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目录一、总论 11.1、项目由来 11.2、编制依据 11.3、评价标准 3二、项目概况 3三、项目环境质量现状 4四、建设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54.1、污染源分析 54.2、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64.3、水环境影响分析 64.4、声环境影响分析 64.5、公众参与结论 7五、污染防治措施 75.1、施工期污染防治对策 75.2、营运期污染防治对策 9六、综合结论 10一、总论1.1、项目由来本项目位于杭州留下入城口,东起留和路,西至02省道,是杭州的西大门,也是杭州给予进入城区的人们第一印象之处。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也急剧增长,留下互通、杭徽高速入口与周边支路的车辆交替造成02省道与天目山路过渡段堵车情况愈来愈严重,现状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流量增长的要求,急需对留下入城口进行整治。根据《关于同意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发改投资函[2009]142号,杭州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为:绕城高速和杭徽高速留下互通区域的绿化,天目山路(绕城以西)至02省道间约170米道路拓宽(含上埠河桥),新建规划支路(绕城高速留下互通收费口至留和路),天目山路、02省道及留下互通区部分道路的交通渠化改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1998)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2009年9月,杭州市市郊公路管理处委托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本院)承担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院项目组在进行全线详细踏勘调查和开展公众参与后,编制了《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杭州市环保局于2009年10月29日在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主持召开了该报告书的评审会,根据技术评估会专家意见,环评单位修改完善后报批。1.2、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6.25;(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11)《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166号文;(12)《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水利厅,2005.12.6;(13)《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号,2009.1.1施行;(14)《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实施意见》,浙环发[2008]55号,2008.9.26。(15)《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6)《杭州市建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003]192号;(17)《杭州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杭州市政府令第163号;(18)《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方案给市环保局的批复》,杭政发[1997]78号,1997.6.12;(19)《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2006.2.14;(20)《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1999.4.20;(21)《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2008.9.18;(22)《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78号),2002.6.1。2、技术规范及其它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6)《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市西湖分区留下单元(XH14)控制性详细规划》;(7)《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留下互通入城口整治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2008.12.04)(8)《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方案设计评审会会议纪要》(2009.3.05)(9)《关于同意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发改投资函[2009]142号,2009.6.1;(10)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附件,许可证号:选字第330100200900563号;(11)《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3、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本项目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二类区,SO2、NO2、PM10、CO常规污染物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水环境:本项目拟建地附近地表水为沿山河、新开河、上埠河,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可知,项目附近地表水环境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声环境:根据杭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划的规定,工程区域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适用区。天目山路为城市快速路,新建规划支路起点(0+000)、终点(0+280.787)相交处为分别为绕城高速公路和留和路(城市主干道)。根据杭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说明:对于城市道路中交通干线两侧,若临街建筑以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建筑为主,将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划为4a类标准适用区域。若临街建筑以低于三层楼房建筑(含开阔地带)为主,将道路红线外40米的区域划为4a类标准适用区域。2、污染排放标准废水:施工泥浆水经沉淀池沉淀达标后回用或排放。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污水经隔油处理后进入留和路污水管网。污水纳管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噪声:施工作业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二、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杭州市留下入城口整治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杭州市市郊公路管理处建设地点:杭州留下入城口建设性质:改扩(1)留下入城口交通现状由于支路进入02省道大型车辆较多,且此路段02省道为机非混行的一块板形式,车辆直接在此处进行左转,严重影响直行车辆,再加上该路段道路断面严重压缩,形成交通瓶颈,造成该路段交通相当混乱。由于现状绕城高速天目山路接线设置的不合理,由绕城下天目山路左转车辆与天目山路直行车辆有交织,对天目山路直行车辆影响较大,造成安全隐患,右转车辆增加天目山路、西溪路与留和路交叉口的交通负担。缺少天目山路由东向西车辆右转上杭州绕城接线,天目山路右转上绕城车辆需绕行较长距离耗时较多。(2)整治目标本次整治主要通过设置中间绿化带,加宽该压缩断面等方式(主要为天目山路(绕城以西)至02省道间约170米道路拓宽(原有绿化带改为车行道)及上埠河桥的拓宽)有效解决该处的交通问题,为沿线居民及企业提供畅通、便捷的道路。通过新建绕城与留和路接线,同时废除绕城下天目山路接线,保留天目山路由西向东车辆上绕城接线,来解决天目山路、留和路等地面道路与绕城的交通转换问题。三、项目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为了解本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大气质量现状,本环评引用由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8年10月对留下镇(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空气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由监测结果统计可知,各污染物监测值均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的二级标准要求,故从总体来看,项目拟建地环境空气质量较好。(2)水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拟建地附近水体主要为沿山河,根据杭州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沿山河2009年4月的水质监测数据中,pH、高锰酸钾指数、总磷、解氧及氨氮指标均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3)声环境质量现状为了解拟建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我所委托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新建规划支路现状噪声进行了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可知,新建规划支路起点、终点由于受绕城高速公路和留和路交通噪声的影响,昼、夜间噪声均超过4a类标准。道路中点处(区域背景噪声)现为城市绿化,但由于受绕城高速公路和留和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夜间噪声出现超标,昼间可以达到2类标准。天目山路段由本院自行监测。由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可知,天目山路沿线昼、夜间噪声均超过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4a类标准限值,保护目标临街第一排建筑昼间噪声均可以达到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4a类标准限值,夜间噪声超过4a类标准限值。四、建设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4.1、污染源分析表1营运期主要工程污染源强及环境影响简析评价项目影响行为及污染源分析污染源强估算环境噪声1、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态源。拟建段道路营运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另外,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2、由于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驶的汽车产生震动噪声。假定最外侧2条车道中心线位置,0.5m高度为2个线声源,平均声级Lm:Lm=10×lg[100.1×Lm,n+100.1×Lm,f]式中的Lm,n、Lm,f分别为距预测点最近、最远车道的平均声级。环境空气1、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管的排放,而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几乎全部的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都来源于排气管。一氧化碳是燃料在发动机内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取决于空燃比和各种汽缸燃料分配的均匀性。氮氧化物是产生于过量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的汽缸内。碳氢化合物产生于汽缸壁面淬冷效应和混合气不完全燃烧。由于目前国内汽车已经实行无铅化汽油,因此铅的影响可以忽略;2、道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污染物源强计算公式:式中:Qj-j类污染物的排放源强(mg/(s·m));Ai-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h)Eij-运行工况下i型车j类污染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辆·m)。水环境实行雨污水分流,雨水经收集后自西向东排入河道中,污水进入污水管道,对沿线水环境影响轻微。-4.2、空气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天目山道路综合整治后,D类稳定度下该路段距离中心线26m处(道路规划红线处),CO、NO2地面小时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限值。4.3、水环境影响分析建设工程沿线各地块及道路雨水以分散就近排放为原则,天目山路段全线布置一根雨水管,雨水沿天目山路自东向西排入上埠河河道。新建规划支路布置一根雨水管和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处,雨水经收集后自西向东排入新开河河道中,沿线污水收集后进入留和路污水管道。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污水经隔油处理后进入留和路污水管网,这样可减少内河的污染,使沿线河道的水质得到改善。4.4、声环境影响分析由预测结果可知,新建规划支路红线处噪声影响值为昼间68.7~71.4dB(70.7dB),夜间62.7~65.5dB(64.0dB),均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9)2类标准限值。根据预测,中期2类区达标距离(与道路中心线距离)为昼间48m,夜间86m。整治后天目山路沿线敏感点噪声预测值均比整治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昼间下降幅度为2.4~2.9dB,夜间下降幅度为0.8~1.1dB。可见在保持原有车流量情况下,道路平整度提高及采用降噪沥青路面措施后,沿线声环境略有改善,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将缓减沿线声环境恶化的趋势。4.5、公众参与结论为了充分了解工程周边企业及群众的意见,本评价采取发放调查表及张贴公告的形式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工程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及个人。公众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个人及单位对工程的建设表示支持,无反对意见。公示期间,绝大部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都能认真阅读公示内容,但无人与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联系,无单位和个人对该项目的建设提出反对或其它意见。五、污染防治措施 5.1、施工期污染防治对策本项目营运期污染防治对策详见表2。表2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汇总污染物措施废水桥梁施工:由于桥梁施工是施工期水环境影响的主要污染工序,桥梁施工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对新开河、上埠河水质产生影响:(1)对于桥梁桥墩的施工要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防止墩台的施工引起大量长时间底泥悬浮,污染附近水体,工程采用污染较小的围堰法和钻孔灌注桩进行水下施工,围堰内产生的废渣应送到岸上尽量用作填料,对于不能用作路基填料的需在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后选择适当的地点弃置;桥梁的水下部分施工尽量安排在枯水期进行。(2)施工泥浆水由排水沟收集后经沉淀池澄清后回用或排放;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纳入留和路污水管道;施工营地与水体之间保持150米以上的距离。(3)桥梁施工中挖出的淤泥、渣土禁止弃入河道或管道,应征得水利等相关部门的意见,综合加以利用。(4)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防止油料泄漏。禁止将污水、垃圾排入水体,应收集后和桥梁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处理。其它施工:(1)施工营地、建材堆场等应与河流、沟渠等地表水体保持一定距离,确因工程建设需要而临时堆放在水体附近的一般建筑材料,必须设篷盖,必要时设围栏。(2)生活垃圾不能随意抛掷,严禁倒入沿线水体,必须集中收集并由环卫部门定期收集处理。(3)在有雨水及路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置临时性沉淀池,使泥沙沉淀,在沉淀池出水的一侧设土工布围栏,再次拦截泥沙。当路基建成,过水涵洞等铺设完毕后,对沉淀池进行适当处理。(4)施工中的废油、废沥青及其它固体废弃物严禁倾倒或抛入水体,也不得堆放在水体旁,应及时清运至指定地点或按照有关规定处理。(5)对于进出施工车辆冲洗水也应沉淀泥浆后方可排放,严禁直接将泥浆水冲入附近水域。大气(1)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执行《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道路挖掘施工工地周围应当设置硬质密闭围档,一般采用彩钢板围护。(2)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应当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它防尘措施。(3)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洒水车,做到对施工便道和未完工路面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抑制道路扬尘污染。(4)工地内应当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车辆冲洗设施和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冲洗干净后出场,并保持出入口通道及道路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整洁。(5)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应当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临时性密闭堆放设施进行存放或采取其它有效防尘措施。(6)运输建筑垃圾、渣土等易产生扬尘的施工车辆,应加盖斗篷,密封运送,防止起尘。(7)沥青虽不在现场拌和,但用卡车运至筑路现场时,由于沥青温度较高,建议采用封闭式运输,减少沥青挥发对运输沿线大气环境的污染。摊铺时应注意对施工人员的劳动防护。噪声(1)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其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2)施工期噪声影响是短期行为,主要是在靠近居住区施工干扰居民休息。因此,要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应并认真执行申报审批制度。噪声声级高的施工机械在夜间(22:00~6:00)应停止施工,在靠近居民区路段,应适当调整作业时间,避开休息时间。(3)对开挖路基路段或在居民集中路段,两侧应设置彩钢板作为防护装置,既起噪声防护作用又可起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4)根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确定工程施工场界,为此,应合理安排施工场地,避免在集中居民生活区附近设置施工场地。(5)利用周边道路用于施工材料的运输路线,应调整作业时间,如错开上下班高峰时间,防止对原有交通造成干扰。夜间施工时,要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6)对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5届初三毕业班3月适应性线上测试(一)英语试题含答案
- 西北师范大学《沙盘模拟与管理建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彩色几何静物课件
- 小学生知识类话剧绘本
- 广东省安全员B证第四批(项目负责人)复审模拟题及答案
- 幼儿教育学绪论
- 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5电气主接线1
- 培训学校教师师德培训
-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
- CTR数据分享-突围jpg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解读
- 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 乡镇卫生院医保管理制度
- 养老院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 《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课件
- 升压站绿色施工方案及记录
-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设计
- 2024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育婴师培训材料
- 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动物疫病检疫检验”赛项规程
-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