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目标】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枢政务机构的沿革、赋税制度的变化。【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学习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知识导航】一、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1)背景①社会基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制度弊端: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干扰人才选拔。(2)含义: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官。(3)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二)科举制1科举制:我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2.原因:(1)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础;(2)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3)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4)为了招揽有识之士。3.发展历程:问题思考:科举制有何特点?①选官方式:分科考试、择优录取(选拔性);②选官标准:才学;③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平等性);④选官范围:士人自由投考,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开放性)二、行政制度变化(一)中央:三省六部制1.运行:中书省起草召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2.影响:①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的基础上提高了办事效率;②门下省可封驳中书省草拟的诏令,有利于减少了决策失误;③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皇权也受到一定制约。问题思考:中国古代“三权制衡”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何异同?(1)同: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2)异: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4.特点:(1)三分相权: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2)职责分明: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提高办事效率。(3)节制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相权节制皇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加强皇权:①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②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一)隋唐前的赋税制度:(1)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2)鲁国实行“初税亩”(前594年):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开始。(3)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4)魏晋时期租调制。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组息。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票为租;纳房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二)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1)概念: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3)内容: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①“租”:即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②“庸”:纳组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组或布代役,③“调”:是户调,是人头税,交纳细或布。(4)影响:①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③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5)租庸调制的特点: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②以实物税为主或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三)两税法:唐朝中后期①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财政困难;②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控制的土地大量减少,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制难以延续。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原则:“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②主体:“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居住地编入户籍;③标准:“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劳役用钱代昔。4期限:夏秋两次收取。5.影响:(1)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有利于改善贫富不均的现象。(2)消极: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习题巩固1.宋初,科举取士名额大幅度增加,进士地位显著提高,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同时,为防止考官与士子舞弊,实行了糊名法和誉录制度。这些措施有助于()①保障考试的公平与公正②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③增强国家军队的战斗力④促进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唐初,“草诏”(拟写诏书)由翰林院和中书省共同负责。唐中后期,翰林院在草诏中扮演核心角色,成为皇帝的重要辅政机构。“草诏”用纸也发生改变,任免宰相、节度使多用内制的白麻纸;授予大臣的阶、勋、爵等多用外制的黄麻纸,用来表示皇帝的褒宠。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①巩固统治实现了政局稳定②赏赐大臣彰显皇帝的权威③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繁荣④规范制度以防止内乱发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唐代科举考试为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录取名额)。这一举措()A.彻底打破了门第观念B.有助于门阀政治的兴盛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D.有利于笼络天下的英才4.南宋学者晃公武指出:“(《唐六典》)以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等,列其职司官佐,叙其品秩,以拟《周礼》。虽不能悉行于世,而诸司遵用殆将过半。观《唐会要》,请事者往往援据(《唐六典》)以为实。韦述以为书(《唐六典》)虽成而意不行,过矣。”由此可知,《唐六典》可用于研究唐代()A.儒学传承情况B.行政运行机制C.封建礼仪法规D.社会发展状况5.白居易《杜陵叟》一诗涉及两税法的实施情况。该诗记载了天灾导致农民歉收,但地方征收机构没按规定上报灾情申请赋税减免,反而为了政绩考核而强行征税的事实。这反映了两税法()A.执行过程存在一定问题B.脱离了社会现实C.重复征税激化社会矛盾D.强化了基层治理6.(2023·浙江·模拟预测)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记载,“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据此材料,对九品中正制的解释错误的是()A.由中正官来评定地方士人的资品B.西晋时期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C.郡守根据中正官评定的资品授官D.逐渐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7.(2024·河北·一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宰相的权力已经名存实亡B.进一步加强皇权C.唐朝基本沿袭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不完善8.(2024·甘肃酒泉·三模)唐代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分为两类,宰相和“行宰相”。前者固定为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后者则是临时被特许的会议参加者,他们必须加带有宰相职衔,否则是不能登堂议政的。唐代政事堂会议的这一分类()A.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B.体现出中枢机构设置过于重叠C.表明宰相成为决策核心D.折射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9.(2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