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出这十个教育认知误区_第1页
怎样走出这十个教育认知误区_第2页
怎样走出这十个教育认知误区_第3页
怎样走出这十个教育认知误区_第4页
怎样走出这十个教育认知误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走出这十个教育认知误区教书多年,我也曾在认知的迷雾中徘徊,一些错误观念如阴霾般遮蔽了育人的朗朗晴空。回首望去,这些误区或隐匿于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或潜藏于教育理念的深层架构里。1

“师讲皆记”之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育的舞台上,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自己所讲的内容,学生皆能牢记于心。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将知识如倒豆子般倾洒而出,自认为已将精华尽授,却未曾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个体差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学习并非被动的吸纳,而是需要主动的思考与实践,仅仅依靠教师的单方面讲授,难以使知识深入其心。从我讲得精彩,到学生学得精彩,这个转型的过程对老师而言是有点“痛苦”的,但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好处。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而非一场独角戏。我的课堂永远对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开放,老师们不需要和我打任何招呼就可以直接走进来听课。好多老师说,我的课堂上学生“动得多”,总觉得听我的课不会走神,时间过得飞快。这也是学生的感觉,有的学生还在日记里表示自己“不舍得下课”。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其思维的火花。我越来越享受这样的课堂。2

“一遍全会”之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刚教书的时候,我误以为,讲一遍便能让所有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我误以为,只要提醒他们好好复习以应对第二天的测试,他们就真的会好好复习。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复杂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接受能力,学生怎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不同、基础各异,“欲速则不达”,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曾在一个学生成绩普遍较好的学校工作。当时,我做过一个实验:某个单元的词语和古诗句默写,我只是带他们复习一遍,没有任何试默,就直接考了一下,结果学生们的成绩并不理想。你看,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几遍“炒冷饭”式的复习,学习效果也会不理想,更何况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呢?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耐心地反复讲解难点、要点,才能使学生在逐步积累中实现知识的内化。3

“分数即能”之偏

当老师久了,很容易把分数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误以为考分高者则优,低者则劣。假如两个学生都没有做作业,对于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而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可能认定这是他的“老赖”行为。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分数和品行联系起来,认为分数高的学生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了,不太可能干坏事;而分数暂时较低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思都用在别的地方了。这种判断有时和事实接近,但也有很多时候和事实相悖。教书多年,学生们走上社会后的不同际遇给我深深地上了一课:教育不是给学生早早下结论,而是朝夕相处、时时帮助。很多时候,人的发展并不像你预料的那样。蔡元培先生倡导“五育并举”,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真是远见卓识。智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4

“严教必优”之误

“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我也曾奉为圭臬,认为对学生越严厉,教育教学成果就越显著。然而,过度的严厉可能压抑学生的个性,扼杀其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应是春风化雨般的滋养,而非狂风暴雨般的侵袭。后来,我终于明白,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严格与关爱的尺度,在规则与温情中寻找平衡。以爱为基,以严为辅,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用严而不厉的态度使学生在温暖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5

“整齐划一”之罔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与学习风格。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期望他们在相同时间内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无疑会给教师自己带来无力感和痛苦感。我们都希望学生刻苦努力,为他们自己争得好的前途。但在当下,有很多学生早早有了一种“觉悟”:不想出人头地,只想平淡度过一生。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开开直播、送送外卖,挣的钱够吃够用就可以了。是啊,如果老师功利地把读书与前途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破了这个局:我只想要一个普普通通的前途。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育也不应将学生塑造为千篇一律的模样。我们要接纳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期待他们未来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光彩。6

“书本教学”之囿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材固然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非唯一的知识来源。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仅守着教材,如何能让学生领略到知识的广袤与时代的脉搏?如果说教材是主食,那么额外添加辅食、零食、水果等也很有必要。我们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结合时事热点、课外书籍、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使他们能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如蜜蜂采蜜般博采众长,酿造属于自己的知识花蜜。比如,考虑到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刷短视频,我便会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短视频,在班会课上和学生聊一聊、辩一辩,学生都很喜欢。又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会补充他的另一篇美文《冬天》,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多变的文风和细腻的感悟。7

“师威不可侵”之固

“亲其师,信其道。”年轻时我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保持距离,高高在上,不容学生质疑与反驳,师生关系如同上下级。然而,僵硬的关系只会阻碍教育的有效进行。有了“师生共写日记”后,在课堂上我是老师,在日记里我是愿意倾听的朋友和愿意给出帮助的知己。通过这种有弹性的师生关系,我和学生都渐渐收获了内心的幸福。学生也教会了我很多。岁月变迁,一届届学生越来越不一样。就拿我给学生午睡盖的小毯子来说,以前的学生比较大大咧咧,毯子放在一起,午睡时随便拿一条就可以;现在的学生更注重私人感,他们喜欢每个人盖固定的那一条。又如,以前的学生进教师办公室时往往胆战心惊,现在的学生则基本可以泰然自若地进出教师办公室。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变化,老师们若是因循守旧,就可能会处处看不惯、样样不顺心。8

“闭门造车”之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不应是孤立的活动,我却曾经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与教育教学经验,不与外界交流合作,不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成果与方法。在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这种故步自封只会让教育教学陷入僵化与落后。很多人问我,你坚持了12年,每周三晚上都要办“于洁沙龙”,累不累?我心里想,我开心还来不及呢,因为我可以在沙龙中和全国各地的教师同频共振。同一个问题,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念头,大家分享的主意像超市货架上的物品一样琳琅满目,很多时候都让我急着想要拿到自己的班里尝试。这种源头活水不断涌来的感觉,真好。我们要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知识库,为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9

“劳心劳力”之偏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我们很容易片面强调传授知识的脑力劳动,而忽视对体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往往导致学生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但动手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我自己也曾是五谷不分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根据季节去农田观察,终于认识了很多蔬菜瓜果,看到了不同粮食生长的过程。等课堂上讲到某种植物或蔬果时,我便如数家珍地给学生拓宽知识面,那种愉悦之情难以言表。因此,我采用制作校园植物手册、餐桌蔬菜手册等方式,间接地带学生了解天地万物。我还利用寒假和暑假,倡导家长教孩子买菜做饭,让孩子们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此外,我会在傍晚时分,让学生到走廊里看一会儿晚霞;我会带学生们到一棵开花的树前停留一会儿,看看一朵花的美丽;我也会把自己在各地旅游的风景照片与学生分享。每次做这些事时,我心里都会想:孩子,你们一定要看到美啊!10

“短效功利”之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可我们很容易过度追求短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与功利性目标。短视行为如同揠苗助长,虽可能一时收效,却有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基。可能我们五次三番地教育学生,却发现学生还是毫无进步;可能我们耐心地反复讲解,却发现学生还是屡教不改。于是,我们的心理防线渐渐崩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渐渐失去了坚持育人的勇气和行动。但是,教书时间久了,我发现,曾经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可以很有出息。这足以让我们明白:等待一朵花开,真的需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