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为""于""之"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等句式。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语气和节奏。掌握本文以画竹为线索,叙述与文与可的交往及画竹理论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体会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厚情谊。分析文中关于画竹的论述,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文人之间高雅的情趣和精神追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提升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以画竹为线索,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文中所表达的高雅情趣。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于画竹的理论,领会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意,感受文言语气和节奏,体会情感。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艺术创作理论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文与可的交往氛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中国悠久的绘画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画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中,宋代的文与可就是一位以画竹闻名的大家。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今天,我们要学习苏轼为纪念文与可所写的一篇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不仅生动地记述了他与文与可之间的交往趣事,还阐述了关于画竹的深刻理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艺术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1.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背景介绍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他是苏轼的表兄,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竹。文与可画竹的技艺高超,他主张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后世画竹理论有重要影响。文与可去世后,苏轼为了纪念他,写下了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谷在洋州(今陕西洋县),是文与可曾经任职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竹子,文与可常在此观察竹子的形态,为他的绘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在范读过程中,可适当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意。例如:"筼筜谷"(yúndāng)、"偃竹"(yǎn)、"缣素"(jiān)、"曝书画"(pù)等。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节奏。3.学生个别朗读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字音不准确、节奏不恰当等,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4.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实词:"为":动词,做,这里指画;"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于":介词,在;"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之":助词,的;"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绝":断绝;"与可绝粮不复顾"。"遗":赠送;"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重点虚词:"乃":副词,竟然;"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而":连词,表顺承;"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应为"故画竹,必先于胸中得成竹"。定语后置:"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应为"四方持缣素而请之人"。
(四)文本研读(20分钟)1.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围绕画竹写了哪些内容,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画竹的见解,阐明"胸有成竹"的艺术主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叙述与文与可的交往及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突出文与可画竹技艺的高超。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以及对文与可的怀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2.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苏轼提出了怎样的画竹见解?明确:苏轼提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强调画竹前要心中有竹,作画时要迅速捕捉灵感,一气呵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胸有成竹"这一艺术主张的内涵,并联系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活动,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析第二部分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写了作者与文与可的哪些交往趣事?体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写了两件事。一是文与可把求画者的缣素扔在地上当作袜子,体现了他对那些附庸风雅之人的不屑,表现出他的率真豪爽;二是文与可画竹时,苏轼在一旁看,文与可故意说要拿苏轼的肉做菜,苏轼则说要拿文与可的竹子换肉,两人相互调侃,充满生活情趣,也体现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文与可画竹的语句,体会其技艺的高超。例如:"其为竹也,叶叶而累之,节节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文与可画竹的过程和技巧,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4.分析第三部分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文与可去世后,苏轼有怎样的反应?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文与可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废卷而哭失声"。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文与可,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记录下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文与可的画竹理论,让后人能够了解这段佳话。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文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五)深入探究(10分钟)1.讨论:文中关于画竹的理论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有何启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对艺术创作与生活实践关系的理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心中有"底"。同时,在创作时要抓住灵感,一气呵成,将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而且,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做到心手相应。2.探究: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语言描写上,文与可和苏轼之间的对话生动有趣,如"材当取诸曹、韩之窑与""吾将以为袜"等,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上,"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通过"投""骂"等动作,表现了文与可的率真;细节描写上,"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从侧面烘托出文与可画竹技艺的高超,求画者众多。
(六)课堂小结(5分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了解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了文中所表达的高雅情趣。同时,我们积累了文言词汇,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了文章结构,学习了以画竹为线索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还探讨了文中关于画竹的理论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
(七)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课文。2.以"我心中的文与可"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本文所学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展现文与可的形象特点。3.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运用较为有效,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了语感。讨论法的实施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他们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