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I常用文言文固定句式89例(带解析带
举例)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
L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
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觞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
暴见孟子》
21.推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
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
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
则偏重于反问。
例: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6.得无....耶,得无....乎:
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大概……
吧
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
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b“该
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
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
办法,不能
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为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
方……,没有什么办法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冉有曾西华侍坐》
八、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
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剌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
人之于国也》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
九、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公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
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竞
例:母谓府更:“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
沈扬、周文元,即今之保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日:
“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般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L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
宴》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蔓,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L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东西、地方、的人,的事),
靠它来...的
例: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72.以故:所以
例: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例: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例: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
时候
例: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补》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
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
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
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
“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
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
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
得)……是……”。
如:3.(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一一(满座的宾客)认
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
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短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倾颓也。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
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
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
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如:L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
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
“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来对译O
如:2."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
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如: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一一问道: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
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
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
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
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
形式,意义不变。
如: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
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
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
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
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六、“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
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
的”或“有(个)……的人”。
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握之者。(《援苗助长》)
七、“孰”、"……就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
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如: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
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
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
美?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
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八、"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
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
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
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
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
关联。
如:2.……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一
九、"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
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
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
如:L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一
一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
其意义也不变。
如:2.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
意思。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
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
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
如: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
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
列传》)
十一、"……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
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这就叫……啊”。
如: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
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谙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
如:2.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J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
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
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
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
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
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一
一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
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
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
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
“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一一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一一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一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第二,
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
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
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一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
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
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
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
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
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一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
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一一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
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一一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
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一一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
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
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
柯》)
一一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
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一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
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
“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来对译。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量,竞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
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一一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
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一一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
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一一樊哈问道,“现在
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
子•公输》)一一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
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
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
什么)用得着……呢”。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
去病传》)一一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
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
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
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
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一一项王
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
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
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
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
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
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
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
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
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o如:
L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
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星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一一孔子说:“有什么简陋
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
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
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
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
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
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
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
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
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
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
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
语•述而》)一一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
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
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
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
如:
L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
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
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
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蠢》)一一(他们)在国
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
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
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一一(利用敌人在地形上)
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沈水之战》)
——如果秦军从潮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沈水与秦军决一
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
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
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
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
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
稽》)一一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
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一—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
行吧?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
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
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
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
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
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
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
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
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
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
子使楚》)一一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
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一一汉高
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
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有至德之人4在屋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一
一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
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
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
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
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一一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
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
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
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
的”或“有(个)...的人“。如:
L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报苗助长》)——宋国人有个
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
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
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一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
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
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一一人不是生下来就懂
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这样的事可以忍
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
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
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一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
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
意黑,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
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
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
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
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
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
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
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
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
得上……”、"……怎如……”,如例9。“敦与”这个凝固结构在
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
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
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
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
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
传》)一一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
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一一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
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一一……做两
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
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
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
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
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信》)
——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
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
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一一与其对民
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
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
公十二年》)一一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
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
“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
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
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
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
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
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一一与其让别人用
子
刀,宁可自杀。
十
三,•有……以…………无……以……””……有……
以
一无……以
中
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
容
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
来
,、“来”等。如:
L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
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
2.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
蠢》)------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
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有时,动词“有”、“无”的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
“……无以……”的形式,可用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可拿来”、“没
有什么可拿来”对译。如:
3.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一一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4……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一……诸
侯都有办法拿来镇定安抚王室。
5.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一
一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等汉军到了,没有什么
可拿来乘渡的。
6.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
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
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遇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
以“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
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估计大王的兵力
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
十四、"……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
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
也叫做“所”字结构,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美容师个性化服务设计与实施试题及答案
- 长沙高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汽车维修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要求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宠物营养科学与社会发展试题及答案
- 新消防法解读教育培训
- 2024年二手车评估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黄石市经开区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小自考视觉传播设计会议策划与组织技巧及试题及答案
- 传播设计中的用户满意度提升试题及答案
- 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同步练习(无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 2025年上海市各区中考语文一模卷【综合运用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季度物业工作总结
- 2024全球感染预防与控制报告
- 第二单元+新音乐启蒙+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中音乐粤教花城版必修音乐鉴赏
- 2025年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未来展望
- 体育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淞沪会战》课件
- 《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 软件代码审计与测试作业指导书
-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