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篇】_第1页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篇】_第2页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篇】_第3页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篇】_第4页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一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二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解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四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解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