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治理操作手册_第1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操作手册_第2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操作手册_第3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操作手册_第4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与治理操作手册TOC\o"1-2"\h\u1352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 34639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 3204731.2环境监测的分类与任务 3242551.2.1环境监测的分类 3146231.2.2环境监测的任务 414038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4297902.1水质监测方法 4164242.2气质监测方法 457172.3土壤监测方法 5212812.4生物监测技术 523287第三章监测设备的选用与操作 5215533.1监测设备的选择原则 551193.1.1功能适用性原则 6309913.1.2可靠性原则 6101493.1.3经济性原则 6248363.1.4可扩展性原则 626113.2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6247563.2.1设备安装 6126033.2.2设备调试 694653.3监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6136853.3.1定期检查 7117253.3.2清洁保养 7165263.3.3校准与检验 7269713.3.4更新与升级 73698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 7145034.1数据采集方法与要求 7178724.1.1采样方法 7129114.1.2采样设备 7189294.1.3采样频率 7241244.1.4数据记录与传输 8307454.2数据处理与分析 8124664.2.1数据清洗 853824.2.2数据整合 870714.2.3数据分析 849354.2.4数据可视化 8223714.3数据存储与管理 8249684.3.1数据存储 8308754.3.2数据备份 8102484.3.3数据安全 8154254.3.4数据共享与交换 922214第五章环境治理概述 914315.1环境治理的定义与目标 9128535.2环境治理的分类与策略 993665.2.1环境治理的分类 9149665.2.2环境治理的策略 1028861第六章水污染治理 10269786.1水污染治理技术 10254606.1.1物理方法 10260946.1.2化学方法 10303006.1.3生物方法 10326916.2水污染治理工程实施 11279676.2.1治理方案设计 1170636.2.2工程施工 11124266.2.3运营管理 11171376.3水污染治理效果评估 11175156.3.1评估指标 11206386.3.2评估方法 1225736.3.3评估结果分析 1221468第七章气污染治理 1290957.1气污染治理技术 12161087.1.1物理治理技术 12226527.1.2化学治理技术 12265637.1.3生物治理技术 1221717.2气污染治理工程实施 13213377.2.1治理方案设计 13249937.2.2设备选型与安装 13185157.2.3系统调试与运行 1312947.3气污染治理效果评估 13194847.3.1检测方法 13205147.3.2评估指标 1314537.3.3评估方法 13308917.3.4评估结果分析 137046第八章土壤污染治理 13233928.1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337718.1.1物理治理技术 1459888.1.2化学治理技术 14253298.1.3生物治理技术 1498888.2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实施 1491558.2.1治理方案设计 14251438.2.2工程施工 1466438.2.3工程监理 1470178.3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评估 14223328.3.1评估指标体系 14298408.3.2评估方法 15137838.3.3评估结果分析 1517196第九章环境监测与治理质量保证 1543219.1质量保证体系建立 15192169.1.1概述 15259339.1.2建立原则 15256439.1.3建立内容 15181819.2质量控制措施 16265099.2.1监测前准备 16134089.2.2监测过程控制 16260039.2.3监测后处理 16251269.3质量评估与改进 16302989.3.1质量评估 16114339.3.2质量改进 1616107第十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63245210.1水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72272810.2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71785810.3土壤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7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生态状况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调查、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旨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依据。(2)发觉和预警环境污染问题,为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指导。(3)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调整环境政策提供参考。(4)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1.2环境监测的分类与任务1.2.1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以下几类:(1)空气监测:对空气中污染物、气象因素等进行监测。(2)水质监测: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工业废水等水质进行监测。(3)土壤监测: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进行监测。(4)噪声监测:对环境中噪声污染进行监测。(5)固废监测:对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行监测。(6)生态监测:对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1.2.2环境监测的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环境监测目标和任务,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项目、方法、频次等。(2)开展监测工作:按照监测计划,采用规范的监测方法,对环境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3)数据收集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监测报告。(4)监测结果发布:将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透明度。(5)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不断研究、开发新的监测技术与方法,提高环境监测水平。(6)监测质量保证: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2.1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其变化趋势。水质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三种。(1)物理监测方法:通过测量水体的温度、电导率、浊度等物理指标来评估水质。其中,温度、电导率可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浊度则可以反映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2)化学监测方法:通过分析水体中的化学成分,如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来评估水质。化学监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3)生物监测方法:通过观察水体中的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等指标,来评估水质。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数法、物种多样性指数法等。2.2气质监测方法气质监测是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气质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采样监测方法:通过采集大气样品,分析其中的污染物成分。采样监测方法包括空气采样、滤膜采样、气体采样等。(2)遥感监测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遥感监测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等特点。(3)在线监测方法: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线监测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实时性强等特点。2.3土壤监测方法土壤监测是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土壤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监测方法:通过测量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孔隙度、水分等,来评估土壤环境质量。(2)化学监测方法: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来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化学监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3)生物监测方法:通过观察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等指标,来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数法、物种多样性指数法等。2.4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的一种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具有直观、综合、低成本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质、土壤和大气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指数法:通过计算生物指数,评估环境质量。生物指数法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等。(2)物种多样性指数法: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估环境质量。物种多样性指数法包括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等。(3)毒性试验:通过观察生物体在不同污染物浓度下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指标,评估污染物的毒性。(4)生态监测:通过观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评估环境质量。生态监测方法包括景观生态监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第三章监测设备的选用与操作3.1监测设备的选择原则监测设备的选择是环境监测与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监测设备选择的基本原则:3.1.1功能适用性原则监测设备应具备与环境监测项目相对应的功能,能够准确、实时地反映环境状况。在选择监测设备时,需充分考虑设备的技术指标、测量范围、精度、分辨率等参数,保证其满足监测需求。3.1.2可靠性原则监测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故障率等因素也应纳入考虑范围。3.1.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经济性较高的监测设备。设备的经济性包括设备本身的价格、运行成本、维护费用等方面。3.1.4可扩展性原则监测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环境监测需求的变化进行升级和扩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3.2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监测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基本步骤:3.2.1设备安装(1)根据设备说明书,了解设备的安装要求、尺寸和重量等信息。(2)准备安装工具和设备,保证安装过程中所需物品齐全。(3)按照设备说明书,将设备安装在预定位置,保证设备稳固、安全。(4)连接电源、信号线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2.2设备调试(1)开启设备,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2)对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根据环境监测需求,设置设备的参数。(4)进行现场试验,验证设备监测结果的可靠性。3.3监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为保证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下为监测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基本要求:3.3.1定期检查(1)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检查设备连接线路是否良好,防止因线路故障导致设备运行异常。3.3.2清洁保养(1)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清除设备表面的灰尘、污垢等。(2)对设备内部进行清洁,保证设备内部清洁、干燥。3.3.3校准与检验(1)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验,保证设备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3.3.4更新与升级(1)根据环境监测需求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监测设备。(2)对设备进行升级,提高设备的功能和功能。通过以上措施,保证监测设备在环境监测与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贡献力量。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4.1数据采集方法与要求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性。以下为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要求:4.1.1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的要求进行选择。常见的采样方法包括现场采样、自动采样和远程采样等。4.1.2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应具备以下要求: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便携性和易于操作。采样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工作。4.1.3采样频率采样频率应根据监测项目和环境特点确定,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采样频率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有效性。4.1.4数据记录与传输数据记录应遵循以下原则:真实、准确、完整、规范。采样数据应实时记录,并采用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保证数据安全。4.2数据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后,需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下为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4.2.1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校验和纠正,去除无效、错误和异常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4.2.2数据整合数据整合是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和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4.2.3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找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污染源排放特征等有用信息。4.2.4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直观地了解环境监测数据。4.3数据存储与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存储与管理是保证数据安全、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措施:4.3.1数据存储数据存储应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和技术,保证数据长期保存和实时访问。4.3.2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定期复制,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备份应选择合适的备份策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4.3.3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指对数据实施保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和破坏。数据安全措施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加密等。4.3.4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共享与交换是指在不同部门、地区和领域间进行数据交流,促进环境监测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共享与交换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政策,保证数据安全和保密。第五章环境治理概述5.1环境治理的定义与目标环境治理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整治、修复和保护的实践活动。环境治理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环境治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环境质量。通过治理活动,使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减轻环境污染程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保障生态系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环境治理,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4)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5.2环境治理的分类与策略5.2.1环境治理的分类根据治理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治理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治理。包括防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2)水污染治理。包括防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提高水体质量。(3)土壤污染治理。包括防治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4)固体废物治理。包括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噪声污染治理。包括控制交通、工业、生活等噪声污染,改善声环境。5.2.2环境治理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治理,可采取以下策略:(1)源头减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等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2)末端治理。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执法、评估等制度,强化环境治理的法治保障。(4)科技支撑。加强环保科技创新,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治理效果。(5)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企业、社会共同治理的环境治理格局。(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治理经验,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第六章水污染治理6.1水污染治理技术6.1.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离心、吸附等,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沉淀法是通过加入混凝剂使污染物凝聚沉淀,再进行固液分离;过滤法利用过滤介质将污染物截留;离心法利用离心力将污染物与水分离开;吸附法则是利用吸附剂将污染物吸附并去除。6.1.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沉淀、电解等,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中和法通过加入酸或碱,调整水的pH值,使污染物沉淀;沉淀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染物沉淀;电解法则是利用电流使污染物发生电解反应。6.1.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等,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好氧生物处理通过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厌氧生物处理则是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6.2水污染治理工程实施6.2.1治理方案设计在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前,需根据污染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治理目标、治理技术、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施工方案等。6.2.2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施工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安装相关设备,包括泵、管道、阀门、仪表等;(2)管道铺设: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管道铺设,保证管道畅通、无泄漏;(3)构筑物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构筑物的施工,包括池体、沉淀池、过滤池等;(4)调试运行:在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调试运行,保证系统正常运行。6.2.3运营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运营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水质监测: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掌握污染物去除效果;(3)运行参数调整:根据水质变化,调整运行参数,优化系统功能;(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6.3水污染治理效果评估6.3.1评估指标水污染治理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去除效果:评估各种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包括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2)水质达标率:评估治理后的水质是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3)运行成本:评估治理工程的运行成本,包括设备维护、人工、材料等;(4)环境影响:评估治理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噪声、振动、异味等。6.3.2评估方法水污染治理效果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模型预测等。现场监测是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污染物浓度、水质指标等进行实时监测;实验室检测则是将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取详细的污染物数据;模型预测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治理工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6.3.3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优化治理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治理效果。第七章气污染治理7.1气污染治理技术7.1.1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吸附、冷凝、分离等方法。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将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出来。冷凝法是通过降低气体温度,使污染物凝结成液滴或固体,从而实现分离。分离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出来。7.1.2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催化等方法。氧化法是通过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成无害物质,达到治理目的。还原法是通过还原剂将污染物还原成无害物质。中和法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催化法是利用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实现污染物的去除。7.1.3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滴滤、生物膜等方法。生物滤池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滴滤是通过生物膜对污染物的过滤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在生物膜上生长,对污染物进行降解。7.2气污染治理工程实施7.2.1治理方案设计治理方案设计应根据污染源的特点、污染物种类、治理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同时要考虑工程投资、运行成本、维护管理等因素,保证治理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7.2.2设备选型与安装根据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设备。设备选型应满足治理要求,具有良好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设备安装过程中,要保证安装质量,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7.2.3系统调试与运行在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系统调试,保证治理系统正常运行。调试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调整参数,优化系统运行效果。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维护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7.3气污染治理效果评估7.3.1检测方法气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应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包括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等。检测方法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7.3.2评估指标气污染治理效果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污染物去除率、排放浓度、排放量等。根据不同治理技术,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7.3.3评估方法气污染治理效果评估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是根据检测数据,计算污染物去除率、排放浓度等指标。定性评估是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7.3.4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治理工程的优点和不足,为治理工程改进提供依据。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理方案,优化治理效果。第八章土壤污染治理8.1土壤污染治理技术8.1.1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隔离、土壤置换、土壤搅拌等方法。物理隔离是通过设置物理屏障,阻止污染物迁移;土壤置换是将污染土壤挖出,替换为清洁土壤;土壤搅拌则是通过搅拌设备将污染土壤与清洁土壤混合,降低污染物浓度。8.1.2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稳定化、固化、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等方法。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剂,使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的稳定形态;固化是将污染物固定在土壤中,减少其迁移性;氧化还原是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离子交换则是利用土壤中的离子交换能力,去除污染物。8.1.3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方法。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降解、转化和固定污染物;动物修复则是通过动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污染物降解。8.2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实施8.2.1治理方案设计治理方案设计应综合考虑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土壤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同时需关注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施工安全、成本效益等方面。8.2.2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保证施工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平整、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等;(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治理效果;(3)施工后的验收工作,包括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土壤质量改善等。8.2.3工程监理工程监理是对治理工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的环节。监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8.3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评估8.3.1评估指标体系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污染物去除效果,包括去除率、迁移性降低程度等;(2)土壤质量改善,包括土壤结构、肥力、微生物活性等;(3)环境效益,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4)社会经济效益,包括治理成本、投资回报等。8.3.2评估方法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型预测等。现场调查是对治理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实验室分析是对土壤样品进行检测,评估污染物去除效果;模型预测是基于监测数据,预测治理工程长期效果。8.3.3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分析应关注以下方面:(1)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治理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3)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后续治理工程提供参考。第九章环境监测与治理质量保证9.1质量保证体系建立9.1.1概述环境监测与治理质量保证体系是指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保证监测与治理过程的质量达到预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旨在提高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9.1.2建立原则(1)科学性: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全面性:涵盖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各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3)适应性: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调整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4)动态性:持续跟踪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9.1.3建立内容(1)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2)管理制度:制定质量保证相关管理制度,保证监测与治理工作的规范开展。(3)技术规范: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规范。(4)人员培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与治理人员的技术水平。(5)设备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9.2质量控制措施9.2.1监测前准备(1)采样准备:保证采样设备、容器等符合规定要求。(2)分析方法选择:根据监测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3)仪器设备校准: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9.2.2监测过程控制(1)采样操作:严格按照采样方法进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2)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3)数据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审核,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9.2.3监测后处理(1)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妥善处理,防止污染和变质。(2)报告编制:按照规定格式编制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