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教学案:文言实词复习指导
“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是高考文言文的一个考点,也是文言文
阅读的一个难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独命题,例如年全
国高考题对“省、审、樵、信”等词语的考查,年全国高考题对“拔、附、乘、
北”等词语的考查就属于单独命题的性质。另一种是隐含性命题,是指以文句翻
译的方式间接式测评。如年全国高考题翻译文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君
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如果理解了其中“廷”
“折”“恶”“佞”等词语,此文句的翻译也就轻而易举了。由此可见,文言实
词的掌握至关重要。
学习文言实词首先是要结合教材多读多记,培养语感。最常用的文言实词《大
纲》中规定需要掌握个,但在实际阅读中,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切实掌握文言实词的有关知识。
一、掌握在人物传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针对高考文言文所选文段都是人物传记的这一特点,对很多在人物传记中出
现频率较高的词,学生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常用意义,才能更快、更准地读懂文言
文段。例如:
幸:帝王前往某处;诏、敕:皇帝下命令。
銮舆:借代皇帝。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授、拜、除:授予官职。补:补充缺职。
迁:官职升迁;累迁:多次升迁;左迁:贬官。
转、徙、调:调动官职,指一般性的调转。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有司:泛指有关官吏。
孤:幼而无父。
在人物传记中这些词经常出现,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并累积,才能
更快地读懂所选材料。
高考题例:
在年全国高考题所选的文言文段中,出现了“襁褓而孤”“召补记室”“累迁
吏部侍郎”“大业初,帝幸东都”“矩后从幸江都”“唯銮舆早还”“有司门令史受
馈绢一匹”等词句,如果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就会在阅读上造成障碍。
二、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一)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好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
时总结,不断深化。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数目:一人,一桌(《口技》)
相同、一样:古今一也(《察今》)
统一: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专一:用心一也(《劝学》)
满,全: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竟、乃:乃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
有时、或者: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
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高考题例: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分)(上海第题)
三号马而三后()今君后则欲逮臣()
乙章目亡所获也()子菖乎鱼()
本题考的是一词多义,“易”“逮”“意”都是多义词,有很多常见义项,根
据语境,本题的答案是“换、更换”,“赶上”,“整日”,“愿望(或:目标、希望)”
0
(二)古今异义。
在文言实词的积累中,应当充分注意古今异义现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
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例如:
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前是专指长江、黄河、《诗
经》《尚书》,现在则是泛指。
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好”,“金”以前包括金属器械、
黄金、白银等,现在只指黄金;“臭”以前包括香气和臭气,是泛指一切气味,
现在只指臭气;“谷”以前指五谷,现在则专指稻谷。
词义转移:如“穷”古代表示“不得志”“困窘”,现在指“贫穷”:“涕”
古义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购”古义指悬赏征求,现在指购买。“再”,古义
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再次;
感情色彩改变:如“爪牙”过去是褒义词“得力助手”,现在是贬义词:“卑
鄙”古义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现在是个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如“眼睛”过去说“目”。
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
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
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如:
中国,指中原地区;地方,指土地方圆;明日,泛指第二天:故事,指旧时发生
的事:还有“可以”“至于”“聪明”“爪牙”“卑鄙”“感激”“智力”“指
示”,,妻子,,等等,它们和现代汉语对应的双音词都有明显的区别。在理解这些
词义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义来解释。
高考题例:
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年高考卷第题).
密走私迈,别获盗者。.蒙严巨富,在郡多有出息。.每见则谈
玄里,座学肃敬。.人灾,承管者千余家。
此题选择了四个古今均可使用的双音节词语,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
的一项。解题时应把每一项试与现代汉语意义进行解释,看能否与上下文贯通。
项中的“私访”,是指官吏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项中的“资产”,在现代汉语中
可解释、财产、企业资金、金融方面的术语—,项中的“应对”,在现代汉语中为“答
对”,、、、三项的意义都与现代汉语相同。只有项中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
“断绝饮食”(表示抗议和自杀),而在此项上下文中的“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
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家无粮可吃。因而,项中的"绝食''是与现代汉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有时在句中临里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结果处于另一类词
的位置,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是词类活用。大致有如下几种:
.名词的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原来是名词,但在句中用
作动词,作谓语,“照亮”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
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
名词的使动用法,有“使……为”的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
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以……为”的意思。如,“吾从而师之”(《师说》)
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
.动词的活用
活用为名词。如,“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中的“让”,表示“责
备的言辞”。使动用法。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
用法。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鸣”是“使……鸣”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如: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利“入”在句中的意
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攻入的东西”,由动词转为名词,作宾语。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
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由形容词转为动词。
活用为名词。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
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
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利状态。如,“以愚
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使……愚笨”。
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
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
“羞”,表示“把……当作羞耻”。
考生在阅读文言文语段时,可以这样去操作,即当按这个词原有的语法性
质和意义无法对其作出解释时,可以考虑它是否时起到了其他词类的语法用。
高考题例:
例.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海第题)
“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O
翻译此句的关键是抓住重点词语“使”“恶”“下”,其中“耻”是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以……为耻”,“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名词“地位低下的人”,
全句译为“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
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高考第题)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分)
翻译此句要抓住“知I”与“不知”这两个关键词,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全句
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三、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常见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得从两方面下
工夫。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
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下面介
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
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年全国高考第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碰的一项是
.城之不谈者二耳拔:被攻取。
.齐人未附附:归附。
.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C
.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此题中考的四个实词在中学课本中都出现过。例如:
“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亡的人”、“北”:“败逃的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归附”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附”:“归附”,“使……归附”。
“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上”。
依据课文中已学过的这些句子,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项,“乘”的
正确解释是“登上”。
.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
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曰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换
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猜读其意义。如文言中
的“书”可组词“书信”,在这一双音节词中,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同的,“书”
即“信”。另如:更,改乜,有词语“更改”:诫,告也,有词语“告诫”。下
面再以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加点词的词义题为例加以说明。
齐人未附附一一归附(归附、归顺。全国题)
齐人追亡逐北北一一败北(指败逃者。全国题)
管简秀士简一一简拔(选拔。春季题)
后因他停,具以白质信一一信使(使者。全国题)
自御以归御一一驾御(驾车。上海题)
咸私申其矫饰焉哂一一哂笑(讥笑.仝国题)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
一一识记(记忆力。北京题)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那
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
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对“被”,都是“被”的意思)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用”,都是“重用,任用”的意
思。)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姝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对“族”,
都是“灭”的意思)
“尔无我诈,我无尔虞。"(“虞”对“诈”,都是“诈”,“欺骗”之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借
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年全国卷高考题
第题中“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中的“徇”的含义,可以联想“以身殉职”中的
“殉”的含义来帮助推断。年上海题第题中“叟其革之矣”中的“革”的含义,
可以联想成语“洗心革面”中的“革”的含义来推断,都是“改变、改换”的意
思。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婵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一一弹精竭虑。弹、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一一不伦不类。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一一贪得无厌。厌:同“履”,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一一诲人不倦。诲:教导、指导
月星臊并用,芳不得薄兮一一日薄西山薄:接近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并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梃供了有利的帮助。如:
“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博”形声字,从“月”,与“肉”有关,指胸;又如
“蟾”从“贝”,与“金钱”有关,是“周济,帮助”的意思,如“缉盗贼,赡
穷困”“赡养老人”(供给生活所需,特指晚辈供养长辈),“赡恤”(救济,抚
恤),“赡助”(救济帮助),“赡遗”(周济,赠送),“赡济”(资助;救济)”。
又如“旦”,是个指事字。甲骨文字形,像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是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如“旦辞爷娘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术危急重症个案护理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C证复审考试题及答案
- 教育学教师的教学
- 信息技术 第二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9.1.5 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 思维导图集训6小时找到适合你的高效学习法第5讲 职业生涯规划让你看清十年后的自己
- 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培训课件
- 建筑相关知识
- 2025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考前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密码法培训知识讲座
- 教师地震安全培训
- 轮机工程船舶柴油机主动力推进装置培训课件
- 森林区划-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 灰枣种植技术
-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环发2023年197号2023年20实施)
- 求职登记表(标准模版)
-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多元与交融:文明网络的初构《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时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件
- 智慧景区建设实务 智慧景区视频监控系统
- 简单实用电子简历表格,个人简历模板word格式
- 备考2023新高考英语听力12(答案听力原文)
- GB/T 23724.1-2016起重机检查第1部分:总则
- 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