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如"贰""军""辞""鄙"等。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智慧和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烛之武的说辞和人物形象。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烛之武的说辞,体会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展示古代战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战争中,除了武力对抗,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解决问题?2.引出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在这关键时刻,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劝退秦军,挽救了郑国。

(二)背景介绍(3分钟)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强国,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于晋、秦两大国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与晋国结怨。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因当年郑国支持楚国而联合秦国共同围攻郑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强调重点字音:"缒(zhuì)""阙(quē)""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等。展示节奏划分示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3.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四)疏通文意(2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句式:实词贰:有二心,从属二主。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例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辞:推辞。例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陪:增加。例句:"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出使的人。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虚词以介词,因为。例句:"以其无礼于晋"。连词,来。例句:"焉用亡郑以陪邻"。之助词,的。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厌之有"。而连词,表并列。例句:"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例句:"夜缒而出"。连词,表转折。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文言句式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厌"。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正常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省略句:"(烛之武)辞曰""(晋惠公)许君焦、瑕""夜缒(烛之武)而出"等。3.选取文中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重点句子: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明确: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第二部分(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部分(第3段):烛之武劝退秦军。第四部分(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解围。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爱国精神:在郑国面临亡国之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明大义:他懂得郑国的存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机智勇敢: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巧妙地说服秦伯,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善于辞令:他的说辞委婉曲折,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学生分组讨论烛之武的说辞,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内容上: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灭郑对秦国的利弊。指出灭郑只能使晋国获利,而秦国得不到好处,反而会增强晋国的实力,对秦国构成威胁。接着,提出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的观点,郑国可以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秦国使者提供物资帮助。艺术手法上:善于攻心: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心晋国扩张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秦伯产生共鸣。逻辑严密:说辞层层递进,先指出灭郑的危害,再说明存郑的好处,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来警示秦伯,使秦伯不得不听从他的建议。语言委婉:用词委婉,语气诚恳,既不激怒秦伯,又能达到劝说的目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积累,文章思路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烛之武的说辞艺术。2.强调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智慧和爱国精神,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全文。2.以"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烛之武的赞美之情。3.思考:如果烛之武去劝说晋侯,他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劝说辞。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烛之武人物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