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保护方案集_第1页
土地利用与保护方案集_第2页
土地利用与保护方案集_第3页
土地利用与保护方案集_第4页
土地利用与保护方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与保护方案集TOC\o"1-2"\h\u2977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30421.1土地利用类型概述 2222891.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156671.3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328991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184162.1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4145452.1.1现场踏勘法 4243272.1.2遥感技术法 4150482.1.3地理信息系统(GIS)法 4208752.1.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法 440012.2土地资源评价体系 433122.2.1评价指标 4292502.2.2评价方法 4242522.2.3评价标准 5264732.3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5145332.3.1土地资源数量潜力 5167612.3.2土地资源质量潜力 5133672.3.3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52761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 5127963.1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56023.2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6110723.3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67167第四章农业土地利用与保护 769424.1农业土地利用现状 7119334.1.1农业土地资源概述 7293764.1.2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222454.2农业土地保护措施 7213684.2.1政策法规保障 7293514.2.2农业用地保护工程 8262644.2.3农业用地保护制度 896614.3农业土地改良与开发 8105164.3.1农业土地改良 8265424.3.2农业土地开发 828981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保护 9263825.1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9263435.2城市土地保护策略 9146225.3城市土地开发与整治 911108第六章土地资源与环境治理 10161936.1土地污染治理 1049406.1.1污染源头控制 10146516.1.2污染土壤修复 10118806.1.3污染土壤风险管理 10292796.2土地退化治理 11293616.2.1水土保持 11105046.2.2土地改良 11195316.2.3生态修复 1128446.3生态恢复与土地整治 1188486.3.1生态恢复 11141846.3.2土地整治 128817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12294617.1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关系 12247387.2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 12316207.3生态补偿机制 1314963第八章土地管理与政策法规 13246628.1土地管理机制 13210718.2土地政策法规体系 14282688.3土地市场监管 1411562第九章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5153919.1可持续发展理念 15246809.2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15102419.3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1531753第十章国际土地利用与保护经验借鉴 152634410.1发达国家土地利用与保护经验 163151210.1.1欧洲国家 162536210.1.2美国与加拿大 16529610.1.3日本与韩国 163216210.2发展中国家土地利用与保护经验 162306410.2.1印度 16326910.2.2巴西 161299110.3国际合作与交流 17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1土地利用类型概述土地利用类型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利用目的,对土地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耕地: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等。耕地在我国土地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2)林地:林地是指生长有森林、灌木林和其他木本植物的土地。林地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缓洪水等生态功能。(3)草地:草地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的土地,主要包括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资源。(4)水域: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滩涂等,具有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等多种功能。(5)城乡工矿用地:城乡工矿用地是指城市、乡镇和工矿区所占用的土地,包括住宅、工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用地。(6)特殊用地:特殊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军事设施等用地。1.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比例关系。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耕地分布不均: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北方地区耕地较少。耕地分布不均导致地区间农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2)林地和草地分布广泛:林地和草地在我国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3)水域分布不均:我国水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水域较少。(4)城乡工矿用地增长迅速: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工矿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尤其在城市周边地区。1.3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下是对我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简要评价:(1)经济效益:我国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总体较高,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土地利用效益较好;中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相对较低。(2)社会效益:我国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但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3)生态效益:我国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土地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如不合理开发耕地、过度放牧等,使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可知我国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2.1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现状。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2.1.1现场踏勘法现场踏勘法是指调查人员直接进入调查区域,对土地资源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但耗时较长,工作量大。2.1.2遥感技术法遥感技术法是利用卫星、航空遥感图像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该方法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但受天气、植被等因素影响较大。2.1.3地理信息系统(GIS)法地理信息系统法是将土地资源调查数据与空间地理信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但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2.1.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法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全面调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类型和利用状况。该方法有助于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2.2土地资源评价体系土地资源评价体系是评估土地资源质量、数量和利用潜力的重要依据。以下为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2.2.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2.2.2评价方法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采用指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定性评价主要采用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2.2.3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根据评价指标制定的,用于衡量土地资源质量、数量和利用潜力的标准。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2.3土地资源潜力分析土地资源潜力分析是对土地资源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测和评估。以下为土地资源潜力分析的主要内容:2.3.1土地资源数量潜力土地资源数量潜力分析主要包括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土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等。通过对这些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土地资源的可供利用面积。2.3.2土地资源质量潜力土地资源质量潜力分析主要包括土地质量改良潜力、土地生产力提高潜力等。通过对这些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土地资源质量的变化趋势。2.3.3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分析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潜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等。通过对这些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3.1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工作。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平。(2)以人为本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关注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3)统筹兼顾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统筹考虑各类用地需求,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4)循序渐进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5)法治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依法制定,严格执行,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3.2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粮食安全:保证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3)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用地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降低土地闲置率。(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用地结构,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3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根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划分农业、工业、居住、商业等用地功能区域。(2)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村建设用地需求。(3)保护重点生态用地:加强对重点生态用地的保护,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等。(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用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5)保障基础设施用地:合理规划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在具体布局上,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地形地貌: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保证地形地貌的合理利用。(2)资源分布: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优化用地布局,促进资源合理利用。(3)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交通条件:充分利用交通条件,优化用地布局,提高交通便捷性。(5)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规划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农业土地利用与保护4.1农业土地利用现状4.1.1农业土地资源概述我国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根据我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农业用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其中,耕地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承担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任务。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土地利用呈现出以下特点:(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征用为建设用途,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农业用地结构优化。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农业用地结构逐步优化。(3)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农业布局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4.1.2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耕地利用现状。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耕地利用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较少。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耕地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耕地质量较差,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2)园地利用现状。园地主要用于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园地面积逐年增加,但部分地区园地利用存在盲目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3)林地利用现状。林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发挥着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我国林地面积逐年增加,但部分地区林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森林质量有待提高。(4)牧草地利用现状。牧草地主要用于畜牧业生产,我国牧草地面积较大,但草地质量普遍较差,草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4.2农业土地保护措施4.2.1政策法规保障(1)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各级部门在农业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的职责。(2)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对农业用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防止耕地转为非耕地,保证耕地面积稳定。4.2.2农业用地保护工程(1)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2)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较差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功能。(3)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对退化、沙化草原进行治理,提高草原质量,保障草原生态安全。4.2.3农业用地保护制度(1)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主体,落实耕地保护措施。(2)实施农业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农业用地实行分类管理,保证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3)建立农业用地保护激励机制。对保护农业用地的农民、企业等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4.3农业土地改良与开发4.3.1农业土地改良(1)土壤改良。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保障农业用水。(3)农田防护林建设。在农田周边建设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改善生态环境。4.3.2农业土地开发(1)宜农荒地开发。对宜农荒地进行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产能。(2)中低产田改造。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产出。(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保护5.1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呈现出以下特点:(1)城市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人均占有量较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紧张。(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居住、商业、工业等用地比例失衡,部分城市还存在大量闲置土地现象。(3)城市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部分城市存在过度开发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4)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5.2城市土地保护策略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以下策略有助于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完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科学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各类用地比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加强城市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建立健全城市土地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防止土地闲置和浪费。(3)推进城市土地开发与整治,提高土地开发质量。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土地开发质量。(4)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3城市土地开发与整治城市土地开发与整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措施有助于推进城市土地开发与整治:(1)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保障土地供应。通过加强城市土地储备,合理调控土地供应,为城市土地开发提供稳定、有序的用地保障。(2)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为城市土地开发提供有力支撑。(4)创新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摸索多元化、创新性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第六章土地资源与环境治理6.1土地污染治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地污染治理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土地污染治理策略:6.1.1污染源头控制污染源头控制是土地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包括:(1)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证项目选址、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不对周边土地造成污染。(2)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3)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对土地的污染。6.1.2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是治理土地污染的关键环节。具体方法包括:(1)物理修复:采用客土置换、土壤深耕、土壤稳定化等方法,改善污染土壤的物理性质。(2)化学修复:利用化学药剂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3)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6.1.3污染土壤风险管理污染土壤风险管理是对污染土壤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保证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制定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对污染土壤进行风险评估。(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土地资源安全利用。6.2土地退化治理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土地退化治理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6.2.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止土地退化的基础性工作。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水土保持意识。(2)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建设、坡面防护、沟壑治理等。(3)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地改良、保水保土措施等。6.2.2土地改良土地改良是提高土地质量,防止土地退化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2)推广先进的土地改良技术,如土地深松、土壤改良剂应用等。(3)加强土壤肥力监测,合理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6.2.3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治理土地退化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包括:(1)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2)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湿地生态功能。(3)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土地生态平衡。6.3生态恢复与土地整治生态恢复与土地整治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6.3.1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采取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措施,对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具体措施包括:(1)植被恢复:采用植物种植、植被重建等方法,恢复受损植被。(2)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受损土壤质量。(3)生态景观修复:通过景观设计、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景观。6.3.2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进行整理、改良、保护,提高土地质量,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包括:(1)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2)土地改良:采用土地改良技术,提高土地质量。(3)土地保护:制定土地保护规划,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7.1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关系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不当的土地利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需求,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保护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兼顾经济、社会和民生需求。这就需要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对生态保护具有反馈作用。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例如,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有助于恢复植被,改善水源涵养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反之,不当的土地利用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生态问题。7.2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依法划定的特殊区域。在生态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保护区内,应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资源,应实施严格保护,限制开发。(2)合理利用原则。在保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区的土地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经营活动,但需保证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分区管理原则。根据生态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将土地利用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施差别化管理和保护措施。7.3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为弥补生态环境损失,对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进行经济补偿的政策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偿范围。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包括生态保护区的划定、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等。(2)补偿资金来源。补偿资金可以来源于财政、企业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多种渠道。(3)补偿方式。生态补偿可以采取直接补偿、间接补偿、政策补偿等多种方式。(4)补偿效果评价。对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保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第八章土地管理与政策法规8.1土地管理机制土地管理机制是维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土地产权、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土地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管理体制: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土地管理体制。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土地资源的统一管理,地方各级设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级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2)土地用途管制:我国对土地用途实行严格的管制,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各类土地用途的变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3)土地产权制度: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土地产权清晰、权属明确,有利于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4)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定期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制定土地政策、规划土地用途提供科学依据。8.2土地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土地政策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核心,包括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等。(1)土地管理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2)土地管理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实施条例》等。(3)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4)土地管理部门规章: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土地管理规章,如《土地登记办法》、《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等。(5)土地管理政策文件: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发布的土地管理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等。8.3土地市场监管土地市场监管是保证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土地市场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交易监管:对土地交易过程进行监管,保证土地交易公开、公平、公正。主要包括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环节的监管。(2)土地价格监管:建立健全土地价格监测体系,合理调控土地价格,防止土地价格异常波动。(3)土地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主要包括查处非法占地、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行为。(4)土地市场信息发布:及时发布土地市场信息,提高土地市场透明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5)土地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信用体系,对土地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管。第九章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9.1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念,旨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该理念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生态平衡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土地利用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9.2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土地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加剧,从而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3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1)生态农业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