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_第1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_第2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_第3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_第4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篇一

目标:

(1)初步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住铁的东西。

(2)能围绕磁铁的问题积极地探索,培养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准备:

每人一盘物体: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玻璃制品。布制品等

过程:

(1)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的东西。

操作:幼儿自由玩盘中的东西,用磁铁吸住东西。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2)探索:用磁铁吸非铁制的东西。

提问:磁铁能吸住不是铁制的东西吗?(不能)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告诉大家。

(3)自由操作:在班级周围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玩具。

活动延伸:

(1)在科学角中提供磁铁和磁性玩具以及其他不同材料,让幼儿继续做实验。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磁性:磁铁能吸住水中的东西吗?磁铁能吸住埋在沙中的东西吗?

(3)幼儿可以利用磁铁特征来制作玩具。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特性。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用语言进行多维的命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

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

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

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

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评析:

活动过程中,教师思路清晰,很有条理,这对于一位新教师是难能可贵的。

第一个游戏建议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给幼儿再多几份,让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迹,同时便于幼儿比较后找出新的分类方法,也便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归纳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二个游戏“快乐大转盘”,在幼儿对图形一个特征有明显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取出另一图形来比较,并提问“取这个行不行”?帮助幼儿发现图形的二维特征,这个手段用得好,通过自己思维获得发现比直接引导孩子观察第二种特征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不过,建议第二个转盘设计中作改进,因为出现了“大小”这一第三维特征,所以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将有大小区别的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便于幼儿观察、比较、获得发现。此外,活动中,可在材料及提问方面多注重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

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等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糖果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知道糖果里含有糖,糖是甜的是人体必需的营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幼儿吃糖果要适量。

【活动准备】

1、各种各项的糖果若干,画上五官,富有表情。

2、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两种糖果。

3、情景剧《小熊拔牙》的有关道具及场景。

【活动流程】

游戏导入——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给糖果宝宝找家——情景剧《小熊拔牙》——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戴上大糖的头饰,做大糖妈妈,带领幼儿到“甜甜大世界”去发现寻找糖果世界的秘密。

大糖妈妈: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对,在上次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已经认识我了,我是麻渠大糖妈妈,今天我要带领小朋友到我们糖果类的大本营“甜甜大世界”去,在那里你们会认识更多的糖果,发现糖果世界的许多秘密,下面让我们快乐地出发吧!

二、看一看

大糖妈妈带领幼儿到“甜甜大世界”去参观,请幼儿认真观察各种糖果的不同形状、颜色和包装。

大糖妈妈:小朋友,“甜甜大世界”到了!你们看,我的糖果伙伴们正在向你们微笑呢!快去和它们做朋友吧?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糖?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他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幼儿自由分散的观察,教师个别引导)

提问:你刚才看到了哪些糖?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以前吃过吗?是什么味道?它和别的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三、尝一尝

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亲自品尝糖果的味道,加深幼儿对各种各样糖果的认识。

大糖妈妈赠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礼物,请小朋友每人挑选一块糖果进行品尝,并说出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四、说一说

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糖果?吃过什么糖果,什么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给糖果宝宝找家

请幼儿根据不同的要求给糖果宝宝找家:

1、按照颜色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棕色等)

2、按照形状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圆、方、椭圆、半园、三角等)

3、按照软硬程度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棉花糖、橡皮糖;冰糖、水果硬糖)

4、按照味道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如菠萝味、桔子味、奶味、巧克力味)

六、表演活动:情景剧《小熊拔牙》

请幼儿观看情景剧,知道吃糖果虽然有利于健康,但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利。

看完表演后提问:

1、小熊为什么要拔牙?

2、你看了这个表演,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糖妈妈小结:糖是我们身体里面必需的营养,但是不能多吃,要适量。吃多了不仅会伤害牙齿,还会造成肥胖。所以吃糖要讲究科学,不能无节制地乱吃。吃完糖后一定要漱口或刷牙,晚上睡觉前千万不要吃糖。

七、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离开甜甜大世界,到美工区利用糖果包装纸去制作精美的手工制品。

故事《小熊拔牙》

熊妈妈去上班,小熊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临走前,妈妈对爱吃甜食的小熊说:“妈妈不在家,你要洗洗脸,刷刷牙,不自己拿饼干,不自己吃甜瓜……”。小熊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妈妈的话。小熊洗了洗脸,理了理头发,就是不想刷牙,不刷就不刷吧。小熊想起家里甜甜的饼干,可是已经答应妈妈不吃它。找到一罐甜甜的蜂蜜,好象妈妈没说它,果酱呢,也可以尝一下。小熊拿出了盘子,盛一盘蜂蜜,盛一碗果酱,一口一口的吃干净。啊!好甜啊!甜到舌头根底儿,甜到牙齿跟儿!咦?怎么变酸啦?哎呀呀!甜变酸,酸变疼。哎呦!疼得小熊直叫唤!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六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橙色、紫色和绿色。

2、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的变化,并尝试实验。

3、喜欢探究颜色的变化,感受探究颜色奥秘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兔子图片、染缸图片、颜料、瓶子、宣纸、盘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故事《会变色的兔子》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还有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非常淘气,有一天,他们和妈妈一起去熊猫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倒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呀”,“我是小红呀”小红说,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倒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掉在红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小蓝着急的说“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了呢?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实验:颜色变变变

给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瓶,让幼儿进行实验

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橙色)

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绿色)

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师演示:将三角形宣纸的三个角放入三种不同的颜料盘里,渲染一会儿,两种颜料的交界处形成另一种颜料,即橙、绿、紫色,然后就变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儿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