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选自《说苑》文言文题 专项练习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选自《说苑》文言文题 专项练习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选自《说苑》文言文题 专项练习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选自《说苑》文言文题 专项练习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选自《说苑》文言文题 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选自《说苑》文言文题专项练习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日:“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

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日:“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

年必亡矣。'今明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

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

其将亡矣。”

下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旁邻窥墙而问之。

“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日:“吾国且亡。”日:“何以知

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

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

闻其言,则举宗而去之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

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

此应曰:“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

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

哉?”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故曰:“能言者

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

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

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

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

不出此门。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

“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日:

“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

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遂取陈。

(节选自《说苑•权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B.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C.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日/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日/若何以至于此/

D.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期年而亡”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

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B.“则举宗而去之楚”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人固有利不利”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

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则民力罢矣”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

的“罢”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国公索氏在正要祭祀的时候丢失了祭祀所用的牲畜,孔子预

言了公索氏败亡后,弟子询问孔子预言的依据,孔子是从小事进行推

断的。

B.下蔡威公由劝谈国君一事预感到国家将要灭亡,痛哭了三天,

在墙外窥探的邻居听了他的话搬到楚国,威公得出结论能做的人是能

说的人的主人。

C.韩昭侯建造高门,屈宜咎认为此时不是修建的好时机。因为之

前秦国攻占了宜阳,第二年韩国闹旱灾,百姓三餐不饱。

D.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打探的人认为从陈国的城墙、护城河、

储备、国家情况看不能打,但楚庄王却从陈国的民情看出陈国能攻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逐解其缚,与俱之楚。(5分)

(2)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

重来者也。(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丰墙碗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核不深,未

必撅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

算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

干喉癌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

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面视天。

管仲日:“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

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

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日:“一日不稼,百日不食。”

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

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

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在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

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Q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

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

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

后犹有令尹图、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

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日:“不若公子乐。

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赢抱太子以呼于庭

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

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

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燥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踞日”(《鸿门宴》)两句

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

示致敬。

C.“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

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

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

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

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

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4分)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4分)

14.请简要陈述贾季立公子乐为国君的理由。(3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

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

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在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

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

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

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

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

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

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

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着,无当其处。臣

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久践高

位,妨群贤路;匕禄素餐,食欲无厌;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

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

而土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

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

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

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庄王从之,赐虞子采地三百,

号曰"国老”,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

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

而不党,施刑戮而不散,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说苑至公》)

【注】散:同“委”,枉曲。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亡之,我存之”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诺,吾固将图之”与“秦孝公据靖函之固”(《过秦论》)

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

两句中的“凡”字含义不同。

D.“尸禄素餐,食欲无厌”与“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两句中的“尸”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军攻打楚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西去秦国请求援助,站在

秦国朝廷上哭泣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出兵救楚,吴国军

队撤退回国。

B.楚昭王返国复位,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认为拯救国家危亡

并不是为了虚名,接受赏赐就是炫耀自己的勇敢,于是他拒绝赏赐,

退身隐居。

C.虞丘子认为自己做令尹十年,国家没有得到更好的治理,向楚

庄王推荐孙叔敖取代自己。在他的坚决请求下,楚庄王依从了他,赏

赐虞丘子食邑。

D.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被孙叔敖抓来

杀了。虞丘子入宫拜见楚庄王,称赞孙叔敖办事公正平直,请求楚庄

王奖赏孙叔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

友。(5分)

(2)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

子如何?(5分)

四、(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

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I。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

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日:“止,楚人遗弓,

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

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沧,狱讼

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

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

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

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臣愿固辞。”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

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戳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日臣

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日夫子之赐也已。

晋文公问于咎犯日:“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

羔可也。”公曰:“非汝之瓣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

之豌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

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

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

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今吾族犯法甚明,

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

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国

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

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B.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C.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己/

D.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公法”与“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

“当”字含义相同。

B.“国不加治”与“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治”

字含义不同。

C.“久固禄位”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

的“固”字含义不同。

D.“相与作歌”与“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两句

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楚共王的胸怀眼界还不够大,还局限在楚国人的范围,

不算“大公”,真正的大公无私没有国域界限。

B.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

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孙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高兴。

C.咎犯心胸宽广,一心为公,在国家需要人才时,举贤不避仇,

放下私人恩怨举荐了虞子羔,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

D.令尹子文公私分明,大义灭亲。廷理执法不公,他愤而斥责,

要求廷理秉公执法处罚自己的族人,受到百姓赞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5

分)

(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5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丰墙浇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垓不深,未

必撅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

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

干喉燥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

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面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

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

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

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

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

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僵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

人扰;分己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

良。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

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

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

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不惹公子乐。

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

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

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

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雌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踞曰”(《鸿门宴》)两句

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

示致敬。

C.“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

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

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

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

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

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选自《说苑》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一(教师版)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

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

年必亡矣。'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

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

其将亡矣。”

下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旁邻窥墙而问之。

曰:“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曰:“吾国且亡。”曰:“何以知

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

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

闻其言,则举宗而去之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

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

此应日:“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

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

哉?”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故曰:“能言者

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

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

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

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

不出此门。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

“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日:

“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

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遂取陈。

(节选自《说苑•权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B.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C.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日/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日/若何以至于此/

D.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

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11.下列对文中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期年而亡”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

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B.“则举宗而去之楚”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人固有利不利”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

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则民力罢矣”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

的“罢”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国公索氏在正要祭祀的时候丢失了祭祀所用的牲畜,孔子预

言了公索氏败亡后,弟子询问孔子预言的依据,孔子是从小事进行推

断的。

B.下蔡威公由劝谈国君一事预感到国家将要灭亡,痛哭了三天,

在墙外窥探的邻居听了他的话搬到楚国,威公得出结论能做的人是能

说的人的主人。

C.韩昭侯建造高门,屈宜咎认为此时不是修建的好时机。因为之

前秦国攻占了宜阳,第二年韩国闹旱灾,百姓三餐不饱。

D.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打探的人认为从陈国的城墙、护城河、

储备、国家情况看不能打,但楚庄王却从陈国的民情看出陈国能攻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逐解其缚,与俱之楚。(5分)

(2)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

重来者也。(5分)

【答案】10.D11.C12.B

13.(1)那在墙外窥探的人就对楚王说了这件事,于是解开威公

的绳子,和他一起到楚国。(“乃”“缚”“之”各1分,句意2分)

(2)不在此时同情百姓的急难,却反而更加奢侈。这是所谓福气

不会再次到达,灾祸一定会再次到达的道理。(“恤”“顾反”、判

断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鲁国公索氏将要祭祀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却丢了。孔子听说了

此事,说:“公索氏用不了三年,一定会衰亡。”过了一年以后,公

索氏果然败亡了。孔子弟子问他:“从前公索氏丢失了用来祭祀的牲

畜,您说:'用不了三年,一定会衰亡。'如今才过了一年,公索氏

果然败亡了。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将要衰亡?”孔子说:“祭祀,是孝

子用来竭心尽力供奉先祖亲人的仪式。将要祭祀却把要用的牲畜弄丢

了,那么其余丢失的东西就会更多了。我凭这个知道公索氏将要灭亡」

下蔡威公闭起门来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泪干了便流出血来。

旁边邻居在墙外窥见,问他:“您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答道:

“我们国家就要灭亡了。”问道:“您是怎么知道的

呢?”答道:“我听说病得要死的人,良医也束手无策;国家要

亡,计谋也没用。我好几次劝谏我们国君,国君不采纳,所以我知道

国家将要灭亡。”于是那位在墙外窥探的人听了他的话,全宗族的人

都搬到楚国去了。经过几年,楚王果然起兵讨伐蔡国。在墙外窥探的

人当司马,带领军队前去,俘虏了很多人,问道:“会不会有兄弟或

老朋友在俘虏中呢?“果然看见威公在俘虏营中被绑着,问道:“您

为什么落得这般地步呢?”答道:“我为什么不落得这地步呢!我听说

过:能说的人,是能做的人的仆人;能做的人,是能说的人的主人。

你能照我的话去做;所以你是主人,我是仆人。我为什么不落得这地

步呢?”那在墙外窥探的人就对楚王说了这件事,于是解开威公的绳

子,和他一起到楚国。有人评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

必能说。”

韩昭侯建造高门。屈宜咎说:“君王一定没有机会从这个门走出

去。”昭侯问:“为什么?”屈宜咎说:“时机不对。我所说时机不

对,不是指日期不对。任何人做事本来都会有恰当或

不恰当的时机,以往君王曾有很好的时机,可是没有建造。往年

秦国攻占了宜阳,第二年我国闹旱灾,百姓三餐不饱,不在此时同情

百姓的急难,却反而更加奢侈。这是所谓福气不会再次到达,灾祸一

定会再次到达的道理。”高门建成,昭侯就去世了,竟然真的没出过

此门。

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派人去探查。使者说:“陈国不可以攻打。”

庄王问:“为什么?”回答说:“陈国的城郭高,沟壑深,积聚储存

的东西多,国家安宁。”庄王说:“陈可以攻打。陈国是个小国,但

积聚储备的东西多。积聚储备的东西多,征收赋税就重,征收赋税多,

百姓的怨恨就最大;城墙高,沟壑深,那么民力就劳乏。”举兵攻打,

于是攻取了陈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丰墙浇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核不深,未

必撅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

算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

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

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面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

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日:“君

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

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

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

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僵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

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

昊。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

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

后犹有令尹图、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

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不若公子乐。

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赢抱太子以呼于庭

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

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

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始干喉燥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燥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燃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燥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踞日”(《鸿门宴》)两句

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

示致敬。

C.“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

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

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

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

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

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4分)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4分)

14.请简要陈述贾季立公子乐为国君的理由。(3分)

【答案】10.A[(原文标点)乃始干喉燥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

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11.C(“得”前者意思是“抓住”,后者意思是“具备”)

12.D(“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说法错误,应是立太子

为嗣君)

13.(1)但有朝一日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故,车马奔驰而民众逃

散,屈指之间灾祸就降临了。(得分点:“非常”“指”“至”各1

分,句意1分)

(2)现在楚王宠爱的儿子很多,但嫡长子的地位还没有确定内乱

从这件事开始发生。(得分点:“无主”“自”

“生”各1分,句意1分)

14.①公子乐受到先王的宠爱。②曾在狄地做官,狄人可以成为

后援。(答对一点1分,答

对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墙体高大厚实而基脚瘦薄,未必会倒塌,流动的积水一到,必定

先被毁坏。树木扎根不深,未必能拔起它;旋风吹,暴雨降,必定先

被拔起。君子在该国掌权,不崇尚仁义,不尊重贤臣,未必会立即亡

国;但有朝一日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故,车马奔驰而民众逃散,屈指

之间灾祸就降临了,这才喉干唇焦,祈求上天来救助他,岂不是很难

的吗?孔子说:“事前不谨慎而在事后痛悔,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齐桓公问管仲说:“做君主的应重视什么呢?”管仲说:“重视

天。”桓公抬起头来看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

天空,当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

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

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从

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

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

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

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后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

臣的幸福。”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

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楚恭王有很多宠爱的儿子,但世子的地位未确定。屈建说:“楚

国必定多内乱。有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上万人去追逐它,有一个人捉

到了他,其他的人就不再跑了。名分未确定,就会像一只兔子奔跑使

得万人扰乱;名分已经确定,即使贪婪的人也知道罢手。现在楚王宠

爱的儿子很多,但嫡长子的地位还没有确定,内乱从这件事开始发生。

世子,是国家延续的基础.又是百姓的希望。国家已经没有基础,又

使百姓失去希望,那就断绝了国家的根本。根本断绝,国家就会被扰

乱,好像兔子在街上奔跑一样。"楚恭王听到了这番话,就立了康王

为太子。那以后还有令尹围、公子弃疾发动的内乱。

晋襄公去世,继位的国君年幼,赵宣子做国相,对大夫们说:“继

立的国君年幼,恐怕多有危难。请求立公子雍为国君,雍年纪大,出

质在秦国,秦国强大,可以为后援。”贾季说:“不如立公子乐。公

子乐在国内受到宠信,先王喜爱他,并让他在狄地做官狄人可以成为

后援。”晋襄公夫人穆赢抱着太子在朝廷呼告,说:“先君有什么罪?

这嗣君又有什么罪?难道放弃正妻的嗣子不立,却到外面去寻求国君

吗?”她出朝后,抱着太子来见赵宣子,说:“你害怕会有国难,所

以想要主年长的为国君,年长的国君继位后,年幼的国君长大了,国

难就要降临了。''赵宣子也担心会这样,于是立了太子为国君。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

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

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左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

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

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

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

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

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

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

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着,无当其处。臣

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久践高

位,妨群贤路;匕禄素餐,食欲无厌;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

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

而土民可使附。”庄王日:“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

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

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

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庄王从之,赐虞子采地三百,

号曰"国老”,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

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

而不党,施刑戮而不散,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说苑至公》)

【注】散:同“委”,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申包胥不受命i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

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11.下列对文中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亡之,我存之”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诺,吾固将图之”与“秦孝公据靖函之固”(《过秦论》)

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

两句中的“凡”字含义不同。

D.“尸禄素餐,食欲无厌”与“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两句中的“尸”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军攻打楚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西去秦国请求援助,站在

秦国朝廷上哭泣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出兵救楚,吴国军

队撤退回国。

B.楚昭王返国复位,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认为拯救国家危亡

并不是为了虚名,接受赏赐就是炫耀自己的勇敢,于是他拒绝赏赐,

退身隐居。

C.虞丘子认为自己做令尹十年,国家没有得到更好的治理,向楚

庄王推荐孙叔敖取代自己。在他的坚决请求下,楚庄王依从了他,赏

赐虞丘子食邑。

D.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被孙叔敖抓来

杀了。虞丘子入宫拜见楚庄王,称赞孙叔敖办事公正平直,请求楚庄

王奖赏孙叔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

友。(5分)

(2)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

子如何?(5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

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

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

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

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句意:申包胥没有接受君命,便西去拜见秦国君

王说:“吴国无道,军队强大人马众多,将要征讨天下,现从楚国开

始。我国君王出走,住在云梦,派我前来告急。”

“不受命”指不接受君命,不能拆开,排除A、B两项。“天下”

是“征”的对象,不能拆开,排除D项。另外,“云梦”为地名,用

作“居”的宾语,不能在其后加上“使”。加上标点符号为:申包胥

不受命,西见秦伯日:“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

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故选Co

(2)A.存:使……存在/存在。

B.固:本来/坚固,

C.凡:凡是/总共,

D.尸:像尸一样/尸体。

故选D。

(3)D.“请求楚庄王奖赏孙叔敖”与原文内容不符,根据原文“虞

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

施刑戮而不散,可谓公平'",可知,虞丘子没有请求奖励。

故选D。

(4)①勉,努力;止,制止。译文:您努力去做吧!我不能够帮

助您。帮助您就是攻伐自己的宗庙;制止您这就是不把您当朋友。

②长,作盟主;绝域,极边远的地方;如何,怎么办。译文:您

辅佐我,我才能在中原作盟主,号令行施到极边远的地方,终于称霸

诸侯。没有您将怎么办?

答案:

(1)C

(2)D

(3)D

(4)①您努力去做吧!我不能够帮助您。帮助您就是攻伐自己的

宗庙;制止您这就是不把您当朋友。

②您辅佐我,我才能在中原作盟主,号令行施到极边远的地方,

终于称霸诸侯。没有您将怎么办?

参考译文:

伍子胥将要出奔吴国,向他的朋友申包胥告辞说:“三年以后,

楚国不亡,我不再见您了。”申包胥说:“您努力去做吧!我不能够

帮助您。帮助您就是攻伐自己的宗庙;制止您这就是不把您当朋友。

尽管这样,您如能灭亡楚国,我就要保存它。”于是人们都在观察楚

国一存一亡的两种可能。三年后,吴军伐楚,楚昭王出逃。申包胥没

有接受君命,便西去

拜见秦国君王说:“吴国无道,军队强大人马众多,将要征讨天

下,现从楚国开始。我国君王出走,住在云梦,派我前来告急。”秦

哀公说:“好吧!我本来就打算考虑这件事。”申包胥不退朝,站在

秦国朝廷上,昼夜哭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秦哀公说:“有这样的

臣子,怎么能不援救呢?”于是就出兵救楚。吴军知道这个消息,就

率领军队撤退回国。楚昭王返国复位,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辞谢

说:“拯救国家危亡,不是为了虚名。成功了接受赏赐,这就是炫耀

自己的勇敢。”推辞不受。他于是退身隐居,终身不再露面。《诗经》

说:“凡是百姓有灾祸,都要尽全力去拯救。”

楚国令尹虞丘子,向楚庄王禀告说:“我听说奉公执法,能够得

到荣耀;才能品德浅薄,就不要指望得到高位;不具备仁义智慧,不

要追求显赫尊荣;才能在某方面不显著,就不要承担那样的职位。我

做令尹十年了,国家没有更好地治理,案件争讼不停,隐士未得进升,

邪恶祸乱没有受惩,久登高位,妨碍了众多贤者的进升之路,尸位素

餐,贪得无厌,我的罪过应当受到法官的审理。我私下选中了一个国

内杰出的人材,是乡下的士人名叫孙叔敖。他虽然文雅瘦弱,但十分

能干。他的本性恬淡寡欲。君王举拔他并授给他国政,那么国家就能

得到治理,并且能使士人百姓归附。”楚庄王说:“你辅佐我,我才

能在中原作盟主,号令行施到极边远的地方,终于称霸诸侯。没有你

将怎么办?”虞丘子说:“长久维护自己官位的人,是贪鄙的;不举

贤进能的人,是欺骗国君;不能让出职位的人,是不正直的。有这三

不能的人,就是不忠。作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为什么要把他当作忠臣

呢?我坚决请求辞职。“楚庄王依从了他,并赏赐他食邑三百户,号

称国老。楚庄王让孙叔敖作了令尹。不久,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

孙叔敖抓来杀了。虞丘子很高兴,人宫拜见楚庄王说:“我推荐的孙

叔敖,果真能让他操持国政。奉行国法而不结期党,施行刑法而不枉

曲,可以称得上是公正平直。”楚庄王说:“这与是先生的赐予。”

四、(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日:“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

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懒。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

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日:“止,楚人遗弓,

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

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臭,国不加治,狱讼

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

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

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

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臣愿固辞。”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

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戳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日臣

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一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

羔可也。”公曰:“非汝之瓣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

之疑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

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

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

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今吾族犯法甚明,

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

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国

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

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B.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C.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己/

D.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

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己/

11.下列对文中红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公法”与“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

“当”字含义相同。

B.“国不加治”与“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治”

字含义不同。

C.“久固禄位”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

的“固”字含义不同。

D.“相与作歌”与“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两句

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楚共王的胸怀眼界还不够大,还局限在楚国人的范围,

不算“大公”,真正的大公无私没有国域界限。

B.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

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孙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高兴。

C.咎犯心胸宽广,一心为公,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