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教案含解析选修4_第1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教案含解析选修4_第2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教案含解析选修4_第3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教案含解析选修4_第4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教案含解析选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eq\a\vs4\al(考点)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1.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年)(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步。(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民族主义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同等 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分土地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宝重新安排问题补充、发展(5)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6)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年)名称时间 起因 经过结果二次革命1913年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借款”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气对比悬殊和革命力气分散而失败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讨袁宣言》《其次次讨袁宣言》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年 段祺瑞出卖国家主权拒绝复原《临时约法》和国会 借助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其次次护法运动1921~1922年为了复原《临时约法》和国会当选特别大总统,打算组织北伐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3.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4年)(1)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同等“新”在反帝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同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同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限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夫和工人(2)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3)组建黄埔军校:1924年广州。(4)逝世:1925年3月12日。———[名师点拨]—————————————————————————————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验,使他萌生了“改良祖国,挽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使他相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2)从“改良”到“革命”:上书李鸿章受挫后,他相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相识到必需寻求能够摆脱逆境并推动中国革命的新力气。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见,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说明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4)从“依靠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起先革命时反对封建王朝,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见。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见,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相识过程。—————————————————————————————————————二、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及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优秀品质(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到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3)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4)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2.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宏大的功绩)。(4)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史料一]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探讨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穿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气。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气,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同等、政治地位同等、经济地位同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探究]结合史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同等和经济地位同等的内容。[提示]政治地位同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同等是指平均地权。[史料二]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心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依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提倡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同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探究]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缘由。这在当时有何意义?[提示]缘由:他提倡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意义: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斗争的成功,有利于增加民族凝合力。———————————————————————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亡,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做了不懈的努力。1.甲午斗争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拒绝后,相识到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自强之路。2.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3.孙中山为了保卫辛亥革命果实,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是都失败了。4.在他寻求新的出路时,接受了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1.如图为南京的中山陵,人们缅怀着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民主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贡献”有()①推翻君主专制②建立民主共和③维护共和斗争④促成国共合作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选D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袁世凯篡夺成功果实后,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同时在1924年,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故D正确。2.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④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实力。解题关键要对各选项进行细致对比分析,从而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事实上,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也有着深刻的影响。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需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接着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2)依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见?(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接着,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并辩证地阐述该运动的结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第(1)问,关键在于明白“本”是全面的变法。第(2)问,重点考查孙中山组织政党的活动和三民主义的提出。第(3)问,重点考查孙中山思想上的转变即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及实践活动和结局,依据所学学问归结即可。答案:(1)“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2)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3)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践活动:促成国共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结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eq\a\vs4\al(考点)2圣雄甘地一、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1.甘地领导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次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一战后(1919~1922年)1930年二战后缘由阿姆利则惨案(导火线)1929经济危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二战后,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印度人民剧烈抗拒经过基拉法特会议:第一次提出“不合作”的主见。三步走:①印度人放弃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荣誉。②拒绝为殖民当局工作,抵制洋布。③拒绝纳税1930年的“食盐进军”,标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争取印度的统一与独立结果①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抵制了其经济势力的侵略。②1922年,发生乔里乔拉村暴力事务后,甘地宣布终止运动相互妥协,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印度的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2.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1)主动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加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念。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2)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二、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1.甘地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为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做了大量工作。他所创立的非暴力斗争理论,是印度人民宏大的精神财宝。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史料一]谈到甘地,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下代的子孙唯恐很难信任,世界上真有过这么一个人。”罗曼·罗兰如此评价:“圣雄甘地唤醒了他的三亿同胞,动摇了大英帝国。”1948年1月,甘地以自己121小时的绝食赢得了印度宗教各派的团结。[探究]史料一反映了甘地是如何赢得人们敬重的?[提示]甘地本人苦行僧的生活方式,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使广阔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正是在甘地的宣扬教化下,成千上万的民众提高了爱国热忱,奋不顾身地走上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史料二]1999年岁末,世界各大通讯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推举“千年政治领袖”活动中,甘地被一样公推为人类过去一千年最宏大的政治人物。不久,甘地又被亚洲舆论公推为“20世纪亚洲风云人物”。[探究]史料二反映了甘地已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象征?据此,有人认为“甘地主义斗争方式具有现实的普遍适用性”,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象征:以个人之力抗拒专制、挽救民族和个人自由的象征。理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妙向往,多数人希望和平变更当前的社会现实中的苦难,非暴力运动满意了这种充溢良知的愿望。但是,甘地主义只是印度20世纪上半叶国情的产物,非暴力运动在当今困难社会体系中没有普遍的适用性。———————————————————————评价甘地1.功绩(1)创立并宣扬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2)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加印度人民的自信念。(3)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冲突,直至为印度的团结献诞生命,宏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敬重。2.局限(1)政治: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2)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3)对外: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3.总体评价: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国父”称号。1.2007年10月2日,联合国纪念第一个国际非暴力日。选择这一天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以及非暴力思想和策略的创始人圣雄甘地的生日。他的非暴力原则的普遍重要意义不在于()A.散播和平、促进宽容B.弘扬人性尊严的精神与联合国的创立思想是相通的C.人性不能结束斗争,能阻挡斗争发生D.传播非暴力的信息,通过教化和提高公众相识的方式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意义,结合教材和材料可以知道是C。2.甘地在《武力政策》一文中说过:“我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相识了印度的力气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对“印度的力气”这句话理解最精确的是()A.印度劳动人民深受压迫,抗拒性较强B.英国殖民势力强大,印度实力弱C.印度宗教文化积淀极深而新的经济因素脆弱D.印度无产阶级力气不大解析:选A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学问,甘地认为的“印度的力气”指印度劳动人民深受压迫,抗拒性较强,本题选A项。其他各项说法与“印度的力气”无关。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甘地在结束最终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你们必需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复原和平……假如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华蜜旺盛。——(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材料二印度为怀念圣雄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训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建—个美妙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驾临 尘世。”材料三(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记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开竞争和剥削,歼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安静的生活。——《尼赫鲁与甘地在将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对其作简要评价。解析:本题考查甘地的精神品质和其经济思想,解题关键是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答案,不要脱离材料泛泛而谈。第(1)问,要从材料一、二中归纳甘地的追求,依据追求的目标回答甘地的精神品质,要把目标和精神紧密结合。第(2)问,评价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答案:(1)追求民族和解、国家自由强盛。酷爱和平、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品质。(2)经济思想:发展印度传统的农村经济,抵制西方现代工业。评价:这一主见对号召、组织群众参与反英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都起了确定的主动作用;但是全盘抵制西方文明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行取的。eq\a\vs4\al([学问整合·融会贯穿])孙中山甘地革命运动辛亥革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非暴力思想详细史实 成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土布运动,食盐进军运动,提出独立结果影响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实现民族独立,维护人民权利,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自主,提倡宗教同等评价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印度“国父”[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说:“中国几千年以来,总是一个专制国家,只有皇帝一个人是主子,人民都是奴隶,人民是皇帝一个人的私产……(现在)国家是人人都有份的,似乎一个大公司,人民便是股东。中华民国是四万万人的大公司,大家都是股东……专制帝国,是东家生意;共和民国,是公司生意。从前的专制,在辛亥年已经推翻了。从那时候以后,人人都是股东。国家有了利益,大家可以共享。”他认为:“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张伟保《孙中山<实业安排>探讨》材料二1917~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写成《实业安排》一书……规划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交通运输必需放在近代工业的首位……同时,他又主见在不损害中国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快速赶超外国,从而改革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峻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日,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日,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材料四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靠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海默·劳《甘地传》(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孙中山的经济主见。但他的《实业安排》未果,分析其缘由。(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甘地的经济主见,并分析其缘由。(3)综合上述材料,后近代化国家从中可以吸取怎样的历史借鉴?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回答。第(2)问,材料体现了甘地主见经济自给自足,结合印度的社会现实分析缘由。第(3)问,从中可见民族独立,民族发展的要求。答案:(1)经济主见:平均地权;通过发展交通,引进外资和技术来快速实现工业化。缘由:帝国主义排挤、封建主义的压迫(封建军阀驾驭政权)。(2)经济主见:经济自给自足;提倡手工纺车(手工生产)。缘由:西方工业发展而道德落后;摆脱对英国经济的依靠,实现政治自治和独立。(3)借鉴:民族独立;吸取发达国家的工业成果;防范工业国家的社会弊端。eq\a\vs4\al([多维演练·融类旁通])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1.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起先的。”是因为孙中山()A.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C.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D.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析:选D革命的任务确定革命的性质。所给选项中只有D项任务确定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①都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②都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③都以武装斗争形式进行④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实力。②③④均是三者的相同之处,而①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反对的是清政府的统治,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的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3.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见,最主要体现在()A.同意改组国民党B.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C.召开国民党一大D.重新说明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解析:选D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4.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急……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讪笑我。”为变更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斗争③提出“新三民主义”④确定“三大政策”⑤颁布《临时约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C本题依据时间可以解除。孙中山逝世是1925年,而北伐是1926年,故②不正确;⑤是在1912年,解除②⑤。5.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全部内涵最准确的理解应当是()A.以非暴力的手段抗拒英国殖民统治B.以和平的手段抗议压迫C.实行和平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D.实行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民主政治解析:选C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斗争手段的非暴力性(和平手段),斗争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印度自治),故答案选C。6.“一个国家的民众宁可面对一个坏的自己的政府,也不会要一个好的外人的政府。”甘地这一观点实际是()A.反对暴力革命B.要求民族独立C.追求民主政治D.认同专制政府解析:选B从材料中“宁可面对一个坏的自己的政府,也不会要一个好的外人的政府”,这反映了甘地要求民族独立。7.1919年,促使甘地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倡议的导火线是()A.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B.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安排”C.国大党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安排”D.殖民当局公布法案,损害人民民主权利解析:选A英国殖民者镇压印度人民的阿姆利则惨案使甘地对英国的看法发生根本性的变更,促使他提出了不与英国合作的主见,《罗拉特法案》则是激起阿姆利则抗议运动的导火线。8.下列关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识正确的是()A.进程中始终坚持非暴力B.消退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C.是抗拒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D.最终目标是实现印度的自治解析:选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抗拒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起先在印度的长期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起先,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9题13分,第10题13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材料二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悔过信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父亲竟宽恕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祥的力气远远赛过责打。材料三(1919年)甘地确定……实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1919年4月6日实行总罢工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材料四(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1)材料一体现了甘地的什么思想?(1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3)材料三、四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4分)(4)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缘由造成的?(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爱与真理的统一”可以得出体现的是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解答第(2)问要细致阅读材料二,材料体现受家庭影响。第(3)问要读懂材料三、四,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第(4)问,可以从时代、阶级、史料等方面思索。答案:(1)非暴力思想。(2)家庭影响。(3)评价:材料三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