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必然?偶然?)(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提供了技术基础(坦克、潜艇、飞机、电报等)(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6)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2)战线: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3)特点: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4)进程:主要战线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西线(1)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2)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2)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1917年,美国和中国(“以工代战”)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2)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东线—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战局演变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同盟国走向失败(5)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6)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③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④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形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内容:(1)各国关系及领土、军备问题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2)国际联盟:(1920年1月——1946年4月)特点: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性质: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国联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凡尔赛体系)、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评价: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②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三)实质: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四)特征: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五)评价:(1)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建立国际政治组织维护国际秩序顺应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要求。(2)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不稳定性)〖概念辨析〗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项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目的都是战胜国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性质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结果都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影响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不同点性质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是战胜国之间相互的协调的会议,具有明显的争霸性质影响形成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的新秩序,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思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材料一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及动机。材料二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成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巴黎和会中各国对德国的态度:关于怎样处理战败的德国,英美法等国家的斗争十分激烈,主要态度:法国:尽最大可能削弱德国,肢解德国。目的是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确保自身安全,进而重建欧陆霸权(地缘关系上他们同属欧洲大陆,除德国之外就属法国强大,把德国削弱,法国就能重建欧陆霸权)英美:强烈反对法国的意愿。①美原因:美国之前推行中立政策,但随着战况的发展,在最后阶段加入一战,美国此时想要插手欧洲事务,但没有途径。因此,美国采取扶植战败的德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利用战胜国以及经济大国的身份来维护德国的统一,防止其分裂,并帮助其战后重建恢复。②英原因:怕法国过于强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英国的主张是回到对欧陆的“均势”政策,反对肢解德国,以利于抗衡法国和苏联,同时大英帝国仍沉湎于世界霸权的迷梦之中,打算借战胜国有利地位,吞并更多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地,与日本联手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利用法美矛盾限制法国称霸欧陆的计划。俄国:因为最后退出了一战,成立社会主义国家,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公敌。委任统治: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依其盟约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按当地社会、经济及地理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类地区,分别委任给英、法、比、澳、新、日、南非等国实行不同形式的统治。受委任的国家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向国联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联合国成立时,甲类委任统治地中的伊拉克、黎巴嫩和叙利亚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乙、丙两类委任统治地则除西南非洲外均转而成为联合国托管领土。委任统治制度遂为国际托管制度所取代。委任统治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出现了新的形式,即在国际联盟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国际冲突的形式。英日同盟: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并防范德国在远东的扩张、维护各自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而结成的军事同盟。《英日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如果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威胁,两国有权干预;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在该同盟的鼓励下,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扩大了日本在东北亚的权益。1921年12月《四国条约》签订后终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各种矛盾与弊端。(1)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复仇心理。他们从未承认自己的失败,并对《凡尔赛条约》充满仇恨。人们怀念帝国,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铁腕人物“重振国威”。正是在德国社会各阶层中不断蔓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持续高涨的复仇主义,形成了纳粹党发展的土壤,并成为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执政的重要原因之一(2)凡尔赛体系的领土安排,在引发新的民族矛盾的同时,却实际加强了德国地缘政治的潜在战略优势。战胜国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都产生了诸多民族矛盾,从而造成了中欧的巴尔干化。这种情况、显然将成为东山再起的德国为打破凡尔赛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3)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对欧洲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挑战已对和平形成现实威胁的情况下,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4)体系对苏联的根本排斥与敌对。这种敌视在以后20年中没有改变,使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日益猖獗之时,失去了在东方钳制德国的最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不仅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及时建立,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德接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5)体系实际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潜在军事战略优势。英国和美国在战舰基地方面对日本的让步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一旦发生战争,中国香港和菲律宾就会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这是日本在战略上的胜利,并为后来的战争所验证。(6)体系对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之间关系的影响。体系对中国问题的处理极不公正,促使中国人民决心为恢复民族独立和尊严,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而斗争。美国作为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必然要努力保持以“门户开放”为代表的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为此它不承认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的事实,美日矛盾终不可调和。(7)国际联盟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但是它作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国联实际成为英法操纵,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它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或称“普遍一致”原则、“普遍否决权”等),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使集体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