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04生态类模板01基础类选择题命题的5个底层逻辑模板01基础类选择题命题的5个底层逻辑模板02生物学中的数学思维识·命题特点明命题特点、窥命题预测明·答题模板答题要点+答题技巧+模板运用练·高分突破模板综合演练,快速技巧突破本节导航命题点真题在线常见设问/关键词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023·天津·T32022·海南·T82022·河北·T132022·河北·T222022·重庆·T142021·福建·T10设问关键词: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丰富度的调查、生态位等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2023·广东·T62022·广东·T202021·湖北·T142021·天津·T132021·海南·T182021·海南·T2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022·江苏·T92020·江苏·T102020·海南·T24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2023·北京·T182023·海南·T192023·海南·T62022·全国乙·T52022·山东·T112022·广东·T202022·重庆·T222021·江苏·T92021·辽宁·T1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2023·广东·T132023·海南·T192021·北京·T172021·广东·T22020·江苏·T152020·江苏·T242020·北京·T16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2023·北京·T112023·北京·T182023·湖南·T132022·江苏·T122021·湖北·T222021·北京·T152021·辽宁·T112020·全国Ⅱ·T38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3·海南·T192022·江苏·T102022·天津·T42022·辽宁·T112022·江苏·T172022·河北·T122021·湖南·T42021·海南·T3命题预测生态类问题常涉及到选择题判断、调查类问题等关键技巧选择题需将课本知识与相应技巧结合来判断、调查类问题涉及到统计学知识模板01基础类选择题命题的5个底层逻辑【核心】将正确的知识修改为错误的描述是一门艺术命题人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知识考查方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重要任务,将正确的知识修改为错误的描述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能不留痕迹地让知识从表面上看起来合理,实际却违背科学的客观事实呢?这需要命题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很透彻,好的选项设计可以欺骗知识掌握不深入、不扎实的学生,筛选出真正掌握了知识内容的学生,而了解命题人的常见设计思路,对我们快速找到问题、分析选项有很大的帮助。夸大其词:很多选项通过过于绝对的语气描述研究对象,比如“全部”“一定”“只能”等,此时只要找出一个例外情况即可排除,这类选项在高考中非常常见,对常规知识细节的掌握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当然要注意个别的绝对语气也是正确的,如“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质只存在于细胞核中”。移花接木:相关性知识点混用、错用是高考喜欢使用的另一种选项设置方式,将多个有相关性的考点放在同一个选项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如果对知识的记忆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很容易把相似的概念搞混导致分析错误,所以对这类选项准确判断的核心是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逻辑的正确分析。无中生有:有些选项的内容是一个逻辑关系的推导,即“因为...,所以...”,这类选项常见错误就是原因错误、结果错误或者因果的逻辑关系错误,有时候选项很有迷惑性,如因和果都是正确的,但是中间却没有逻辑,若仅看因和果的单独描述,很可能把选项判为正确,所以这类选项的判断要点是分析清楚逻辑结构,看其是否符合生物学原理。文字陷阱:这是一类典型的坑题,高考出现的并不多,但是很有迷惑性,这类题的描述逻辑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一些修饰词语设置了逻辑错误,非常不起眼,对基础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及对题目的细节把握不细致就容易漏掉这些修饰词导致判断错误,做判断时要仔细甄别每个字的逻辑,即便时修饰性语言也要注意其描述是否符合生物学逻辑,才能避免失误。偷天换日:这是最坑的一类选项,选项的整句话都透露着合理,很多甚至来自教材的描述,但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有个别的字词被替换,导致整句话意思变得不同,如果不够细心,没有看到这些字词就容易犯错误,但是好在这类题目并不能体现生物学学习分析能力,并不是高考喜欢设置选项的方式,考的并不多,考试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就好。技巧01结构决定功能1.(2025·湖南岳阳·一模)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受温度影响B.温度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C.某些植物需经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避免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D.寒流对某些昆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思路详解】A、不同地域环境条件不同,如温度、湿度等,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受温度影响,A正确;B、温度会影响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的运动能力,从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C、某些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低温诱导的春化作用后才能开花,这样可以避免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C对;D、寒流对某些昆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2025·广东珠海·一模)新型复合耕作体系——“鱼-菜共生系统”通过完整生态链的构建(见图),形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可持续、低碳高效的生态共生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鱼-菜共生”种养循环模式能够实现该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饵料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被蔬菜吸收利用C.硝化池中的硝化细菌属于分解者,把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供蔬菜利用D.“鱼-菜共生系统”应考虑群落的种间关系、季节性等问题以保证产量【答案】D【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有机肥不能直接被蔬菜吸收利用,需要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盐才能被利用,B错误;C、硝化池中的硝化细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C错误;D、“鱼-菜共生系统”应考虑群落的种间关系、季节性等问题以保证产量,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和协调等等原理,D正确。模板02生物学中的数学思维【核心】使用不同的数学工具解决各类生物学问题统计学在调查问题中的应用统计学是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测定、收集、归纳和分析数据资料,以便给出正确消息的学科。生物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多个不同的生物分支学科中,都需要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准确的反映客观事实,推出科学结论。统计的步骤①设计统计方案-根据统计对象,设计合理统计方案,如在种群密度的调查中,根据种群的特点可分别采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显微计数法等方法。②设计试验方案-设计取样方法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使所取得的对象能代表总体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数据,减少误差。例如在样方法中可根据地形、地貌分别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不同方法。③统计和分析-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实验,获取和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统计完成后,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数据误差。例如可以通过方差分析评价数据之间的显著性差异④得出结论或假说-通过数据和生物学分析得出统计结果或得出相关假说。统计学在高中生物学的应用遗传学1.对子代性状比的统计,需要符合大数定律,在子代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与概率相符的数据;2.对遗传病的统计需要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法,在统计人群中的发病率时需要随机取样,在统计某一患病家族遗传情况以确定遗传方式时需要统计不同个体间的关系,画出遗传系谱图。种群密度的调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统计方案,具体方案如下:①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②标记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③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④显微计数法: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统计方法,高中涉及的有两种方法:①样方法:植物和比较明显的动物;②取样器取样法: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其他在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方面也会用到统计学的方法,但是高中教材没有详细展开,如在题目中提到相关信息,以题目的信息为准导数在速率问题中的应用导数是微积分学中的一个概念。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是指这个函数在这一点处的变化率。当函数定义域和取值都在实数域的时候,导数可以表示函数的曲线上的切线斜率。生物学中常常借用基本的导数来分析某一研究对象的“变化量”和“变化率”的关系,以增加理解深度。涉及“含量”和“速率”的问题出现在题目中作为信息进行考查,把握“速率”是“含量”的导函数,对两者关系做出准确判断是解题的核心。类型原函数导函数种群的数量增长“J”形增长“S”形增长“J”形增长“S”形增长种群的数量增长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是一个指数函数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J”形增长的增长速率和“J”形增长一样,也是个指数函数“S”形增长的增长速率在
K/2
时最大,通过控制捕捞剩余量在
K/2,可以持续获得高产量光合、呼吸的强度24小时内,密闭玻璃罩内植物通过吸收或释放CO₂使玻璃罩内的CO₂浓度发生变化24小时内,植物吸收或释放CO₂的速率,是左侧函数取倒数后的导函数技巧02生物学中的数学思维(2022·福建·高考真题)曲线图是生物学研究中数学模型建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下图中的曲线可以表示相应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是()A.曲线a可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植物CO2吸收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的关系B.曲线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时,物质运输速率随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变化的关系C.曲线b可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D.曲线b可表示在晴朗的白天,某作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答案】C【思路详解】A、自然状态下,环境CO2浓度变化情况,达不到抑制光合作用的程度,不可能造成曲线下降,不能用a曲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植物CO2吸收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的关系,A错误;B、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膜两侧葡萄糖浓度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大,但是最终受到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曲线达到最高点后维持水平,a曲线与其不符,B错误;C、自然状态下,某池塘草鱼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下降至零,曲线b可表示其变化,C正确;D、在晴朗的白天,某作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清晨或傍晚可能小于零,b曲线与其不符,D错误。(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答案】A【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一、单选题1.生态学上将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分别称为K值和M值。有些生物若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其种群数量不增反降,甚至灭绝。科研人员研究了某草原兔种群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时,该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C.该草原兔种群的K值和M值分别是250、60D.当M值为680时,该草原兔种群的数量趋势是先降低后在K值附近波动【答案】C【详解】AB、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A、B正确;CD、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低于110,高于65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降低,说明种群的K值为650,M值为110。当种群达到680时,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而降至650以下,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种群数量又会升高,所以当起始种群数量为680时,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在650(K值)左右波动,C错误,D正确。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样品经2次10倍稀释后,再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若计数室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该中方格相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B.实验中用滤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C.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D.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答案】A【详解】A、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0.1×100×2×1000=4.5×108个·mL-1,A正确;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C、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C错误;D、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5个中方格(由图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是25×16),再取平均值,D错误。3.种群在自然界一般呈现“S”形增长,据下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B.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可能超过K值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为有效防治蝗虫,应在时及时控制其种群数量【答案】B【详解】A、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由于此时的种群数量不是最大,故此时种内竞争不是最激烈的,A错误;B、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如食物资源增加,则种群数量可能超过K值,B正确;C、t0−t1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但该阶段仍存在种内斗争、天敌等,因此种群数量不是呈“J”形增长,C错误;D、为有效防治蝗虫,应在低密度时期即t1之前及时控制其种群数量,t1时增长速率最快,不是控制种群数量的最佳时期,D错误。4.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赤眼蜂是控制二化螟的卵寄生蜂,可大规模低成本饲养;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害虫防治菌,寄主广泛但易受环境影响。某研究团队利用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潜能进行了相关研究(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球孢白僵菌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B.二化螟幼虫孵化的死亡率与赤眼蜂寄生时寄主卵的龄期呈正相关C.整合两种或多种生物防治剂是一种无污染的、高效的害虫治理策略D.赤眼蜂作为球孢白僵菌载体,利用其寄生特性可开发新型“生物导弹”【答案】B【详解】A、球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害虫防治菌,寄主广泛但易受环境影响,故孢白僵菌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以确保其存活率,且同时避免造成其他生物的污染,A正确;B、据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寄生卵的龄期和赤眼蜂种类,因变量是死亡率,图示未被球孢白僵菌侵染的赤眼蜂,4d龄期的死亡率低于2d龄期,故二化螟幼虫孵化的死亡率与赤眼蜂寄生时寄主卵的龄期并非呈现正相关,B错误;C、整合两种或多种生物防治剂属于生物防治,是一种无污染的、高效的害虫治理策略,C正确;D、赤眼蜂作为球孢白僵菌载体,利用其寄生特性可开发新型“生物导弹”,实现对害虫的防治,D正确。5.研究人员选取生境相似,人工干预程度大的小洲湿地和长期无人工干预的咀头湿地,分别研究湿地草本层植物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个湿地调查的草本层植物物种数量相同B.咀头湿地草本层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C.入侵植物的数量少于乡土植物,但入侵植物可能会逐步占据生态位宽度较小的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D.入侵植物与乡土植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相较于入侵植物间或乡土植物间更低【答案】D【详解】A、由图1可知,小洲湿地和咀头湿地调查的草本层植物都是10种,A正确;B、图2中,与小洲湿地相比,咀头湿地入侵植物和乡土植物的平均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咀头湿地草本层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B正确;C、两个湿地中入侵植物的数量均少于乡土植物,但入侵植物可能会逐步占据生态位宽度较小的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C正确;D、两个湿地中入侵植物与乡土植物间的生态位重叠占比均高于入侵植物内部或乡土植物内部,所以入侵植物与乡土植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相较于入侵植物间或乡土植物间更高,D错误。6.科学家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模型来解释植物的适应性,该模型认为植物往往只有竞争能力强、抗生境严峻能力强、抗生境干扰能力强三种对策中的一种。乡间小路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沙漠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三角形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甲、乙、丙点分别代表的是仙人掌、狗尾草、车前草C.原点附近的植物的适应性对策为抗生境严峻能力强D.根据该理论推测植物通常不能在图中丁点环境下生存【答案】D【详解】A、该三角形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而不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A错误;B、由题意可知,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沙漠,环境严峻,抗生境严峻能力强,应对应图中乙点;狗尾草生长在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竞争能力强,应对应图中丙点;车前草生长在经常被踩踏的地方,抗生境干扰能力强,应对应图中甲点,B错误;C、原点附近生境既不严峻也无干扰,植物的适应性对策为竞争能力强,C错误;D、图示丁点距离坐标原点较远,其生境严峻度和生境干扰水平高,植物难以存活,故植物通常不能在图中丁点环境下生存,D正确。7.中国科学家在空间站专门构建了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的小型密闭“水族箱”,箱里约有1升水、4条斑马鱼,还有些藻类和微生物。下列关于“水族箱”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选择生物组分时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各组分间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不需要外界输入能量D.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答案】B【详解】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不仅包括各种生物,还包括水等非生物部分,所以各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B、自生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要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选择生物组分时遵循自生原理,能使“水族箱”中的生物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C、该“水族箱”虽然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需要外界输入能量(如光照),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C错误;D、达到稳定状态后,“水族箱”空间和资源有限,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均达到K值,D错误。8.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生产者固定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105J/(m²·a)]90428413.53A.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6J/(m²·a)C.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或流向分解者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6J/(m²·a),该能量由生产者和陆地的植物残体流向分解者【答案】C【详解】A、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进入大气中,不能重新回收利用,也不能流向生产者再利用,A正确;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13.5×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3×105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13.5-3)×105=10.5×105J/(m2•a),B正确;C、表格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生产者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C错;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84-13.5)×105=70.5×105J/(m2·a),该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以残体形式流向分解者,D正确。9.关于食物网结构的讨论往往基于两类食物网:①拓扑网络,即只包含物种捕食关系的网络;②能流网络,即包含具有捕食关系的物种间的能量流动大小(实线箭头的粗细与能量多少正相关)。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拓扑网络中包含了三条食物链B.能流网络体现了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这一基本原理C.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网络未遵循能量逐级递减的规律D.基于自然状态的能流网络中AB以及AC之间均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C【详解】A、图示拓扑网络中,从A出发有两条食物链(A→B→C,A→C),从B出发有一条食物链(B→C),共三条食物链,A正确;B、能流网络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B正确;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网络也遵循这一规律,C错误;D、在基于自然状态的能流网络中,A捕食B、A捕食C,B和C都捕食其他生物,所以AB以及AC之间均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正确。10.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生物体和大气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下图表示大气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C.①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D.⑤表示分解者,属于第二营养级,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答案】D【详解】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A正确;B、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可以产生大量的CO2,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B正确;C、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通过①能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C正确;D、⑤表示消费者,③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D错误。11.被称为“木兰围场”的塞罕坝曾一度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利用生态工程对其进行改造,已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下列有关生态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林往往生物多样性低,易发生土地酸化,病虫害等B.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C.“云的故乡,花的世界”吸引人们去旅游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D.在繁育中心对部分物种恢复数量的过程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答案】C【详解】A、人工林往往生物多样性低,抵抗力稳定性低,易发生土地酸化,病虫害等,A正确;B、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正确;C、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云的故乡,花的世界”吸引人们去旅游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C错误;D、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和繁育中心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D正确。12.北京日报发表文章:严格湿地保护制度,让“红线”变“红利”。针对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仍然存在“赤字”问题,政府在生态修复时,应注意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物种去除湿地中的有毒物质和营养盐,充分考虑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护和恢复湿地与陆地、水域的连接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与陆地、水域的连接可以促进生物迁移,增加湿地的遗传多样性B.湿地保护过程中选择种植净化能力强的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湿地保护过程中考虑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湿地具有的调节气候、旅游观赏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湿地与陆地、水域的连接可以促进生物迁移,增加湿地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B、湿地保护过程中选择种植净化能力强的物种,该过程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C、湿地保护过程中考虑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D、湿地具有的调节气候功能属于间接价值,而旅游观赏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13.稻菇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广东某地正式开启稻菇轮作的土地利用新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大球盖菇,是该系统中的分解者之一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菌糠除作为肥料外,还可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答案】C【详解】A、由图可知,大球盖菇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正确;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D、水稻秸秆经发酵可栽培食用菌,而菌糠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14.科研人员为研究秸秆还田、施用氮肥对稻田碳的净排放量和生态经济净收益(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生产成本及生态效益)的影响,在南通某地区进行有关实验,获得如图1、2结果,其中S0、S1、S2三组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t·hm-2、2.25t·hm-2、3.75t·hm-2。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稻田碳排放相同的途径有,不同的途径有。(2)结合图1、图2分析,氮肥施用过多会使生态经济净收益,主要原因有。根据本实验结果,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的措施是。(3)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会释放多种温室气体,如CH4、N2O等。甲烷杆菌在厌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产生CH4,甲烷氧化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昭通市绥江县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微生物分析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BIM技术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免疫规划精细化管理培训
- 信息技术 第二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8.2.2 程序的基本结构
- 中医诊断绪论
- 养老院新员工入职培训
- 危大工程培训
- 闽粤赣三省十二校2025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小学生防诱骗安全教育
- 2022年湖北武汉中考满分作文《护他人尊严燃生命之光》
- 三方代付工程款协议书范本2024年
- 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记录表
- 医学课件抗痉挛体位摆放
- 《第2课 搜索技巧及信息筛选》参考课件
- 拖车协议合同范本(2024版)
- 幼升小必练20以内加减法练习试题打印版
- DB32T 4787-2024城镇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设置技术标准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 财政投资评审咨询服务预算和结算评审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具体职责分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