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单元检测卷(三)含答案或解析_第1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单元检测卷(三)含答案或解析_第2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单元检测卷(三)含答案或解析_第3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单元检测卷(三)含答案或解析_第4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单元检测卷(三)含答案或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三)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孙振民在《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材料旨在强调印欧人迁徙的()A.武力优势 B.技术条件C.经济因素 D.路线方向答案C解析根据“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可知,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印欧人迁徙的经济因素,故选C项。2.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游猎为生的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过上了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了,D项错误。3.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答案B解析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4.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严重破坏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于汪达尔人攻占迦太基,在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因此切断了西罗马帝国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A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罗马古文物是否被破坏,C项错误;题干所说的是汪达尔人的迁徙,但迁徙不一定就是对外扩张,D项错误。5.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6.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年份白人(人)混血人种(人)原住民(人)1490年00500000001570年1380002500097000001650年72500064400091050001852年131900062520008211300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答案D解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数量大幅减少,大量的欧洲人来到美洲,非洲的黑人通过黑奴贸易被掳掠到美洲,所以原住民人数不断减少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大洲应该是美洲,故D项正确。7.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一、“发现新大陆”前的古印第安文化二、殖民地时期混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独立革命后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混合A.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C.美国多源文化的表现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受殖民扩张的影响,形成混血文化,后在独立浪潮后出现多种文化混合的现象,因此反映的主题是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美洲不光单指美国,排除C项;美洲的传统文化并未消失,排除D项。8.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了新航路C.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与掠夺D.葡西两国率先开展黑奴贸易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早期,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中南美洲的人口构成中占比不到一半,非洲奴隶却占很大比重,这主要是欧洲殖民者侵略与掠夺的结果,C项正确;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不是美洲印第安人占比大幅下降、非洲奴隶众多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不是美洲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葡西两国率先开展黑奴贸易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响不是主要的,D项错误。9.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材料中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清政府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国际协商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10.《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答案B解析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故选B项;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1.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再加上互相通婚,形成了“移民文化”——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由此可推知()A.移民的多源性是美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特点B.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C.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先进性D.民族和文化的内源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美利坚文化,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文化的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源性,不是内源性,排除D项。12.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可知,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3.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85年猛增到1160万,到1993年已经有1890万。这说明()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A正确;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并非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等问题产生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排除D。14.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C.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数据变化,即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日益上升可知,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凸显,C项正确;材料没有展示美国各民族间的分歧,不能说明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A项错误;只有美国移民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数据,不能说明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B项错误;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比例上升,不能说明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D项错误。15.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答案A解析材料“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体现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A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16.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答案C解析材料“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等措施都是对于移民有利的方面,有利于缓和德国人对移民的不信任,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对于移民的矛盾,不是提高移民的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17.(14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阶段历史现象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材料二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答案((2)特征: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19.(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敌对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