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梳理

《乡土中国》阅读方法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对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要求是: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傕;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

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科,了解本书的学

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亘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我们在捺理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的层面构建

了五步阅读法.这五步就是"浏览——路读——精读——研读一重读”.阅读《乡土中国》,就

可以采用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是浏览.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书名与作者;阅读目录、前言、内

容摘要、后记,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

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5~10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比如,

我门"浏览”《乡土中国》,自然会关注这本书的编写体例以及14篇文章的排列顺序,可能会对

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褰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

势权力”等概念产生兴地.然后,可以挑选我们感兴趣的篇章进行翻阅,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第二步是略读。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

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

或捏要,可以尝试用500字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略读”《乡土中国》,应勾画文中

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应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语解释书中重要概念的内涵,应该对各篇的逻辑结构、论

证方式、论证语言、具体例子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应该对文章的精彩语句或段落有较为清晰的印

象。

第三步是精读.最重要的"任务"是细读原文,咬文嚼字,一边阅读一边批注,井对自己不悌

的词句做标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原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能够结合原文理解重要观点的含义;

能够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厘清原文的思珞和脉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

比如,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又是如何运用"差序格局"来认识"自

我主义”的呢?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概用为:以"己"为中心,不以"小己”来应对一切,而把

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大或者缩小。在此,我们还要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对待学术问迤不盲从、不

跟风的态度,他仔细分析了"人治""法治"的说法,指出“人治"实际上是"礼治",背后是习

惯在作崇,而“法治"则对应着明确规定,

第四步是研读。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梳理整本书的结构体系,把

握整本书的价值取向;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社

会词直,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这里的“研讨”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

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均,并且用这本书

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文化.

第五步是重读.意大利知名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

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重读是不仅重复一遍地反匏阅读,甚至是终身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

要结合高考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些重点问题,反复研读原著;拓展阅读,深入研读同一

作家以及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尝试撰写小论文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表达自己对唱关问题的独特见

解.

整本书阅读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莫基人之一.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

类学系研究生。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

会人类学)学位.

同年,费孝通从英国回国,任教于云南入学社会学系,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他与其他学者发表

声明,撰写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一二•一"惨案后,他与云南大学的教授一同发表声明,

声援和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1944年7月,费孝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回到云南昆明.9月13日,西南联大正式聘请

其为社会学系讲师,而该系的主任正是他在清华的恩师潘光旦.1945年,费孝通晋升为教授,并在潘

光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1月,费孝通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联名致函正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呼吁停止内战,

成SZ联合政府,保障民主权利.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他被迫离开云南。

新中国建立后,费孝通以强烈的爱国热诚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了全部

精力和智慈。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

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等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

业.

二、概念对比

指称多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只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才去对社会

借1W语TT的社会他助文字的社会

基疗榴局团体格kd

系毋石%人的1£1施百期石J择体g先法

小家:族彖曲

少女别月女求IF

礼治秋江法治秋在

训研教化体系E法诉讼体系

无力政治有力政治

血缘社会地缘社会

三、思维导图

第一章《乡土本色》

第二章《文字下乡》

第三套《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特点安中国社会

^A:定、历世不基层多

今昔之语言移、不太需要-

再论

时间隔⑶跨国时(7)经脸累积(16)

文字

阻隔间之隔的(9~12)

下乡

⑵方式调需要中国社会

⑴社会:

(6)丸⑴)邮市特点:丰上层«

世代之富、多变、不一堂性社会

隔⑸定型(13)(16)

结论若要文字下多,需中国社会乡二性的基层先发牛变化”6)

第四覃《差序格局》

⑷体有界限.界限分明(5、1。)

方士一公中欢的绝FW0

时因地何•缩(6)

多土社会中亲E关取类

彳以“E心IBI波纹”(8)

多土社会中[也缘关系受

《以“同心[ffl淞纹"(9)

有年等的次

rr(11~i2)不同于伊朱

的自我主次

以己为核心、(15—16)

排己及人

不E于耶纣、

*子的一放

同跑的球决—^|5£S.(19-20)|

第五章《系维若私人的道德》

在-03体格局•个人之间关系平

中.道通的基本支等.每个团体分子

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与团体之间关系平

团体格局中人的关系上(3)等(5)

的道0段念

(3〜7)受宗教影■,团体团体意志的代理者

中派缚出平等和的权力殂由受治右

公道的观念(4)的同意(6)

代理右须保障受治

H会格局者的权利(7)

的差别引团体格局

发了不同•孝、悌、缪、信、的道■现

的道德仁”是由己外推而念,类似・

观念户寸的私人道窿**)-«

(1-2)(9~11)无我・“,

和At*的

人伦差序

■别很大

(18)

•«i"字本股上还

是君私关系(14)

11B和法律因私人

关系远近而具有仲

第六章《家族》

东西方社会格局

各有偏重(1)

短由由所乡土社会中“家”的

提出I司即:出京

乡土社会中,家族包括家庭,家庭可发展为家族(9)

制决问陋:事业组织

父子为主轴,排斥情感(13〜14)—।

形态决定性质

大小具有可伸缩性(11)

具有生育功能之外的政治、经

济、宗教功能(10)

第七章《男女有别》

第八章《礼治秩序》

第九章《无讼》

第十章《无为政治》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软化性权力

|长幼有序的原则(10)

长老权力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

社会变化速率决定

血缘作用的强弱(2)

血缘社会的特点(1)

血缘决定的社会地

位不容个人选择(3)

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

血缘与地缘合一(5)

血缘社群的扩大与分

地缘是血缘的投影(4)

裂(6)

血地缘的分寓不能割断

缘血缘的联系(7)

缘拥有土地与血缘网的

关系(9)

血缘性社区中的边缘

人与特殊职业(10)

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8)亲密血缘关系中互欠

的人情(11)

维持亲密关系要避免

太多重叠的人情(12)

商业应运而生(13)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

社会结构(3)

孝维挎社会安定

(7)

社会继替:长老社会变汪被吸收在

权力(2)社会继替中(7)

社会史在子短起

社会5昆舌L(8〜9)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符合生存条件、

原因1文化社会发展的文化

决定欲软留存,不符合的

欲9符合空

(7*8)海汰(8)

存条件、社长

会发展老

原因欲望先有人类的行

(4-6)2权

影响文化为,再有经验的

积累,从而形成

乡土(9-10)

社会文化(14)

社会-

(970)权

(1)

社会变化速力

欲望不符合/率慢,从容更

社生存条件、,(

会⑷

社会发展\

变(12)\社会变化

迁速率快.试

⑴时

镐引发混乱势

(12)权

现代依需

关注功能,制(14)

社会要行,

定计划(13)知识即权力(14)

(1)(1)

重点章节梳理

第一篇《乡土本色》

(-)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二)乡下人士气,是因为他们离不了泥土,以种地谋生,土

气是因不流动产生的.(三)中国人的乡土本色典型的表现为守者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世代以农为

生、依赖和崇拜土地等。(四)世代定居是乡下人生活的常态。(五)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

(六)村落的特点是村间隔膜,但是村内熟悉.(七)作者把这种社会称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八)

作者还提到了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现代社会等概念。

第四章《差序格局》

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本章逻辑关系梳理

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其实城里人也是如此—苏州的例子可以证明——因此,"私"的

毛病在中国最普遍——但这不是能力问题(中国人有能力)一一需要从社会的格局来考虑一对比看,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一例如家庭,西方的界限分明一而中国的"家”的范围可以伸缩自如——因

为我们的亲属关系就是同心圆的波纹一样的性质一一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自己是中心——另外,地缘

关系也是如此——总之,这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懦家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差序一一伦的

差等次序是最基本的概念一一孔孟都注重这个“推”字——但中心则永远是"己",是自我主义——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典型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一一所以"私"的问题就可以明白了——

而且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是有内外(即正反)的方向——方向不同,公私可逆,因此公私是相对的一

一因此回到和西洋的对比,二者不同,我们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一所以具体可右手的只有"己",

故“克己”是最重要的德性——所以,道镌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第五章《系维若私人的道德》

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一)本章逻辑关系梳理

衙要说明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不同的社会格局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用以

维持不同社会的生存和绵续——西方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特点如下一一介绍西方的团体格局是陪衬,

目的是要阐明中国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因为很多地方二者正相反(过渡.

(二)重点问题梳理

1.中西社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格局?

(1)西方的团体格局——要先有个共同的架子(如国家),然后每个人结上这架子(国家公民的

观念),再互相发生关联.这很可能来自于早期部落形态的游牧经济,个人不能独存,"团体”是生活

的前提.

(2)中国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是安居的,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偶尔临时的需要合作,

和别人的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并不显著地雷要一个“团体".

2.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有什么特点?

(1)在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①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

人的关系上,团体超于个人,控制每个人行为,如同神对于信徒的关系.

②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不能图开宗教观念,宗教虔诚和信赖不但是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

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③在团体格局中,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被否定,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以确保每

个人人格的平等,每个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

④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需要有代理者,如政府.代理者要保障个人权利,不侵害人民权利,要防

止滥用权力,要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

(2)在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①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作为社会关系网络中心的自己。然后从己向外推以构成一根

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②在此格局中,并没有一个像团体格局中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

合是一切私人关系道德要素的共相,并不清晰.

③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也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忠"

也穴是。总之,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道德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

作用.标准会因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不同.

第八章《礼治秩序》

(-)重点问题掠理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

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治和法治不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2.此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理想中的小国算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一一比较,一步步

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你能从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特点吗?

现代社会:宛法律、规律;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无政府社会:自动.

3."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残忍"是针对什么而言?

“恻隐之心"就是指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这里的“残忍”是指杀羊来告祭祖庙

的行为。

4."曾子易黄”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巨已。

5."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变迁.

6."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柢括.

(1)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

人好恶;

(2)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宛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人治"则依宛国家力量维持;

(3)"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7.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优羊""颜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笺”的故事,谈谈你对

古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1)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化中养成;

(2)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

肯定甚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3)但是,礼也有不合情理、不合时宜之处,如果顽固不化、不知变通,则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冷

能元情。

(二)班要概念理解

1.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2.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

3.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4.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个人敬我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5.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拓展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暮色中的亲藏

秋子红

①风吹着门前的白杨树,白杨例已变金黄的叶子发出一阵阵窸窸索索的声音,深秋的夜晚很明显已有了凉

意.街巷里,远远传来田地里耕种的人晚归时的说话声,女人们扯长声音呼喊自己孩子的声音,村口词养室里

长一声短一声■■眸眸眸”的牛叫声,树枝上鸟雀们唧唧喳趋的聒噪声.与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是傍晚天擦

黑时村庄里的炊烟.它们一柱柱从房顶的烟囱里喷出来,飘散在房顶一片片鱼鳞状的青瓦上,又一丝丝一缕缕

从墙头落下来,飘到院墙外的街巷里,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团团淡蓝色烟穿中.

②父亲迈过门槛走进了门廊,我们看见,父亲的身后还跟着一个人,一个已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便是夜幕

已笼理了院子,我们还是一眼就瞅见,老人发日的胡须和头上的白发.很明显,老人比我们魁梧高大的父亲要

瘦/.渭多,也苍老得多.

③进了院子,父亲指着身后的老人对我们说:"这是你4匕山叔!”说罢,父亲还不忘再叮咛我们一句:"你

北山叔是咱家的亲戚!"

④一听说家里来了亲戚,母亲出了厨房,亲热地和老人打着招呼,哥哥和姐姐跑到老人身边,接过老人肩

头背的灰布袋子和一只鼓鼓囊囊的人造革旧皮包,放到了堂屋柜盖上,我和妹妹围着老人,一声声"北山叔"

"北山叔"唧唧喳喳叫君.

⑤父亲招呼北山叔洗罢脸,领着北山叔进了堂屋,接下来,父亲高喉咙大嗓门吩咐着妇姐给北山叔倒茶,

他从堂屋柜盖上拿过装烟叶的木匣子,给北山叔装一锅旱烟,又给自己装一锅,然后点着火,两个人坐在炕沿

边吧嗒吧嗒吃起了老单烟.父亲的过分殷勤,使得北山叔好像有些不大自然,他像我们村庄里那些头一回去人

家里做亲戚的新女婿们一样,手足无措,屁股浅浅担在炕沿边,在父亲几次叮嘱后,才脱下睡,坐到了炕头上.

⑥他的鞋就脱在炕下,鞋面没颜没色破旧得不成样子,他身上的夹袄,比父亲在牛圈里干活时所穿的衣服

更脏更破旧,掉着线絮的袖口乌油油明光光的,袖肘上很刺眼地缀着两块大补丁.与我优想象中的亲戚相比,

北山叔显得太寒够了,可即便是这样,北山叔终究是我们冢的亲戚啊!

⑦母亲的娘家在陇西,那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也是我们村庄里人人皆知的一个苦地方,母亲因而被

人背地里不屑地称作“日谷客”.这是母亲心头的伤疤,更是任何人都碰不得的虐处.我们记得,母亲有年在

庄商的凹地里锄玉米时,和后街的刘桂花吵了嘴,当时当若地里那么多人,刘桂花骂了母亲一句“甘谷客"!

刘桂花刚骂毕,母亲将手里睡头一褶,像头发怒的狮子朝刘腥花扑了过去,两个人登时就新打在一起。刘桂花

人高马大,比母亲能高出一个头来,可最终刘桂花的脸上,还是被母亲抓出三道血印来.母亲的娘家远,不要

说平日,就是正月里过年时节,我们家也冷冷清洁,没有别人家员冕妗子、大姨姨夫之类,一拨拨热热闹闹迎

来送往的亲戚.

⑧现在,我们的亲戚就坐在我家堂屋炕头上,虽说他的衣着破旧些,模样寒酸落魄些,可亲戚终究是亲戚

明,我们的家里,像我们街坊邻居家来了亲戚一样,立马呈现出一种跟平日不一样的祥和喜气来。

⑨陪着北山叔吃罢一锅烟,喝过茶水后,父亲下了坑,跟拉着鞋进了用房,吩咐母亲就晚饭.当看见母亲

端在手间的是两碗傍晚煎的搅团⑶时,父亲小声说:"给他叔下碗挂面吧。"

⑩母亲沉若脸,站在锯根,身子动都没动。父亲凑过脸,软着声,用平日里绝没有的乞求语气说:.就下

一把吧.“厨房里f风箱吧嗒吧嗒响,不一会,坦亲笑吟吟端若过年待客的木盘进了堂屋.木盘里,是四

碗冒若热气,汤面上缀君绿生生蒜苗漂菜、红艳艳油泼辣子的清汤挂面。

吃罢父亲说:"他叔,给娃娃们拉上一段「北山叔说:“行么.”

⑫父亲吩咐哥哥从柜盖上取过北山叔进门时背在肩头的灰布袋,等布袋一打开,我们看见,布袋里装着把

乌黑银亮的板胡.北山叔将板胡搁在腿面上,词了调弦,右手一运弓,我们听见,一种清脆细亮的声音,从板

胡上吱吱呀呀飘了出来。

⑬父亲听了一阵,在炕沿磁了磕烟锅里的烟灰,下炕要去饲养室喂牲口.父亲拉开堂屋门,我们才发现,

我们家的窗根和堂屋门外站满了人.

⑭那天夜晚,我们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人出人进.人们聚在我家堂屋里,听了大半夜的戏.夜深了,我

们已打起了呵欠,父亲才领着北山叔去村口饲养室歇息睡觉去了.

⑮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看见,北山叔和父亲■龙,将牲口圈里的牛粪用生产队的独轮木推车一车车推出来,

讴在饲养室门口的粪场上.然后,他们将晒在粪场的干土,装进木推车,一车车推进牲口圈,嗷开在牛圈里.

,⑯傍晚回来后,本来,母亲是要给北山叔下挂面的。但是,母亲刚刚烧开水,将一小把挂面放在厨房案板

上,就让北山叔死活拦住了.北山叔站在厨房门口,头探迸门里,朝着灶火里烧锅的母亲说:"挂面留给娃娃

吧,咱家里平常吃啥就吃啥!"

⑰那天的晚饭母亲做得特别经心,切成细丝激着若花的凉拌红萝卜丝,前锅里熬得又粘又凋的玉米椁子,

金黄金黄,散发着一股诱人的甜香味,北山叔兼着碗,一连喝了两大碗.他将吃罢饭的碗,用红萝卜丝擦得干

干净净,好像比母亲用清水洗过的还干净。吃罢晚坂,北山叔坐在炕头上,一直和父亲聊到天擦黑时,才出了

门.

⑱自那天傍晚之后,我们再也未见过北山叔。我们也从未向父母打问过北山叔,就像我们全家人心照不宣

的一个秘密,我们一亘心地将它压在心底.

(原文有删减)

【注】搅团:搅团是西北一带最常见的吃食,用养麦粉、玉米粉等杂根面粉搅成的糊糊.

1.第①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其析其效果.

2.分析第⑦段在文中构思上的作用。

3.分析⑨⑩段中父亲两次请求母亲下面的原因.

4.文克结尾处作者提到“全家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他们把北山叔当成亲戚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

传统文化心理.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材料加以评析.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和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

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蛇粹的地缘,而不是

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底.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

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参考答案

1.(1)使用多个壁词,如"一柱柱""一片片""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增强画面的生动

性和层次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2)使用多个动词,如"喷出来""飘散""落下来""飘到",

这些动词描绘了炊烟从姻囱中喷出、飘散、茗下、再飘到院增外的动态过程,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

实感.(3)生动的比喻,句子中将青瓦比作"鱼线状",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青瓦的外形,还熠加了语言

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1)交代了母亲娘家在陇西,一个遥远而贫困的地方,解释了母亲在村庄中被称为“甘谷客"并受

到岐视的原因.(2)通过母亲与刘桂花的争吵和撕打,展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这种歧视的强烈反抗.

(3)喝示了家庭在节日期间的冷清,暗示了家庭缺乏亲戚往来的孤独和无奈.为后文北山叔的到来铺垫

了情感基础,突出了亲戚到来对家庭的审要性和珍贵性.

3.(1)对亲戚的重视: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这种相对较好的食物来表达对北山叔的重视,体现出对亲戚

的热情和礼遇。(2)缓解北山叔的尴尬:北山叔的贫困和寒酸也让他感到尴尬。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缓

解北山叔的尴尬,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3)家庭的面子:在村庄这种熟人社会中,待客之道也

是冢庭面子的体现.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展示家庭的好客和礼仪,维护家庭的面子,

4.(1)重视亲情:尽管北山叔贫困寒酸,但亲情仍然将他视为亲戚,给予他热情的接待.这体现了中

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血缘关系的珍视.(2)维护家庭尊严:家庭成员没有向父母打问北山叔的去向,

表现出对家庭尊严的维护和对父母决定的尊重.(3)乡土社会的包容性:尽管存在对‘外来人”的歧视,

但在面对亲情和血缘关系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包容和接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文章结尾

处提到的"全冢人心照不亘的秘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心理和社会现象:

对亲情的重视.由材料“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股长成新村落,

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可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往往比地缘关系更

为母要,亲戚是血缘关系的一种延续,在这个没有亲诚的村庄,才会把北山叔当成亲戚.尽管北山叔苴

困寒酸,但仍然将他视为亲戚,给予他热情的接待.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血缘关系的珍视.

维护家庭尊严。家庭成员没有向父母打问北山叔的去向,表现出对家庭尊严的维护和对父母决定的

尊重.这种行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家庭内部事务的保密.

乡土社会的包容性.由材料“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

以是纯碎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可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尽管存在对“外来人”的歧视,但在面对

亲情和血缘关系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包容和接纳.这种包容性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关系

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因为北山叔的板胡,"父亲拉开堂屋门,我们才发现,我们家的窗根和堂屋门外

站满了人""那天夜晚,我们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人出人进.人们聚在我家堂屋里,听了大半夜的戏”,

此时的我们终于被这个村所接受,这种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交织和复杂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

重要体现.

《乡土中国》写作特点

一、该书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对研究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有较高

的学术价值.社会学产生于西方,其主要理论、概念都是西方式的,费孝通在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

时最初就是以美国的教材为参考进行授课的.费孝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满足于对西方式概念的讲

解向是利用自己的社会弱食成果引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釜迸行研究,在《乡土

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使得该书既反映中国实际状况,又具有理论深度,

成为社会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

二、该书用语通俗自然,阐述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读性.《乡土中国》是费孝通以在大学讲授"乡

村社会学”的讲义为基础写成的,阅读时给人一种娓娓道来之感。同时,费孝通的阐述不是空说理论.

而是建立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像是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素描长卷,

乡民的生活图景信手拈来,学术思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互融通,使人读得懂,读得有意思.

三、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

《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珞局比喻成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

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

好说明。

四、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

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

一篇中提及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的审理等.

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碓辩”.

五、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

里的话;《系维若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

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引用颜渊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

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六.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

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

一特点.

七、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若私人的

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植架性的了解,

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学习任务

第一个学习任务:"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引导我们抓住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并由

此勾连其他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第二个学习任务:"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引导我们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

书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而建构的知识体系.

前两个学习任务重点引导我们阅读、分析、理解学术著作.

第三个学习任务:“关注‘问题’,学以致用",侧重引导我们将对学术著作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

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个学习任务:"拓展闻读,知人论世",引导我们从《乡土中国》的阅读拓展到费孝通其他著

作的阅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对高中生的启发和帮助

阅读《乡土中国》是需要一些社会学知•只的。不过对我们中学生来说,也不必在专业知识方面花太

多精力,结合语文学习来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更加必要的.

《乡土中国》以调查和科学论证为主,但写得很有文采,充满人文关怀.文中渗透着对历史学、哲

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是"杂"而化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