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五首 》课件11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五首 》课件11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五首 》课件11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五首 》课件11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五首 》课件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诗词曲,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接受一次美的洗礼。新课导入《诗词曲五首》第二十三课学习目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十五从军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课程导入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课程导入声声炮响,厄运降临:流血,死亡,毁灭。多少绝望,多少悲伤,多少撕心裂肺地哀号……美丽的城市阴霾重重,繁华的都市废墟片片!课程导入看完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背景链接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文体知识松柏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饭饴zhìzhǒnɡlěilěidòuchōnɡɡēnɡyí字词运用字词释义道逢:阿:冢累累:狗窦:雉:旅谷:井:旅葵:舂谷:持:羹:一时:饴:在路上遇到。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没有实在意义。坟墓众多的样子(一个连着一个)。给狗出入的墙洞。野鸡。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野生的葵菜。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同“贻”,送给。一会儿。拿着。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这里指井台。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请简要分析。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希望落空(忧)彻底失望(悲)悲哀流泪,心茫然(悲)新课讲解2.简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有何含义?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新课讲解3.赏析: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4.名句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作者没说室内无人,而是描写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新课讲解5.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老人心情是怎样新课讲解所见远松柏冢累累近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悲伤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7.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新课讲解8.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新课讲解课堂小结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惨遭遇,流露出对当时兵役制度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❶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写作特色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❷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课堂小结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回家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谷、井上生葵处境心情羹饭熟饴阿谁东向看泪沾衣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课堂小结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个故事。作业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情景导入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情景导入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过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背景链接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文体知识珠帘zhūlián罗幕狐裘锦衾都护瀚海阑干羌笛风掣luómùhúqiújǐnqīndūhùhànhǎilángānqiāngdífēngchè字词运用朗读感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读准节奏疏通诗意北风席卷大地,连白草也被吹折,塞北一带的天空,刚到八月就下起了大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进了用珍珠缀成的帘子,打湿了用丝绸制作的帐幕,穿着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戴。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阴云。在主将的营帐里摆设酒席宴请要返京的武判官,席间弹起胡琴、琵琶,吹奏羌笛来助兴。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营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狂风拉扯着被冻住的红旗,丝毫无法飘动。在轮台的东门送你返回京城,离别的时候大雪盖满了天山道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经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借助译文读背理解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坚强意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怎样的环境?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新课讲解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

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新课讲解2.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过渡作用?(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由诗歌的标题猜想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奇丽雪景、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新课讲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4.诗句探究新课讲解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表现出雪天的奇寒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严寒。新课讲解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出送别的热烈与隆重。这两句诗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精读细研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里,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新课讲解“掣”字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7.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课讲解

此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天大雪图前10句雪中送别图后8句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课堂练习※运用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描述了边塞雪来的快,下的大,边塞奇异的风光及气候特点,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的句子是:※过渡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沙漠冰封,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仿,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了边塞地区壮美的雪景,感受了岑参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接着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新课导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写作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牌名题目有所感慨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固亭。新课讲解神州shénzhōu风光

fēngguāng兴亡xīngwáng兜鍪dōumóu天下tiānxià敌手díshǒu

zhòngmóu

仲谋字词运用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新课讲解朗读感知读准节奏领悟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dōu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一问:悲倒装句,神州何处?1.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慨雄壮,意境高远,沉郁顿挫。不失为千古唱,亦可见辛弃疾手笔之大气。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叩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新课讲解疏通文意参考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千百年来,这里不知经历了多少兴盛与衰亡?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有曹操和刘备而已。(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儿子应该像孙学一样。”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二问:叹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一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赞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新课讲解2.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无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新课讲解“战未休”含义深刻,实写史事,却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3.说一说:下阙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怯懦苟安,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新课讲解课堂小结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讽刺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词人注意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❶借古讽今。课堂小结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❷结构新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课堂小结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作业设计过零丁洋——文天祥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末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过零丁洋》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迈,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写作背景遭逢zāoféng干戈gāngē寥落liáoluò破碎飘絮pòsuìpiāoxù浮沉fúchén惶恐huángkǒng字词运用朗读感知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新课讲解3.理解颈联中“惶恐”“零丁”含义。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新课讲解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收尾而成为千古名作。课堂小结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高度概括了个人的生平遭遇和国家局势,表达出诗人慷慨激昂、忠心耿耿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❶悲壮激昂,高度概括。课堂小结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❷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过零丁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明经出仕积极抗元形势险恶境况危苦(对偶)山河破碎形势危急(比喻)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主旨)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课堂小结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作业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遭罢免。后来又做了礼部尚书。由于他无意做官,终于辞官归隐。直到关中大旱时,他才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抗旱救灾。到任仅四个月,就因劳累过度而死。他的散曲很多是写归隐生活的,同时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有《云庄集》等。这首小令是作者就任陕西行台中丞途经潼关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途经者的怀古情思,加上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下了这篇作品。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天历二年,陕西大旱,作者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途径潼关,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途径者的怀古情思,加上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下了这篇作品。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元曲文体知识fēngluán峰峦bōtāotó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