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_第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_第2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_第3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_第4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陋室铭》教学设计优秀

《陋室铭》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刘禹锡和文体知识。

3、读懂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杰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洁皴岸的情操。学习并树立

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划分节奏,初步

理解课文内容。

2、明确本文主旨,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

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理解“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学生举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其中有一句“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你们谁能说说它的意思?(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

会,把书本读过千百遍之后,其中的意思就理解了。)今天我们就

采用以读督促学的方法来学习《陋室铭》这一课。

二解题

1解释课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介绍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C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我们已做过导学案的练习,现在对大家进行一个检测。铭是用

韵的,本文的韵脚是什么?通过哪些字体现的。

(学生说。)老师放幻灯片三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

1学生找完韵脚集体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学生自由念,将课文读顺。

3大家齐读。

4找两个同学起来比赛,看谁读音既准又顺。读后找同学评论

两人的朗读。

5老师朗读,学生听节奏。

老师读完后,学生看老师划分的节奏。大家一起读。

6自由读。

7毛遂自荐起来读,读出节奏。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仿古诵读(书后的赵孟^书写《陋室铭》)我们一边欣赏着

书法一边读,很有美感。

9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很多遍,对课文的内容你了解了多少呢?

我们现在看几幅画,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在画中有体现,说完后

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四品析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写完句子,逐句赏析。

1苔痕上.阶缀,草色入.帘青。长到映入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

色。苔痕、草色本是无情物,而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有了人的灵

性,“苔葬”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

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以动写静这样把苔葬和青草写活

To既有精神又有韵味,这用了什么修辞?(拟人)本来长满苔痕

与杂草的屋子给人的感觉是凄凉荒芜的,而经作者之手却让人感到

这屋子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博学的人指没有功名的人

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来的都是博学的人,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

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2)那刘禹锡是怎样一个人呢?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

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

忧虑国计民生。

3)现在谁能说说陋室主人是怎样一个人?因此,我们便知主

人必是德才兼备,高雅之士第一句话写出了陋室环境,这一句话写

了什么?陋室主人交友。

(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3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指佛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文书形体,躯体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1)“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

“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

“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

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2)“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

“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

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通过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的描写,再现自己的陋室,

说明陋室怎样?

3)不陋,作者居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

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似乎多余,可作者为

什么要写呢?前后桌可以讨论。

(1)回答这个问题,先想一想“山”、“水”、“仙”、“龙”

和“陋室”有什么共通之处?

“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

“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的品德高为。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比

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

起所要歌咏的内容C在这里就是以山水引出陋室。室之陋与不陋,

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高尚。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

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的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

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2)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

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

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

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同时也暗含着自己的志向。

(介绍《陋室铭》一文的由来。)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

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朝廷规

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

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

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

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

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

了,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

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

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

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

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

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鳗在喉,不吐不快,

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

人生的抱负。在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作者想证明自己也要像诸葛

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

着自己远大的志向C

教师总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

“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

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

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检测:

L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o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教师赠言:(学生念)

乐观的人生态度,会每天带给你一轮灿烂的红日悲观的人生态

度,总会使你眼前充满灰暗与阴云;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认真地活在当下。(老师说)刘禹锡遇到困难,不退缩。他的人

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以后我们遇到困难,也要勇敢面对《陋室铭》

教学设计优秀2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

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

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

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

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

基本的古汉语知识知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

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

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

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

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

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

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

《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

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

(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

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

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

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

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

贵,被贬成安徽省加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

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

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

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一In鸿儒hdng案牍(dU)

西蜀shd诸葛庐1U调素琴tiG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

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

经长满了绿苔一一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

窗前门旁长满青草一一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葬、草色以

人的灵性,“苔葬”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

“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葬和青草写活了。

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

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一一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空的幽静和作者心底

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

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

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

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一一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

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

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一一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

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

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空

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

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

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

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

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

孔子一样安贫乐道C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

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

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

比,将自己的陋室前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

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

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妁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

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

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

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

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腐败官场同

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新中国

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

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

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

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西安科技大学学生。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

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

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

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上了

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越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

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

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

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

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

桃李芳菲!

一一这就是德馨!

一一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

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A)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少环境幽静

安贫乐道

人少交往鸿儒

高洁脱俗

陈设少情趣高雅

托物言志

八、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

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

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

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

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

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

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

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

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

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

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

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

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

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

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

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

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

向和激励作用。“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

升华!《陋室铭》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

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一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

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

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

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

说、记、序。/押韵一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

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

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

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

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

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

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

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

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

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

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

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

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

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

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

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

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

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

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

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

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

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

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

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

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

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

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

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

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

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

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

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

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

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

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

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

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

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

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

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

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

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

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陋室铭》教学

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

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

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

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

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

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二、自学指导

1、查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3、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理解课文字词,翻译全文。

4、问题探究: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2)“陋室”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

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

作用?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翻译课文。

3、指名汇报探究题。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拨

问题探究备答: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一主

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

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起兴的有关知识。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两句一一清幽宁静,不染浮华。环境之雅

“谈笑”两句一一交往高雅脱俗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一一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

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

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

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