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是对宇宙的敬畏。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辉光。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甚至是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塑造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老舍的《茶馆》是一部人物群像展览式作品。作品将戏剧空间固定在一处茶馆,它是舞台,更是社会的缩影。在这个特定的舞台上,不同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里有皇宫的太监,有朝廷的鹰犬,有新兴的资本家,有地痞流氓,也有挣扎在贫困线上卖儿鬻女的穷苦百姓。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人物间的具体的矛盾冲突,是这些矛盾冲突推动的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在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文化关系,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合情合理而又跌宕的故事情节总能深刻地体现特定背景中的文化关系,即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冲突或融合。优秀的文艺家总能走在文化的前列,又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的表达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而文化一旦积淀为形式,就能超越内容的限制,以富有个性的特征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这样才会赋予它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B.文艺创作有文化追求是一种定律,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就能成为经典。C.文艺是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D.文化的文艺表达是通过形象塑造来达到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从文艺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立论,进而论述到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的关系。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说理方法,事例典型,涵盖古今中外,具有说服力。C.文章论述文艺创作的层次,要从有限走向无限,超越题材本身写出文化精神。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脉络清晰,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文艺家只有将文化作为自己的追求,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B.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包含着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具有极强的文化张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C.文艺作品中人物间的具体的矛盾冲突,通常是文化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的背后是复杂的文化关系。D.文化自信是艺术创造的动力,优秀的文艺家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表达中创造新艺术,带来新繁荣。【答案】1.C2.B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选项条件关系反了。依据原文“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可知,应是: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B.“有文化追求是一种定律”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为“是否有”;“就能成为经典”分析错误。原文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的“才”。D.“文化的文艺表达是通过形象塑造来达到的”分析错误。原句中有“主要”二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错,原文有个前提是“一般来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古今中外”分析错误。文中所举事例只有“古今中”,没有“外”。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创造新艺术,带来新繁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优秀的文艺家总能走在文化的前列,又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的表达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而文化一旦积淀为形式,就能超越内容的限制,以富有个性的特征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可知,文章没有明确优秀的文艺家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表达中“创造新艺术,带来新繁荣”。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材料二: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具有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虽在设计上着意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很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还要领会其内涵精髓。C.传统冰雪文化所具有的淡化文字记载,注重身体演绎的特点,让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D.地方政府通过冰雪发展地方经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是发展关键,如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民俗馆等。5.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国人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D.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6.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答案】4.A5.C6.①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②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③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如清太祖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运动会”等。【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对文意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有“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的限定,不是泛指意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再者,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的要求是“做实”,而不是“宣扬”。C.“淡化文字记载”“让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内容可知对“文字记载”没有提到“淡化”,还有根据原文“当地民众具有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判断,二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逻辑有误。D.“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是发展关键”错。从原文“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来看,文中并无“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是发展关键”的表述,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表述不当,无限扩展了“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原文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第一段“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可见,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结合第二段“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可见,主要是出行、狩猎等活动。第二段“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可见,滑雪运动渐渐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另外,“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可见,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傀儡戏(节选)沈从文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惟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短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座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字,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线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梁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凉糕,同膏梁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在镇筸,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有删改)【注】本篇发表于1926年8月18日《晨报副刊》,收入小说集《入伍后》。标题为“木傀儡戏”,但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写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一句开篇照应题目,进而详细介绍了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B.“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写出苗人汉人的融合,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C.“苗人们勇敢……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湘西少年尚武风俗的具体描写。D.“垂下屁股,互相扭缠”“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文劲”的比试情形。8.小说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木傀儡戏》和《边城》一样都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角度,谈谈你对本文这一特点的认识。【答案】7.B8.(1)有利于忠实地记录原生态生活,真实有趣地表现了儿童过节的兴奋心情。(2)拓展了叙述空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9.(1)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对母亲的描写,只是写意化的描写而不是工笔式的细致刻画。(2)淡化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如对打架的描写,只是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而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3)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在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等真实生活氛围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理解有误,原文为“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主要是讲苗人汉人风俗,性质彼此同化,并没有突出苗汉一家的主题,属于过度解读。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叙述视角的能力。由“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等可知有利于忠实地记录原生态生活,看戏日菜的丰盛,零食的多样,真实有趣地表现了儿童过节的兴奋心情。由“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等可知拓展了叙述空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征的能力。“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对母亲的描写,只是写意化的描写而不是工笔式的细致刻画,具有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特点。“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辑,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对打架的描写,只是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而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具有淡化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的特点。“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蓝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在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等真实生活氛围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具有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的特点。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南汉有余延业者,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上惊骇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道州刺史王继勋言南汉主刘鋹肆为昏暴,民被其毒,又数出寇边,请王师南伐。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九月己亥朔,乃遣使发诸州兵伐岭南。当是时,南汉旧将多以谗死,宗室剪灭殆尽,掌兵者惟宦者数辈,城壁壕隍但饰为宫馆池沼,楼舰器甲辄腐败不治。闻王师至,内外震恐,主帅郭崇岳本无将才,但昼夜祷祠鬼神而已,数战皆大败。辛未,王师次白田,南汉主素服出降,遂并岭南,置州郡。辛卯,诏岭南诸州烦苛赋敛并除之。民饥者发廪赈之,诸军俘获悉还其主。署官并仍旧,取书判稍优者授上佐、令录、簿尉。俊士奇士所在询访。峻辞挺节,耻仕伪邦者,长吏以名闻。三月庚子,禁岭南民买良人黥面为奴婢庸雇取直。丁巳,诏岭南诸州长吏察伪政有害于民者以闻,当悉除去。昔民有逋赋者,或县吏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则皆纳其妻女以为质,诏严禁之。释刘鋹罪,封恩赦侯。鋹性绝巧,尝以真珠结鞍勒马为戏龙之状,尤为精妙,诏示官署诸工匠,皆骇伏。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鋹在国时,多置酖以毒臣下。一日,上诏鋹宴且赐后酒,鋹疑之,奉杯泣曰:“臣拒违朝廷,罪固当死,今见太平,愿延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饮此酒。”上笑曰:“朕推心置人腹,安有此事!”命取鋹酒自饮之,别酌以赐鋹,鋹大惭,顿首谢。(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B.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C.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D.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指农历每月初一。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称为“望”,最后一天为“晦”。B.州郡制,是指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隋立国后,罢天下诸郡。C.黥,刑罚名,在脸上刺字或记号并涂墨。文中指在奴婢脸上刺字,以防逃跑。D.顿首,“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叩头须触地停顿。常用于书信结尾表致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汉国主昏庸残暴,荼毒百姓,还多次侵犯大宋的边境。太祖出兵征讨南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拯救南汉百姓于水火之中并维护国家尊严。B.辛未年间,宋朝军队进驻白田,南汉国主见势不妙穿白衣投降,于是宋朝统一了岭南。当时有饥民抢粮仓的粮食,太祖仁慈下令让各军都释放了。C.宋太祖平定南汉后,在其地设置州郡,并且下令废除之前的各种陋习弊政,例如将良家百姓变成奴婢来牟利,逼迫百姓抵押妻女来借贷交租等。D.刘鋹在位时常用毒酒杀害大臣。太祖宴请他时赐他一杯美酒,刘鋹以己度人,以为是毒酒,于是向太祖哭求饶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2)昔民有逋赋者,或县吏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答案】10.C11.D12.B13.(1)宋太祖召见了他,就问他南汉的朝政情况,余延业就把南汉历代国君奢侈残酷的情况都详细说了。(2)以前百姓拖欠赋税,或是各县官吏代为缴纳,或是向地主借贷缴纳。【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祖还不愿意很快地动用武力,就派遣使者送书信给南汉朝廷,南汉的回信很傲慢无礼。太祖这才决心去讨伐他。“亟”意思是“很快”,是“加以兵”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南汉”是“答书”的定语,构成偏正结构,意思是“南汉的回信”,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顿首,‘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叩头须触地停顿”错误。“顿首”指行礼时头触地即起,不需停顿,不是最恭敬的礼节,“稽首”才是。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辛未年间……当时有饥民抢粮仓的粮食,太祖仁慈下令让各军都释放了”错误,且此事不是发生在辛未年间,由“辛卯,诏岭南诸州烦苛赋敛并除之。民饥者发廪赈之,诸军俘获悉还其主”可知,应是辛卯年间。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上”,皇上,即宋太祖;“因”,就;“具”,详细;“累世”,历代;“状”,情况。(2)“昔”,以前;“逋赋”,拖欠赋税;“或”,或者;“输”,缴纳;“于”,向;“假贷”,借款,借贷。参考译文:南汉有一个叫余延业的人,宋太祖召见了他,就问他南汉的朝政情况,余延业就把南汉历代国君奢侈残酷的情况都详细说了。太祖惊骇地说:“我要拯救这个地方的人民。”道州刺史王继勋报告南汉国主刘鋹昏暴到极点,人民深受其害,又多次侵扰边地,请求朝廷军队南伐。太祖还不愿意很快地动用武力,就派遣使者送书信给南汉朝廷,南汉的回信很傲慢无礼。太祖这才决心去讨伐他。九月己亥朔日,太祖就派遣使者征伐各州军队讨伐岭南。当时,南汉的很多老将因为谗言攻击被杀,皇族也几乎被杀光,掌握兵权的只是几个宦官,他们只会把城郭壁垒和护城壕沟装饰成离宫别院和池沼的样子,兵舰武器铠甲却任由腐坏不修理。听说宋朝军队来到,南汉朝廷内外都震动惶恐,主帅郭崇岳本来没有带兵的才能,只是日夜向鬼神祈祷而已,几次作战都大败。辛未,宋朝军队进驻白田,南汉主穿着白衣服出来投降,于是宋朝统一了岭南,在那里设置了州郡。辛卯,太祖下诏全部废除岭南各州的苛捐杂税。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各军俘获的奴婢都归还原主。南汉任命的官员照旧任职,录取书法和文理比较好的任命为州郡长官、县令、录事参军、主簿、县尉。命令各地探询查访俊杰奇才。严词拒绝,坚持节操,以在南汉做官为耻的人,州县长官把名字呈报朝廷。三月庚子,禁止岭南人买良家平民在脸上刺字为奴婢,让别人雇佣以取得报酬。丁巳,诏令岭南各州的长官检查南汉政权时于民有害的政策措施,把它们报上来,要全部废除。以前百姓拖欠赋税,或是各县官吏代为缴纳,或是向地主借贷缴纳,这些官吏和地主都把欠税人的妻女霸占作为抵押,朝廷下诏令严格禁止这类事情。(皇帝)赦免了刘鋹的罪,封恩赦侯。刘鋹非常灵巧,曾用珍珠结成配备鞍勒的马和龙游戏的样子,特别精致巧妙,太祖下诏把它拿给官署的工匠们看,大家都惊骇佩服。太祖给他一百五十万钱作为价钱,随后对左右的人说:“刘鋹喜欢做精巧的东西,于是养成习惯成为本性,如果能把心思移用到治理国家上,怎么会到灭亡的地步呢?”刘鋹在位时,常用毒酒杀害大臣。一天,太祖下诏让刘鋹赴宴并赐他一杯美酒,刘鋹怀疑是毒酒,捧着酒杯哭泣说:“我抗拒朝廷,按罪本来该死,如今看到了天下太平,希望能延长短暂的性命,成全陛下赐予生命的恩德,我不敢喝下这杯酒。”太祖笑着说:“我与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哪里有这样的事情!”命人取来刘鋹的酒自己喝,另外斟酒赐给刘鋹,刘鋹非常惭愧,磕头谢罪。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重九遇雨①康与之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②前泥拍肚,龙山会③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④寻觞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注】①据说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康与之“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而成。②戏马台:项羽曾经的掠马台,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③龙山会: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以为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④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孙盛作诗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浸到东篱”承接“阴雨”而来,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埋下伏笔。B.全词多处运用典故,信手拈来,收到了“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C.“茱萸胖,菊蕊湿滋滋”两句紧扣重阳习俗“插茱萸”“赏菊花”来写。D.全词围绕重阳遇雨来写,词的上片写淋雨的狼狈相,下片写猖獗的雨势。15.这首词语言风格有怎样的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雅俗融于一体。“戏马台”“龙山会”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配之以“泥拍肚”“水平脐”俗语,将雅俗融于一体,极尽夸张调侃。②诙谐幽默。词人借用“落帽孟嘉”“休官陶令”的典故,涂抹出重阳遇雨时的狼狈相,进行调侃和嘲弄,诙谐幽默。【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词的上片写淋雨的狼狈相,下片写猖獗的雨势”张冠李戴,应是“词的上片写猖獗的雨势,下片写淋雨的狼狈相”。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在本首词中,作者在描写雨势之大时,写到“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此处“戏马台”“龙山会”“东篱”都是典故,这些典故与项羽、刘裕、桓温、陶潜等历史名人有关,在诗词中运用如此多的典故,本是这首词“雅”的表现,但作者将其配之以“泥拍肚”“水平脐”等俗语,则是调侃语气的表现,表现了其“俗”的一面,所以本词将雅俗融于一体。其次,作者在词中还尽显诙谐幽默的风格。在词的上阕中,作者借典故写雨势之大,已表现出其调侃幽默的一面,下阕中在描写人们在雨中的狼狈相时则更进一步,如“落帽孟嘉寻觞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孟嘉”“陶令”都是古代的名人,但此处作者将雨中的众人比喻为“孟嘉”“陶令”,再联系“落帽”“休官”的描述,非常形象的表现了众人在雨中的狼狈形象,语言中充满调侃和嘲弄,诙谐幽默。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描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______________;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______________。(3)《氓》中写女子早起晚睡,辛劳持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竞”“夙”“寐”“靡”。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因为生活需要,原始先民到新石器时代发现了烧陶技术。彩陶以泥质为主,既有_,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陶艺术_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_。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在器壁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取得____的效果。彩陶围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渔网、水涡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在盆内壁描绘着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似乎是在默默地祈祷。这种图形似乎是图腾崇拜的产物。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始先民因为生活需要,到新石器时代,发现了烧陶技术。B.因为生活需要,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发明了烧陶技术。C.到新石器时代,因为生活需要,原始先民发明了烧陶技术。D.原始先民到新石器时代,因为生活需要,发现了烧陶技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观赏性

融合

奇思妙想

两全其美 B.实用性

混合

奇思妙想

一举两得C.实用性

融合

聪明才智

一举两得 D.观赏性

混合

聪明才智

两全其美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使陶器更加坚固耐用 B.但偶尔也有规则纹饰出现C.随着原始先民生产力的提高 D.随着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增强【答案】17.C18.C19.D【解析】1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该先说时间状语“到新石器时代”,后说原因状语“因为生活需要”。B项,语序不当,应该先说时间状语“到新石器时代”,后说原因状语“因为生活需要”。D项,时间状语“到新石器时代”应该放在句首,并且不能紧跟主语后再断开。故选C。18.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第一空,“观赏性”就纯粹的给人家欣赏看的,“实用性”就是可以用的到的。从“既……又……”句可知,和“艺术性”相对的是“实用性”,句子从这两个方面概括彩陶艺术。应选“实用性”。第二空,“融合”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融合”强调成为一体。而“混合”一般侧重物理意义上掺和或合在一起。文章是说把“思想、风格、语言”等与陶器艺术进行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在艺术表现上融为一体,所以应用“融合”。第三空,“奇思妙想”指奇妙的想法。“聪明才智”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由前文彩陶艺术同时具有实有性和艺术性来看,它反映的是人们的“聪明才智”,而不是“奇思妙想”。第四空,“两全其美”做一件事情,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方面好处。“两全其美”侧重于顾全;“一举两得”侧重于得到。由文中“既可……又能……”句可知,文意是说在器壁留下印痕这“一个”行为,有了“两个”较好的效果,所以应为“一举两得”。故选C。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A项,后文虽有“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一句,但坚固耐用与否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B项,与前文衔接自然但与后文没有关联。C项,“生产力的提高”对人们开始美化陶器没有直接因果关系。D项,参照前后句意可知,之前没有刻意进行美化,而后有意识地主动去美化器物,“随着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增强”前后衔接照应恰当。故选D。八、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特发性脊柱侧弯和姿势性脊柱侧弯是青少年比较常见的疾病。前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后者①______。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校中小学生中有很大部分存在“坐在椅前半部,上身前倾”等不良坐姿。除了学生的习惯外,②______是主要原因,学生的一个书包就占据了椅面一半,另外,部分学生将大量书籍放在课桌面,在狭小的空间读书写字,不能完全舒展,不能保证正确的坐姿使得弯腰、驼背、脊柱病变发生的情况增加。长期不正确的站、走、坐以及书写姿势,容易造成背部肌肉的疲劳受损,使得固定脊部两侧正常弯曲的肌肉力量下降,再加上青春期脊柱的突增速度比较快,③______。当然,更主要的是缺乏体育锻炼,肌肉力量不足。脊柱侧弯对青少年的危害特别大,除了影响外观,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压迫脊髓影响行走,还能造成心肺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寿命。家长可以通过“四横一竖”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检查。一看孩子的后背是不是对称的,看两个肩膀是不是等高,两个肩胛骨下角是不是等高。两个腰窝是不是对称,还有骨盆两侧髂嵴高度是不是一致。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提取上文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语。【答案】20.①与坐姿不当及运动不足关系密切;②课桌的空间不足;③就容易造成弯曲的异常。21.脊柱侧弯

青少年(中小学生)

原因

危害

检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