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新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目标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日渐本土化(1)开始: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归纳1:阅读教材归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情况?1.佛教传入,日渐本土化(3)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4)由盛转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目标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思考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集•蒿里行》材料二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译自《晋书•食货志》材料三、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①时代背景: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②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③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④民众:痛苦无奈,求佛慰藉。⑤思想: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思考2: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原因:①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影响社会生产③破坏家庭秩序④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总结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消极: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至隋唐两宋,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小试牛刀:2.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3.上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2、西学东渐概念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阶段帝国时代明末清初"西学东来"转型时代晚清(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晚清维新人物容闳标志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1)早期——明末清初内容: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南怀仁归纳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西学东渐的概况和影响?(2)全面开始——鸦片战争以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①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②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③译书机构: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1)背景:2)传播渠道:①传播内容变化: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②政治运动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辛亥革命3)影响: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新篇章:20世纪初1)表现:2)影响: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结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完成填空)层次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器物制度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和平改良,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暴力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三大特征”?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第一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影响深远。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总结3: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的表现?思考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①要以客观、平等、宽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②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保护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③不能照搬照抄,要符合中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标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亚洲---东亚文化圈(中学东传)(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总结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的表现?(4)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6)移民: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一)亚洲--东亚文化圈(中学东传)(二)对欧洲(中学西传)——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封建社会瓦解。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四大发明欧洲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2、中国热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课堂小结】小试牛刀:4(2023.6·浙江高考)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B小试牛刀:6(2024·广西高考)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