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二个月的语文学习,可谓精彩而丰富。我们徜徉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域文化,鲁迅的《社戏》,带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虽然戏台上的戏十分热闹,但是那皎洁月光下的一路玩耍、一路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贺敬之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展现了陕北特色的景观与人情,语言质朴,情感热烈。刘成幸的那场()安塞腰鼓()则击打得气势磅①(bó),②()我们也通过一篇篇古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还诵读了《诗经》,学习了比兴手法,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诗重幸叠句的韵律之美。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横线处①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jiáo搏 B.jiǎo搏C.jiáo礴 D.jiǎo礴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A.惊心动魄 B.跌宕起伏 C.震撼人心 D.抑扬顿挫3.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B.“”。C.《》, D.《》。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感受了先秦古诗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体会了古人细腻真挚的美好情感。B.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诗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C.感受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体会了先秦古诗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D.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重章叠句的先秦古诗韵律之美。5.五四青年节就快到了,小郡撰写了一些跟“五四”主题有关的演讲草稿,请帮助他将这些草稿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①一方面,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②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③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④在今天,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⑤另一方面,时代呼唤担当,需要广大青年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时代发展进步注入强大青春动力。A.④①⑤②③ B.④①⑤③②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⑤②6.在年级举办的“漫步古代诗文,感受先贤情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根据名家作品对对子的内容。现在请你根据所给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上联:白居易游钱塘湖,喜看早莺争暖树下联:____A.柳宗元游小石潭,凄神寒骨景幽邃B.陶渊明构桃花源,美好理想千古慕C.王安石登飞来峰,浮云难掩赤子心D.文天祥过零丁洋,甘愿丹心照汗青二、古诗文阅读和积累(20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洞霄宫林逋①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注释】①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山写起“不可尽”写出山之大,“秋”点明时令。B.颈联写鸟飞到树荫下,落日照着山林,乱蝉声噪,时间流转,层次分明。C.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无人与作者享受秋夜雨打芭蕉的情韵。D.全诗饱含作者对洞霄宫美景的喜爱,也流露出作为隐土的清高和傲骨。8.请分析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①之墟②。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③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节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郭氏:姓郭的家族。②墟:荒废的城址。③曷为:为什么。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昔善其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管仲说齐桓公为“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1)好朋友即将转学到外地,离别之际依依不舍,你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来安慰他。(2)《蒹葭》中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3)《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三、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②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①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②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③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现如今中国境内人象冲突的焦点已不再是盗猎与杀戮。B.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路途远,历时长,引人注目。C.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D.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14.文中材料一画横线的语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会“行走”的瀑布刘汉斌①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个阶段。大部分河流在形成演化中都会形成瀑布,然后逐渐退缩,到最后夷平,然后进行新一轮的退缩与循环。在我们看来,这其中的退缩就是瀑布在后退:不过,由于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在河流演化史中只占短短的几十年,导致人类无法以肉眼窥见瀑布的后退。幸好,古人用文字帮我们记录了下来。以壶口瀑布为例,《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凿河导流时,孟门紧连壶口,而今天的孟门在壶口瀑布下游约5000米处。在几千年的时光中,壶口瀑布从孟门逐渐退缩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时间按5000年计算,那么壶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②原来,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蚀的杰作。河流为什么会发生溯源侵蚀呢?③这是因为河流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会形成一个个河道断面或者河道台阶;之后,随着河流的演化,河水会逐渐磨平或者说夷平这些断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这些断面的过程就是溯源侵蚀的过程。这些断面或者台阶在地貌上的表现就是瀑布,它们在地质上又被称为河流的裂点。换句话说,河流的溯源侵蚀是以河流裂点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我国的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云台山瀑布无不如此。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点。如庐山瀑布,只是庐山山麓的季节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点。④那么,裂点的地质作用又有哪些呢?裂点在河流地貌中较为常见,它们在河道中常以急流、跌水、瀑布等形式出现,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条件下,河流河床的纵剖面为一条平缓圆滑的下凹曲线;但当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面相对下降时,河床会突然抬升,形成一个新的侵蚀基准点,并由此开始溯源侵蚀。新形成的较陡的河段和早期形成的平缓河段之间的缓陡坡段间的转折处即成为裂点。裂点的出现表明河流开始溯源侵蚀,裂点的后退则标志着溯源侵蚀的过程,裂点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蚀结束。河流溯源侵蚀的结果就是河流的加宽、加深与延长。像黄河壶口段“十里龙槽”的出现,就是黄河溯源侵蚀导致河道加深、延长的结果。⑤回顾壶口瀑布的历史,你会发现,大约100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交界处,而是远在下游65千米的龙门。由于地壳运动,龙门岩层发生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自北向南流淌的黄河水在经过断层时形成了瀑布。自形成开始,河水裹挟着泥沙,就像一块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河床的台阶,使得瀑布的基点一直往上游移动。换句话说,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在发生着变化。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瀑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⑥孟门曾经是昔日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壶口瀑布下的深潭由此延伸成“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山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山,都是黄河水流冲刷出来的。⑦未来,随着继续的溯源侵蚀,黄河壶口段的河道将继续加宽。到那时,“十里龙槽”将不复存在,而壶口瀑布也将最终消亡。(选自2023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文中的相关知识可知,《尚书·禹贡》记载的壶口瀑布的位置,与课文《壶口瀑布》(梁衡)所描写的壶口瀑布的位置相距约5000米。B.河水夷平的断面或者台阶在地貌上的表现就是瀑布,在地质上又被称为河流的裂点,因此,我国的每一条瀑布都是河流的一个裂点。C.“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中的“据估算”表示不确切,是推测或估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本文与《恐龙无处不在》都运用了逻辑顺序,都是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具体分析。16.第①—③段是怎样将“河流溯源侵蚀”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假如你是学校此次去壶口瀑布研学的一位小导游,当你说到“《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凿河导流时,孟门紧连壶口,而今天的孟门在壶口瀑布下游约5000米处。”前来研学的同学表示对于此句话很困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艾香悠悠溢端午钟芳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1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与艾草有关的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D.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21.文中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某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10分)2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里有作者本人的学术主张,也介绍了当时学界对于相关古典书籍的前沿见解,是一本颇有新意的书。C.《经典常谈》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D.《经典常谈》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常有引人入胜之处。2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放在首篇。24.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法,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以《经典常谈》为例谈谈怎样进行选择性阅读。五、写作(5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杨绛先生有言:“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一本好书定会引起我们的感受和感悟,好的影视作品也是如此。在读书、观影的过程中,你一定有诸多的所思所想。如果我们能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含英咀华,用心感受,方能使书页、光影中的世界真正走进我们的内心,走入我们的生活,这才是读与观真正的意义。请自选一部文学或影视作品,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观)后感,题目自拟。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C3.B4.A【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皎洁(jiǎo):明亮而洁白。气势磅礴(bó):形容气势雄伟盛大。
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惊心动魄:原来形容作品得文字运用最好,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现在形容极度惊险、紧张。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根据“刘成幸的那场”“安塞腰鼓”“击打得气势磅礴”可知,此处的使用对象是安塞腰鼓,根据前面的”气势磅礴”可知,这里描绘了安塞腰鼓击打时的壮观场面,所以此处用“震撼人心”来形容安塞腰鼓的表演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受,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安塞腰鼓”是特定称谓,应使用双引号。第三处括号处,这句话已经说完,描述了这篇课文给人的震撼感受。故应使用号。
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本句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当调换“古人”和“细腻真挚”,“先秦古诗”和“重章叠句”的顺序。并且应先体会韵律美,再深入到了解作者情感。
故答案为:A5.【答案】C【解析】【分析】通读语句可知,语段围绕五四精神展开,③句点明.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为首句;②句进一步点明五四精神的核心;接下来④句点明当今传承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新时代青年面临机遇、肩负使命;最后运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先①句后⑤句,论述新时代与青年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故排为:③②④①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6.【答案】D【解析】【分析】A.“游”与上联重复,“凄神寒骨景幽邃”不是动宾短语,结构与上联不一致;
B.“美好理想千古慕"不是动宾短语,结构与上联不一致;
C.浮云难掩赤子心不是动宾短语,结构与上联不一致;
D."文天祥过零丁洋”是主谓短语,内容也正确。“甘愿丹心照汗青”是动宾短语,内容也符合对联的其他要求。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答案】7.D8.①色彩绚丽。“碧”“红”“青”“白”四字,彩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②动静结合。涧水、红叶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表现了秋色的动人。③俯仰相映。“碧涧流红叶”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是向上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7.ABC.正确;
D.根据“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可知,诗人通过雨打芭蕉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忧愁的氛围,诗人想象在这雨夜中,不知有谁能在枕上听闻这芭蕉雨声,流露出一种孤独的心境。而作为隐十的清高和傲骨在诗歌中并没有体现,选项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D8.考查诗句的赏析。“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的意思是:你看,那碧绿的山润,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在写山时,紧紧把握住“秋”字,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在山石间奔流,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茂密的树林上端,白云在悠闲地飘浮。红叶随着润水流动是动,白云点缀着青林是静。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碧红"青白”四字,描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水在奔流,云在飘荡,又写出山中的幽阒,体现出诗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从上到下,先写润水,再写红叶,然后是青林和白云,层次清晰。
故答案为:①色彩绚丽。“碧”“红”“青”“白”四字,彩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②动静结合。涧水、红叶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表现了秋色的动人。③俯仰相映。“碧涧流红叶”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是向上看。【答案】9.从前;尊重善待;那10.①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恶人又不能让他们离开。②于是齐桓公找来了那个农夫并且赏赐了他。11.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从前,齐桓公出游到野外,看到一处已经灭亡的国家的城墙废墟,就是郭氏的废墟。(他)就询问当地的农夫:“这是什么地方的荒废的城址?”农夫回答说:“这是郭氏城池的废墟啊。”齐桓公问:“郭氏的城池为什么变成荒废的城址了?”农夫说:“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厌恶恶人啊。”齐桓公说:“尊重好人而厌恶恶人,是人善良的举动,这里却反而成了荒废的城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农夫说:“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恶人又不能让他们离开,这是城址荒废的原因。”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您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了那个农夫并且赏赐了他。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昔:从前。句意: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厌恶恶人啊。善:尊重、善待。句意:那个人是谁。其:代词,那。
故答案为:从前;尊重善待;那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语:第一个“善”作动词,尊重。第二个“善”作名词,善人,好人。行,任用;第一个”恶“作动词,厌恶。第二个“恶“作名词,恶人。去,离开。②重点词语:野人,农夫。赏,赏赐。
故答案为: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管仲说齐桓公为“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因为齐桓公在听到农夫的话后,并没有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而是继续保持着过去的做法。就像郭氏家族一样,他们虽然善善而恶恶”,但”不能行和不能去”,即不能真正付诸都行动,无法使善人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惩罚。因此,管仲认为齐恒公也有同样的问题,需要改进自己的行为,即重用眼前的贤才。
故答案为: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12.【答案】(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蒹、葭、露。故答案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13.D14.综合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亚洲象四肢粗壮、体型庞大、有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的特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13.ABC.正确;
D.根据材料一第1段“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可知,亚洲象只是偶尔借用人类的道路,并不是选项中说的往往借用”。
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亚洲象的四肢比作四根柱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亚洲象四肢粗壮的特点。“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亚洲象体型庞大的特点。"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亚洲象的记忆力与人类进行比较,突出了亚洲象记忆力强的特点。
故答案为:综合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亚洲象四肢粗壮、体型庞大、有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的特点。【答案】15.B16.文章先从瀑布这一现象说起,指明瀑布是河流演化中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再以壶口瀑布为例指出壶口瀑布的“行走”就是瀑布的后退,最后指出河流溯源侵蚀就是河流磨平或者夷平断面或者河道台阶的过程。17.是因为壶口瀑布发生了河流溯源侵蚀,5000年前,黄河在孟门处形成了河流的裂点,随着时间流逝,河水不断磨平、夷平这一裂点,让裂点进行溯源侵蚀。并且每年大概溯源侵蚀1米,今天的壶口瀑布已经溯源侵蚀到了孟门上游5000米处。【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15.ACD.正确;
B.根据第3段“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点。如庐山瀑布,只是庐山山麓的季节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点“可知,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点。选项中的我国的每一条瀑布都是河流的一个裂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1段“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个阶段”概括可知首段的内容。根据第1段“导致人类无法以肉眼窥见瀑布的后退”“以壶口瀑布为例”“壶口瀑布从孟门逐渐退缩到目前的位置”等内容可知,从我们无法以肉眼窥见瀑布的后退这一现象说起,引出”壶口瀑布从孟门逐渐退缩到目前的位置”的内容,从而引出“瀑布在后退”的话题。根据第2段“河流为什么会发生溯源侵蚀呢”可知,本段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河流为什么会发生溯源侵蚀的问题,引出下文对河流溯源侵蚀的说明。根据第3段“河流磨平或者夷平这些断面的过程就是溯源侵蚀的过程“换句话说,河流的溯源侵蚀是以河流裂点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等内容可知,本段具体解释了河流溯源侵蚀的含义,从而将“河流溯源侵蚀”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
故答案为:文章先从瀑布这一现象说起,指明瀑布是河流演化中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再以壶口瀑布为例指出壶口瀑布的“行走”就是瀑布的后退,最后指出河流溯源侵蚀就是河流磨平或者夷平断面或者河道台阶的过程。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2段”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蚀的杰作“和第3段”这是因为河流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会形成一个个河道断面或者河道台阶;之后,随着河流的演化,河水会逐渐磨平或者说夷平这些断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这些断面的过程就是溯源侵蚀的过程。这些断面或者台阶在地貌上的表现就是瀑布,它们在地质上又被称为河流的裂点。换句话说,河流的溯源侵蚀是以河流裂点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可知,壶口瀑布发生了河流溯源侵蚀;根据第5段”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暴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第6段“孟门曾经是昔日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湖源侵蚀,裂点不断治河向上游推移”,第1段”在几干年的时光中,壶口瀑布从孟门逐渐退缩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时间按5000年计算,那么壶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可知,5000年前,孟门处形成了河流的裂点,岁月流逝,这些断面逐渐被磨平并发生溯源侵蚀,在几千年的时光中,壶口瀑布侵蚀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所以,5000年后,孟门在壶口瀑布下游约5000米处。因此,孟门和壶口瀑布之间的距离变化,就是河流溯源侵蚀的生动例证。
故答案为:是因为壶口瀑布发生了河流溯源侵蚀,5000年前,黄河在孟门处形成了河流的裂点,随着时间流逝,河水不断磨平、夷平这一裂点,让裂点进行溯源侵蚀。并且每年大概溯源侵蚀1米,今天的壶口瀑布已经溯源侵蚀到了孟门上游5000米处。【答案】18.端午节插艾草。端午节和母亲去河边采艾草。母亲用干艾草缝制的香包。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19.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20.B21.【示例1】如文中第④段,讲述端午的清晨,母亲带我去河边采艾草和回家后用干枯艾叶做小香包给我们佩戴,用的是记叙与描写,记叙事件层次非常清楚,同时加入了细致的描写,增加了画面感。文段的最后一句“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表达了我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及母亲的赞美。【示例2】如文中第⑥段,记叙母亲打电话叫我们端午节回家的事情,随后加入了大段的议论语句,也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18.本题考查概括内容。根据第2段“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可概括为: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祛病免灾;根据第4段"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可概括为:端午节和母亲去河边采艾草;根据第4段"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洛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概括为:母亲用干艾草缝制的香包;根据第6段“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盘中、吸者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可概括为:母亲煮艾草水让我们泡澡解毒。
故答案为:端午节插艾草。端午节和母亲去河边采艾草。母亲用干艾草缝制的香包。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19.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情感。从第1段”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第2段“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从第1段“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第2段“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从第4段“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千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浓浓母爱的赞美;从第6段”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20.ACD.正确;
B.根据第2段句子“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干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可知,属于视觉描写。根据句子“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可知,这是从嗅觉方面描写。所以第2段主要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艾草,突出艾草的清香,并没有从味觉的角度描写艾草。
故答案为:B21.本题考查写作方法。以第5段为例,首句”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为说明,介绍艾草的功用,以引起后文煮艾草水让我们泡澡解毒的事情;接着“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在记叙我们泡澡的事件的过程中,融入对艾草水和哎草香的描写,增加画面感,突出我泡澡时的舒适,同时加入人物的神态和细节描绘,突出我们的欢乐,点缀抒情的语句,流露出出对艾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1】如文中第④段,讲述端午的清晨,母亲带我去河边采艾草和回家后用干枯艾叶做小香包给我们佩戴,用的是记叙与描写,记叙事件层次非常清楚,同时加入了细致的描写,增加了画面感。文段的最后一句“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表达了我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及母亲的赞美。
【示例2】如文中第⑥段,记叙母亲打电话叫我们端午节回家的事情,随后加入了大段的议论语句,也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22.【答案】C【解析】【分析】ABD.正确;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之一,不是史书,此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23.【答案】十三;经史子集;说文解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在国民党机关编写教材的朱自清在著名学者杨振声的鼓励下于1942年创作这本书,旨在教会中学生读经典,这无疑是中学生的福音。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本书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据此回答即可。故答案为:十三;经史子集;说文解字【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24.【答案】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如果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认真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②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每点格式均是“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透视企业项目合同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
- 2025车库转让合同范本
-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5个人借款合同模板规范
- 2025年:探讨合同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 2025资产买卖合同模板
- 2025YY年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公寓床采购合同
- 汽车安全性检查流程及重点试题及答案
- 浙江理工大学《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城市学院《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期中检测卷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 包头铸胶滚筒工艺
- 2024年山东春季高考数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 (完整版)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陆惠民第二章工程项目策划和决策(课后习题答案)
- 盐的销售与市场拓展
- ST语言编程手册
- 医院HIS信息管理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 司法案例研究方法与技巧
- 足球运球课件
- (7)-2.3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 MSA-测量系统分析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