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语篇视角的大学英语文学语言深度剖析与教学策略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核心语言,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超过15亿人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在国际商务、科技、教育等关键领域,英语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众多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皆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也多以英语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学好英语不仅是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国际视野的关键途径。大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进阶时期,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文学语言学习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艺术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思想情感以及精妙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最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文学作品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文学教学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语篇整体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但在面对完整的文学作品时,却常常难以把握其主旨大意、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无法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语篇分析理论的出现,为大学英语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语篇分析是一种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如何构建和理解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它将语言研究的重点从单个的词汇和句子转移到了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上。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主题结构、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分析,语篇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作品的结构和意义,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将语篇分析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以语篇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文学语言分析方法,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孤立分析词汇和句子的局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意义传达机制,从而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主题结构、文体风格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深层含义、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将丰富和拓展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文学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大量英语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英语文学教学理论体系提供实证依据。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深化对英语文学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为英语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实践意义来看,本研究成果将为大学英语文学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根据语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独立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来解读和欣赏英语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案例分析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以及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对这些作品中的语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主题结构、文体风格等多个维度入手,详细剖析作品中语言的运用特点和意义传达方式,探究作者如何通过语篇构建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以及传递文化内涵。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其中人物对话的语篇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语言互动如何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文学语言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作用,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文献研究法也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语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文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广泛涉猎语言学、文学批评、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成果。深入研究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语篇功能的论述,以及其他学者在语篇分析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把握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文学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已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确保研究能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上。提出从多维度分析语篇的创新视角,打破传统研究中单一维度分析的局限,将语篇的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认知层面以及交际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在语言层面,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语篇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细致分析,揭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化层面,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探讨文化因素对语篇理解和创作的影响;在认知层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读者在解读语篇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分析如何通过语篇引导读者的认知活动,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在交际层面,将语篇视为一种交际行为,研究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交际功能和语用策略,探讨如何通过语篇分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英语文学语篇的本质和特点,为大学英语文学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文学语言相关理论2.1语篇分析理论概述2.1.1语篇分析的起源与发展语篇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elligHarris)在《语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语篇分析》的文章,首次提出“语篇分析”这一术语,标志着语篇分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兴起。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哈里斯尝试超越句子界限来描述语言,探索能够解释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规则,他对一篇关于推销生发水的广告进行了分析,开启了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篇的先河。然而,由于哈里斯是结构主义者,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情景等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理论的广泛应用和影响力。20世纪60年代起,语篇分析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理论框架对语篇进行研究,为语篇分析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学家海姆斯(DellHymes)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言语使用问题,提出了“交际民族志”的概念,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的文化背景,认为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问题,还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塞尔(JohnR.Searle)和格赖斯(H.P.Grice)等人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等角度研究语言使用,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和隐含意义,使语篇分析从单纯的语言结构分析转向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深入探讨。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如陈述、命令、请求等,这一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使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众多对语篇分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中,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韩礼德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纯理功能,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它通过及物性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是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它通过语气、情态等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使自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境相关联的功能,它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来实现。韩礼德的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框架,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语篇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语篇的意义构建、语言选择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等,极大地推动了语篇分析的发展,成为现代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语篇分析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关注读者在理解语篇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探讨如何通过语篇的结构和语言特征来引导读者的思维和理解;认知科学的发展则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脑成像技术、眼动追踪技术等,使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读者在阅读语篇时的大脑活动和信息加工过程;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则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视角,使研究者能够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分析语篇的产生、传播和理解。如今,语篇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研究、文学批评、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成为语言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1.2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语篇分析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对语篇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们是保证语篇意义完整和逻辑顺畅的关键要素。衔接主要通过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等)来实现,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也称为形连。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照应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例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ElizabethBennet,ashasbeensaid,wasthesecondofthefivedaughtersofacountrygentlemaninthenorthofHertfordshire.Shewasalively,intelligentyoungwoman,andhadbeengivenanexcellenteducation.Hermother,Mrs.Bennet,wasawomanofmeanunderstanding,littleinformation,anduncertaintemper.”这段话中,“She”指代“ElizabethBennet”,“Her”指代“ElizabethBennet's”,通过这种代词照应,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语篇更加连贯。词汇的复现关系也是重要的衔接方式,如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wind”一词多次出现,这种词汇的重复不仅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也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连贯。连贯则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也称为意连。一个语篇即使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但如果其语义能够通过逻辑推理连贯起来,依然可以被认为是连贯的。在一些意识流小说中,作者常常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打破传统的语法和逻辑规则,但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推理,仍然能够感受到语篇内在的连贯性。主题分析是语篇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旨在揭示语篇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主题是语篇的灵魂,它贯穿于整个语篇之中,引导着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主题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需要读者通过对语篇的细致分析和深入思考来把握。例如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小说通过描写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这一主题不仅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多个方面得以体现。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才能真正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语篇的结构分析关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层次关系,它有助于读者把握语篇的整体框架和逻辑脉络。不同类型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如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议论文则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了解作品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为例,该剧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结构方式,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同时穿插了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等副线,这些线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矛盾。通过对戏剧结构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剧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文体风格分析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语篇中语言的运用特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方面,能够体现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这些风格特点不仅是作者个性和创作理念的体现,也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简・奥斯汀的小说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设置而著称,她善于运用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精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而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大量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等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规范,语言风格复杂多变,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2.2大学英语文学语言的特点2.2.1形象性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能够通过生动、具体的词汇和细腻的描写,将人物、场景、事物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作者在描写女主人公简・爱时,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塑造其外貌和性格形象。“Janewasalittle,thinchild,withayellowfaceandstraight,thinhair.”短短几句话,便勾勒出一个瘦小、面色发黄且头发稀疏的小女孩形象,让读者对简・爱的外貌有了直观的认识。而在刻画简・爱的性格时,作者通过她的语言和行为展现其坚韧、独立和自尊的品质。当简・爱面对舅母的不公对待和表哥的欺负时,她勇敢地反抗道:“YouthinkIhavenofeelings,andthatIcandowithoutonebitofloveorkindness;butIcannotliveso:andyouhavenopity.”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简・爱不屈服于命运、敢于维护自己尊严的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在描写桑菲尔德庄园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形象。“Thehousewasalarge,squarebuildingofgreystone,withaporticoinfront,andwindowsthatseemedtowinkatyouinthemoonlight.”这段描写不仅描绘出庄园的建筑风格和外观,还通过“windowsthatseemedtowinkatyouinthemoonlight”这一形象的表述,赋予了庄园一种神秘而生动的感觉,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月光下庄园的景象,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庄园内部环境的描写,如“Theroomswerelargeandlofty,withheavycurtainsanddarkfurniture,givinganairofsolemnityandgrandeur.”进一步展现了庄园的庄重和宏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通过这些形象性的语言描写,《简・爱》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之中,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2.2.2含蓄性含蓄性是大学英语文学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作家常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是通过委婉、隐晦的方式,借助象征、隐喻、暗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深层含义,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以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这部作品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主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小说中,绿色的灯光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它位于黛西家码头的尽头,盖茨比每晚都会望着这盏绿灯,它象征着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情以及他对美国梦的追求。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绿灯的象征意义,而是通过盖茨比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以及小说中的其他细节描写,让读者逐渐领悟到绿灯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Hestretchedouthisarmstowardthedarkwaterinacuriousway,and,farasIwasfromhim,Icouldhaveswornhewastrembling.InvoluntarilyIglancedseaward-anddistinguishednothingexceptasinglegreenlight,minuteandfaraway,thatmighthavebeentheendofadock.”这段描写中,盖茨比向绿灯伸出手臂的动作,以及他的颤抖,都暗示了绿灯对他的重要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梦想的渴望和追求。小说中对汤姆和黛西的生活描写也充满了含蓄的意味。他们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举办着各种豪华的宴会,但他们的内心却空虚、冷漠,缺乏真正的情感和道德。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描写,如“Theywerecarelesspeople,TomandDaisy-theysmashedupthingsandcreaturesandthenretreatedbackintotheirmoneyortheirvastcarelessness,orwhateveritwasthatkeptthemtogether,andletotherpeoplecleanupthemesstheyhadmade.”含蓄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层阶级的虚伪和堕落,以及美国梦的破灭。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2.2.3情感性情感性是大学英语文学语言的核心特点之一,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情感性语言的典范之作,剧中的语言充满了炽热的爱情、深沉的痛苦以及对命运的无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与悲壮。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阳台相会的经典场景中,两人的对话充满了深情与浪漫。罗密欧说道:“But,soft!whatlightthroughyonderwindowbreaks?Itistheeast,andJulietisthesun.”他将朱丽叶比作太阳,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朱丽叶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她所散发的光芒。而朱丽叶的回应同样充满深情:“ORomeo,Romeo!whereforeartthouRomeo?Denythyfatherandrefusethyname;Or,ifthouwiltnot,bebutswornmylove,AndI'llnolongerbeaCapulet.”她不顾家族的世仇,勇敢地表达了对罗密欧的爱情,希望两人能够抛开一切束缚,在一起。这些台词简洁而有力,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们之间爱情的炽热和坚定。在面对命运的残酷捉弄时,剧中的语言又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当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已死,决定殉情时,他的话语充满了绝望和悲痛:“Come,bitterconduct,come,unsavouryguide!Thoudesperatepilot,nowatoncerunonThedashingrocksthyseasickwearybark!Here'stomylove!(Drinks.)Otrueapothecary!Thydrugsarequick.ThuswithakissIdie.”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罗密欧内心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力抗争,他对爱情的执着和为爱情献身的决心也让读者为之动容。而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死,她同样选择了殉情,她的话语:“Yea,noise?thenI'llbebrief.Ohappydagger!(SnatchingRomeo'sdagger.)Thisisthysheath;(Stabsherself.)thererust,andletmedie.”充满了决绝和悲痛,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爱情的悲壮。通过这些充满情感性的语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地将爱情的美好与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沉浸在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2.2.4音乐性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两个方面。韵律是指诗歌中相同韵母的重复出现,它使诗歌在语音上产生一种和谐、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珀西・比希・雪莱的《雪莱诗选》中,许多诗歌都展现了精妙的韵律之美。以他的《西风颂》为例,这首诗采用了复杂而精巧的韵律结构,全诗共五节,每节的韵式都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第一节中,前十二行的韵式为ababcbcdcded,最后两行则为ee。这种韵式的安排使得诗歌在韵律上既有变化又有统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例如,“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Thou,fromwhoseunseenpresencetheleavesdeadAredriven,likeghostsfromanenchanterfleeing,Yellow,andblack,andpale,andhecticred,Pestilence-strickenmultitudes:Othou,WhochariotesttotheirdarkwintrybedThewingedseeds,wheretheyliecoldandlow,Eachlikeacorpsewithinitsgrave,untilThineazuresisteroftheSpringshallblowHerclariono'erthedreamingearth,andfill(Drivingthesweetbudsuplikeflocksfromtheirsheepfold)Withlifeandcolorandjoy.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在这一段中,“being”“fleeing”“multitudes”“bed”“dead”“low”等词的韵母发音相近,形成了和谐的韵律,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音乐性,仿佛一首优美的乐章。节奏则是指诗歌中语音的轻重、长短、停顿等变化所形成的有规律的运动,它赋予诗歌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和动感,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雪莱的诗歌在节奏上也表现得十分出色,他善于运用不同的音步和节奏变化来传达诗歌的情感。在《致云雀》中,诗歌以轻快的节奏开篇,“Hailtothee,blitheSpirit!Birdthouneverwert,ThatfromHeaven,ornearit,PourestthyfullheartInprofusestrainsofunpremeditatedart.”这里运用了轻快的抑扬格音步,每一行的节奏都较为明快,仿佛云雀欢快的歌声,生动地展现了云雀自由自在、欢快飞翔的形象。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节奏逐渐发生变化,通过节奏的起伏来表达情感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这种韵律和节奏的完美结合,使雪莱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享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三、基于语篇的大学英语文学语言分析方法与实践3.1语篇层次的划分与分析3.1.1微观层面:句子与词汇分析在大学英语文学作品的微观层面分析中,句子与词汇是构建意义的基础元素。词汇搭配作为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生动地展现作品的情境和人物的情感。在小说《简・爱》中,“Shewasalittle,thinchild,withayellowfaceandstraight,thinhair.”这里“thinchild”“yellowface”“straight,thinhair”的搭配,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简・爱童年时期瘦弱、营养不良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生活的困苦和不幸,为理解她坚韧性格的形成背景提供了线索。语法结构则是句子意义表达的关键框架,不同的语法结构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语义和情感。以复杂句为例,在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itwastheseasonofLight,itwastheseasonofDarkness,itwasthespringofhope,itwasthewinterofdespair.”这一连串的排比句运用了“itwas...”的主系表结构,通过鲜明的对比,如“thebestoftimes”与“theworstoftimes”、“theageofwisdom”与“theageoffoolishness”等,深刻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冲突与张力。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也是传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大量运用一般过去时来叙述老人圣地亚哥出海捕鱼的经历,如“Hesailedlightlynowandhehadnothoughtsnoranyfeelingsofanykind.Hewaspasteverythingnowandhesailedtheskifftomakehishomeportaswellandasfastashecould.”这种时态的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眼目睹老人在海上的艰难拼搏,使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而被动语态的使用则能够强调动作的承受者,突出特定的情境和情感。在一些描写战争场景的文学作品中,“Thecitywasbombedrepeatedly,andmanyinnocentpeoplewerekilled.”被动语态的运用强调了城市和无辜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引发读者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3.1.2中观层面:段落与段落关系分析在大学英语文学作品的中观层面分析中,段落与段落关系是理解作品结构和意义的关键纽带。段落主题句作为段落的核心,能够清晰地传达段落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某一段落主题句为“TomwasalwaysgettingintotroublewithhisAuntPolly,buthismischievousspiritalsoledhimtomanyexcitingadventures.”此主题句明确表明该段落将围绕汤姆与波莉姨妈的冲突以及他的冒险经历展开,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段落的核心要点。随后,段落中通过描述汤姆在学校的调皮捣蛋行为,如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与同学打架等,展现他与波莉姨妈之间的矛盾;又讲述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山洞探险的经历,体现他充满冒险精神的一面。这些具体的事例紧密围绕主题句,丰富了段落的内容,使读者对汤姆的性格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则是构建文章整体框架的重要支撑,不同的逻辑关系能够使文章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论证方式。以对比论证段落关系为例,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将动物们在人类统治下的生活与在动物自治后的生活进行对比。前一段落描述在人类农场主琼斯的统治下,动物们遭受着繁重的劳动和残酷的剥削,“Theanimalsworkedfromdawntodusk,andtheyreceivedonlyenoughfoodtokeepthemalive.Joneswasacruelmaster,andheoftenbeattheanimalswhentheydidnotworkhardenough.”而后一段落则展现动物们推翻琼斯统治后,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制定了平等的规则,“Aftertherebellion,theanimalscreatedanewsocietywhereallanimalswereequal.Theyworkedtogetherforthecommongood,andeachanimalhadenoughtoeatandacomfortableplacetosleep.”通过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统治模式下动物生活的巨大差异,从而批判了人类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对比论证的段落关系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批判性。3.1.3宏观层面:整体篇章结构分析在大学英语文学作品的宏观层面分析中,整体篇章结构是把握作品主旨和艺术特色的关键。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各自独特的篇章结构特点,这些结构特点与作品的主题表达、情感传递密切相关。记叙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之一,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篇章结构。以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为例,小说以主人公在荒无人烟的北极地区的艰难求生历程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他在旅途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饥饿、寒冷、伤病以及与野兽的搏斗等。开篇描述主人公和同伴在淘金归来的路上,因种种原因与同伴失散,独自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求生之旅;接着讲述他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如何艰难地寻找食物,甚至不得不吃草根、啃皮鞋;然后描写他在与一只病狼的对峙中,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战胜了狼,获得了生存的机会。这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篇章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在求生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艰辛和努力,深刻体会到他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议论文则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以培根的《论读书》为例,文章开篇提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一核心观点,明确指出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接着,在分析问题部分,作者从多个角度对读书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通过对比读书、讨论和笔记等不同学习方式的作用,进一步阐述读书对个人修养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出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人的影响各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在解决问题部分,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强调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和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这种严谨的总分总结构,使文章的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让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读书的意义和方法。3.2语篇分析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应用案例3.2.1小说《傲慢与偏见》的语篇分析在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语篇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人物对话的语篇分析来看,伊丽莎白与达西初次见面时的对话,就充分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作品的主题。在舞会上,达西对伊丽莎白的评价是:“她还可以,但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下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这番话尽显达西的傲慢,他以自己的标准对伊丽莎白进行评判,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为两人之间的关系埋下了冲突的种子。而伊丽莎白听到这番话后,心中对达西产生了深深的偏见,她认为达西是一个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人。从语篇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达西的话语体现了他在社交场合中的强势地位和高高在上的态度,他的语言选择反映了他的社会阶层和自我认知。而伊丽莎白的内心想法则展现了她的自尊和独立,她不愿意接受达西这种不尊重人的评价,这也体现了她对平等和尊重的追求。随着故事的发展,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对话更加深入,也更加凸显了两人性格的转变和情感的发展。当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的傲慢再次显露无疑。他说:“我无法克制自己,我必须告诉你,我多么热烈地爱着你。”然而,他在求婚过程中,却不断强调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对伊丽莎白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表现出轻视。伊丽莎白愤怒地拒绝了他,她说道:“从一开始,从我们刚认识的时候起,你的言谈举止就表现出你十足的狂妄自大、自私自利和对别人感情的漠视,这就导致了我对你的不满,以后又有许多事情,使得我对你深恶痛绝。”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达西的傲慢使他在表达爱情时也无法放下身段,而伊丽莎白的自尊和对平等的追求让她坚决地拒绝了达西的求婚。通过对这段对话的语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冲突,更是不同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碰撞。在情节发展方面,小说的语篇结构紧密围绕着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展开。小说开篇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如宾利先生的到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初次相遇等,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随着情节的推进,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不断加深,他们的感情经历了多次波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手段,使情节的发展自然流畅。例如,通过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以及达西对伊丽莎白态度的逐渐改变,形成了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伊丽莎白在彭伯利庄园的经历,更是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那里,她看到了达西的另一面,他对庄园的管理、对仆人的态度等,都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他们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小说通过对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的精心构建,展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世态人情,以及爱情与婚姻的主题。3.2.2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语篇分析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一首充满自然之美和情感力量的诗歌。从诗歌意象的语篇分析来看,诗中的水仙花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诗人将水仙花比作繁星,“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水仙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象征,更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语篇的角度分析,水仙花意象的反复出现,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也增强了诗歌的连贯性和感染力。韵律在这首诗歌的语篇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采用了抑扬格四音步,韵脚为ababcc,这种韵律安排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例如,“Iwanderedlonelyasacloud,Thatfloatsonhigho'ervalesandhills,WhenallatonceIsawacrowd,Ahostofgoldendaffodils;Besidethelake,beneaththetrees,Flutteringanddancinginthebreeze.”一轻一重的音节交替出现,仿佛诗人的心情从孤独逐渐转向喜悦,与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相呼应。而韵脚的和谐搭配,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诗歌的最后一节,“Foroft,whenonmycouchIlie,Invacantorinpensivemood,Theyflashuponthatinwardeye,Whichistheblissofsolitude;Andthenmyheartwithpleasurefills,Anddanceswiththedaffodils.”韵律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诗人在回忆水仙花时内心的喜悦和满足,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通过对诗歌意象和韵律的语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语言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心灵的慰藉。四、语篇分析对大学英语文学教学的影响与策略4.1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的应用尚存在诸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学重点过度集中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大量的课堂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词汇的词义辨析、语法规则的讲解以及句子结构的分析上。在讲解一篇英语文学作品时,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逐词逐句地解释生词的含义、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如在教授莎士比亚的戏剧选段时,对于其中复杂的句式和古英语词汇,教师会详细地剖析其语法构成和词汇用法,却较少引导学生从语篇的整体角度去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但却忽视了语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意义传达功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完整的文学作品时,难以把握其主旨大意和逻辑结构,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对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深入理解,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而对于文章的段落结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学生可能能够理解每个段落的大致内容,但却难以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文章的逻辑结构,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各个段落的论述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在阅读记叙文时,学生可能只是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通过语篇结构来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和传达情感的。这种对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忽视,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另外,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难以将语篇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这也是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挑战。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只是简单地堆砌词汇和句子,缺乏对文章整体结构和逻辑的规划。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组织段落、如何运用衔接手段使文章更加连贯,导致写出的文章结构混乱、逻辑不清。在写一篇议论文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观点,但却无法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来支持这些观点,文章缺乏说服力。在写记叙文时,学生可能会叙述一些事件,但却无法运用恰当的语篇技巧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缺乏感染力。这种在写作中对语篇知识的运用不足,反映出学生在语篇意识和语篇能力方面的欠缺,也影响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4.2语篇分析对大学英语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语篇分析为大学英语文学教学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在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方面,有着显著的体现。传统的英语文学教学往往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学生在阅读时容易陷入对单个句子的理解,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逻辑和意义。通过语篇分析,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分析一篇议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识别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在阅读记叙文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背景信息,深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在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如老人出海、与鲨鱼搏斗、返回港口等环节,理解老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的语篇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语篇分析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篇知识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安排段落层次、使用衔接手段,使文章逻辑清晰、连贯流畅。通过学习语篇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规范,掌握如何运用主题句、过渡词、代词照应等手段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写议论文时,学生可以运用语篇分析中所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等,来组织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有说服力。在写记叙文时,学生可以运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语篇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的选择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语篇分析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文学作品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分析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社交礼仪、婚姻观念等方面的语篇分析,了解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和交际方式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交际习惯,提高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和隐喻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冲突。4.3基于语篇分析的大学英语文学教学策略4.3.1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从而培养他们的语篇意识。教师可以选取一篇结构清晰的记叙文,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某个章节,让学生在阅读后,找出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关键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哪些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部分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对于议论文,教师可以选择培根的《论读书》,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论点,以及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提高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分析文章主题也是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选取一篇主题明确的文学作品,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在学生阅读后,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教师可以提问:“从主人公的经历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文章中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提炼出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题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是如何贯穿整个语篇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和结构来突出主题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章的主题,提高对语篇的理解能力。4.3.2设计基于语篇的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基于语篇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选取一部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人物展开讨论。在讨论“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这一主题时,小组成员可以从哈姆雷特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入手,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有的学生可能会指出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从他多次思考是否要为父复仇却迟迟没有行动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他的聪明机智,在与国王的多次交锋中,他巧妙地运用语言和计谋来保护自己。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拓宽思维视野,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角色扮演也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基于语篇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具有丰富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英语文学作品,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伊丽莎白、达西等。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模仿角色的语言和行为,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扮演伊丽莎白的学生需要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现她的聪明、独立和自尊;扮演达西的学生则要表现出他的傲慢以及后来在爱情面前的转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增强对语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角色扮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3.3教师在语篇教学中的角色与作用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讲解一篇英语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教授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如何发展的?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文体风格等,如在教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引导学生体会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以及这种风格是如何与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相契合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语篇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相关背景知识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S 17022:2012 RU Conformity assessment - Requir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ent of a third-party audit report on management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60641-2:2004 FR-D Pressboard and presspaper for electrical purposes - Part 2: Methods of tests
- 【正版授权】 IEC 60227-7:1995+AMD1:2003 CSV EN-D Polyvinyl chloride insulated cables of rated voltages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 Part 7: Flexible cables screened and unscree
- 定位课程内容课件
-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
- 2025年社区护士工作方案
- 怎样制定2025年工作销售方案
- 2025年国庆节创意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元旦团日活动方案
- 直肠癌的护理查房
- 英语-北京市朝阳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朝阳一模)试题和答案
- 教师规范汉字书写培训
- 2024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招聘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核心备考题库(含典型题、重点题)
- 抖音运营考核试题及答案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试题及答案(5套)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竖式计算200题及答案
- DL-T5344-2018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 使用盾棍叉处置严重暴力犯罪警情训练教案
- 张力调较及故障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