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1页
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2页
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3页
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4页
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14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文言文本阅读)

(解析版)

三命题趋势

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

2024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高考I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曲解文意

卷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2024年12.下列对材料看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二项是()飞3分)

新高考II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张冠李戴

卷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2023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高考I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扩大范围

卷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2023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73分)

新高考H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以偏概全

卷禾!!;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73分)

2022年新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曲解文意

高考I卷

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二项是(7^3分)

2022年新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曲解文意

高考n卷

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2025年考向预测:

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是每年的必考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设误类型是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扩大范围

等,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

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另外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重难诠释

高分技巧

下刷戚锹内容的雕,秘醐-飓

麟金文,弄敝本楣

嬲摊撇梅吼醇瘴懒既致幡目蹴

审清题干,跚雕瓯

龄崛榔放丽融楣大多翻原如嘛U挞物札

踊做醐膻,都用阑捌能瓯,iosm

蛤语端例盼析幽

螂陶淅故楣的渡屯兆麟项,漏wm礴醐文卿一嗣

懿雅麟爵雕聊,还要注翻断雒项林有关解,翳龄在人物㈱李鼎

事雌骊倒置勰、歇翩K酬醵,蟾岫虾氏,嫄曲鼠中林郴妩帷有、

牖骸、醐鞋任醐即要搬项槌厕瞬醵,牖欣的微,蝴

檎嬲从融同钟酬翻,腕赫的娜雕醐帽,㈱懒酮,

取检览鼬藕储

眦司㈱脂,考生应回看题邸楣,电酬添薪询酬嫡楣的酷期解廉鼠

翻噩住理;鼠跚作备

:限时提升练(建议用时:50分钟)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利—,: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日:“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

此帝王之章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

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单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

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

郡,面毯已隆备南走前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目:“孙讨虏聪明

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成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

于东,以共济世业。”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日:“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

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仲谋之听子敬,不如其信瑜、蒙,先主之任孔明,而终不违关、张之客气,天下之终归于曹氏也,谁

使之然也?或曰:操汉贼,也,权亦汉贼也,拒操而睦权,非义也。夫苟充类至尽以言义,则纷争之世,无

一人之不可诛矣。权逆未成,视操之握死献帝于其掌中,则有间矣。使核其隐微以求冰霜之操,则昭烈◎不

与孔北海同死,而心奔袁绍,抑岂以纯忠至孝立大节者乎?故孙、刘之不可不合,二子②之见义为已审也。

其信也,近于义而可终身守者也。先主没,诸葛遽修好于吴,所惜者,肃先亡耳,不然,尚其有济也。乃

其无济矣,二子之惇信,固以存人道于变故繁兴之世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吴书》载)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日:“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

肃言矣。而《蜀书•亮传》目:“亮以连横之略洋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二国史官,各记

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

【注】①昭烈:刘备谥号昭烈皇帝。②二子:指鲁肃和诸葛亮。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琮已降A备B南走C肃D径迎之E与备F会G于当阳长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凭借,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生生所资”的“资”意思相同。

B.吊,慰问,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C.北,向北,名词作状语,与《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的"北''用法不同。

D.说,音shut,劝说,与《鸿门宴》“而听细说”的“说”音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向孙权进言说,荆州地理、经济条件优越,可趁刘表去世之际占据此地,然后与刘备结为盟好,

共同对付曹操,这个时机一定要把握住。

B.孙权听取鲁肃的建议,派鲁肃前去夏口,见到刘备后,鲁肃与他分析天下形势,表达热情周到之意。

裴松之也认为孙刘联合都是鲁肃的主意。

C.为使孙刘联盟更加牢固,鲁肃还向诸葛亮表明自己是诸葛亮哥哥诸葛子瑜的朋友,关于这一点,在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D.王夫之认为,如果鲁肃不过早去世的话,孙刘联合共图大业的计划有可能实现;但不管怎样,鲁肃

与诸葛亮对信义的重视还是值得称道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2)或曰:操汉贼也,权亦汉贼也,拒操而睦权,非义也。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鲁肃与诸葛亮在孙刘联合抗曹中的作用,但落脚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LACE2.C3.B4.

(1)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不合,军中各位将领,各有拥护的人。

(2)有的人说:曹操是汉室的奸贼,孙权也是汉室的奸贼,(刘备)抗拒曹操而与孙权交好,是不义之举。

5.

材料二认为,鲁肃和诸葛亮都对孙刘联合抗曹的大义审视清楚了,他们彼此信任,也是符合大义且终生相

守的。

材料三认为,关于鲁肃和诸葛亮在孙刘联合抗曹中所起的作用,《吴书》记载功在鲁肃,《蜀书》记载功

在诸葛亮,陈寿在叙述史实上有失严谨。

【导语】文章探讨了孙刘联盟抗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作用。材料一中,鲁肃向孙权建议利用荆州的优

势与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阐述了王夫之和裴松之对鲁肃

和诸葛亮作用的见解,前者强调信义,后者指出史料的相互矛盾,表现历史记述的多元视角。整体上,文

章揭示了孙刘联盟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琮已经投降,刘备向南逃走,鲁肃从小路迎接他,与刘备在当阳长坂会面。

“而琮己降”是主谓结构,“琮”作主语,“降”作谓语,表意完整,故在A处断开;

“备南走”是主谓结构,“备”作主语,“南”作状语修饰谓语“走”,表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

“肃径迎之”是主谓宾结构,“肃”作主语,“迎”作谓语,“之”作宾语,表意完整,故在E处断开;

“与备会于当阳长坂”是主谓结构,"与备'’省略“肃”,作主语,“会”作谓语,“于当阳长坂”作地点状语,中间

不断开。

故选ACE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这就是称帝的凭借啊。/维持生活所凭借的物资。

B.正确。句意:鲁肃请求奉命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C.错误。“北”,均为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北,从北边”。句意:而是向北投奔袁绍。/阿房宫从骊山北边

建起,折而向西。

D.正确。句意:诸葛亮用连横的谋略劝说孙权。

“细说”的“说”,音shu6,小人的谗言。句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派鲁肃前去夏口”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孙权派鲁肃去见刘备,并非确切地指定他去夏口。“裴松之也认

为孙刘联合都是鲁肃的主意”错误,材料三中裴松之转述了《三国志》中的记载,对《三国志》中关于孙刘

联合起主导作用的相左的记载,裴松之是持批评态度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新”,刚刚;“协”,和睦;“彼此”,拥护的人。

(2)“或”,有的人;“……也”,判断句式;“睦”,与……交好。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材料二的落脚于强调鲁肃和诸葛亮在孙刘联合抗曹过程中对大义的正确认知以及他们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

性。文中提到“二子之见义为已审也”,表明鲁肃和诸葛亮清楚地认识到孙刘联合抗曹在当时局势下是符合大

义的。当时曹操势力强大,对孙刘双方都构成威胁,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是明智之举。“其信也,近于义

而可终身守者也”进一步强调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基于大义且能够长久维持的。这种信任不仅有利于孙刘联盟

的建立和维持,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天下纷争中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谋求生存发展的道义准则。

材料三落脚于批判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鲁肃和诸葛亮在孙刘联合抗曹中作用记载的不严谨性,揭示了不

同史料在同一事件记载上可能存在差异的问题,提醒人们在研究历史时要审慎对待史料记载。文中指出《吴

书》记载“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将孙刘联合的主要功劳归于鲁肃;而《蜀书•亮传》则

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表明诸葛亮在联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裴松之认为“今此二书,同出

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批评陈寿在所著的史书中记载相互矛盾,不符合记述历史的体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起初,鲁肃听说刘表去世,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相邻接壤,江山险要坚固,沃野万里,百姓富足,如

果占据而拥有它,这就是称帝的凭借啊。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不合,军中各位将领,各有拥护的

人。刘备是天下英雄豪杰,与曹操有嫌怨,寄住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能任用他。如果刘备

与刘表部下齐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抚他们,与他们结为友好关系;如果不团结,应当另做打算,

以成就大事。鲁肃请求奉命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且慰劳那些军中掌权的人,还劝说刘备让他安抚刘表

部众,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高兴地遵命。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现在

如果不快速前往,恐怕被曹操占先。”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往。鲁肃到达夏口,听说曹操已朝荆州进发,

便日夜兼程,等他到达南郡,刘琮已经投降,刘备向南逃走,鲁肃从小路迎接他,与刘备在当阳长坂会面。

鲁肃传达孙权旨意,议论天下形势,表达热情周到的心意,说:“孙讨虏聪明仁爱恩惠,尊敬礼遇贤达人

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拥有六个郡,军队精良,粮草充足,足以成就大事。现在

替您打算,不如派亲信到江东亲自结交,来共同成就大业。”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

子瑜的朋友。”当即共同结为朋友。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躲避战乱,担任孙权的长史。

刘备采用鲁肃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

材料二:

孙权听信鲁肃的谋划,(但终究)不像信任周瑜、吕蒙那样(信任他),刘备任用孔明,而终究不能违背他与

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义气,天下最终被曹操统一,又是谁让它这样的呢?有的人说:曹操是汉室的奸贼,

孙权也是汉室的奸贼,(刘备)抗拒曹操而与孙权交好,是不义之举。如果把同类事物都加以比照推论来谈

论仁义的话,那么在天下纷争的时代,没有一个人是不能被诛杀的。孙权尚未到篡逆称帝的地步,与曹操

将汉献帝死死掌握在手中相比,还是有区别的。假如只通过考察一个人隐约细微的地方来探求他是否具备

冰霜般纯洁的节操,那么刘备当初没有和孔北海一同就死,而是北上投奔袁绍,难道他能算得上是以纯思

至孝来树立大节的人吗?所以孙权、刘备之间不能不联合,鲁肃和诸葛亮对这其中的大义已经审视得很清楚

To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是符合大义而可以终身信守的。刘备去世后,请葛亮迅速与吴国修好,可惜的

是,鲁肃已经先去世了,不然的话,两国联合共图大业的计划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即使他们的计划不能实

现,鲁肃与诸葛亮对信义的重视,本来就是在天下变故频仍的背景下保存人道的关键所在。

材料三:

(《吴书》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合力,共同对抗曹操,都是鲁肃本来的计谋。他还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

的朋友!”那么诸葛亮已经迫不及待地听取鲁肃的计划了。但是《蜀书•亮传》记载:“诸葛亮用连横的

谋略劝说孙权,孙权于是非常高兴。”如此说来,孙刘联合的计策,是从诸葛亮开始谋划的。如果是两国

史官各自记载听到的事情,争着想称颂本国外在的美好,各自记取自己的功劳;(但是)现在这两部书,同

出一人,却如此矛盾,这不是记述历史的体例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日:“吾知绍之为

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

适足以为吾奉也。‘‘秋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十二月,公竽官渡。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

荀攸说公日:“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较兵袭白马,

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

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

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日:“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

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日:“此所以饵敌,如

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

或分趣辎重。公目:"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

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甘归刘备。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埴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

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楣,:大喝时公

粮少与荀或书议欲迳许。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

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涉!”公

从之。

(节选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一》)

材料二:

[注三]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

卒三十余方,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

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以数千之兵,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得逾时相抗者哉?«

理而言,窃谓不然。

(节选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一》裴松之注)

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所应断句处的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题号上。

众大惧A时公B粮少C与荀或D书E议F欲还许。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驻军,用作动词,与《苏武传》“舆归营”的“舆”用法相同。

B.亡,逃跑,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C.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

D.以,按照,依照,与《屈原列传》“以浮游尘埃之外”的“以“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攸向曹操进谋:到延津后,假意派兵渡河,佯攻袁绍后方,以逼使其向西应战,从而分其兵力。

B.曹操与荀成二人都认为袁绍只是平庸的领袖,他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他不善用人,不应惧怕他。

C.颜良、文丑都是袁绍麾下的名将,然而在白马的战役中,他们都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斩于马下。

D.袁绍后来再次领兵逼近官渡,他堆垒土山挖掘地道。曹操也于本营内堆山挖沟,与袁绍针锋相对。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

(2)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得逾时相抗者哉?

10.《三国志・武帝本纪一》记载官渡之战时,操军不满万人,而裴松之却以为不然。裴松之依据的理由是

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6.ACE7.C8.C9.(1)曹操于是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赴白马,在距离白马还有十

多里的时候,颜良大为惊恐,前来迎战。

(2)魏太祖即使机变无穷,谋略举世无双,怎么能够长时间(与袁绍)相抗衡呢?10.①计算兵力,

曹操从最初起兵到官渡之战时,兵力不可能不满万人。

②依据情理,曹操不可能仅以数千之兵长期与袁绍相抗衡。

【导语】这段文言文描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略和谋略。作者通过对曹操与袁绍的对比,展

现了曹操的机智与冷静。他善于识破袁绍的弱点,以少胜多,充分展现了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此外,文

中对荀攸和荀或的计策详细描写,突出了谋士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裴松之的注则对史料的真实性提出质

疑,显示出其严谨的历史观。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众人十分恐惧。当时曹操粮食短缺,给荀或写信,商议想要退回许昌。

“众”是主语,“大惧”是谓语,“时”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故在A处断开。

“公粮”是主语,“少”是谓语,而下一句“与荀或书”另换主语,故在C处断开。

“书”是谓语,“与荀成”是状语,“议”是后面句子的谓语,故在E处断开。

故选ACE。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用车子拉。句意:曹操驻军官渡。/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

B.正确。动词,逃跑;/名词,败逃的军队。句意:关羽趁机逃跑到刘备那里。/追逐败逃的军队。

C.错误。意思不相同,成功;/渡河。句意:到哪里不能成功呢!/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筑防御工事。

D.正确。按照、依照;/用来。句意:按照道理说。/用来超脱世俗之外。

故选C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们都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斩于马下”错误,原文提到“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以及“时骑不满

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可见斩杀颜良时有关羽参与,而斩杀文丑时并没有明确提及是关羽所为。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于是;“兼行”,日夜兼程;“趣”,通“趋”,赶赴;“逆战”,迎战。

(2)“无方”,无穷;“略不世出”,谋略举世无双;“安”,怎么;“逾时”,长时间。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材料二“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己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方,

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可知,裴松之通过对曹操起兵以来兵力发展情况的梳

理,计算曹操在经历诸多战事,尤其是接受大量降卒等情况后,其兵力不应该像记载的那样少,这是从实

际兵力数量计算角度来说的。

②从“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以数千之兵,魏太祖虽

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可以看出,裴松之从情理方面分析,认为

凭借常理,面对袁绍如此强大的兵力以及扎营的规模,曹操仅用几千兵力是很难长时间与之抗衡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时袁绍已经吞并了公孙瓒,占据了四个州的土地,拥有十多万兵力,将要进军攻打许昌,各位

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曹操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很大但智谋短浅,外表严厉但内心怯懦,猜忌

刻薄又缺少威望,兵力虽多但指挥调度不明确,将领骄横且政令不统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充足,

这正好足够拿来作为我的物资供应啊。"秋季九月,曹操返回许昌,分派兵力把守官渡。十二月,曹操驻

军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到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袁绍带兵到黎阳,准备渡过黄河。

夏季四月,曹操向北救援刘延。荀攸劝说曹操道:“现在我们兵力少,无法与敌军抗衡,分散他们的兵力

才行。您到延津后,如果做出要带兵渡过黄河攻打他们后方的样子,袁绍必定会向西边派兵应对,然后我

们派轻装部队袭击白马,趁他们没有防备,就可以擒获颜良了。”曹操听从了这个计策。袁绍听说曹操的

军队要渡河,立即分派兵力向西边应对。曹操于是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赴白马,在距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

时候,颜良大为惊恐,前来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率先出击,打败敌军并斩杀了颜良。于是解除了白马

之围,迁徙那里的百姓,沿着黄河向西行进。袁绍于是渡过黄河追击曹操的军队,追到了延津南边。曹操

统率军队驻扎在南阪下,派人登上营垒瞭望,瞭望的人说:“大概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

说:“骑兵渐渐增多了,步兵多得数不清。”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于是下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战

马。这时,从白马运来的物资辎重正在路上。各位将领认为敌军骑兵众多,不如退回营地坚守。荀攸说:

“这正是用来引诱敌人的办法,怎么能离开呢!”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与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

各位将领又说:“可以上马了。”曹操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会儿,骑兵来得更多了,有的去抢夺物

资辎重了。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大家都上马。当时曹操的骑兵不足六百人,就出兵攻击,大败敌军,

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次交战,都被擒杀,袁绍的军队大为震惊。曹操回军官

渡。袁绍进军保卫阳武。关羽趁机逃跑到刘备那里。

八月,袁绍连接营寨逐渐向前推进,依靠沙堆扎营,东西长达数十里。曹操也分别扎营与袁绍相

对抗,交战不利。当时曹操的兵力不到一万,受伤的士兵占十分之二三。袁绍又进军逼近官渡,堆起土山,

挖掘地道。曹操也在营内堆土山、挖地道来应对。袁绍向曹操营中射箭,箭如雨下,走路的士兵都得用盾

牌遮挡,众人十分恐惧。当时曹操粮食短缺,给荀或写信,商议想要退回许昌。荀或认为:“袁绍把全部

兵力聚集在官渡,想要和您决一胜负。您用极其弱小的兵力去抵挡极其强大的兵力,如果不能取胜,必然

会被他趁机打败,这是决定天下局势的关键时机啊。况且袁绍,只是一介平民中的英雄罢了,能够聚集人

才却不能任用他们。凭借您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英明睿智,再加上行事顺应正道,到哪里不能成功呢!”

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材料二:

臣裴松之认为魏武帝曹操当初起兵的时候,已经拥有五千兵力,从那以后百战百胜,战败的次数

也就十分之二三而已。只是单单攻破黄巾军那次,接受投降的士卒就有三十多万,其余被他吞并的兵力,

都无法全部记录下来;虽然经过征战有所损伤,但也不应该少到如此地步啊。扎营对峙,不同于冲锋陷阵

决一死战。《本纪》中说:“袁绍有十多万兵力,扎营东西长达数十里。”凭借几千的兵力,魏太祖曹操

即使机变无穷,谋略举世无双,又怎么能够长时间与袁绍相抗衡呢?按照道理说,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鼎五年冬十月,上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为

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目:“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

葬其衣冠。''上叹目:“吾后升天,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乃还甘泉,类祠太一。初,司马相如病且

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劝上封泰山。上感其言,会得宝鼎,上乃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

莫知其仪。而诸方士又言:“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稍上,时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采《尚书》《周官》《王制》之文,草号程仪,

数年不成。上以问左内史完宽,宽日:“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

经。臣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

使群臣得人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

上乃自制仪,颇采儒术以文之。上为封禅祠器,以示群儒,或曰“不与古同”,于是尽罢诸儒不用。上又以古

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元封元年春正月,上行幸维氏,礼祭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者三。

诏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夏四月,还至奉高,礼祠地主于梁父①。乙卯,

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

天子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

皆亲拜见。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零上寿颂功德。又以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武帝封禅》)

材料二:

武帝之淫祠以求长生,方士言之,巫言之耳。完宽,儒者也,其言王道也,琅琅乎大言之无惭矣;乃

附会缘饰,以赞封禅之举,与公孙卿之流相为表里。武帝利赖其说,采儒术以文其淫诞,先王之道,一同

于后世缁黄之徒,而灭裂极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梁父,即梁父山,位于泰山东南。据史籍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禅梁

父,有“地神”之称。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礼毕A天子B独与侍中奉车C都尉霍子侯D上泰山E亦有封F其事G皆禁。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临北河”与“州司临门”(《陈情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不同。

B.“即无风雨”与“即捕得三两头”(《促织》)两句中的“即”字含义相同。

C.“封禅”,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举行。

D.“群臣更上寿颂功德”与“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更”字含义相同。

▲1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在祭祀黄帝陵时,对于黄帝陵墓的存在有所不解并向大臣询问,在得知此处仅为衣冠冢时,

认为群臣也必会效仿黄帝之臣。

B.汉武帝被司马相如临终颂功德、言符瑞的遗书打动,又恰逢得到宝鼎,便动了到泰山封禅祭祀的念

头,并与公卿大臣进行商议。

C.汉武帝采纳了兄宽的建议,自己制定了封禅用的祭器,并于元封元年春正月进行了封禅大典。封禅

结束后,群臣都歌颂汉武帝的功德。

D.王夫之对于汉武帝封禅之举是不认同的,认为他受到了方士和巫师的欺蒙,并认为汉武帝过度祭祀

的行为导致了国运衰败。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

(2)上乃自制仪,颇采儒术以文之。

15.关于封禅,左内史完宽有何主张?由此,王夫之是怎么评价完宽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ILAEF12.C13.B14.(1)返回的时候,祭祀黄帝陵墓桥山,在须如解散军队。

(2)汉武帝于是亲自制定礼仪,大量采用儒家的学说来加以修饰。15.左内史完宽的主张:①封禅是

帝王的盛大典礼,但相关祭祀意义在经典中无明确记载。②封禅是与天地神灵沟通之事,只有圣明君主能

制定出恰当礼仪,群臣难以完成。③多年来群臣讨论封禅礼仪无结果,天子应建立中正平和准则,统筹规

划,顺应祥瑞,奠定基业。

王夫之对完宽的评价:①完宽身为儒生,谈论王道时侃侃而谈,但却附会、修饰汉武帝封禅之举。②他与

公孙卿之流相互勾结,表里不一,没有遵循先王正道,而是迎合汉武帝封禅,这种行为应受到批判。

【导语】材料一详细记载汉武帝封禅的过程,包括行程、与臣下讨论、仪制制定等,展现其封禅的决心与

行动,反映当时对封禅的重视及相关观念。材料二则是王夫之的批判,指责汉武帝因方士巫师之言而滥设

祠庙求长生,批判完宽身为儒者却附会封禅,认为汉武帝采儒术粉饰荒诞,使先王之道受毁,体现对汉武

帝封禅行为及相关人物的否定态度。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祭天仪式结束后,天子单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登上泰山,也进行了祭天,这些事情全都保密。

“礼毕”句首时间状语,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表示仪式结束,在A处断开;

“天子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上泰山","天子”作主语,"子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作状语,“上”作谓语,

“泰山”作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

“其事”作主语,“禁''作谓语,主语前F处断开。

故选AEF»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临”,含义相同,均为“来到”。句意:来到北河岸边。/州官来到家里登门督促。

B.错误。“即”,含义不同,如果/即使。句意:如果没有风雨。/即使捕捉到两三只。

C.正确。“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

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己有封禅的传说。

D.错误。“更”,含义不同,轮流/更换。句意:群臣轮流上前向天子敬酒。/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认为群臣也必会效仿黄帝之臣”错误,由原文“吾后升天,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可知,是说汉武帝

问我将来升天后,群臣也会把我的衣冠葬在东陵吗?而“必会”说法过于绝对。

C.“群臣都歌颂汉武帝的功德”错误。结合“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者三''意思是随行的官员在山下听到好

像有人喊了三声“万岁”,不是群臣都歌颂汉武帝的功德。

D.”认为汉武帝过度祭祀的行为导致了国运衰败”错误。原文说“先王之道,一同于后世缁黄之徒,而灭裂极

矣”,王夫之批评的不是国运衰败,而是与方士和巫师附会,使儒家学说变得荒诞。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还”,返回;“祭黄帝冢桥山”,省略句,省略了“冢桥山”前的介词“于”;“释兵须如”,省略句,省略

了“释兵”后的介词“于";“释”,解散。

(2)“乃”,于是;“颇”,颇多,大量;“文”,同“纹”,修饰。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史完宽的主张:

①由“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可知,完宽首先肯定了封禅是帝

王彰显姓氏、考察祥瑞的盛大典礼,但相关祭祀意义在经典中无明确记载。

②由“臣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可知,他阐述了自己对封

禅的核心观点,即封禅是与天地神灵沟通的重要仪式,这种仪式的恰当制定不是群臣能够做到的,只有圣

明的君主才有能力根据情况来制定。而且,多年来群臣一直试图制定封禅礼仪却没有成功,这表明群臣无

法承担此任。

③由,,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

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可知,兄宽提出只有天子能够建立中正平和的最高准则,全面统筹各种条规,

像奏乐时先敲钟起音、后击磬收尾那样完备合理,以此顺应上天降下的祥瑞,奠定流传万代的基业。

王夫之对完宽的评价:

①由“兄宽,儒者也,其言王道也,琅琅乎大言之无惭矣”“乃附会缘饰,以赞封禅之举,与公孙卿之流相为

表里”可知,兄宽在谈论正统的王道思想时,能够夸夸其谈,而且毫无惭愧的神色,似乎对王道理念很精通。

完宽为了支持汉武帝封禅的举动,采用牵强的解释和美化的手段。

②由“与公孙卿之流相为表里”可知,王夫之认为兄宽和公孙卿这类人是相互勾结、相互配合的。公孙卿是通

过宣扬方术等方式来迎合汉武帝封禅求仙的欲望,而兄宽作为儒生,本应坚守正统的先王之道,却和公孙

卿一样,成为汉武帝封禅行为的支持者,这种行为在王夫之看来是违背了儒生应有的操守,是对正统思想

的破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鼎五年冬季十月,汉武帝从云阳出发,向北经过上郡、西河、五原,越过长城,向北登上单于台,抵达

朔方,来到北河岸边。返回的时候,祭祀黄帝陵墓桥山,在须如解散军队。汉武帝说:“我听说黄帝没有

死,如今却有陵墓,这是为什么呢?"公孙卿回答说:“黄帝已经成仙飞上天了,群臣思念、仰慕他,所

以埋葬了他的衣冠。”汉武帝感叹说:“我以后要是升天了,群臣也会把我的衣冠葬在东陵吗?”于是

返回甘泉宫,举行郊祀祭祀太一神。起初,司马相如病重将要死去的时候,留下遗书颂扬汉武帝的功德,

讲述祥瑞出现的情况,劝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汉武帝被他的话所触动,恰逢获得宝鼎,于是就和

公卿大臣以及儒生们商议封禅之事。封禅典礼很少举行,已经旷废断绝很久了,没有人知道它的礼仪程式。

而各位方士又说:“举行封禅大典的人,能够契合长生不死的名声。黄帝以前举行封禅,都招来了奇异之

物并且能与神灵相通。秦始皇没能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陛下如果一定要上去,只要稍稍向上攀登,要是

没有风雨出现,就可以顺利举行封禅了。”汉武帝于是命令各位儒生采撷《尚书》《周官》《王制》等书

中的记载,草拟封禅的礼仪,过了好几年也没能完成。汉武帝拿这件事询问左内史完宽,完宽说:“在泰

山举行封禅,在梁父山举行祭地之礼,彰显祖宗姓氏,考察祥瑞出现的情况,这是帝王的盛大典礼呀,然

而祭祀进献的具体意义,在经典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我认为封禅告成,目的在于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这

只有圣明的君主能够依据情理制定出恰当的礼仪,不是群臣所能罗列出来的。如今将要举行这样的大事,

拖拖拉拉好几年了,让群臣人人都尽力去做,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只有天子能够建立中正平和的最高准则,

兼理总揽各种条规,如同奏乐时先敲钟起音,后击磬收尾那样完备合理,来顺应上天降下的祥瑞,奠定流

传万代的基业。”汉武帝于是亲自制定礼仪,大量采用儒家的学说来加以修饰。汉武帝制作封禅用的祭祀

器具,拿给儒生们看,有人说“和古代的不一样”,于是把这些儒生全都罢免不用了。汉武帝又认为古代

帝王都是先整顿军队、解除武装,然后举行封禅大典。元封元年春季正月,汉武帝巡幸缎氏县,按照礼仪

祭祀中岳太室山,随行的官员在山下听到好像有人喊了三声“万岁”。汉武帝下诏命令祠官增加太室山祭

祀的规模,禁止砍伐山上的草木,把山下三百户人家划作太室山祭祀的奉邑。夏季四月,汉武帝回到奉高,

按照礼仪在梁父山祭祀地神。乙卯日,命令侍中、儒生们头戴皮弁,身穿插笏的礼服,宰杀牛来举行仪式,

在泰山脚下的东边筑坛祭天。祭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坛下放置玉牒书,书中的内容是机密的。祭天仪

式结束后,天子单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登上泰山,也进行了祭天,这些事情全都保密。丙辰日,在

泰山脚下东北方向的肃然山举行祭地仪式,如同祭祀后土神的礼仪,天子全都亲自祭拜。天子从祭地的地

方返回后,坐在明堂中,群臣依次上前向天子敬酒,颂扬他的功德。又规定每隔五年进行一次巡狩,到泰

山举行祭祀,命令诸侯们各自在泰山脚下修建官邸。

材料二:

汉武帝滥设祠庙来祈求长生不老,是方士这么说的,也是巫师这么说的罢了。完宽,是个儒生,他谈论王

道的时候,言辞响亮大气,说起大话来毫无惭愧之色;竟然牵强附会、加以修饰,来佐助汉武帝封禅的举

动,和公孙卿之类的人相互勾结、彼此呼应。汉武帝利用并依赖他们的说法,采用儒家学说来粉饰自己荒

诞不经的行为,古代先王的正道,和后世僧道之流的做法完全一样了,遭到的破坏真是严重到了极点。

能力提升练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来承示近日所为文数首,并以为文之道殷殷下问。余学殖荒落,安有以发足下者耶?顾甚.生月颇有

志丕肯为世㈣宣造跪辱、二.生之闻其苞密以度?一

盖余苦尝读道家之书矣。凡养生之徒,从事神仙之术,吐纳以为生,咀嚼以为养,盖其说有三:日精,

日气,日神。此三者,炼之凝之而浑于一,于是外个蹩,凌云气,飘飘乎御风而行,遗世而远举。余尝欲

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

古之作者,未有不得是术者也。太史公纂《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者,蔡邕日:“炼余心兮浸太清。”

夫惟雅且清则精。精则糟粕、渣滓与剽贼,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为精也。而有物焉,阴驱而潜举之,

动如风雨,静如山岳,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是物也,杰然有以充塞乎两间,而益冒乎万有。呜呼!

此为气之大过人者,岂非然哉!今夫语言文字,文也,而非所以文也;行墨蹊径,文也,而非所以文也。

文之为文,必有出乎语言文字之外,而居乎行墨蹊径之先。盖昔有千里马,牝而黄,伯乐使九方皋视之。

九方皋口:“牡而骊。”伯乐日:“此真知马者矣!”夫非有声色臭味足以娱悦人之耳目口鼻,而其致悠

然以深、油然以感,寻之无端而出之无迹者,吾不得而言之也。夫惟不可得而言,此其号«为神也。

二生好学甚笃,所为文章,意思萧然,既闲且远。盖有得于吾之云云者,而世俗之人不识也,吾故书

以告焉。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秘不传;即传,其术不能通。呜呼!遇之而传、传之而通者,非

二生,吾谁望之?

(节选自戴名世《答张、伍两生书》)

材料二:

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

乐谓然太息,曰: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志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节选自《列子•说符》)

1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其平日A颇有志B不肯为C世间D言语E既辱F二生之G问H其曷I敢以匿?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骸,人的躯体,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放浪形骸”的“形骸”意思相同。

B.率,遵行,遵循,与林觉民《与妻书》中“率性就死不顾”的“率”意思不同。

C.所以,原因,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D.一,副词,乃,竞,与《荀子・劝学》“用心一也”的“一”意思及用法不同。

4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引述道家关于精气神的学说的时候,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B.戴名世认为,写文章不能只在外在的语言文字、行墨蹊径上下功夫,更应该重视内在的思想感情。

C.戴名世既为自己的文学主张不为世俗理解而慨叹,又为能得到张、伍二生这样的优秀传人而欣慰。

D.伯乐认为,九方皋相马关注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这正是九方皋胜过自己的地方。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则糟粕、渣滓与剽贼,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为精也。

(2)二生好学甚笃,所为文章,意思萧然,既闲且远。

20.戴名世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的?

【答案】16.BEH17.B18.C19.(1)既然是精,那么粗劣的、无价值的与抄袭的东西,都

要削除而不留存,这样才能称之为精。

(2)二位书生追求学问非常专心,所写的文章,文意洒脱自然,既闲雅又深远。20.①借用道教概念,

提出文章要有精气神的主张;

②援引司马迁、蔡邕等人的实例、言论,明确“精''的内涵;

③运用比喻论证,将“气”比作风雨、山岳、天地、江河;

④以九方皋相马进行类比,阐明文章的“神'’重于外在形式的观点。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道家“精、气、神”学说的引述,表达了作者戴名世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写作不仅

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更要追求内在的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文章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道家思想,

强调文学创作应如同炼丹修道,追求精炼、充实和神韵。作者对张、伍二生的赞赏和期望,体现了他对传

承和创新文学精神的重视。整体上,文章融合了哲学思考与文学理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我平常也有一些想法,但是不愿意用平时那些应景的话来应付你们,那样既是对你们的侮辱,

又会让人觉得我藏匿不肯教给你们!

“平日”是状语,修饰“有”,不断开,“有志”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

“为世间言语”是介宾结构,不断开;其后省略了谓语比喻“应付你们”,因而单独断开,即E处断开;

“辱二生之间”也是动宾结构,其后H处断开。

故选BEH。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这样就可以消除形体的局限。/形体不受世俗的束缚。

B.错误。都是“遵行,遵循”。句意:暗暗的驱使默默地遵循。/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

的原因。

C.正确。句意:这就是成为文章的神的原因。/如今详细地说明这样做的原因。

D.正确。副词,乃,竞;/形容词,专一。句意: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因为它的心专一。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C.“为自己的文学主张不为世俗理解而慨叹”错。原文“盖有得于吾之云云者,而世俗之人不识也,吾故书以

告焉",是说世俗的人不能理解二生写的文章,并非为自己的文学主张不为世俗所理解而慨叹。

故选C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剽贼”,剽窃,抄袭;"刊”,删改;“靡存”,不留存。

(2)“笃”,专心;“萧然”,悠远,洒脱的样子;“既……且……",既……又……。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第二段戴名世先说自己研读道家文章,得到三个概念,“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于是借用这三

个概念,“余尝欲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提出文章要有精气神的主张;

②阐述“精”的概念时,“太史公纂《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者,蔡邕曰:’炼余心兮浸太清。’”援引司马迁、

蔡邕等人的实例、言论,明确“精''的内涵;

③''而有物焉,阴驱而潜率之,动如风雨,静如山岳,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运用比喻论证,将“气”

比作风雨、山岳、天地、江河;

④“盖昔有千里马,牝而黄,伯乐使九方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