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九年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过关题(含答案)_第1页
中考历史九年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过关题(含答案)_第2页
中考历史九年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过关题(含答案)_第3页
中考历史九年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过关题(含答案)_第4页
中考历史九年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过关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九年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过关题一、单选题1.(2023九下·安宁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创建于()A.北京 B.南昌 C.上海、嘉兴 D.延安2.(2017·嘉禾会考)五四运动中罢免的国贼中不包括()A.曹汝霖 B.张作霖 C.陆宗舆 D.章宗祥3.(2024八上·荆门期末)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4.(2021九下·长沙期中)黄仁宇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材料()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5.(2014·淮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1927年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抵抗包括()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北伐战争④战略大决战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2024八上·荆州月考)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A.国共合作实现 B.南昌起义爆发C.八七会议召开 D.遵义会议召开7.(2023·广州模拟)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A.国民革命 B.抗日战争 C.国共合作 D.解放战争8.(2017·龙湖模拟)现存较早的中共“一大”党纲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而且是用英文写的。原来,“一大”代表陈公博后来到美国读书,用英文写了博士论文,“一大”党纲作为附件置于论文之后。针对这份英文“党纲”的可信性,主要有以下意见: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因为是“一大”的当事人所记,可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②不具备史料价值,因为英文写的党纲是为论文服务的③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③正确,①②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①②③皆错9.(2019·深圳)1935年6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战士们正在进行()A.井冈山会师 B.南昌起义 C.万里长征 D.武昌起义10.(2020九下·平度期中)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C.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二、填空题11.(2022·大庆模拟)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是。12.(2024九下·沿河模拟)[重要会议.经验总结]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有助于我们建立历史事件的时空关系。根据时间坐标轴内容?处应填写13.(2022·无锡)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4.(2019·苏州模拟)1924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又创办了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15.(2022·大庆模拟)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6.(2018·聊城)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等在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地区会师。三、材料分析题17.(2021九下·德庆月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某历史社团开展了相关考察活动。【文化公园概览】材料一: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国家文化公园名称建设内容涉及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变迁的文化·长城】材料二:秦已并天下,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民间自相往来、平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代中前期长城内外的抗争,带来了长城地带经济的飞跃发展,为农、牧民族大融合和农、牧文化二元一体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并发挥过渡功能,将中原文化过渡到塞北。正是由于这样深入的民族融合,才有了清代“内边疆”(内边疆:中国范围内各个政权的边疆)的最终消失。——摘编自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红色的文化·长征】材料三:【文化保护传承】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其生命力在于世代传承与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化建设的精品力作。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供给“量的扩大”以及“质的提升”都有了新的要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满足文化需求的精准供给。——《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05版(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说出从秦至明后期长城主要功能的变化。分析清代“内边疆”消失的原因。(3)从下表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与材料三的一则材料相对应,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研究主题1研究主题2研究主题3长征的重要转折长征的革命精神长征的海外传播示例:研究主题:长征的重要转折选择材料:③理由:档案中遵义会议的决议内容和中央的相关文件,证实了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4)依据材料四,分析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顾维钧材料二:“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至于日本,则是如愿以偿。”——顾维钧(1)顾维钧所说的这次“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什么会议?(2)日本的“如愿以偿”是什么内容?(3)这件事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四、综合题19.(2024九下·湖北模拟)【革命道路】材料一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材料二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四个省,翻过了万水千山,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不仅锤炼了我们的党,锻造了我们的军队,还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根据材料一指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概括能够开辟这条道路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20.(2024九下·平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城市的敌人势力较强大,工农革命军受到严重损失,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农村进军。-----《毛泽东传》(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分析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材料二:(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井冈山精神”指什么?(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意义。21.(2024九下·赣州模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曙光初照】材料一1919年5月,五四运动震撼了江西南昌,激荡起南昌学生的爱国反帝之心。因军阀和反动政府舆论的压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江西青年开始寻找自己的文化思想传播和交流的平台。1920年7月,袁玉冰、黄道、徐先兆等8人创办进步刊物《新江西》,《新江西》成为当时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摘自《南昌日报》2021年3月5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江西》出版的背景。【星火燎原】材料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并概括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苦难辉煌】材料三2024年3月13日,重走长征路——全国红色教育联盟主题联动项目启动大会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瑞金举行。小敏同学也从电视上观看了此次活动,为纪念此次活动,她绘制了一张长征时间轴,示意图如下。(3)请你推荐一个长征途中重要的地点,并说明你的推荐理由。【精神丰碑】材料四“同志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在内的党的全部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不断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王沪宁《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4)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你将用怎样的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3.【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4.【答案】B【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5.【答案】A【知识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6.【答案】D【知识点】遵义会议7.【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8.【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9.【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10.【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1.【答案】黄埔军校【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12.【答案】古田会议【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3.【答案】1921;1949【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4.【答案】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建立15.【答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6.【答案】井冈山;会宁【知识点】红军长征;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7.【答案】(1)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跨度长、地域范围广。(2)变化:由军事防御设施变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原因:民族交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3)研究主题:长征的革命精神;选择材料:④;理由: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证据,他们的事迹体现长征精神的铸就,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主题:长征的海外传播;选择资料:②/⑥;理由:报刊积极宣传红军长征的信息,成为国际社会了解长征的“宣传阵地”。本书通过实地考察和一手史料反映党和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成为世界人们了解长征的经典作品。(4)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知识点】红军长征18.【答案】(1)巴黎和会。(2)日本以《二十一条》为借口在巴黎和会上得到了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知识点】五四运动19.【答案】(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道路)。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艰苦探索;符合中国国情。(2)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怎样继承: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立志报国;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点】红军长征20.【答案】(1)原因:在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革命基础好,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群众觉悟高。

(2)“井冈山精神”指: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出发,艰苦奋斗的坚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