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I消费需求增长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二)储蓄理论/

1、根本思想

(1)储蓄是可支配疝的增函数。

(2)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MPS)是递增的。

边际储蓄佝0表示储蓄对可支配收入的敏感3yd戈反响程度),是指当期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

时当期储蓄所增加的量,或者说,当期增加的可支配权人用于追加储蓄局部所占的份额。

2、函数表达

其中,s为当期储蓄;力为当期可支配收入(注意:在两部门经济中,L=丫);1一方为边际储

01—<1C/V

蓄倾向。(穷人家庭)一"明(富人家庭)【局部与总体的比值一定在0与I之间,为

平均储蓄倾向(APS),S//

一。表示当期可支配收入匕为。时,当期储蓄为负,即当期可支配收入匕为0时,通过借债或动用

以前的储蓄来支撑当期消费。

(1-£)力为当期可支配收入与导致的当期储蓄局部。

注意:5=-°+(1-力是用C=a+〃匕和匕=C+S推导出来是。

3、图示

(三)消费与健

⑴c+s=%

⑵MPC+MPS=1

⑶APC+APS=I

⑷APC=CIYd=(a+pY(l)IYd=alYd+/3yMPC

四、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乘数

〔乘数:自变量发生一个单位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同向或反向变化的倍数)

三部门经济(封闭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乘数推导:

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C=a+/L__①,其中为=丫_(7_»)__②

代②人①有:C=(a_pT+pTr)_0Y---@

再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

代③入④,那么有:

y=+/+—!—G--^-T+-^—Tr

1一万\-p\-p\-P'—⑤

由⑤可得:

dY1

%f=——二----

dI1一夕(投资乘数:均衡产出变化量与带来均衡产出变化的投资变化量之间的比值)

,dY1

KG=—=-------

dG1一4(购置支出乘数:均衡产出变化量与带来均衡产出变化的购置支出变化量之间的

比值)

K-P

Ky----------

dT1一0(税收乘数:均衡产出变化量与带来均衡产出变化的税收变化量之间的比值)

K==--

7ydTt'}-P(转移支付乘数:均衡产出变化量与带来均衡产出变化的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

的比值)

“3丫6丫।

KB=---1--=1

dGdT(平衡预算乘数:当政府购置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均衡

产出就会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注意:平衡预算乘数始终等于1,对其不需要计算)。

注意:(I)四部门经济(开放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乘数推导,那么需要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Y=C+I+G+NX、净出口函数N'=(X—"o)一,y。其中,“。为自主进口或自发进口;,为边际进口

倾向,即国民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进口增加额。

,dY1

%=—=--------

四部门经济投资、购置支出、税收、转移支付乘数分别为:dI1一/十/、

辿二^里-K—二^^

3G1-£+/、dTl-£+y、dTrl-fi+y.对外贸易页数为:

,dY1

kx———----------

dX1一6+7。(对外贸易乘数:均衡产出变化量与带来均衡产出变化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值)

(2)产品市场均衡时乘数在计算中的运用。

(3)除了投资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之外,其它几个乘数在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中可

用来计算财政政策实施时IS曲线水平移动的距离,如:政府购置支出政策IS曲线水平移动的距离为

kxAG=——xAG

r°\-P

作业:高鸿业主编泗方经济学(宏观局部)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1:407-408.

第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IS—LM模型

一、IS模型一一产品市场一般均衡(条件)模型

凯恩斯投资决定理论

(1)根本思想

①投资者通过对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和存款利率大小的比拟,来进行投资决策。当资本

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或增加投资;当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市场利率,不投资或减少投资。

资本边际效率(MEC)又称为预期利润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某一资本品在未来各

期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品的购置价格或重置本钱。

其中,R表示资本品或投资工程的购置价格,凡'”'凡表示资本品或投资工程在未来各期的预

期收益,/表示资本品或投资工程的残值,分表示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递

减。

②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或者说利率是投资的本钱。当投资者用自有资金投资,利率为时机本钱;

当投资者用借贷资金投资时,利率为直接本钱。

(2)投资方程

其中,e称为自主投资或自发投资,是指社会不存在借贷或当利率为o时的投资支出量;d为投资

利率系数,表示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响程度,即利率变化1个百分点所引起的投资反向变化的量;dr

表示利率导致的投资减少最。

注意:冲算投资额时只将利率数据的百分点代入,不代入百分号;计算出的利率结果那么要直接加

上百分号。后面但凡用投资方程参与推导出的方程计算也是如此。

(3)图示t

r

[二)IS方程

以三部门经济为例:

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

其中Yi=Y-(T-

oI

代②人①有:c=(Ol-BT+BTr)+BY——③

再根据凯恩斯投资理论:I=e-dr——④

代③④入产品市场均衡条件表达式:Y=C+I+G,那么得到IS方程:

注意:此推导过程可用于计算。如果是两部门经济,那么将上述各方程中的与政府有关的变量删掉。

【三)is曲线

(以两部门经济(原始经赤)为例的IS曲线推导:见教材416页)

(四)经济含义

1、IS曲线表示均衡产出Y之向取决于rt?怨率1。因为消费C、投资I和净出口NX都反向取决于

市场利率1,或者说总需求反亡取决「市场利号

(1)由于市场利率变化对低收入家庭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对高收入家庭产生的收入效应,故消费反

向取决于市场利率。

(2)由于市场利率是投资的减函数,或者说,市场利率是投资的本钱,故投资反向取决于市场利率。

(3)由于国内市场利率变化意味着本币汇率(本币币值)同向变化,外币汇率(外币币值)反向变

化,也就是意味着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反向变化,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同向变化,故净出

口反向取决于市场利率。

2、IS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产品总供应等于产品总需求,或者总储蓄等r-r

商投资。

3、不在IS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即产品总供应不等于产品总需求,或者总储

蓄不等于厂商投资。处于IS曲线左下方区域中的点表示产品的总供应小于产品的总需求,或者总储蓄

小于厂商投资;处于IS曲线右二方区域那么情况相反。

4、政府税收、政府购置支出、政府转移支付量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实施)会改变IS曲线的截距,

xAG—^―xATr

引起is曲线的平移,平移距离分别为:"0、1一£、°。

5、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1一4””的大小

(1)反映IS曲线的陡峭程度。

12)主要取决于投资利率系数”的大小,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较稳定。

(3)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二、LM模型一一货币市场一般均衡条件模型(利率决定模型)

(一)利率决定理论(利息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而货币的供应由央行控制1外生/政策变量),所以利率主要

决定于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

又称为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出于各种考虑而宁愿牺牲掉利息收入也要持有现金的心理倾向。

2、货币需求动机

①货币需求交易动机

含义:是指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正常交易考虑。

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主要正向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Y。

②货币需求遂慎动机

含义:又称为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应对意外支出考虑。

出于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主要正向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Y。

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4与实际国民收入Y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K为货币需求收入系数,即乙与Y的比值。

③货币需求投机需求

含义:是指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购置有价证券。

出于投机需求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4主要反向取决于市场利率1。

k=4(,)或者L?=A—hr

11为货币投机需求利率系数:又称为流动性偏好利率系数,表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

度,即表示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货币投机需求减少量。

3、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乙=4+4,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4、货币供求平衡与利率的决定

(1)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实际货币供应等于实际货币需求,即加=心

(2)利率的决定

M

"2=-----

其中,加为实际货币供应量,是名义货币供应量M与价格水平(物价指数)p的比值:P。

可见市场利率(均衡利率)反向取决于名义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投机需求利率系数,正向取决于实际

国民收入、货币需求收入系数和价格水平1物价指数)。

注意:计算中只将利率数据的百分点代入,不代入百分号:计算出的利率结果那么要直接加上百分

号。(下同)

【二)LM模型推导及经济学意义

1、LM方程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与货币需求函数七二"丫一历可得到LM方程:

2、LM曲线

k_

①不小变

k_

②工变化

k

古典区域一一大趋于无穷大。

k

凯恩斯区域一一%趋于0,货币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为0。

k

中间区域——大介于0与无穷大之间。

(LM曲线推导过程见教材426页图14-13)

(三)经济含义

1、LM曲线表示市场利率1正向取决于国民产出Y。因为市场利率1正向取决于货币需求L,而货

币需求L又正向取决于国民产出Y。

2、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货币供应等于货币需求。

3、不在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即货币供应不等于货币需求。处于LM曲

线左上方区域中的点表示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存在超额货币供应;处于LM曲线右下方区域那么情

况相反。

4、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改变LM曲线的截距,引起LM曲线的平移。平移距

14

—xbm

离为:k。

k

5、LM曲线斜率h的大小

(1)反映LM曲线的陡峭程度。

(2)主要取决于投机货币需求利率h,因为K通常较稳定。

(3)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IS—LM模型

(一)IS—LM联立方程

a+e+G-ftT+pTr1-/7

IS:dd

LM:hh

注意:在计算中,根据条件中的数据,要会求:(I)IS方程和LM方程;(2)均衡利率(或市场利

率)与均衡产出:(3)均衡时的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量。

(二)IS—LM曲线图

(三)IS-LM曲线经济含义(汇总IS与LM曲线的经济含义)

作业: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局部)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1:436-438.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含义

1、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支来调整总需求,进而影响收入和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

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调整利率和总需求,进而影响收入和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目标

(-)充分就业

1、含义:让到达劳动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且愿意就业的人都能实现就业。

2、测定指标:(充分就业程度)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量)xioo%

3、经验性判断标准

(1)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2)职位空缺数正好与寻找工作的人数相等。

(3)失业率为4%~6%o

(二)物价稳定

I、含义:物价总水平根本稳定,也就是物价不出现大幅波动。

通常保持物价适度上涨。物价适度上涨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有利于增加税收;有

利于减少政府实际债务。

2、测定指标一一通货膨胀率九

可用物价指数计算。物价指数的三种类型:GDP平减指数、CPLPPI

常用:"(核算期CPI一基期CPI)/基期CPI

(计算结果:"+”为通货膨胀,为通货紧缩)

(三)经济增长

1、含义

持续稳定增长,或者说,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不出现大起大落。

2、指标:实际GDP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1、含义

净出II与净资本流出之间的平衡。

通常保持国际收支适度盈余[即NX适度大于F。F为净资本流出:一国资本流出与资本流入之间的

差额)。

2、指标或条件:NX=Fo

NX<F为国际收支赤字,NX>F为国际收支盈余。

三、效果

(-)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改变的程度。

{二)测定指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经济政策乘数

1、经济政策乘数越大,经济政策效果越明显;经济政策乘数越小,经济政策效果越微弱。

2、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乘数推导(以三部门经济为例):

,_a+e+G-pT+j3Try

IS:dd①

-mk..

r=——+—Y

LM:hh②

由①②可得到:

(I)财政政策乘数

①税收政策乘数

②购置支出政策乘数

③转移支付政策乘数

(2)货币政策乘数

注意:此处政策乘数可结合上一章IS—LM联立方程相关问题的计算:(1)当均衡产出要到一个新

水平时,需要税收、或者购置支出、或者转移支付、或者货币供应量改变多少;(2)反过来,税收、或

老购置支出、或者转移支付、或者货币供应量改变多少时.,均衡产出会改变多少。

[三)效果分析

I、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强弱主要取决于:

(I)投资利率系数d的大小。4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弱;反之亦然。

当△GI=AG2(购置支出的方向力度一致),加果hi=ha,ell<cl2,那么YL、A〉Y4-

(2)货币需求利率系数h的大小。h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强;反之亦然。

当△G1=AG2(购置支出的方向力度一致),如果d】=cL,111<112,那么Y1-Y0VY3-Y2。

注意:[1)财政政策力度可用IS曲线水平移动距离来刻画。税收政策实施使IS曲线水平移动距离

-^-xAT—xAG

为:;购置支出政策实施使is曲线水平移动距离为:-0;转移支付政簧实施使is

P人才

——xA//-

曲线水平移动距离为:1-4O

(2)财政政策效果可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或均衡点之水平移动距离(国民产出变化量△/)

xAT

来刻画。税收政策实施使均衡点水平移动距离(国民产出变化量△》)为:;购置支出

1

xAG

1-/74kd

政策实施使均衡点水平移动距离〔国民产出变化量AY)为:h;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使均

pxA7r

i

\c—Pkd-----

衡点水平移动距离(国民产出变化量△/)为:h

2、货币政策效果(略)

注意:[1)货币政策力度可用LM曲线水平移动距离来刻画。货币政策实施使LM曲线水平移动距

离的计算:

根据LM:力〃,有kk,进而可得到:dmk,因此货币政策实施使LM曲

—xA/n

线水平移动距离为k。

(2)货币政策效果(国民产出变化量AY)可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或均衡点之水平移动距

(1—0)—卜k

离来刻画。货币政策实施使均衡点水平移动距离为(国民产出变化量八丫):d。

(四)挤出效应

I、含义

政府购置支出增加引起消费和投资减少。

2、作用路径

挤出效应的作用路径:政府购置支出增加,引起货币交易需求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对减少),进

而导致利率上升,最终使消费和投资减少。

附:政府购置支出增加政策的实施通过两条路径对国民产出产生影响:一是按照乘数i-£使国民

1——__~(———XTi-)xAG

----xAGi-y7+—1一。\-p+-1-0

产出增加1一月;二是同时按照乘数h使国民产出减少〃

I-0T----

【挤出效应)。最终,政府购置支出增加政策的实施使国民产出增加力

3测定指标

绝对值越大,挤出效应越强。

kd

4、主要取决于IT的大小,或者d和h的大小。

(1)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反之亦然。

(2)1]越大,挤出效应越小,反之亦然。

[五)两种极端情况

1、凯恩斯极端

(1)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财政政策完全有效一一IS垂直或LM水平,即d趋于。或h趋于无穷大。

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2)图示

2、占典极端

11)IS水平或LM垂直,即d趋「无穷大或h趋于0。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2)图示

LM

四、政策混合使用分析

【一)双扩张政策

1、经济后果(或结果)

(1)国民产出增加。

(2)利率变化不确定。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方向取决于财政扩张与货币扩张的力度大小。

当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大于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利率上升(见上图);

当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小于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利率下降(画图略);

当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等于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利率不变(画图略)。

2、适用的经济阶段:经济极度萧条

3、政策组合意图: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一刺激总需求。

扩张性货币政策一一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增加总需求。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收缩性货币政策

1、经济后果(或结果)

(1)利率上升。

(2)国民产出Y是否发生变化及发生变化方向取决于政策的力度大小(三种情况分析略)。

2.适用的经济阶段:经济出现萧条但又不过度萧条。

3、政策组合意图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一刺激总需求。

收缩性货币政策一一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防止总需求出现过热。

(三)收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

1、经济后果(或结果)

(1)利率下降。

(2)国民产出Y是否发生变化及发生变化的方向取决于政策的力度大小(三种情况分析略)。

2、适用的经济阶段:

经济较热但又不过热。

3、政策组合意图:

收缩性财政政策一一抑制需求。

扩张性货币政策一一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防止总需求出现严重缺乏。

[四)双收缩政策(双稳健政策)

1、经济后果(或结果)

(1)总产出/总收入Y减少。

(2)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及发生变化的方向取决于两种政策收缩的力度大小(三种情况分析略)。

2、适用的经济阶段

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3、政策组合意图:

收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

收缩性货币政策一一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进而抑制总需求。

注意:(1)要会运用IS-LM曲线分析去对某一套政策组合实施的经济后果(或结果)和意图进行判

断:(2)要会反过来根据提出的要到达的经济后果(或结果)和意图而运用IS-LM曲线分析去选择政策

组合。

王、政策工具

1一)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工具类型

(1)税收政策(变动税收)

①税收:政府强制性地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②作用路径

根据Yd=Y-(T-Tr),税收变动引起可支配收入的反向变动;而根据C=可支配收

入会引起当期消费的同向变动;进而根据D=C+I+G+NX当期消费的变动会引起总需求的同向变动;最

后根据Y二D,总需求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向变动。因此,税收变动引起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发牛.反向

变动。

(2)购置支出政策(变动政府购置支出)

①政府购置支出:政府购置最终产品所产生的支出。

②作用路径

•・・Y=D=C+I+G+NX,・•・政府购置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

反之亦然。

(3)转移支付政策(变动转移支付)

①转移支付:政府对弱势群体、弱势产业、落后地区的一种无偿支出。

②作用路径

•・・Yd=Y-(T-Tr),・•・转移支付增加会引起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引起消费的增加,导致总

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4)发行公债(政府有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

①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公债债息不计入GDP〕

②机理/作用路径

发行公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政府的支出能力,从而提升政府刺激总需求、治理经济

萧条的能力。

③为什么政府通过发行公债而不是通过增加税收来填补赤字?

(T-G-Tr>o——财政预算盈余T-G-Tr<0——财政预算赤字)

政府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总需求,推动国民收入增长。通过增加税收来填补赤字,

必然导致总需求收缩,抑制经济1GDP)的增长,最终会抵消财政赤字政策的效果。而通过发行公债来

填补赤字,那么可防止通过增加税收填补赤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方式

(1)自动稳定机制(“自动稳定器”作用)

指经济制度自身所存在的自动抵御外来因素对经济干扰的一种机制。

①能自动抑制消费的增加和减少的财政政策:个人所得税、失业救济金、各种福利支出。

②能自动抑制投资的增加和减少的财政政策:公司所得税。

③能自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财政政策:农产品维持价格——通过政府收购或抛售农产品来使其价格

保持在法定维持价格水平上。

(2)主动调节机制(“权衡性财政政策”作用)

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政府应积极主动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处于下滑阶段时,政府应主动采取扩张性政策,来消除失业。

(二)货币政策工具

1、银行系统

11)商业银行

一_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资产业务(投资和放贷)、中间业务(代收代支)。

——主要资产

准备金、证券、贷款。其中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最大资产。

(2)中央银行

职能:

——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

一一银行的银行:①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贷款;②为商业银行代管法定准备金;③集中办

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算。

——国家的银行:①代理国库;②提供政府所需资金:③实施货币政策;④监督金融市场:⑤代表

政府和其他国家进行金融交往。

2、货币创造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是不同概念)

(1)相关概念

①活期存款与准备金

活期存款1D):存户与银行之间没有明确取款时间的存款。

准备金:商业银行从活期存款中提取出来用于活期存款人取款用的资金。

②法定准备金率与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Id: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准备金在活期存款口应占的最低比率。

法定准备金Rd.: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提取的准备金.

③超额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Re:超过法定准备金局部的准备金1也就是商业银行没有投资出去或者贷放出去而留

存的资金)。

超额准备金率1曲超额准备金在活期存款中所占的比率。

超额准备金率反向取决于市场利率,正向取决于再贴现率。

④现金漏出与现金-存款比率

现金漏出Cu:又称为通货,是以纸币、硬币的形式存在,或者说从银行的系统中流放出来的纸币

和硬币。

现金-存款比率又称为现金漏出率,是现金漏出总额在整个活期存款中所占的比率。

[2)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应量与根底货币量之间的比例(M/H)

货币供应:这里是指狭义的货币供应,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

根底货币:又称为货币根底、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银行准备金(Rd+Re)和通货(Cu)构

成。

表达式:

可见,货币创造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市场利率、再贴现率和现金-存款比率有关。

货币供应可以看作是根底货币、法定准备金率、市场利率、再贴现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函数。

注意:要会运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的定义表达式以及货币创造乘数公式

计算相关量。

3、货币政策工具类型

(1)再贴现率政策(变动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

◎作用路径:

央行上调再贴现率,会引起银行系统准备金数量(或根底货币量)减少,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减少:

反之亦然。

(2)法定准备金率政策(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准备金在活期存款中应占的最低比率。

◎作用路径:

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意味着I单位法定准备金所能支撑的活期存款量减少,因此会引起货币供

应量减少:反之亦然。

[3)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又称为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以买者或卖者的身份进入公债市场,通过参与公债买卖来到

达货币供应量调控目的的货币政策工具。

◎作用路径:

央行回购政府债券,会引起银行系统准备金数量(或根底货币量)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反之亦然。

作业: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局部)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1:454-456:

482-483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应

AD-AS模型

一、总需求一一AD模型

1一)总需求的含义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各种价格水平下对最终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展。总需求最由消费需求最、投

资需求量、政府需求量和网外需求量构成,即Y=C+I+G+NX。

1二)总需求函数(以三部门经济为例)

Y_a+e+G-町+flTrd厂/_十&y

根据IS:1一0,LM:hP'h,可推导出总需求函数为:

a+e+G-pT^ftTr_M

kcl=八h=B

\-p+—+k

令hd那么总需求函数可简化为:

注意:此处的Y表示总需求量,因为均衡产出的定义,均衡产出始终是等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