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开年大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讲讲我怎样研究中国的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我开始研究汉语是在1945年,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校。研究中国的学问,我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精神,而不是文学,也不是文献学。我的方法是通过中国文字开展研究。我想知道,中国文化怎样从甲骨文开始,走上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道路。下面我使用“卦”和“王”两个汉字说明我的研究方法。怎样研究汉字的本意?用我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说文解字》有所不同。比方说,汉字中的“卦”字,它的意思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字的笔画中有个“卜”字,是占卜的“卜”,在这里是部首,在右半部分。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是声符,是圭(龟)的声音,所以按许慎的说法,“卦”是个形声字。但我不赞成这种讲法。我认为,“卦”字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系统中,《易经》十分重要,“卦”字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它应该有特别的讲法,不可能只是比较简单的形声字。我的看法是,“卦”本来不是形声字,应该是会意字。会意字是最有力量的表意文字。你们看,“卦”如果是形声字,就会很奇怪。为什么?因为它的部首“卜”在这个字的结构的右边。按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一般都在字的左边或上边,那里是汉字起笔的地方。字的右边是汉字运笔的最后一部分,人们不会从最后的部分去倒写一个字。这么看,《说文解字》对“卦”的解释就显得不合常理了。再看这个字的结构,一方面有占卜的“卜”;另一方面有声符的“圭”。按《说文解字》的逻辑,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但“圭”在这里怎么表意呢?我认为这个声符的意义是从数学来。你们用古代的写法就可以明白,“卦”的声符,是由“七一七一”的数字构成的。那么为什么用数字可以代表“卦”?我们知道,在《易经》的“卦”之前,中国已有数字卦,这是张政烺先生最早解释的。在殷朝末年,占卜专家把龟甲放到火上烧,用数字表示龟甲灼烧的裂纹。我个人认为,对“卦”字的解释,可以用张政烺的讲法。为什么选择“七一七一”这组数字?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古时创造“卦”字的人,他们选择这组数字的意义,并不是从数学角度选择的,而是从书写的角度选择的。你看它只有两种笔画:一种笔画是水平的,另一种笔画是垂直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很好的平衡。这个平衡也可以代表阴阳的平衡。中国古人关心世界万物的阴阳五行,在数字卦上就会去关注奇数和偶数,于是这就与阴和阳的概念产生了联系。再比方说,国王的“王”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国王的“王”字是三个水平的笔画,再用一个垂直的笔画,就创造了三个水平笔画的关系。三个水平的笔画,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一个代表人;垂直的笔画就代表王。王可以创造天、地和人的关系。董仲舒也有这种讲法。而我的看法是,“王”字的来源不是这样的,看甲骨文就明白了。(摘编自〔法〕汪德迈《我的中国文字学研究方法》)材料二:以夏、商、周王朝为代表的时代,掌握政治上最高权力的人被称为王。王权虽是种颇为抽象的概念,却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国家所必须有的制度。在有文字的社会,人们一定要想办法用文字去表达其权威与地位。如此抽象的概念,中国是用什么具体事物去创造的呢?“王”的甲骨文字形很简略,较早字形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横,很难看出其创意。或以为它像火焰形、斧钺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们都可以与王的权威取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不以之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就很难确定何种说法较接近原来的创意。甲骨文及金文的“皇”,不论在字形、字义、字音上都和“王”字相近,宜于进行比较的研究。商代的“皇”字作等形。创意是什么呢?晚商一块骨板上的图案可以帮助我们。骨上的图案表现出一位戴高帽的神祇或贵族,其帽上装饰着角状东西和高翘的羽毛,羽毛上端有孔雀眼花纹及三簇分歧的羽梢。它正是“皇”字所表现的形象:下半部分是头戴的帽子本体,上半部分是孔雀眼花纹羽毛的特写。“皇”字着重于事物的羽毛装饰,故古籍中“皇”字被用为五彩染羽装饰的帽子或舞具。“皇”本义为有羽毛装饰的美丽东西,故在铜器铭文被引申为伟大、壮美、崇高等形容词。而甲骨文的“王”字就是去掉羽毛的帽子形。黄帝时代已有帽子,但到了有国家组织的多阶层社会,才以帽子代表最高权位的统治者。冠冕可能在衣制中最不具实际效用,但却是很多民族的权威象征。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人们就晓得借用他种东西来装扮自己,时代越晚,花样也越多。到了贫富有差距、阶级有区别的时代,人们就以罕见、难得的饰物来表现其高人一等的身份,帽子也自然演变为地位的表征之一。(摘编自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往往是书写起笔的第一部分,而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要表音,也要表意。B.如果把“卦”字的声符理解为数字“七一七一”,这既与古时的占卜之法吻合,也能体现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C.“王”字创意有多种说法,其中“冠冕说”借助形近字“皇”去理解,其他说法则需借助与王权的关联去推断。D.“皇”字与有羽毛装饰的帽子有关联,而“王”字是去掉羽毛的帽子形,二者象征权威和地位与帽子形象有关。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分析“卦”字看出,汪德迈的研究更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占卜与表意”揣度古人思维。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了甲骨文的字形和书写特点,通过构型来分析汉字的创意,探究中国文化。C.《说文解字》在解释“王”字内涵时,基于垂直笔画和水平笔画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出其本原义。D.中国文字因受文化影响,走上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西方文字因其表音的特点则不受本土文化影响。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我”的研究方法与《说文解字》的不同之处。B.材料二以“王”字为例,说明了汉字如何用具象的事物创造抽象的概念。C.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D.材料二中关于甲骨文“王”字的分析可以佐证材料一中“我”关于“王”字来源的观点。4.材料一作者反驳许慎关于“卦”字的造字解释的理由有哪些?5.两则材料中文字学的研究过程,对我们的学习探究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答案】1C2.D3.C4.①“卦”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应是会意字,而非简单的形声字。②“卦”的形部在右边,不符合许慎造字六书中关于形旁位置的说法。③“卦”的声符不符合《说文解字》“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的逻辑。④用会意的句法分析,契合中国文化精神,融汇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5.①不要迷信权威/要勇于探索与创新。材料一质疑许慎关于“卦”和“王”字的说法。②要富于实证精神。材料二列举甲骨文的字体字形来支持自己的观点。③要注重逻辑严密。材料一对许慎关于“卦”字造字解释逐步批驳,逻辑严密。④要善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材料二在比较研究中探究“王”字的创意。【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通过汉字“卦”和“王”的解析,展示了中国文字学的独特研究方法与文化内涵。材料一以汪德迈的视角,强调从文化精神出发,结合占卜与表意,质疑《说文解字》的传统解释,提出汉字创意的多元性。材料二则通过“王”字的演变,探讨汉字如何用具象事物表达抽象概念,揭示其与权力、地位的象征关系。两文均注重甲骨文的字形分析,结合历史与文化背景,展现了中国文字与文化的深厚联系。整体上,两篇文章不仅提供了对汉字创意的深入理解,也反映了文字学研究中的跨文化视角与批判性思维。【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其他说法则需借助与王权的关联去推断”错误,材料二说“或以为它像火焰形、斧钺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们都可以与王的权威取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不以之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就很难确定何种说法较接近原来的创意”,说明“火焰形、斧钺形、君王端坐”等说法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来推断,并非只是借助与王权的关联去推断。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西方造字因其表音的特点则不受本土文化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的方法是通过中国文字开展研究。我想知道,中国文化怎样从甲骨文开始,走上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道路”可知,文本表达的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从甲骨文的起源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西方造字及其特点,文中没有提及。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说明方法、顺序的能力。C.“时间顺序”错,材料二主要按照也是逻辑顺序,通过对“王”“皇”字的甲骨文字形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物图案的研究来探究其创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原文中提到“‘卦’字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它应该有特别的讲法,不可能只是比较简单的形声字”“我的看法是,‘卦’本来不是形声字,应该是会意字”,可以概括出,“卦”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应是会意字,而非简单的形声字。②原文指出“按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一般都在字的左边或上边,那里是汉字起笔的地方。字的右边是汉字运笔的最后一部分,人们不会从最后的部分去倒写一个字”可以概括出,“卦”的形部在右边,不符合许慎造字六书中关于形旁位置的说法。③原文提到“按《说文解字》的逻辑,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但‘圭’在这里怎么表意呢?”,可以概括出,“卦”的声符不符合《说文解字》“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的逻辑。④原文中提到“我认为这个声符的意义是从数学来。你们用古代的写法就可以明白,‘卦’的声符,是由‘七一七一’的数字构成的”“这个平衡也可以代表阴阳的平衡。中国古人关心世界万物的阴阳五行,在数字卦上就会去关注奇数和偶数,于是这就与阴和阳的概念产生了联系”,可以概括出,用会意的句法分析,契合中国文化精神,融汇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中作者“用我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说文解字》有所不同”“但我不赞成这种讲法。我认为,‘卦’字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作者没有盲目认同《说文解字》中对“卦”和“王”字的解释,而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探索,启示我们在学习探究中不能迷信权威,要有创新精神。②材料二通过列举甲骨文的字体字形,如“皇”字的字形以及相关骨板上的图案等,来支持自己关于“王”字创意的观点,说明在学习探究中要有实证精神,用事实和证据说话。③材料一在反驳许慎关于“卦”字的造字解释时,从多个方面逐步进行批驳,如先指出“卦”的重要性应是会意字,再从形部位置、声符表意等方面分析,逻辑严密,这启示我们在学习探究中要注重逻辑。④材料二在探究“王”字的创意时,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将“王”字与“皇”字在字形、字义、字音上进行比较,还结合相关文物图案等,这种善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得我们在学习探究中借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寻找灵感莫言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①别的孩子能割回家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母亲知道我胆小,曾经多次质问我:你到底怕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怕什么,但我就是怕。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我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我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我对母亲说我的确不知道怕什么东西,但就是怕。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我相信母亲说的话是对的,但我还是怕。后来我当了兵,夜里站岗时,怀里抱着一支冲锋枪,弹夹里有三十发子弹,但我还是感到怕。我一个人站在哨位上,总感到脖子后边凉飕飕的,似乎有人对着我的脖子吹气。我猛地转回身,但什么也没有。因为文学,我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有一年在家休假时,我睡到半夜,看到月光从窗棂射进来。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沿着胡同,爬上河堤。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我走出村子,进入田野。左边是河水,右边是一片片的玉米和高粱。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只有我一个人醒着。我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②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我感到我很伟大。我知道我的月夜孤行是为了文学,我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知道许多文学家都曾经干过常人不敢干或者不愿意干的事,我感到我的月夜孤行已经使我与凡夫俗子拉开了距离。当然,在常人的眼里,这很荒诞也很可笑。③我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我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我感到收获很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我连续几次半夜外出,拂晓回家。父母和妻子当然知道,但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只是有一次,我听到母亲对我妻子说,他从小胆小,天一黑就不敢出门,现在胆子大了。我回答过很多次文学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但一直没想起我母亲的话,现在突然忆起来,那就赶快说。如果再有人问我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我就会回答他:文学使人胆大。真正的胆大,其实也不是杀人不眨眼,其实也不是视死如归,其实也不是盗窃国库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有删改)文本二:我与文学大师的对话莫言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4年的12月里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福克纳①的《喧哗与骚动》,我端详着印在扉页上穿着西服、扎着领带、叼着烟斗的那个老头,心中不以为然。然后,我就开始阅读由一个著名翻译家写的那篇漫长的序文,我一边读一边欢喜,对这个美国老头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感到十分理解,并且很亲切。他告诉我一个作家应该大胆地毫无愧色地撒谎,不但要虚构小说,而且可以虚构个人的经历。④他还教导我,一个作家应该避开繁华的城市,到自己的家乡定居,就像一棵树必须把根扎在土地上一样。我很想按照他的教导去做,但我的家乡经常停电,水又苦又涩,冬天又没有取暖的设备,所以,我至今没有回去。但我把福克纳相册放在我的案头上,每当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就与他交谈一次。我承认他是我的导师,但我也曾经大言不惭地对他说:“嗨,老头子,我也有超过你的地方!”我看到他的脸上浮现出讥讽的笑容,然后他就对我说:“说说看,你在哪些地方超过了我。”我说:“你的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始终是一个县,而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把我的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一个非常现代的城市。在我的新作里,我让高密东北乡盖起了许多高楼大厦,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另外我的胆子也比你大,你写的只是你那块地方上的事情,而我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我的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我的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根本就没有山,但我硬给它挪来了一座山;那里也没有沙漠,我硬给它创造了一片沙漠;那里也没有沼泽,我给它弄来了一片沼泽,还有森林、湖泊、狮子、老虎……都是我给它编造出来的。”福克纳打断我的话,冷冷地对我说:“后起的强盗总是比前辈的强盗更大胆!”(有删改)【注】①威廉·福克纳(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对于“我”胆小很是不能理解,她谆谆教导“我”的一番话,当时对“我”并未产生太大作用。B.文本一将大自然拟人化,它让我找到灵感,为“我”准备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一切,这令“我”自豪。C.福克纳是对“我”写作影响很大的作家,“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我”对他充满了尊敬和赞美。D.“后起的强盗总是比前辈的强盗更大胆”这句话肯定了“我”在文学创作中对福克纳创作主张的借鉴。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将别的孩子割的草与“我”的进行对比,意在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我”的胆子有多小。B.句子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胆大以后月夜孤行的快乐感受。C.句子③采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极富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是如何具体感受田野的。D.句子④将作家回乡定居与树扎根土地进行类比,说明了家乡对作家写作的重要性。8.“怕”是一种抽象情绪,文本一却生动地刻画出了我“怕”的状态,让读者如临其境。作者是如何表现“怕”的?请结合文本一第二段加以分析。9.某班级计划举办莫言文学创作讨论会,向莫言学习如何进行文学创作。请结合两则文本为即将发言的你拟几条发言提纲。【答案】6.B7.D8.①通过叙述表现害怕,年少的“我”胆子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害怕,“我”一个人走路、走到庄稼地边上、路过大树、路过坟墓、看到漩涡时甚至当兵后,总想象各种危险会发生。③通过母亲劝解烘托害怕,母亲对作者的“怕”进行劝解,他虽然相信,但依然怕,烘托“怕”的严重和难以排解。9.①文学创作需要寻找灵感。作家深夜出门,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灵感。②文学创作需要胆大,即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也需要大胆虚构。莫言放开胆子进行文学创作,通过虚构和想象写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③文学创作需要借鉴学习。莫言借鉴福克纳有关“虚构”的创作理论,获得创作的信心。【解析】【导语】莫言的两则文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文学创作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文本一以“怕”为线索,描绘了作者从胆小到胆大的转变过程,强调了文学如何赋予人勇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文本二则通过与福克纳的对话,探讨了作家在创作中的虚构与真实、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两则文本均体现了莫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追求独特风格的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为‘我’准备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一切”错误,原文为“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此句扩大范围。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进行类比”错误。句子④中“像一棵树必须把根扎在土地上”是比喻,以树扎根喻作家扎根故乡,而非类比。类比需两类事物有平行关系,而此处是直接以树喻人,属于比喻修辞。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原文写到“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直接叙述“不敢出门”“不敢钻庄稼地”的行为,通过“夜晚”“白天”的双重否定限制动作,以及下文将“别的孩子割满筐草,我却割不满”的情况对比,以白描式叙述将抽象惧怕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生活场景。②由“总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可以分析,连续五个“总感到”句式表现心理场景的迅速变换,将恐惧具象为具威胁性的潜在危险如:跟踪者、窜出物、坟墓异物。通过心理直述与场景联想结合,表现“怕”。③结合母亲的话语,“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但我还是怕。”母亲用绝对化表述给我纾解打气,树立勇气,但“我”“脖子凉飕飕”的生理反应与自己理性的赞同相互矛盾。烘托了“我”的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的叙述,作者在月夜孤行,“走”“爬”“钻”“趴”“听”“望”“嗅”等动作表现作者多感官亲近感受自然,“收获”二字表明作者将自然物象,如月光、高粱、泥土等转化为创作资源。②文本一的尾段直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大胆”,“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可以看出作者强调大胆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并以其为前提,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文本二中,作者说后起比前辈更大胆,结合上文对家乡的写法,福克纳是按照家乡来写,而莫言是将世界任何的内容融进家乡来写,这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大胆的艺术想象的推崇。③由“对这个美国老头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感到十分理解,并且很亲切”“我承认他是我的导师”可以看出,作者对福克纳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有着共鸣,对作者的创作有启发。对家乡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使用的问题上,莫言继承了福克纳到“家乡定居”的创作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家乡进行大刀阔斧地想象改造,这体现了对福克纳创作理念的借鉴与超越。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疾笃,召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谓曰:“吾常爱此子志气远大,可付后事,惟卿等所教。”及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汴人方寇潞州,周德威宿兵于乱柳,以军城易帅,窃议忷忷,讹言播于行路。帝方居丧,将吏不得谒见,监军使张承业排闼至庐所,言曰:“夫孝在不坠家业,不同匹夫之孝。且君父厌世,嗣主未立,窃虑凶猾不逞之徒,有怀觊望。又汴寇压境,利我凶衰,苟或摇动,则倍张贼势,讹言不息,惧有变生。请依顾命,墨缞听政,保家安亲,此惟大孝。”帝于是始听断大事。时振武节度使克宁,即帝之季父也,为管内蕃汉马步都知兵马使,典握兵柄。帝以军府事让季父,曰:“儿年幼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季父勋德俱高,众情推伏,且请制置军府,俟儿有立,听季父处分。”克宁曰:“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因率先拜贺。初,武皇奖励戎功,多畜庶孽①,衣服礼秩如嫡者六七辈,比之嗣王,年齿又长,部下各绾强兵,朝夕聚议,欲谋为乱。及帝绍统,或强项不拜,郁郁愤惋,托疾废事。会李存颢以阴计干克宁曰:“兄亡弟立,古今旧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克宁妻素刚狠,因激怒克宁,阴图祸乱。存颢欲于克宁之第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以并、汾九州归附于梁,送贞简太后为质。克宁意将激发,乃擅杀大将李存质,请授己云州节度使,割蔚、朔、应三州为属郡,帝悉俞允,然知其阴祸有日矣。克宁俟帝过其第,则图窃发。帝谓张承业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予当避路则祸乱不作矣!”承业曰:“臣受命先王,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诛除,亡无日矣。”因召吴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谕其谋,众咸愤怒。二月壬戌,命存璋伏甲以诛克宁,遂靖其难。(选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一》,有删改)【注】①庶孽:文中指义子。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无犹子A之情B骨肉不可C自相D鱼肉E予F当避路G则祸乱H不作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正在,与《屈原列传》中“方正之不容也”的“方”意思不同。B.因,于是,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C.阴,暗中,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思相同。D.难,兵乱,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武皇帝病重时,委托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辅佐李存勖。武皇帝死后,李存勖二十四岁在晋阳即位。B.李存勖正在服丧时,外面议论纷纷,谣言四起,监军使张承业闯进李存勖守丧的住所,劝他穿丧服听政,保家安亲。C.起初,武皇帝曾经为了奖励有军功的人,收了很多义子,庄宗即位之后,他们有的心里愤愤不平,推托有病不管事。D.李克宁在部将李存颢怂恿之下,将并、汾等州归附了梁国,并将贞简太后作为人质;为了激化矛盾,还擅自杀了大将李存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或摇动,则倍张贼势,讹言不息,惧有变生。(2)儿年幼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1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推究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庄宗得天下时在“人事”上有何作为?【答案】10.BEG11.B12.D13.(1)如果军心动摇,那么贼军气焰倍增,流言不止,恐怕会有变乱发生。(2)侄儿年轻幼稚,不熟悉各种政务,虽然继承遗命,恐怕不能镇压住局势。14.①果断停止居丧,接掌国家大事;②季父李克宁准备叛乱,庄宗听从劝告,采取行动制止,消除了叛乱危险。【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一》,主要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王位,并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果断决策、平息内乱的过程。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李存勖在关键时刻的冷静与智慧,尤其是他面对季父李克宁的叛乱时,听从张承业的劝告,迅速采取行动,成功消除了内乱。文章不仅刻画了李存勖作为君主的政治才能,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动荡与残酷。整体叙事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没叔侄之情,骨肉不该自相残杀,我应避开道路,祸乱就起不来!“无”的宾语是“犹子之情”,其后B处断句;“骨肉不可自相鱼肉”为主谓结构,其主语是“骨肉”,后句的主语是“予”,“予”前E处断句;“避”的宾语是“路”,“则”引出下句,“则”前G处断句。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正在/正直。句意:那时汴军正侵犯潞州。/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B.错误。于是/延用。句意:于是带头向庄宗拜贺。/沿袭前代的策略。C.正确。句意:暗中图谋发动叛乱。/暗地里共同策划绑架单于母亲阏氏归附汉朝。D.正确。兵乱/排斥。句意:最终平定变乱。/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李克宁……将并、汾等州归附了梁国,并将贞简太后作为人质”错误。由原文“存颢欲于克宁之第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以并、汾九州归附于梁,送贞简太后为质”可知,原文是说李存颢想要这么做,并非李克宁已经这么做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张”,增长;“息”,停止。(2)“通”,通晓;“承”,继承;“弹压”,镇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当监军使张承业劝说他“孝在不坠家业,不同匹夫之孝”,并分析了当时汴寇压境、内部可能生乱的严峻形势后,他听从建议,“始听断大事”,果断结束居丧状态,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稳定了局势,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②李克宁在李存颢等人的怂恿下,有了谋反之心,并且有一系列行动。庄宗起初想避让,但是在张承业指出“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诛除,亡无日矣”后,他听从劝告,果断采取措施,“命存璋伏甲以诛克宁,遂靖其难”,成功消除了内部叛乱的隐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得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参考译文: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帝病重,召见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说:“我常爱这孩子志气远大,可接替我的事业,希望你们多加教导。”武皇死后,庄宗便在晋阳即王位,时年二十四岁。那时汴军正侵犯潞州,周德威在乱柳驻兵,因军城换了元帅,引起众多议论,流言传播于道路。庄宗正在服丧,将军官吏都不能进见,监军使张承业推开门闯进庄宗守丧的住所,说:“讲孝道在于不使家业败落,不能和一般人那样讲孝。再说先帝刚去世,继承者还没立稳,我担心凶狠狡猾的野心家会有邪念。汴寇又乘我们有丧事侵压边界,如果军心动摇,那么贼军气焰倍增,流言不止,恐怕会有变乱发生。请遵从先帝遗命,穿丧服听政,保家安亲,这才是大孝。”庄宗于是开始听取报告决断国事。当时的振武军节度使李克宁是庄宗的叔叔,是管内蕃汉马步军都知兵马使,掌握兵权。庄宗把军府大事交给叔叔,说:“侄儿年轻幼稚,不熟悉各种政务,虽然继承遗命,恐怕不能镇压住局势。叔叔功勋道德都高,大家心服,暂请治理军务,等侄儿再大些,由叔叔安排。”李克宁说“我死去的哥哥有遗命,把政权交给侄儿,我怎敢说什么不同的话!”便带头向庄宗拜贺。起初,武皇帝奖励有军功的人,收了很多义子,衣服礼节待遇和亲生儿子相同的有六七辈人,和庄宗相比,年龄大,部下多辖有强兵,经常聚在一起议论,谋划叛乱。等到庄宗即位之后,有的不肯低头下拜,心里愤愤不平,推托有病不管事。李存颢私下挑动李克宁说:“兄亡弟立,古今已成惯例,叔叔拜侄儿,道理上讲不过去。”李克宁妻子性格一向刚狠,也趁机激怒李克宁,暗中图谋发动叛乱。李存颢想在李克宁家里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人,把并、汾九州归附给梁朝,送贞简太后为人质。李克宁想激化事情,擅自杀了大将李存质,要庄宗授予自己为云州节度使,把蔚、朔、应三州划归给自己,庄宗都允许了,然而也知道他的阴谋有一段时间了。李克宁想趁庄宗到他家时起事。庄宗对张承业说:“叔叔这样做,没叔侄之情,骨肉不该自相残杀,我应避开道路,祸乱就起不来!”张承业说,“我受先王嘱托,先王的话还在耳边。李存颢等人想将太原投敌,皇上还能有生路吗?如不马上镇压,国家也没几天了。”便召来吴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告知他们叛者的阴谋,大家都很愤怒。二月二十一日,命李存璋埋伏甲士杀了李克宁,最终平定变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D.此诗语言通俗浅近,自然晓畅,无一字难解,仿佛诗人心中自然流出,不事雕琢而又耐人寻味。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答案】15.A16.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解析】【导语】《题弟侄书堂》通过对比战乱与宁静、干戈与礼乐,展现了书房主人的坚韧与雅致。诗中“窗竹影摇”“野泉声入”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诗人对弟侄的期许。末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强调积累与坚持的重要性,鼓励弟侄在困境中不懈努力,积小成大,终有所成。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富有哲理。【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对……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错。“何事居穷道不穷”中“何事”是“为什么”,“居穷道不穷”,意思是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可见开篇以“何事”发问,表达的是诗人对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赞美之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的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居穷道不穷”意思是虽然生活处于穷困之中,但追求的道却不能穷困,这里的“道”可理解为学问、道德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乱时还与静时同”则进一步强调即使处于战乱的动荡时期,也要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心境和态度来对待学问。这表明不管外部环境是贫穷还是战乱,都不能成为影响求学的因素,学习者要能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专注于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积累“寸功”创造条件。②“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中,“干戈地”表明了家乡处于战乱的恶劣环境,而“常修礼乐风”的“常”字突出了弟侄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修习礼乐之风,即坚持对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学习与践行。这体现了求学需要有坚定的意志,不因为外界的艰难险阻而放弃对学问和道德的追求,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修身养性,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的“寸功”,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③“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读书环境图,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案上摇曳,野外泉水的声音传入砚池之中。这样的环境本就容易让人内心宁静,而诗人描绘此景,实则是暗赞书房主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宁静专注地读书学习。只有当学习者能够沉浸在学习之中,不受外界干扰,潜心投入,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将每一点知识的积累都转化为“寸功”,为实现质变奠定基础。④“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点明了主题,意思是少年时期的辛苦努力是关乎一生的大事,不要在光阴流逝中懒惰而浪费一点点的功夫。这明确告诉我们,求学的过程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每一点小小的努力和积累都很重要。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勤奋努力,不断地积累“寸功”,才能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终成就一生的事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近,都告诉人们不但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还要以有短处的人为鉴。(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⑤.战士军前半死生⑥.美人帐下犹歌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焉、牧、报、帐。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球表面几乎完全被月壤所覆盖,这就意味着,环绕月球轨道上的所有探测器直接探测的对象并非岩石,而是月壤。由于太空风化作用,月壤的物质组成和光谱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会对探月仪器和宇航员形成不小的威胁。在人类开展无人着陆和巡视探测时,从月壤表面扬起的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以及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的月尘直接威胁着工程实施的安全。这些月壤颗粒虽然极微细,却像刀尖一样锐利,很可能给宇航员的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对月壤的认识和研究是月球探测、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资源等A的基础。①月壤中藏着太阳的秘密。②月壤由于一直受到太阳的辐射,③太阳的物质以太阳风的形式被注入到月壤颗粒得到保存。④因此,从月壤颗粒中可以提取太阳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⑤完整的月壤剖面,记录了30多亿年的太阳辐射历史和太阳物质。月壤中还藏着地球的秘密。月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远离地球。在地质历史早期,月球远比今天更靠近地球。除了太阳风之外,月球还一直被地球风吹弗着,特别是在更早的30多亿年前。因此,月球正面的月壤还铸入了来自古老地球的大气物质,而月球背面、则没有。科学家提出,通过比较(甲),可以时别出来自地球大气的成分,研究30多亿年前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地球磁场。最后,月壤中当然还藏着月球本身的秘密。(乙),溅射起来的物质一层一层堆积在月球表面。因此,月壤剖面记录了30多亿年以来的陨石撞击历史,而且,这段记录同样也适用于地球。需要指出的是,与地球相比,月球是一台完美的记录仪,保存了地球—月球区域最完整的陨石撞击历史。虽然嫦娥六号在月球上开展的探测B,但是,我们一直期待着能拿到更多月壤样本,在地球实验室中开展更精细的研究。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答案】18.示例:A.不可或缺B卓有成效19.①月壤表面扬起月尘,②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③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④直接威胁着工程实施的安全。20.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第②句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由于”调至“月壤”前面;第⑤句成分残缺,应在“太阳物质”后加“注入情况”。21.示例:甲: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乙:月球表面受到陨石的撞击22.“弗”改为“拂”,“铸”改为“注”,“时”改为“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这里强调对月壤的认识和研究对于月球探测、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资源等工作是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可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B处,所填成语应是说明嫦娥六号在月球上开展的探测工作是有成果、有效果的,可填“卓有成效”。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的核心主语是“月尘”,谓语是“威胁”。改写时将修饰“月尘”的定语部分拆分成独立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年高三生物试题模拟一含解析
- 郑州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材料工程伦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蒙古族古近代文学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玉山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19周语文试题考试试题含解析
- 古田县2025年小升初全真模拟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修复儿童口腔牙体牙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2025年小升初全真数学模拟预测卷含解析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诗和唐宋词经典导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苏州市工业重点中学初三下期中试题含解析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铅锌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春困防疲劳驾驶课件
- 玻璃更换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贵州省办事处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疫人员考试题(附答案)
- 出生缺陷预防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静电仪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 2025合伙事业利润分成管理协议
- 小学校长学校管理讲座
- 河道水毁清理维护施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