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考点点拨】

1、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中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2、知识点考查: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杳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一是考查的范围

一一“常见实词”,即浅易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二是考查的条件一一“在

文中”,即在具体语境口的含义;三是考查的要求一一“理解含义”,即不考名词术

语,而是侧重考查通过已掌握或已学过的文言实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实词解释,还涉及到对文意的理解和翻译。因此,掌

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

二、【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

变化多,怎样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呢?有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

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

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

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

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

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

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

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考点/易错点1—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思考:划线实词的词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缠之”()

2.进之(人名)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人名),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

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殓之。”()

【答案】

1.制裁---绳之以法

2.诛杀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1.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

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如:解释“士类益以此多之”中的“多”,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最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

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

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

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1.试推断加点实词: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不前)马观之,良久

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

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才)去。

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走(在路上),看见一古代的石碑,是晋朝索靖所写的。

停卜马观看它,很久才离开。(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卜马站立,等到疲劳了,

就铺开裘皮大衣坐下来观看,于是睡在了石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

2.借助语境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

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

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3.解群划线实词:

①项王至阴陵,迷吴道,问一田父.田父绐口:“左.”左,乃陷大洋中,以故汉

追及之.()

②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大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江天一传》()

③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答案】

①绐(ddi):欺骗;②牵制;③营垒

2.结构分析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

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

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

义。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

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

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

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1.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

追亡逐北工)奉之也繁,侵之愈急

()

曹操之众远来疲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通五经,直_六艺()庶竭鸳钝,搜除奸凶

()

2.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

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3.拓展练习:

带朱缨宝饰之帽,眶白玉之环()丁壮苦军旅,老弱昼转漕

()

忧懈息,则思慎始而盥终()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臣闻逆龙装,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

今主上幼斑,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3.语法分析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同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

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根

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

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

用等。如: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

(1)《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

(2)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

(3)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

(4)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

【解析】:(1)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2)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

(3)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4)项“资”支配“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

可以断定解释错误。“资”当解作“供给”,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

纪》)。

【答案】要:关键;责:需要;询:询问;资:供给

【成分推断】

1.成分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

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例句分析:

①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②据般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③明足以察秋亳之末而不见舆薪。()

④将军身披坚执锐()

3.课堂练习:

第一组:

①值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值(《捕蛇者说》)()

③值义著于四海(《赤壁之战》)()

④今行而无值,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第二组: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刑卿岂无宣战?()

【通假推断】

1.试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佬_德()风吹草低见—牛羊

张良出,s项

伯()

2.通假推断法: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

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3.拓展练习:

崔家康人刺我,请以闻。()罢_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

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傲不可长,欲不可丛,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复之以掌()距关勿内诸侯

()

匪兑之为美,美人之贻()签然临之而不惊

()

4.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

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

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如:

“远与恢素善”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

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

义。

1.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

①势披五岳掩赤城()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③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

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2.知识迁移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

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

迁移到课外。

如:

隆南清河太守。()腥臊并御,芳不得逆

兮.()

收天下之县,聚之咸阳.()善才缠之.()

3.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答案】Co乘,登上。

4.试试看:

①猷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②若优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③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董)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

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

入伍中。()

5.拓展练习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值然。()

②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叛乱)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

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亳露,岂可因(趁)国之灾,以(之)为身幸。

陛下虽欲毡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宋书•王昙首传》

()

③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神

农、虞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种人还怎么过活/哎呀呀,生逢乱世,只怪我

们命中薄。”⑤徂:通“殂”,死亡。)遂饿死于首阳

山。()

④李超,字魁吾,滔之西邮人,豪爽好施。()

⑤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

⑥帘内掷一纭出,即道人意中事,无亳发虹。《促

织》()

5.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

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

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

解释下列的文言实词

(1).不徒高谈虚论徒:_____________

(2)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_____________

(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_____________

(4)卒为羁旅羁旅:

【解析】(3)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

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答案】徒:只是;堪:胜任;纠:检举、告发;羁旅:寄居

6.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

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川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

解释下列的文言实词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

D.止宿公署,终F1无少怠少:

【解析】“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袖”字联系成

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

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少”

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答案】堪:忍受;袖:藏在袖里;拜:授职、任命;少:稍微

7.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

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如: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

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土”

“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

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

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

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

即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如: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

C.青欲上书报云子军曲折曲折: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

【解析】A项“竟然”,直到,一直到;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

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匆杂经过;D项《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

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答案】竟死:直到,一直到;将兵:领兵,带兵;曲折:指事情的复杂经过;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9.依形推义法

1.想想看,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

丰则贵余,歉则贱塞()()冀得一

归觐()

2.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船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

就表意。

3.练习: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翳秦。《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⑵用“系”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②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③夜缱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4.知识小结:

从“IJ(刀)、弓、矛、戈、斤(斧)、殳shu与兵器有

从“马、牛、羊、豕、彳、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匚(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木一五谷贝一-金钱夕一死亡1111——器皿名-—丝麻月----

…一房舍求-一毛皮目——眼隹(zhul)-鸟雀

5.拓展练习

有牧_人御众之才()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

迨诸父异塞,东西多置小门。)十万人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宰臣上炙_而发绕之。

()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抚军亦厚正成名O

()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宽()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如:

“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

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

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