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第6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第6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第6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第6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第6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和工作内容6.2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6.3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6.4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第六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6.1.1.1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和投产使用过程,或服务期满后排出和残留有毒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危害。典型的如土壤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土壤酸化等。6.1.1.2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由建设项目导致的土壤中各组分之间,或土壤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的正常的自然物质、能量循环过程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土壤肥力和承载力等的下降的现象。这种污染一般是可逆的。6.1.1土壤环境影响类型6.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和工作内容6.1.1.3土壤资源破坏土壤资源破坏是指由建设项目或由其诱发的自然活动(如泥石流、洪崩)导致土壤被占用、淹没和破坏,还包括由于土壤过度侵蚀、或重金属严重污染而使土壤完全丧失原有功能而被废弃的情况。这种污染具有土壤资源被彻底破坏和不可逆等特点。6.1.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划分(1)项目占地面积、地形条件和土壤类型,可能被破坏的植被种类、面积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程度;(2)侵入土壤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对土壤和植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环境中降解的难易程度,以及受影响的土壤面积;(3)土壤环境容量,即土壤容纳拟建项目污染物的能力;(4)项目所在地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要求。6.1.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分析拟建项目工程分析的成果以及与土壤侵蚀和污染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物等专题评价资料;(2)调查、监测拟建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环境资料,包括土壤类型、性态,土壤中污染物的背景和基线值;植物的产量、生长状况及体内污染物的基线值;与土壤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以及土壤利用现状;(3)调查、监测评价区内现有土壤污染源的排污情况;(4)描述土壤环境现状,包括现有的土壤侵蚀和污染状况,进行土壤环境现状评价;(5)根据进入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方式,区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特性以及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析污染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6)预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土壤退化及破坏和损失情况;(7)评价拟建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的重大性,并提出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措施及跟踪监测计划;(8)如果由于时间限制或特殊原因,不能详细、准确地收集到评价区土壤的背景值和基线值以及植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等资料,可采用类比调查方法。6.1.4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与程序6.1.4.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拟建项目施工期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的范围。(2)可能受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例如废水排放渠道经过的土地)。(3)因拟建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的干、湿沉降而导致的受污染较重的区域(4)拟建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及其影响区域。6.1.4.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与其他要素评价程序类似,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阶段,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评价与减缓对策拟定阶段,报告书编写阶段。1.地质2.地形地貌3.气象与气候4.水文状况5.植被状况6.2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2.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P144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调查地质地貌

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地貌类型和形态特征。气象气候

风向、风速、降水、蒸发,干旱、润湿等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水文状况

水系分布情况、河流湖泊水文及其季节、年际和区内空间变化情况;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状况、水化学状况等。植被状况植被类型、分布及特点,植被覆盖度等。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法为主。6.2.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2区域土壤类型特征调查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类名称、分布面积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N、P、K,微量元素土壤特性:pH,Eh,

质地,土壤结构等3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人口状况经济状况交通状况文教卫生状况调查方法: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A评价分类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土地用途分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其他用地(自然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未利用地等)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又细分为住宅类用地和工业类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不同用途的土壤,环境受体不同,环境受体暴露于土壤污染物的方式不同,有不同的土壤污染物含量阈值,因而环境质量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6.2.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6.2.2.1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B评价内容评价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获取基础资料和数据、确定评价项目、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土壤污染物累积性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评价结论和建议。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既可做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又可做土壤污染物累积性评价;其他用地仅做土壤污染物累积性评价。C评价因子不同类型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选择评价的项目不同。选择评价项目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1)选择有评价标准的项目;(2)与区域污染源相关的特征污染物(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大);(3)毒性强、危害大、难降解、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污染物优先考虑。D评价标准p146a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b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c其他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E评价方法p146A土壤沙化现状评价土壤沙化是风蚀过程和风沙堆积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发生在干旱荒漠及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主要发生在河流沿岸地带)。建设项目虽然可能促进土壤沙化的发展,但必须有一定的外在条件,如气候气象、河流水文、植被等等。因此,在评价土壤沙化现状时,必须对这些相关的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沙漠特征、气候、河流水文、植被以及农、牧业生产情况。6.2.2.2土壤退化现状评价B土壤盐渍化现状评价土壤盐渍化是指可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环境条件和盐渍化的程度,是现状调查和评价的核心内容。土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以及部分滨海地带。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灌溉状况、地下水情况、土壤含盐量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等。C土壤沼泽化现状调查与评价土壤沼泽化是指土壤长期处于地下水浸泡下,土壤剖面中下部某些层次发生Mn、Fe还原而成青灰色斑纹层或青泥层(也称潜育层)、或有基质层转化为腐泥层或泥潭层的现象或过程。土壤沼泽化一般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地区,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下水、排水系统和土壤利用等。评价因子一般选取土壤剖面中潜育层出现的高度;评价标准根据土壤潜育化程度拟定;评价指数计算采用分级评分法。D土壤侵蚀现状评价土壤侵蚀是指土壤中通过水力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我国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东北平原微有起伏的地形。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耕作栽培方式等。(1)土壤破坏现状调查。土壤破坏除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涉及土地利用问题。因此,在进行土壤破坏现状调查时,应重点注意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趋势及各类型面积的消长关系,以及人均占有量等。(2)评价因子的选择可选取区域耕地、林地、园地、和草地在一定时段(1~5年或多年平均)内被自然灾害破坏或被建设项目占用的土壤面积或平均破坏率。(3)评价标准的确定按评价区内耕地、林地、园地和草地损失的土壤面积拟定。具体数据,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咨询有关部门、专家确定。(4)评价土壤损失面积指数计算采用分级评分表。6.2.2.3土壤破坏现状评价6.3.1.1土壤中污染物运动及其变化趋势预测A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预测的一般方法步骤1.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入量。2.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出量。3.计算土壤污染物的残留率。4.预测土壤污染趋势。6.3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3.1土壤环境影响预测P149B土壤中农药残留量预测最终残留量计算:C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累积预测D土壤环境容量计算6.3.1.2土壤退化趋势预测A土壤侵蚀量A土壤侵蚀量,也称土壤流失量,一般用侵蚀模数来表示,单位为t/(km2

·a)。B

降雨侵蚀潜力系数R降雨侵蚀潜力系数等于在预测期内全部降雨侵蚀指数的总和。C土壤可侵蚀性系数K土壤可侵蚀性系数也称土壤侵蚀度,其定义为一块长2213m,坡度9%,经过多年连续种植过的休耕地上每单位降雨量的侵蚀率。该值可反映出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及降水所产生的径流量与径流速率的大小。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K值,通常可根据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含量查表。D坡长系数L和坡度系数S课本P153E耕种管理系数C耕种管理系数也称植被覆盖因子或作物种植系数,反映地表覆盖情况,如植被类型、作物和种植类型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6⁃3为不同地面植被覆盖率的C值,表6⁃4列出各种农作物和种植方式下的C值。

表格见课本P154F实际侵蚀控制系数P实际侵蚀控制系数也称为水土保持因子,反映不同的土地管理技术或措施,如构筑梯田、平整、夯实土地对侵蚀的影响。不同管理技术对P值的影响见表6⁃5。6.3.1.3土壤退化趋势预测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的预测,一般采用类比调查方法进行,分两步进行。(1)土地利用类型现状调查。依照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规定,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评价区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种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分布,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土地利用类型图。(2)对建设项目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损失和破坏进行预测。重点说明因项目建设而占用、淹没和破坏的土地资源的面积,如项目基建和配套设施占地、水库淹没占地、移民搬迁占地等;因表层土壤过度侵蚀造成的土地废弃面积;地貌改变如地表塌陷、沟谷堆填、坡度改变等而损失和破坏的面积;因严重污染而废弃或改作他用的耕地面积等。6.3.2.1评价拟建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的重大性和可接受性A将影响预测的结果与法规和标准进行比较B与当地历史上已有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